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賈平凹 文學 真金 大學 紫圖圖書 2017-05-09

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文 | 賈平凹

摘自 | 《遊戲人間》

“家庭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一日之中,人們的胃口得到三餐的滿足,而人們的心靈卻得到千百次的滿足。”家,絕對不單單指一個能睡覺,能吃飯的處所,家庭是心所寄居的溫暖所在,但家庭也無序煩惱的所在,家庭讓人無法捉摸,像是一道古老而新鮮的算術,各人有各人的解法,卻永遠沒有答案。

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沒有家,一顆滾燙的心往哪裡放?

家庭是組織的。年輕人組織家庭從沒有想到過它的不測——西方人借錢只借給年輕人,因為年輕人能掙得錢來還——年輕人無所畏懼,所以年輕人去當兵,去唱:我想有個家。是的,人活到一定的時候就要有家,這如同小孩子從沒有死的恐懼、當科長的職員虎視眈眈看著處長的位子而做夢也不會去篡奪更大的權一樣。

沒有家,端一顆熱燙燙的心往哪裡放?流浪,心只有流浪四方。但是,家庭組成了,淑女變成佳婦,從此奇男已丈夫,人生揭開了新的一頁。新的一頁是一張褪色的紅紙,驚喜已不產生,幻想的翅膀疲軟,朝朝暮暮看慣了對方的臉,再不是讀你如讀唐詩宋詞、看你如看街上流行雜誌的封面。我們常常驚歎街上人多如蟻,更驚歎一到晚上,人又到哪兒去了,怎麼沒有聽說誰走錯了家門?各自有家庭,想回的回,不想回的也得回,家庭裡邊有日子。男女組合了家庭,家庭裡的男女或許是土金相生;或許是水火相剋;一加一或許等於二,一加一或許等於零甚或為負;一樁苦惱或許二一分半或許一分為二。姑且不說那如漆似膠的夫婦(往往太熱乎的夫婦過不到頭),廣而大之的家庭,日子是整齊地過去,煩惱是無序而來,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所謂三十而立,以至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便是從三十以後,家庭的概念就是煩惱和責任。煩惱是存在的內容,責任是忍耐的哲學,而這個時候孩子是最好的精神寄託,也是最大的維護家庭的藉口。

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家庭是規矩,家庭也是阻礙

家庭難道沒有它的好處嗎?不,它的好處詩人們有整本整本的禮讚,且不論對於社會的安定,對於種族的延續,對於長涉人的休息,對於寒冷的人的溫暖。愛情即便只有過一年兩年,一天半天的,真誠的愛情永不能讓我們否認,蠟燭熄滅了,蠟燭確是輝煌過黑暗裡的光明。但是,當煩惱的日子變成家庭存在的內容的時候,家庭最大的好處是意識不到家庭的好處。於是,家庭的負擔呀,家庭的責任呀,由此要養老撫小而發生摩擦,因油鹽醬醋而產生囉唆。所以,有了家庭後才真正有了佛的意識,神的意識(我到四川專門去朝拜了樂山大佛,曾書寫了一聯:樂山有佛,你拜了,他拜;苦海無岸,我不渡,誰渡)。如果做一般人,這樣的日子就這麼過去了,如牧羊人趕一群羊,舉著鞭子不停地攔攔這邊跑出隊形的羊,攔攔那邊跑出隊形的羊,呼呼啦啦就那麼一群一夥地漫過去了。而要命的偏有心比天高者,總不甘心灰色的人生,要出人頭地,要功名事業,或許厭煩這種瑣碎與無奈,看到了大世界的精彩,要尋找新的生命活力和激情。那麼,種種種種的矛盾苦悶由之而來,家庭慢慢變得是一個阻礙。太年輕的人受不得各種誘惑,已不再年輕的這個時候亦是受不得誘惑。既是誘惑,必是以已有的短比外邊的長,長的越長,短的越短。中國的家庭哪裡又都是不平凡的男女組合呢,普遍的家庭偏偏是不允許有這種誘惑。家庭在這時就是規矩,是封閉的井,是無始無終的環,是十足真金的鎖,是苗圃裡的一棵樹,已經長大了不許移栽。這樣的日子,規劃著而發著黴氣,夜沉靜聽著蟬鳴。

許多許多人都在有意與無意間哀嘆:沒有個家多好呀!說這樣話的人並不就是存心要撕碎家庭,但如果男女的一方有事出長差去了,一年或數月不見對方了,都有一種超脫之輕鬆。且慢,這種暫時的分別與因此而鬧成了離婚卻是多麼的不同!假若真的離婚了,沒有這個家庭了,家庭的好處猛地凸現了無與倫比的地位。這如同一個人從甲地往乙地去,因甲地到乙地之間荒無人煙,沒有飯店,他是餓了一整天的肚子,他知道了餓肚子的難過。可這種沒飯吃的難過畢竟不能類比真正貧困之人吃了這一頓還不知下一頓吃什麼的難過。

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沒有了家庭的人卻從身到心,

從別人到自己都是半殘廢了

沒有了家庭對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失落是殘酷的,即使雙方已經反目,一時有解脫感,而靜定下來,也是淚眼婆娑,一肚子苦楚無以言說。正因為是這種心緒,一般情況下,沒有家庭的人是不願再見到原是一個家庭的人的,有一種怨和恨,他不能回首往事。他即使在時間的銷蝕下和新生活的代替下恢復了精神,仍是要在夢裡出現那一個故人的美好形象;仍在隨時的動作裡,猛然地記起那一個而失態發呆(我在西遊四川劍門關時路經唐明皇聞鈴處,相傳唐王處死楊玉環逃往蜀地,夜宿此地,忽聞楊玉環口叫“三郎”,起床尋覓,以為生還,後才知是驛樓的風鈴叮噹而誤聽。聽了傳說,我撫了那“唐王聞鈴處”的石碑,感念到唐明皇是真人、偉人)。

家庭就是如此讓人無法捉摸,一道古老而新鮮的算術,各人有各人的解法,卻永遠沒有答案。世上什麼都有典型,唯家庭沒有典型;什麼都有標準,唯家庭沒有標準;什麼事情都有公論,唯家庭不能有公論;外人眼中的一切都不可靠,家庭裡的事只有家庭裡的人知,這如同鞋子和腳。家庭是房子的圍牆,如果房子一旦沒有了圍牆,家庭又變成了沒有窗子的房子。現在的社會,不組織家庭的人可能被認作怪人。組織了家庭,人可能正常,正常卻易是俗人;沒有了家庭的人卻從身到心,從別人到自己都是半殘廢了。獨自坐望東出的日頭和西落的日頭,孤寂想想,也好,我們不是常常嘆息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學呀學呀,一切都成熟了,生命又快結束了。為什麼生下孩子,孩子不就直接有父親的成熟思維呢?如果那樣該多好!真要那樣,這世界就不是現在的世界,這人也不是現在的人,世界也不必要這麼多人了。

托爾斯泰說過:每個家庭的幸福都是一樣的,不幸卻是一個家庭與一個家庭不同。人生的意義是在不可知中完滿其生存的,人畢竟永遠需要家庭,在有為中感到無為,在無為中去求得有為;為適應而未能適應,於不適應中覓找適應吧,有限的生命得到存在的完滿,這就是活著的根本。

所以,還是不要論他人短長是非,也不必計較自己短長是非讓人去論;不熱羨,不怨恨,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走。這就是性格和命運。命運會教導我們心理平衡。

沒有家,心只能永遠流浪

本文選自賈平凹散文集《遊戲人間》。

作者簡介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師,是中國少有的高產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載入世界文學史冊的文學家之一。最新作品《遊戲人間》全面上市,全書文章由平凹老師親自選定,本書還收錄了未在任何單行本圖書發表過的新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