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
"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中國建築設計院的興衰與趨勢


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在談論建築設計院的興衰之前,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建築設計院是社會主義中國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特有產物,全世界獨一份。

"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中國建築設計院的興衰與趨勢


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在談論建築設計院的興衰之前,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建築設計院是社會主義中國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特有產物,全世界獨一份。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國外只有盈利性的建築事務所和不以盈利為目標的研究院,建築事務所多以創始人名稱為名,比如貝津銘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OMA、SOM、GMP、隈研吾等;研究院作為國家的特殊研究機構經常冠以國名或者地名,比如意大利模型結構試驗研究所(ISMES)等。中國由於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政府指定一班技術人員,成立一個班子,輔以事業編制,撥款給他們經營,經營收入也要收歸國有。

那時各省、各市總共也沒多少專業人才,更惶論私營設計公司了,於是這幫人掛之“某省院” 、“某市院” 之金字招牌,規劃院在規劃局樓下、建築院在建設局隔壁,地方設計規範、招投標規則、圖紙審查制度等等由他們制定,形成天然的市場壟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方針後,勘察設計行業開始了從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並在1999年,《關於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若干意見》對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目標作了明確的闡述。

經過“直接改制”“分立式改制”“整體改制與主輔分離相結合”“破產不停產模式”“承債式行權模式”等五花八門的改制方式後,“XX設計研究院”成功轉變為“XXXX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的基本意思是,你們長大了,自由了,市場上那麼多“白貓”“黑貓”,自己抓去吧。

"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中國建築設計院的興衰與趨勢


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在談論建築設計院的興衰之前,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建築設計院是社會主義中國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特有產物,全世界獨一份。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國外只有盈利性的建築事務所和不以盈利為目標的研究院,建築事務所多以創始人名稱為名,比如貝津銘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OMA、SOM、GMP、隈研吾等;研究院作為國家的特殊研究機構經常冠以國名或者地名,比如意大利模型結構試驗研究所(ISMES)等。中國由於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政府指定一班技術人員,成立一個班子,輔以事業編制,撥款給他們經營,經營收入也要收歸國有。

那時各省、各市總共也沒多少專業人才,更惶論私營設計公司了,於是這幫人掛之“某省院” 、“某市院” 之金字招牌,規劃院在規劃局樓下、建築院在建設局隔壁,地方設計規範、招投標規則、圖紙審查制度等等由他們制定,形成天然的市場壟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方針後,勘察設計行業開始了從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並在1999年,《關於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若干意見》對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目標作了明確的闡述。

經過“直接改制”“分立式改制”“整體改制與主輔分離相結合”“破產不停產模式”“承債式行權模式”等五花八門的改制方式後,“XX設計研究院”成功轉變為“XXXX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的基本意思是,你們長大了,自由了,市場上那麼多“白貓”“黑貓”,自己抓去吧。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前世今生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對房子和公共配套建築的需求急速提高,建築設計需求也極大增多,有一批有生意頭腦的設計師自己跳出國有大院,招兵買馬後成立私有設計院,大發橫財。嚐到了賺錢滋味的設計師不滿內部的利益分配,像孢子分裂一樣成立一個個中小型設計院,設計院數量急劇膨脹,設計院的數量也從建國初期組建的六個大區綜合性建築設計院擴張為目前的20480個(2015年數據)。這些大大中中小小的“國有”大院、大型私企、中型地方設計院、中型私企、小型地方設計院、小型私企,微型創業小設計院就是我們現在統稱的設計院的由來。

設計院的輝煌

設計院的輝煌歷史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甲方送禮排著隊求設計院出圖,去項目部現場享受技術專家待遇,紅包收到手軟,一年買一套房等等,那麼為什麼設計院的地位會這麼高呢?

在改制前,設計院直屬國務院國資委,也就是屬於“官”,而且還是有技術的“官”,在中國這個經歷了5千年的皇權社會中,民眾對官的尊崇可以說是深入骨髓,在古代能夠做官那是要敲鑼打鼓,祭拜祖先的,在這種實權部門工作,設計人員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在改制後,雖然剝離了設計院的“官”權,但是設計院又收穫了稀缺屬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開始騰飛,基建如火如荼,而在中國的建設項目必須經過設計才能開工,這就需要大量的設計師來滿足市場需求,但是至1978年鄧公恢復高考以來,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是稀缺人才,平均到設計行業來說就更少了,這就使得設計師極其短缺。根據市場價值的規律,稀缺必然帶來高價值,設計師工作一年買一套房一點不稀奇,因為房子遠遠沒有設計師值錢。這些既得利益者對於設計院感情非常深,覺得天下最好的工作就是設計院,千金不換,所以他們的子女也秉承了接班的傳統,很大一部分進入了設計院。

既然設計師這麼吃香,那民眾肯定想擠破腦袋進去,在加上國家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二者一拍即合,於是大學擴大招生,考生大量填報建築行業相關專業,隨著一大批大學生的畢業,建築行業從業人員急劇膨脹,整個設計行業欣欣向榮,設計院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設計院的衰落


古語有云:盛極而衰,天之道!陽盡而陰生,設計行業在2008年就開始顯現頹勢,由於天量設計師的進入,資本和技術在行業的地位開始發生逆轉,由技術導向開始轉變為資本導向,但是設計師都是一群技術人員,且一直沉醉在高大上的幻覺中,儼然不知道大勢的變化,端著技術人員的架子,毫無服務意識,而且作為寄體的設計院對自身的定位已經偏離了市場。

你若是商業機構,以盈利為本,為公司創利,為員工創收,當去除“某院”、“某市院”之頭銜,違背市場公平競爭,並脫下你的“研究院”外衣,稱為“有限公司”,你沒有。你若是學術研究機構,當以培育大師為重,學術為本,為社會貢獻非盈利性的研究成果,你的院長卻天天只想著怎麼掙錢。這種想要掙錢又端著揣著的態度也許在行外人看來很奇怪,但事實卻是如此,就連設計師本人有時也分不清楚自己是技術人才還是服務人員。

在這種迷惘之中掙扎,加之設計費已經10年沒有漲過,甚至有些還降低了,通貨膨脹卻一直存在,這樣一來一回,別說靠設計師這份工程成為“人上人”了,就連體面的生活都做不到,好歹也是名校畢業(08年以前的設計師基本都是985大學畢業,甚至不乏研究生),工作強度又很大,還是終生責任制,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賣麵粉機的錢,這種心理落差摧毀了多數設計師的積極性,這個行業變得戾氣很重,知乎上搜索一下設計院,排在前面的熱門話題都是極度消極:“如何看待甲方對建築設計院的壓榨?”“設計院中層為何焦慮”“設計院大逃殺”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勞資矛盾激化,設計師開始分化,有勇氣的掙扎著轉行,甚至“設計師如何轉行程序員”成為熱門話題;沒有勇氣的人開始混日子,連偽裝都懶得做,我就是混子,你把我開除吧,開除了之後你連我這樣的混子都找不到;有些不甘的人拖著疲憊的身體咬牙開始複習考證,或去爭奪設計院為數不多的好崗位,或去甲方換一個工作環境,這一小批人在設計師裡面屬於佼佼者,但屬少數。

這樣惡性循環,設計師的質量進一步下降,在建築行業的地位更加低下,地位更加低下則分得的蛋糕更少。發展到如今,很多設計院的技術水平還不如甲方,要不是國家強制規定,必須要經過設計才能開工,估計大多數設計院早就倒閉了,說到底,現在很多設計院值錢的也就是一個章而已!這種情況下受甲方的氣一點不出奇,甚至施工方都要給你白眼!

更加嚴峻的是,國家在2009年開始4萬億大放水,在4萬億雞血的催動下,整個行業進一步膨脹,僅2009年至2011年設計院數量就從14264增加到16482,設計院迎來了最大增速階段,但興奮是靠透支未來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這波副作用在2016年的設計院裁員潮中已經開始由暗傷轉變為明傷,雖然後來經過17年房價暴漲續命,但怎麼看房地產都是強弩之末,以後絕不會再有逆轉暴漲的機會,對設計院來說,也不會再有爆發式的繁榮,目前整個行業就是處在這樣一個轉向的關鍵時期!

設計院的未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要預測設計院的發展方向就要參考已經完成城市化的國家。我們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設計事務所的規模相比中國而言非常小,20人以內的叫做小型工作室,70人左右的就算是比較有規模的中型事務所了,200人左右的基本就算是最大的office了。比如Gensler,HOK,RTKL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公司,他們各大地區的office也就是200人不到的樣子,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也會超過200人。

而且我所說的公司規模是指的全公司:包括設計,行政,人事,IT,出納等等;全能的公司一般也都包含了景觀專業和室內設計,或者模型小組,渲染小組之類的。要是國外設計師來到中國,看見中國設計院一整棟樓的逼格都會被嚇到。那麼中國的設計院以後也會像美國一樣變得微型化化嗎?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中國的設計院還有另外一個發展方向,那就是工程總承包一體化,這種公司為了提升效率會巨型化發展。

中國的人口實在太多了,而且城市化程度也比較低,雖說在住房不炒的國家意志下房地產發展會放緩,但是並不是住房不建,而且中國的商品房大多以高層為主,高層的好處是資源的集中利用,效率高,壞處是並不太適合人性,太密集的居住環境並不是人的第一選擇,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房地產雖然說能夠基本滿足居住需求,但是還有改善的空間,再加上國家一帶一路向外輸出基建產能,國外那種小型化的辦公模式並不能滿足中國這麼巨大的設計市場,所以設計施工一體化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從國家政策也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型設計院必然會消亡,只留下小部分優質的微小型設計院,國內的中小型設計院缺少最重要的技術優勢,在中國基建狂飆的年代跟著時代喝一點湯沒有問題,但是當市場有限時,有技術和生產優勢的設計施工一體化大院肯定會一口吞,不給中小型設計院活路,中小型設計院僅靠著一點所謂的市場人情關係苟延殘喘是不可能戰勝大勢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專業化優質化服務的道路。大設計院的優勢是大,缺陷也是大,大而全,往往競爭不過小而精,這個在歷史上已經有很多印證,比如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國人還跑到日本去搶購馬桶,我認為在別墅領域這種很具有個性化的產品方面,小設計院利用專業化完全能打敗大設計院,當然現在農村土地還沒有市場流轉,這個風口有待後續國家政策調整。

設計院演變到最小就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設計,大量優秀設計師選擇在互聯網平臺上面合作,脫離辦公室成為自由職業,于山澗流水之間獲得創作靈感,既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家人,又有大自然的薰陶具有靈性,這樣的設計一定是富有愛而且充滿靈性!

目前設計院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很多設計院會消亡,很多設計院會崛起,我作為一個工作了8年的設計師處在這樣一個歷史變化時代深感個人的智慧有限,不足以推演出行業的發展,以上內容我姑妄言之,爾等姑妄聽之,深切歡迎大家來樂圖易築公眾號(樂圖易築是全國性建築設計平臺)發表行業見解,一起討論,緊緊跟上這個時代!

"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中國建築設計院的興衰與趨勢


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在談論建築設計院的興衰之前,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建築設計院是社會主義中國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特有產物,全世界獨一份。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國外只有盈利性的建築事務所和不以盈利為目標的研究院,建築事務所多以創始人名稱為名,比如貝津銘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OMA、SOM、GMP、隈研吾等;研究院作為國家的特殊研究機構經常冠以國名或者地名,比如意大利模型結構試驗研究所(ISMES)等。中國由於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政府指定一班技術人員,成立一個班子,輔以事業編制,撥款給他們經營,經營收入也要收歸國有。

那時各省、各市總共也沒多少專業人才,更惶論私營設計公司了,於是這幫人掛之“某省院” 、“某市院” 之金字招牌,規劃院在規劃局樓下、建築院在建設局隔壁,地方設計規範、招投標規則、圖紙審查制度等等由他們制定,形成天然的市場壟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方針後,勘察設計行業開始了從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並在1999年,《關於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若干意見》對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目標作了明確的闡述。

經過“直接改制”“分立式改制”“整體改制與主輔分離相結合”“破產不停產模式”“承債式行權模式”等五花八門的改制方式後,“XX設計研究院”成功轉變為“XXXX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的基本意思是,你們長大了,自由了,市場上那麼多“白貓”“黑貓”,自己抓去吧。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前世今生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對房子和公共配套建築的需求急速提高,建築設計需求也極大增多,有一批有生意頭腦的設計師自己跳出國有大院,招兵買馬後成立私有設計院,大發橫財。嚐到了賺錢滋味的設計師不滿內部的利益分配,像孢子分裂一樣成立一個個中小型設計院,設計院數量急劇膨脹,設計院的數量也從建國初期組建的六個大區綜合性建築設計院擴張為目前的20480個(2015年數據)。這些大大中中小小的“國有”大院、大型私企、中型地方設計院、中型私企、小型地方設計院、小型私企,微型創業小設計院就是我們現在統稱的設計院的由來。

設計院的輝煌

設計院的輝煌歷史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甲方送禮排著隊求設計院出圖,去項目部現場享受技術專家待遇,紅包收到手軟,一年買一套房等等,那麼為什麼設計院的地位會這麼高呢?

在改制前,設計院直屬國務院國資委,也就是屬於“官”,而且還是有技術的“官”,在中國這個經歷了5千年的皇權社會中,民眾對官的尊崇可以說是深入骨髓,在古代能夠做官那是要敲鑼打鼓,祭拜祖先的,在這種實權部門工作,設計人員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在改制後,雖然剝離了設計院的“官”權,但是設計院又收穫了稀缺屬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開始騰飛,基建如火如荼,而在中國的建設項目必須經過設計才能開工,這就需要大量的設計師來滿足市場需求,但是至1978年鄧公恢復高考以來,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是稀缺人才,平均到設計行業來說就更少了,這就使得設計師極其短缺。根據市場價值的規律,稀缺必然帶來高價值,設計師工作一年買一套房一點不稀奇,因為房子遠遠沒有設計師值錢。這些既得利益者對於設計院感情非常深,覺得天下最好的工作就是設計院,千金不換,所以他們的子女也秉承了接班的傳統,很大一部分進入了設計院。

既然設計師這麼吃香,那民眾肯定想擠破腦袋進去,在加上國家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二者一拍即合,於是大學擴大招生,考生大量填報建築行業相關專業,隨著一大批大學生的畢業,建築行業從業人員急劇膨脹,整個設計行業欣欣向榮,設計院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設計院的衰落


古語有云:盛極而衰,天之道!陽盡而陰生,設計行業在2008年就開始顯現頹勢,由於天量設計師的進入,資本和技術在行業的地位開始發生逆轉,由技術導向開始轉變為資本導向,但是設計師都是一群技術人員,且一直沉醉在高大上的幻覺中,儼然不知道大勢的變化,端著技術人員的架子,毫無服務意識,而且作為寄體的設計院對自身的定位已經偏離了市場。

你若是商業機構,以盈利為本,為公司創利,為員工創收,當去除“某院”、“某市院”之頭銜,違背市場公平競爭,並脫下你的“研究院”外衣,稱為“有限公司”,你沒有。你若是學術研究機構,當以培育大師為重,學術為本,為社會貢獻非盈利性的研究成果,你的院長卻天天只想著怎麼掙錢。這種想要掙錢又端著揣著的態度也許在行外人看來很奇怪,但事實卻是如此,就連設計師本人有時也分不清楚自己是技術人才還是服務人員。

在這種迷惘之中掙扎,加之設計費已經10年沒有漲過,甚至有些還降低了,通貨膨脹卻一直存在,這樣一來一回,別說靠設計師這份工程成為“人上人”了,就連體面的生活都做不到,好歹也是名校畢業(08年以前的設計師基本都是985大學畢業,甚至不乏研究生),工作強度又很大,還是終生責任制,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賣麵粉機的錢,這種心理落差摧毀了多數設計師的積極性,這個行業變得戾氣很重,知乎上搜索一下設計院,排在前面的熱門話題都是極度消極:“如何看待甲方對建築設計院的壓榨?”“設計院中層為何焦慮”“設計院大逃殺”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勞資矛盾激化,設計師開始分化,有勇氣的掙扎著轉行,甚至“設計師如何轉行程序員”成為熱門話題;沒有勇氣的人開始混日子,連偽裝都懶得做,我就是混子,你把我開除吧,開除了之後你連我這樣的混子都找不到;有些不甘的人拖著疲憊的身體咬牙開始複習考證,或去爭奪設計院為數不多的好崗位,或去甲方換一個工作環境,這一小批人在設計師裡面屬於佼佼者,但屬少數。

這樣惡性循環,設計師的質量進一步下降,在建築行業的地位更加低下,地位更加低下則分得的蛋糕更少。發展到如今,很多設計院的技術水平還不如甲方,要不是國家強制規定,必須要經過設計才能開工,估計大多數設計院早就倒閉了,說到底,現在很多設計院值錢的也就是一個章而已!這種情況下受甲方的氣一點不出奇,甚至施工方都要給你白眼!

更加嚴峻的是,國家在2009年開始4萬億大放水,在4萬億雞血的催動下,整個行業進一步膨脹,僅2009年至2011年設計院數量就從14264增加到16482,設計院迎來了最大增速階段,但興奮是靠透支未來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這波副作用在2016年的設計院裁員潮中已經開始由暗傷轉變為明傷,雖然後來經過17年房價暴漲續命,但怎麼看房地產都是強弩之末,以後絕不會再有逆轉暴漲的機會,對設計院來說,也不會再有爆發式的繁榮,目前整個行業就是處在這樣一個轉向的關鍵時期!

設計院的未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要預測設計院的發展方向就要參考已經完成城市化的國家。我們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設計事務所的規模相比中國而言非常小,20人以內的叫做小型工作室,70人左右的就算是比較有規模的中型事務所了,200人左右的基本就算是最大的office了。比如Gensler,HOK,RTKL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公司,他們各大地區的office也就是200人不到的樣子,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也會超過200人。

而且我所說的公司規模是指的全公司:包括設計,行政,人事,IT,出納等等;全能的公司一般也都包含了景觀專業和室內設計,或者模型小組,渲染小組之類的。要是國外設計師來到中國,看見中國設計院一整棟樓的逼格都會被嚇到。那麼中國的設計院以後也會像美國一樣變得微型化化嗎?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中國的設計院還有另外一個發展方向,那就是工程總承包一體化,這種公司為了提升效率會巨型化發展。

中國的人口實在太多了,而且城市化程度也比較低,雖說在住房不炒的國家意志下房地產發展會放緩,但是並不是住房不建,而且中國的商品房大多以高層為主,高層的好處是資源的集中利用,效率高,壞處是並不太適合人性,太密集的居住環境並不是人的第一選擇,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房地產雖然說能夠基本滿足居住需求,但是還有改善的空間,再加上國家一帶一路向外輸出基建產能,國外那種小型化的辦公模式並不能滿足中國這麼巨大的設計市場,所以設計施工一體化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從國家政策也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型設計院必然會消亡,只留下小部分優質的微小型設計院,國內的中小型設計院缺少最重要的技術優勢,在中國基建狂飆的年代跟著時代喝一點湯沒有問題,但是當市場有限時,有技術和生產優勢的設計施工一體化大院肯定會一口吞,不給中小型設計院活路,中小型設計院僅靠著一點所謂的市場人情關係苟延殘喘是不可能戰勝大勢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專業化優質化服務的道路。大設計院的優勢是大,缺陷也是大,大而全,往往競爭不過小而精,這個在歷史上已經有很多印證,比如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國人還跑到日本去搶購馬桶,我認為在別墅領域這種很具有個性化的產品方面,小設計院利用專業化完全能打敗大設計院,當然現在農村土地還沒有市場流轉,這個風口有待後續國家政策調整。

設計院演變到最小就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設計,大量優秀設計師選擇在互聯網平臺上面合作,脫離辦公室成為自由職業,于山澗流水之間獲得創作靈感,既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家人,又有大自然的薰陶具有靈性,這樣的設計一定是富有愛而且充滿靈性!

目前設計院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很多設計院會消亡,很多設計院會崛起,我作為一個工作了8年的設計師處在這樣一個歷史變化時代深感個人的智慧有限,不足以推演出行業的發展,以上內容我姑妄言之,爾等姑妄聽之,深切歡迎大家來樂圖易築公眾號(樂圖易築是全國性建築設計平臺)發表行業見解,一起討論,緊緊跟上這個時代!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中國建築設計院的興衰與趨勢


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在談論建築設計院的興衰之前,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建築設計院是社會主義中國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特有產物,全世界獨一份。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的前世今生

國外只有盈利性的建築事務所和不以盈利為目標的研究院,建築事務所多以創始人名稱為名,比如貝津銘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OMA、SOM、GMP、隈研吾等;研究院作為國家的特殊研究機構經常冠以國名或者地名,比如意大利模型結構試驗研究所(ISMES)等。中國由於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政府指定一班技術人員,成立一個班子,輔以事業編制,撥款給他們經營,經營收入也要收歸國有。

那時各省、各市總共也沒多少專業人才,更惶論私營設計公司了,於是這幫人掛之“某省院” 、“某市院” 之金字招牌,規劃院在規劃局樓下、建築院在建設局隔壁,地方設計規範、招投標規則、圖紙審查制度等等由他們制定,形成天然的市場壟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方針後,勘察設計行業開始了從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並在1999年,《關於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若干意見》對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目標作了明確的闡述。

經過“直接改制”“分立式改制”“整體改制與主輔分離相結合”“破產不停產模式”“承債式行權模式”等五花八門的改制方式後,“XX設計研究院”成功轉變為“XXXX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的基本意思是,你們長大了,自由了,市場上那麼多“白貓”“黑貓”,自己抓去吧。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設計院前世今生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對房子和公共配套建築的需求急速提高,建築設計需求也極大增多,有一批有生意頭腦的設計師自己跳出國有大院,招兵買馬後成立私有設計院,大發橫財。嚐到了賺錢滋味的設計師不滿內部的利益分配,像孢子分裂一樣成立一個個中小型設計院,設計院數量急劇膨脹,設計院的數量也從建國初期組建的六個大區綜合性建築設計院擴張為目前的20480個(2015年數據)。這些大大中中小小的“國有”大院、大型私企、中型地方設計院、中型私企、小型地方設計院、小型私企,微型創業小設計院就是我們現在統稱的設計院的由來。

設計院的輝煌

設計院的輝煌歷史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甲方送禮排著隊求設計院出圖,去項目部現場享受技術專家待遇,紅包收到手軟,一年買一套房等等,那麼為什麼設計院的地位會這麼高呢?

在改制前,設計院直屬國務院國資委,也就是屬於“官”,而且還是有技術的“官”,在中國這個經歷了5千年的皇權社會中,民眾對官的尊崇可以說是深入骨髓,在古代能夠做官那是要敲鑼打鼓,祭拜祖先的,在這種實權部門工作,設計人員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在改制後,雖然剝離了設計院的“官”權,但是設計院又收穫了稀缺屬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開始騰飛,基建如火如荼,而在中國的建設項目必須經過設計才能開工,這就需要大量的設計師來滿足市場需求,但是至1978年鄧公恢復高考以來,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是稀缺人才,平均到設計行業來說就更少了,這就使得設計師極其短缺。根據市場價值的規律,稀缺必然帶來高價值,設計師工作一年買一套房一點不稀奇,因為房子遠遠沒有設計師值錢。這些既得利益者對於設計院感情非常深,覺得天下最好的工作就是設計院,千金不換,所以他們的子女也秉承了接班的傳統,很大一部分進入了設計院。

既然設計師這麼吃香,那民眾肯定想擠破腦袋進去,在加上國家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二者一拍即合,於是大學擴大招生,考生大量填報建築行業相關專業,隨著一大批大學生的畢業,建築行業從業人員急劇膨脹,整個設計行業欣欣向榮,設計院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設計院的衰落


古語有云:盛極而衰,天之道!陽盡而陰生,設計行業在2008年就開始顯現頹勢,由於天量設計師的進入,資本和技術在行業的地位開始發生逆轉,由技術導向開始轉變為資本導向,但是設計師都是一群技術人員,且一直沉醉在高大上的幻覺中,儼然不知道大勢的變化,端著技術人員的架子,毫無服務意識,而且作為寄體的設計院對自身的定位已經偏離了市場。

你若是商業機構,以盈利為本,為公司創利,為員工創收,當去除“某院”、“某市院”之頭銜,違背市場公平競爭,並脫下你的“研究院”外衣,稱為“有限公司”,你沒有。你若是學術研究機構,當以培育大師為重,學術為本,為社會貢獻非盈利性的研究成果,你的院長卻天天只想著怎麼掙錢。這種想要掙錢又端著揣著的態度也許在行外人看來很奇怪,但事實卻是如此,就連設計師本人有時也分不清楚自己是技術人才還是服務人員。

在這種迷惘之中掙扎,加之設計費已經10年沒有漲過,甚至有些還降低了,通貨膨脹卻一直存在,這樣一來一回,別說靠設計師這份工程成為“人上人”了,就連體面的生活都做不到,好歹也是名校畢業(08年以前的設計師基本都是985大學畢業,甚至不乏研究生),工作強度又很大,還是終生責任制,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賣麵粉機的錢,這種心理落差摧毀了多數設計師的積極性,這個行業變得戾氣很重,知乎上搜索一下設計院,排在前面的熱門話題都是極度消極:“如何看待甲方對建築設計院的壓榨?”“設計院中層為何焦慮”“設計院大逃殺”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勞資矛盾激化,設計師開始分化,有勇氣的掙扎著轉行,甚至“設計師如何轉行程序員”成為熱門話題;沒有勇氣的人開始混日子,連偽裝都懶得做,我就是混子,你把我開除吧,開除了之後你連我這樣的混子都找不到;有些不甘的人拖著疲憊的身體咬牙開始複習考證,或去爭奪設計院為數不多的好崗位,或去甲方換一個工作環境,這一小批人在設計師裡面屬於佼佼者,但屬少數。

這樣惡性循環,設計師的質量進一步下降,在建築行業的地位更加低下,地位更加低下則分得的蛋糕更少。發展到如今,很多設計院的技術水平還不如甲方,要不是國家強制規定,必須要經過設計才能開工,估計大多數設計院早就倒閉了,說到底,現在很多設計院值錢的也就是一個章而已!這種情況下受甲方的氣一點不出奇,甚至施工方都要給你白眼!

更加嚴峻的是,國家在2009年開始4萬億大放水,在4萬億雞血的催動下,整個行業進一步膨脹,僅2009年至2011年設計院數量就從14264增加到16482,設計院迎來了最大增速階段,但興奮是靠透支未來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這波副作用在2016年的設計院裁員潮中已經開始由暗傷轉變為明傷,雖然後來經過17年房價暴漲續命,但怎麼看房地產都是強弩之末,以後絕不會再有逆轉暴漲的機會,對設計院來說,也不會再有爆發式的繁榮,目前整個行業就是處在這樣一個轉向的關鍵時期!

設計院的未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要預測設計院的發展方向就要參考已經完成城市化的國家。我們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設計事務所的規模相比中國而言非常小,20人以內的叫做小型工作室,70人左右的就算是比較有規模的中型事務所了,200人左右的基本就算是最大的office了。比如Gensler,HOK,RTKL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公司,他們各大地區的office也就是200人不到的樣子,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也會超過200人。

而且我所說的公司規模是指的全公司:包括設計,行政,人事,IT,出納等等;全能的公司一般也都包含了景觀專業和室內設計,或者模型小組,渲染小組之類的。要是國外設計師來到中國,看見中國設計院一整棟樓的逼格都會被嚇到。那麼中國的設計院以後也會像美國一樣變得微型化化嗎?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中國的設計院還有另外一個發展方向,那就是工程總承包一體化,這種公司為了提升效率會巨型化發展。

中國的人口實在太多了,而且城市化程度也比較低,雖說在住房不炒的國家意志下房地產發展會放緩,但是並不是住房不建,而且中國的商品房大多以高層為主,高層的好處是資源的集中利用,效率高,壞處是並不太適合人性,太密集的居住環境並不是人的第一選擇,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房地產雖然說能夠基本滿足居住需求,但是還有改善的空間,再加上國家一帶一路向外輸出基建產能,國外那種小型化的辦公模式並不能滿足中國這麼巨大的設計市場,所以設計施工一體化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從國家政策也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型設計院必然會消亡,只留下小部分優質的微小型設計院,國內的中小型設計院缺少最重要的技術優勢,在中國基建狂飆的年代跟著時代喝一點湯沒有問題,但是當市場有限時,有技術和生產優勢的設計施工一體化大院肯定會一口吞,不給中小型設計院活路,中小型設計院僅靠著一點所謂的市場人情關係苟延殘喘是不可能戰勝大勢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專業化優質化服務的道路。大設計院的優勢是大,缺陷也是大,大而全,往往競爭不過小而精,這個在歷史上已經有很多印證,比如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國人還跑到日本去搶購馬桶,我認為在別墅領域這種很具有個性化的產品方面,小設計院利用專業化完全能打敗大設計院,當然現在農村土地還沒有市場流轉,這個風口有待後續國家政策調整。

設計院演變到最小就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設計,大量優秀設計師選擇在互聯網平臺上面合作,脫離辦公室成為自由職業,于山澗流水之間獲得創作靈感,既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家人,又有大自然的薰陶具有靈性,這樣的設計一定是富有愛而且充滿靈性!

目前設計院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很多設計院會消亡,很多設計院會崛起,我作為一個工作了8年的設計師處在這樣一個歷史變化時代深感個人的智慧有限,不足以推演出行業的發展,以上內容我姑妄言之,爾等姑妄聽之,深切歡迎大家來樂圖易築公眾號(樂圖易築是全國性建築設計平臺)發表行業見解,一起討論,緊緊跟上這個時代!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深度|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設計師們將何去何從?

樂圖易築建築設計平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