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城古建築遺存概覽(五)

建築 孔廟 泥塑 文物 雕塑 大名信息港 2018-12-14

作者:桂士輝

大名城古建築遺存概覽(五)

一所城市的建築佈局體現的是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這所城市歷史文化沉澱的集大成者,作為明清畿輔八府之首的天雄古郡——大名府古城,其構造、其佈局均有自己的特色,無論是雄偉高大的古城牆、棋盤式佈局的街道、獨具特色的古宅舊第、別樣風情的西洋教堂,還是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都是這所古城歷史的載體,是這所古城的靈魂。


桂士輝/文

04

庵觀寺廟

二、大名府文廟

位於城內縣前街路南,始建於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佔地一萬多平方米,進入民國後作為大名縣簡易師範校址,現為實驗學校所在地。四至清楚,原建築無存,泮池等填平,倖存碑刻運到大名縣石刻博物館保存。建築示意圖有清乾隆《大名縣誌》、咸豐《大名府志》所載文廟圖存世。

文廟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中軸對稱佈局,整個建築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列,由南向北依次為:文廟最南端應該從小南門說起,小南門門上建有奎光閣,在小南門東南城牆外的炮臺上建有文峰塔,這些都是明嘉靖年間大名兵備道陳大賓,為了使大名府文風鼎盛而開闢的。但小南門的開闢有礙大名城的風水,不久即被堵塞。堵塞小南門後,在小南門北建萬仞宮牆(照壁),在照壁東西兩側各開一個門,東為“聖域”門,西為“賢關”門,進入民國後,將照壁改建成大門,木質瓦頂牌樓式建築,寬約十二米,設三個門,高約八米,分三層。大門正北是泮池,深3米,周圍60米,上面橫跨三座石橋,泮池呈半月形,池旁有井,專供祭祀孔子時沐浴盥洗之用。泮池欄灣環如帶,與小南門上魁星閣上下相映,東瞻文峰塔,大名府勝景文峰夕照就是這裡。新考取的秀才,需要從泮池中間的小橋上進入大成殿祭拜,這就是“入泮”,其他人等只能從泮池兩側繞過,泮池兩側有歷次重修碑記等石刻。

大名城古建築遺存概覽(五)

泮池正北是櫺星門,門為石質瓦頂牌樓式建築三楹,東坊門上書“德配天地”、西坊門上書“道冠古今”,兩側各有房屋三間。櫺星門正北是戟門(即大成門),戟門有兩個角門,東為“金聲”,西為“玉振”。兩門旁為齋宿所各三楹(間),石刻林立於院之左右。戟門北有甬道直達大成殿,在戟門外邊,東側是鄉賢祠,西側是名宦祠。大成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磚石砌成的月臺上,月臺四周是石雕透花圍欄,每3米是一個石質立柱,立柱上雕刻有石獅子。大成殿五楹,左右兩側各15楹(間)。庭院寬敞,松柏森森,是當年建廟時種植,解放前夕被砍伐。大成殿東還有一座龍頭閣,用磚石砌成高臺,高臺周圍60多米,在臺上建有重樓,高出雲霄,與小南門上的魁星閣遙相呼應。

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五楹(間)。自明朝以來,科貢題名榜於兩壁。齋房12楹(間),左為“進德”、“日新”,右為“修業”、“時習”。明倫堂北是尊經閣,這是文廟最北端的建築,樓三楹(間),後壁牆上鑲嵌有石刻的文昌君像,兩側有房屋各三楹,東邊是五賢祠,西邊是劉安世祠。

文廟的規制大致如此,在文廟東側還有一個附屬建築,崇聖祠和節孝祠。此外,因為文廟在城東南角,屬於“離火之象”,“氣鬱不暢”,為了大名教育發達,除開小南門、建文峰塔等風水學建築外,又在大名府署的儀門東側建一座牌樓,牌樓前由南往北開一直道,名景行街,以達到疏散“巽氣而向離明”的目的。

三、大名府城隍廟

大名城西北有城隍廟街,但這個街道的城隍廟並非大名府城隍廟,而是元城縣城隍廟,二者不可混淆。大名府城隍廟在縣社辨廠舊址東南,與大名府城同在明永樂元年徙建。徙建以來,修建多次,但建築示意圖歷代編修的《大名府志》沒有載錄,結合柴續昌先生和周圍群眾回憶,參考文獻中的零星記載,大名府城隍廟建築大致如下。

大名府城隍廟坐北南向,佔地萬餘平方米,最南端是大門,大門內有兩方石碑,上書“名有法度”和“幽有鬼神”。進大門北行,有甬道直達二門,二門北東西各有配房5間,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戲樓,正門從臺下經過。戲樓兩側各有角門供人出入,戲樓分前後兩部分,中間有透花木質隔扇。前臺兩大間,後臺五大間。造型古樸美觀,雄偉華麗。過戲樓北行,東西兩側各有10間廊房,廊內塑有大名府所管轄的元城、大名、魏縣、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等8個縣的縣城隍塑像,均為泥塑坐像。1927年開辦織布廠的時候,將泥塑全部拆毀,1941年日偽大名縣長又重新將城隍廟修整彩繪,8個縣的城隍改為畫像,兩側牆壁上有繪製了人死後在陰曹地府遭受到的種種酷刑的壁畫,形象逼真,頗具匠心,看後令人膽戰心驚。戲樓盡北五十米處是城隍大殿,大殿五大間,約18米長、20米深、10多米高。大殿前半部分是鼓棚,鼓棚東西兩側各塑有一列站班塑像,分別是路神、黑吉角、白吉角等奇形怪狀的鬼神,神態怪異,面目猙獰,瞪牙咧嘴,張牙舞爪。大殿正中是大名府城隍泥塑坐像,形態威嚴肅穆,兩側站立有手拿生死簿的判官和手持鋼叉的牛頭馬面,加以大殿內空曠寬敞,光線暗淡,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

大名城古建築遺存概覽(五)

過大殿北行是寢宮大門,過大門東西各有三間配樓,這裡是宮娥傭婦的住處。正北是五大間樓房,這裡是城隍夫婦的寢宮,樓下中間塑有城隍夫婦二人泥塑坐像,笑容可掬,兩側放著轎,旗、鑼、傘、扇等出行儀仗用具。樓上也塑有城隍夫婦的坐像,端莊安詳,西側放有象徵性的日用家居,東側放著數只大木箱子,箱子有開著的,有蓋著的,裡面放的是衣服、鞋子之類的,很有生活氣息。牆壁上繪有反應城隍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色調明朗,頗具人情味,與大殿內的陰森恐怖氣氛形成鮮明對比。城隍奶奶的塑像是木質結構,內由機關控制,老年人燒香供奉之後,因活動不便,必定會扶著城隍奶奶的膝蓋站立,此時便觸動了機關,城隍奶奶便微微欠身,似有點頭還禮之狀。寢宮東牆外,有一座道觀,住著幾位火工道人,主管廟內一切日常事務。

1929年冬,國民政府廢除神祠令下,國民黨縣黨部發動男女學生,搗毀城內外各寺廟的神像,城隍廟未能倖免。解放前夕,此廟被拆除。建國後,這裡成為縣供銷合作社辮廠的一部分,城隍廟內的碑刻和石像被埋入地下。今天城隍廟原址部分成為民居,其餘仍被工廠佔用。

(連載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