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叮囑上海要答好的這道大課題

交通 食品安全 劉衛國 自行車 新華網 2017-05-01
總書記叮囑上海要答好的這道大課題

上海市靜安公安分局在延安路華山路口放置的“違法鳴號查處輔助系統”可實時捕捉和記錄機動車亂鳴號(4月19日攝) 凡軍攝

記者 陸文軍 吳振東 葉鋒 朱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叮囑上海,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大問題。要持續用力、不斷深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習總書記提出,希望上海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上有新作為。

這對全國來講,極富現實意義和深遠價值。超大城市治理——一道世界級難題,能不能做到像繡花一樣精細?這無疑考驗著治理者的智慧和膽略。

善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科技利器,穿好“繡花”的“針”;緊貼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縫出勻細的“線腳”;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頑疾,讓法律法規真正成為必須遵守的“圖樣”……《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研瞭解到,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的上海,城市治理正在緊扣“精”“細”“巧”三字,在最細小的“方格”內磨礪“繡花”功夫。

信息替代人海:穿好“繡花”利針

上海繁忙的延安路和華山路路口,一塊顯示屏24小時不停滾動著一個個車牌號碼。如果機動車亂鳴號,就會被實時捕捉和記錄下來。這是上海交警最新開發的“違法鳴號查處輔助系統”。

亂鳴號這種行為,交警不在現場,隨便按了又能怎樣?以往,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管理難題。如今,上海交警運用“聲吶定位+圖像識別”等先進技術,對亂鳴號車輛實施自動抓拍,正起到越來越明顯的正向作用。統計顯示,去年10月該路口查處的違法鳴號行為達4657起;今年2月已下降至575起,還不及過去的零頭。

類似查處亂鳴號這樣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逐步替代以往的人海戰術,對城市進行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的社會治理方式,正在上海漸成常態。

交通擁堵是大城市最為頭疼的事。自2016年3月開展交通大整治以來,上海警方推動1.8萬套“電子警察”的安裝,並對已有的“電子警察”進行功能升級,使其能夠自動識別包括壓實線、違法停車在內的其他16種違規行為。

“就連佔用車道、實線變道這種‘轉瞬即逝’的動作,都逃不過科技法眼。”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科技處處長商志剛說,新技術新手段的廣泛使用,助力交通執法實現“無死角”。

在出租車司機老陳看來,隨著道路違法行為的查處越來越細,變道加塞、隨意停車的行為在上海中心城區已幾乎絕跡,道路通行效率真的提高了。“越是複雜的問題,執法部門越該有‘繡花’的勁頭。”

不僅是交通執法,信息技術在城市綜合治理的多個方面開始發揮利器作用:通過大數據預判熱門景區客流,為科學限流、防患未然提供決策依據;“網來網去”申請各類政務事項,無需人再來回往返;從田間到餐桌,對食品安全進行全過程監管……

上海正在打破一些信息“孤島”,加大政府數據的整合和開放力度。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告知記者,截至2016年底,上海政府數據服務網開放的數據集近1000項,涵蓋經濟建設、資源環境、道路交通等十多個重點領域。“根據計劃,今年底上海開放的政府數據將達到1300項,可以基本滿足現階段城市治理的深層次需求。”

上海市測繪院院長魏子新對此感觸頗深。上海市測繪院專門從事城市空間地理信息的採集和整理,通過對上海道路、水系、樓宇、綠化、河道等100多項信息的精準分析,其數據以“地圖”的形式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和精細管理提供依據。“近年來,來自政府的‘訂單’已應接不暇。”

經過比對發現,上海在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探索,在全國都是領先的。信息化手段的普遍應用,也催生了上海信息產業的新亮點。

中國互聯網協會、工信部信息中心發佈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報告顯示,上海市互聯網百強企業的數量僅次於北京,位列全國第二。如果說,互聯網百強企業體現的是過去和現在,“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體現的則是未來。相關數據顯示,上海的“獨角獸”數量已佔全國總量的27%。這表明,上海互聯網行業仍處於上升期,未來的表現可能會比現在更搶眼。

上海已明確提出到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的目標。這引發海內外的極大關注。對標全球城市應具備的精細化管理,信息手段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談到,上海已基本形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智慧城市基本框架。未來,上海要力爭成為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的創新城市,成為信息集聚與知識傳播中心和全球信息網絡的樞紐,成為數字化生產方式和智慧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主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文明城市。

共建共治共享:“縫”出勻細線腳

從2016年開始,“共享單車”風靡全國。作為這一新鮮事物的發源地,上海也一躍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智能共享單車的城市。截至今年2月,全市開展共享單車業務的企業已超過30家,投放量超過45萬輛,註冊用戶超過450萬。

但在實際操作中,“方便”也衍生出了新問題——軌交、公交站點門前成了無序停放的“重災區”,甚至佔滿人行道、堵住道路進出口。

強行扣押或搬走,只會導致“三輸”:政府管理浪費人力、單車公司資產受損、需要騎車的市民用不了。正視群眾的實際需求,市民、企業、政府共同參與管理,才能破解階段性矛盾,不讓好事變成壞事,優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生態。

今年2月,上海普陀區真如鎮街道與“摩拜單車”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街道在轄區內劃定非機動車停放區域,適當擴大範圍;“摩拜”則參與普陀的智慧城市建設,將“摩拜”用戶信用數據納入區級信用信息管理平臺;政企雙方共同完善社區志願服務的激勵體系,對主動參與活動的居民提供免費騎行券。

“這一創新模式激發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也為企業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資源提供了精確依據,最終使市民的出行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摩拜”運維負責人賀涵秋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說。

難題多,解決辦法應該更多。上海市法學會副祕書長湯嘯天說,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人的問題。“發動各方共建共治共享,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就能‘縫’出城市治理的勻細線腳。”

共建共治共享,在部分區域已經產生了奇妙的融合效應。上海嘉定老城廂的嘉定鎮街道,常住人口7.7萬。幾年前,有居民主動找到居委會,提出希望在自家住所內設點開展鄰里活動。街道順勢而為,搭建了社區建設與治理的新載體——社區“睦鄰點”。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走訪看到,有些睦鄰點的居民因討論社區公共事務聚在一起,如“幫幫樂”、“老孃舅”等;有的因相同志趣而相聚,如“歌聲與微笑”、“活力媽媽”等;還有相近職業、境況的居民聚在一起,如“你我同行”、“新上海人”等。

“截至去年底,全區已建立社區睦鄰點1497個,涉及文體娛樂、矛盾調解和生活服務等多項內容。這不僅促進了居民自治和社會和諧,也提高了城市治理和為民服務的水平。”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說。

類似的變化,閔行區顓橋鎮的居民也有切切實實的感受。顓橋最早在轄區內的田園新村試點,由公安機關指導物業、業委會、居委會等共同參與社區治安工作,僅一年之內,轄區報警類“110”就下降22.54%,居民群眾安全感躍升全區第一。

隨後,顓橋打造“田園模式”升級版,通過強化村居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通過黨建紐帶引導業委會、物業、企業、樓組長、志願者、政府職能部門等各方參與協同治理,在無證無照經營戶清理、違章建築拆除、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已初見成效。

從管理到治理,是一個重大轉變,也是上海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一個縮影。社會治理創新,核心是人,重心在社區基層,關鍵是體制機制。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就要求上海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按照習總書記要求,上海市委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以市委“一號課題”進行深入調研,聚焦創新體制、加強基層、夯實基礎、落實保障,形成“1+6”系列文件。經過三年多的常抓不懈,上海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初步交出了令人充滿信心的答卷。

法治凝聚共識:“按圖”落到實處

在“餓了麼”訂餐平臺上,一度可以搜到三家名均為“風味農家”但地址卻各不相同的飯店,用的都是同一個證件。近期,《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跟隨市場監管部門在上海市徐彙區執法檢查時,發現了上述情況。

對網絡訂餐中出現的“一證多店”行為,上海食藥監部門表示,一旦查實,必按最新實施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予以處罰。

“立法先行、依法治理”,是上海在城市治理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為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上海市人大去年通過了《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這部地方性法規在修訂過程中,條文數量從62條增加到115條,修訂幅度達93.8%。用專家的話說,“全過程、全環節、全覆蓋,力求去除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空白”。

“如果說‘繡花’管理要有圖樣,這個‘圖樣’就是法律法規。”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巡視組組長劉衛國這樣說。

法律法規制定的過程,就是共識凝聚的過程。“春節到了,我不放不放啦,環保又安全,不放不放不放啦……”2017年的春節,一首禁燃禁放煙花爆竹的“神曲”《不放不放》在微信朋友圈裡刷屏。這是上海公安首部“禁燃”主題MV,歌曲由上海靜安公安分局與“網紅樂團”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共同錄製,歌詞是由靜安公安分局宣傳科民警張昕即興創作的。靜安警方介紹,根據靜安區商業中心、商務樓宇匯聚的特點,這首禁燃禁放主題曲在轄區各商務樓宇、大型商業中心以及居民小區的電子屏幕上滾動播出。

對燃放煙花爆竹等群眾關注且有不同主張的事項,上海擯除“一禁了之”的簡單粗暴,而是通過前期調研、專家論證、人大審議等多道程序,結合城市不同區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使禁燃禁放能夠真正落到實處。今年春節期間,上海再度實現了外環線內煙花爆竹“零燃放”,外環以外非禁放區的燃放量比去年同期下降80%以上。

徒法不足以自行。針對有的城市頑症,已經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規範,但執法層面出了問題,這就需要執法者敢啃“硬骨頭”。

今年3月下旬,新修訂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執行首日,上海市黃浦區的交警一上午就查扣了20輛左右“套牌”、無牌的電動車。這些違法車輛不僅被暫扣,騎車人也將按照條例的新規定,面臨比過去更嚴厲的處罰。

根據這一條例,開車玩手機、連續變換車道、乘車不繫安全帶、未按標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以往不算事兒的行車習慣,今後都有了相對應的處罰條款。

通過立法來固化行之有效的做法,通過執法來體現法律法規的硬度。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既成為守法的監督者,更成為法律的受益者。形成“法自在人心”的局面,是中國超大城市實現社會良治的希望。

“法治是城市社會治理的最大公約數。”上海市市長應勇說,上海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著力體現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著力破解超大城市綜合管理和社會治理的世界級難題,努力形成城市綜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努力構建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不斷增強上海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

精細精準,不跳針脫線;一絲一縷,不急躁冒進;以人為本,不忘初心。上海的“繡花”實踐會不斷證明,只要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城市治理就能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