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六、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以層高13層的標誌性侗族風格建築——鼓樓為特色,完全遵照當地建築傳統,找當地工匠原封不動還原而造,高約20米有餘,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型如同寶塔,瓦簷上通過或彩繪及雕刻的形式,呈現著山水、龍鳳、飛鳥、花卉及古裝人物等圖案,設計精妙絕倫,靈動盎然。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六、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以層高13層的標誌性侗族風格建築——鼓樓為特色,完全遵照當地建築傳統,找當地工匠原封不動還原而造,高約20米有餘,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型如同寶塔,瓦簷上通過或彩繪及雕刻的形式,呈現著山水、龍鳳、飛鳥、花卉及古裝人物等圖案,設計精妙絕倫,靈動盎然。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七、錦雞廣場

錦雞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提取自錦雞旗上的紋路和元素,靈感取自錦雞舞,這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傳統舞蹈,源自丹寨苗族支系——錦雞苗族。廣場周邊的皮鼓及闕樓上都描畫有錦雞圖案。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六、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以層高13層的標誌性侗族風格建築——鼓樓為特色,完全遵照當地建築傳統,找當地工匠原封不動還原而造,高約20米有餘,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型如同寶塔,瓦簷上通過或彩繪及雕刻的形式,呈現著山水、龍鳳、飛鳥、花卉及古裝人物等圖案,設計精妙絕倫,靈動盎然。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七、錦雞廣場

錦雞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提取自錦雞旗上的紋路和元素,靈感取自錦雞舞,這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傳統舞蹈,源自丹寨苗族支系——錦雞苗族。廣場周邊的皮鼓及闕樓上都描畫有錦雞圖案。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3

文化氛圍打造

注重體驗業態的精耕細作

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精緻的建設無非是勾勒了美麗的軀殼,中國不缺風貌保留得好的古鎮,更不缺建得好的仿古小鎮。缺的是能讓遊客真真正正體驗到當地文化氛圍的、感受旅途生活樂趣的項目。

做內容才是展示小鎮靈魂的王道:

遊客能否在這裡得到看、聽、品、玩、住各個層次的獨特享受,對應到操盤上,就是項目是否有足夠豐富而有地方特色的體驗消費型業態。這個方面,丹寨小鎮的打造有3個亮點:

一則,丹寨小鎮設有常態性的演藝活動,是丹寨吸引遊客的活的產品。

以踩鼓舞、錦雞舞、攔門酒、鼓樓情歌、演藝巡遊、篝火晚會鬥藝等項目為核心的演藝節目是丹寨小鎮的活的產品,其演藝時間巧妙的設置在了下午2點直至晚上9點期間,是吸引遊客的亮點產品,更是留住遊客,創造過夜消費和創造體驗口碑的有效手段。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六、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以層高13層的標誌性侗族風格建築——鼓樓為特色,完全遵照當地建築傳統,找當地工匠原封不動還原而造,高約20米有餘,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型如同寶塔,瓦簷上通過或彩繪及雕刻的形式,呈現著山水、龍鳳、飛鳥、花卉及古裝人物等圖案,設計精妙絕倫,靈動盎然。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七、錦雞廣場

錦雞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提取自錦雞旗上的紋路和元素,靈感取自錦雞舞,這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傳統舞蹈,源自丹寨苗族支系——錦雞苗族。廣場周邊的皮鼓及闕樓上都描畫有錦雞圖案。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3

文化氛圍打造

注重體驗業態的精耕細作

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精緻的建設無非是勾勒了美麗的軀殼,中國不缺風貌保留得好的古鎮,更不缺建得好的仿古小鎮。缺的是能讓遊客真真正正體驗到當地文化氛圍的、感受旅途生活樂趣的項目。

做內容才是展示小鎮靈魂的王道:

遊客能否在這裡得到看、聽、品、玩、住各個層次的獨特享受,對應到操盤上,就是項目是否有足夠豐富而有地方特色的體驗消費型業態。這個方面,丹寨小鎮的打造有3個亮點:

一則,丹寨小鎮設有常態性的演藝活動,是丹寨吸引遊客的活的產品。

以踩鼓舞、錦雞舞、攔門酒、鼓樓情歌、演藝巡遊、篝火晚會鬥藝等項目為核心的演藝節目是丹寨小鎮的活的產品,其演藝時間巧妙的設置在了下午2點直至晚上9點期間,是吸引遊客的亮點產品,更是留住遊客,創造過夜消費和創造體驗口碑的有效手段。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則,小鎮業態引導圍繞著非遺展開

丹寨小鎮的業態引導初期規劃裡,除了鳥籠、蠟染、造紙三大特色小院中現場體驗古法造紙、蠟染製作、鳥籠編制等非遺製作工藝的設置外,小鎮其他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業態也是根據丹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設計,分為演藝類、工藝類2大類業態引導。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六、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以層高13層的標誌性侗族風格建築——鼓樓為特色,完全遵照當地建築傳統,找當地工匠原封不動還原而造,高約20米有餘,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型如同寶塔,瓦簷上通過或彩繪及雕刻的形式,呈現著山水、龍鳳、飛鳥、花卉及古裝人物等圖案,設計精妙絕倫,靈動盎然。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七、錦雞廣場

錦雞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提取自錦雞旗上的紋路和元素,靈感取自錦雞舞,這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傳統舞蹈,源自丹寨苗族支系——錦雞苗族。廣場周邊的皮鼓及闕樓上都描畫有錦雞圖案。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3

文化氛圍打造

注重體驗業態的精耕細作

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精緻的建設無非是勾勒了美麗的軀殼,中國不缺風貌保留得好的古鎮,更不缺建得好的仿古小鎮。缺的是能讓遊客真真正正體驗到當地文化氛圍的、感受旅途生活樂趣的項目。

做內容才是展示小鎮靈魂的王道:

遊客能否在這裡得到看、聽、品、玩、住各個層次的獨特享受,對應到操盤上,就是項目是否有足夠豐富而有地方特色的體驗消費型業態。這個方面,丹寨小鎮的打造有3個亮點:

一則,丹寨小鎮設有常態性的演藝活動,是丹寨吸引遊客的活的產品。

以踩鼓舞、錦雞舞、攔門酒、鼓樓情歌、演藝巡遊、篝火晚會鬥藝等項目為核心的演藝節目是丹寨小鎮的活的產品,其演藝時間巧妙的設置在了下午2點直至晚上9點期間,是吸引遊客的亮點產品,更是留住遊客,創造過夜消費和創造體驗口碑的有效手段。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則,小鎮業態引導圍繞著非遺展開

丹寨小鎮的業態引導初期規劃裡,除了鳥籠、蠟染、造紙三大特色小院中現場體驗古法造紙、蠟染製作、鳥籠編制等非遺製作工藝的設置外,小鎮其他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業態也是根據丹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設計,分為演藝類、工藝類2大類業態引導。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則,2/3的核心業態都是消費體驗型業態

具體招商結果來看,丹寨小鎮入住的商戶也的確與國內眾多同質化旅遊小鎮商貿街區不同,不是以零售為主,而是聚焦遊客喜愛的體驗型業態,小鎮超過三分之二的核心業態都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美食、體驗消費等組成,設有丹寨特色的民族手工藝、苗寨美食、苗醫苗藥、農副特色產品等內容型商業門面300餘個,讓遊客得以在整街的遊覽過程中體驗、消費到各類民俗技藝、特色手工藝品、苗寨特色美食等多樣化的休閒娛樂項目。

"

想要建設成功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握好“特色”兩字,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從中提取貼合最廣大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人文實際條件,創造性地打造文化場景和文化服務。正如黔東南小鎮所展示的,富有民族氣息的苗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把握住了苗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文化根基,就找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

黔東南多山地與梯田,故傳統村寨建築多依山就勢,多為順應地形等高線分層佈局。丹寨小鎮的整體佈局也將傳統自然寨落的建設經驗與遊客所需的清晰空間體驗感要求相結合,沿等高線、以水平線性佈局的形式展開,並最終呈現為 “1環2街3院4廣場”的空間架構。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1

總體規劃

注重整體格局的打造

不同於許多文旅街區紛雜的動線安排,這樣1條主動線下來的整體佈局模式,既不失傳統民俗村寨的自然靈動,又能為遊客創造清晰的遊覽體驗。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一環:即為環湖的民俗風情環,意在通過古橋、吊橋、步道將鳥籠山、鳥籠博物館、卡拉文化村、觀景臺與小鎮相連,意在通過環狀大動線的巧妙設計將主景區與周邊特色村落、景點、景觀聯通,擴大整體發展勢能。

兩街:即為內街和沿湖酒吧街。內街為商業步行街,以青石板路鋪裝,自南向北被廣場分割成“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沿湖酒吧街則是順勢東湖水岸,結合吊腳樓的吊層,設計的濱水特色酒吧街。兩條街區為小鎮主要商業業態聚集地,遊覽動線清晰明瞭,相比紛繁複雜的旅遊商業街區而言,內部動線越簡單,越有利於提升遊覽體驗。

三院:即是在“尤公街、姊妹街、苗街”三段街裡每段各設置一個特色小院,分為鳥籠、蠟染、造紙三個非遺主題小院,通過開敞式佈局呈現,形態與周邊的店鋪形成差異,間隔性的設計既能打破街道的沉悶感與重複感,又能成為階段性吸引遊客的亮點體驗站,不斷創造新鮮感與參與感。

四廣場:即為由小鎮主街串聯的四個主要廣場“錦雞廣場”、“尤公廣場”、“古樓廣場”和“苗年廣場”。苗寨多節多慶典,大凡苗寨都有不少廣場,載歌載舞。丹寨小鎮四大廣場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每個廣場都選定了一個相應的主題特色,反應苗族居民在不同節日、不同場合的生活場景:尤公廣場——祭祀主題、苗年廣場——節慶主題、鼓樓廣場——建築主題、錦雞廣場——演藝主題,四個廣場各有特色,形成了較好的空間節奏,遊客一路遊覽至終,仿若穿梭整個苗鄉文化史今。

02

細節設計

注重苗侗符號的應用

民俗型文化旅遊小鎮的打造,成敗之關鍵在於對本土民族特色風情的挖掘、文化脈絡的梳理呈現、民族風俗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巧妙地在建築及其他空間設計中融入地方符號、文化元素,是項目得以綻放靈魂魅力的關鍵。

丹寨小鎮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意識,建築整體採用苗寨、侗寨風格,既有傳統苗寨傳統建築形式和元素,也有侗寨經典的鼓樓。細節設計上,以質樸的材料,和仿古的砌築方式為主,同時也十分注重特色的圖騰、符號紋樣應用,精雕細琢,苗侗風情盎然。匠心獨到的設計,自然靈動的整體風貌,使得丹寨小鎮最終獲得了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國際建築協會“金塊獎”。

具體參見3院4廣場的設計:

一、鳥籠小院

鳥籠小院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庭院之中隨處可見手工鳥籠的身影,將文化的沉穩和靈動精緻展示。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造紙小院

古法造紙小院則以石橋造紙為核心主題,以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前廳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遊客得以在門外一眼就能看到小院質樸的特色。院內各色古法紙張融入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蠟染小院

對於蠟染小院的設計,設計師著重空間功能的刻畫,堅持以實用性為主,觀賞為輔,小院分前後兩院,整體建築借鑑馬家堡。前院以展示、銷售蠟染手工藝品為主,後院則為手工蠟染的全部生產流程展示,適宜的庭院尺度搭配上特色的蠟染布藝和傳統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蠟染藝術空間”。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四、尤公廣場

尤公廣場,佔地2000平米,為丹寨小鎮的主廣場,設計靈感源自“蚩尤節”,整體風格莊重、肅穆、充滿儀式感和神祕感。廣場呈圓形設計,正面一座9米高巍然挺立的三層苗族吊腳牌樓,夾道兩側的8根苗族特色圖騰柱,柱子頂端鑲嵌著由當地非遺傳承手工匠人親自打造的苗族銀帽裝飾,彰顯對遠方賓朋歡迎之意。

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採用苗族特色的銅鼓紋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12道邊,圖案深色的地方採用了當地古老的青磚,並搭配深淺不同的鵝卵石,整個圖案象徵著農耕民族亙古不變的寓意——太陽輻射世間萬物。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五、苗年廣場

苗年廣場佔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六、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以層高13層的標誌性侗族風格建築——鼓樓為特色,完全遵照當地建築傳統,找當地工匠原封不動還原而造,高約20米有餘,氣概雄偉,飛閣垂簷,型如同寶塔,瓦簷上通過或彩繪及雕刻的形式,呈現著山水、龍鳳、飛鳥、花卉及古裝人物等圖案,設計精妙絕倫,靈動盎然。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七、錦雞廣場

錦雞廣場的地面鋪裝紋樣提取自錦雞旗上的紋路和元素,靈感取自錦雞舞,這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傳統舞蹈,源自丹寨苗族支系——錦雞苗族。廣場周邊的皮鼓及闕樓上都描畫有錦雞圖案。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03

文化氛圍打造

注重體驗業態的精耕細作

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精緻的建設無非是勾勒了美麗的軀殼,中國不缺風貌保留得好的古鎮,更不缺建得好的仿古小鎮。缺的是能讓遊客真真正正體驗到當地文化氛圍的、感受旅途生活樂趣的項目。

做內容才是展示小鎮靈魂的王道:

遊客能否在這裡得到看、聽、品、玩、住各個層次的獨特享受,對應到操盤上,就是項目是否有足夠豐富而有地方特色的體驗消費型業態。這個方面,丹寨小鎮的打造有3個亮點:

一則,丹寨小鎮設有常態性的演藝活動,是丹寨吸引遊客的活的產品。

以踩鼓舞、錦雞舞、攔門酒、鼓樓情歌、演藝巡遊、篝火晚會鬥藝等項目為核心的演藝節目是丹寨小鎮的活的產品,其演藝時間巧妙的設置在了下午2點直至晚上9點期間,是吸引遊客的亮點產品,更是留住遊客,創造過夜消費和創造體驗口碑的有效手段。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二則,小鎮業態引導圍繞著非遺展開

丹寨小鎮的業態引導初期規劃裡,除了鳥籠、蠟染、造紙三大特色小院中現場體驗古法造紙、蠟染製作、鳥籠編制等非遺製作工藝的設置外,小鎮其他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業態也是根據丹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設計,分為演藝類、工藝類2大類業態引導。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三則,2/3的核心業態都是消費體驗型業態

具體招商結果來看,丹寨小鎮入住的商戶也的確與國內眾多同質化旅遊小鎮商貿街區不同,不是以零售為主,而是聚焦遊客喜愛的體驗型業態,小鎮超過三分之二的核心業態都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美食、體驗消費等組成,設有丹寨特色的民族手工藝、苗寨美食、苗醫苗藥、農副特色產品等內容型商業門面300餘個,讓遊客得以在整街的遊覽過程中體驗、消費到各類民俗技藝、特色手工藝品、苗寨特色美食等多樣化的休閒娛樂項目。

都是民俗風情小鎮,它憑什麼獲得建築界奧斯卡“金塊獎”

◆ ◆ ◆ ◆ ◆

文章來源於旗鑑旅業,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