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東麗—杜莊村

杜莊村

村情簡介:杜莊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建村,曾用名杜家臺,“文革”時曾更名工農村。有1237戶,3469人,除漢族外有滿族1人。回族268人,耕地537畝。東至潘莊村,西至天津鋼廠,南至天津中板廠,北至馮口村。2009年10月,隨著東麗區政府對杜莊村的規劃,原來的村莊被拆掉,村民於2016年6月陸續搬遷到海頌園居住。

村名的由來

最初,杜莊村所在地是海河沿岸的一片荒地,沒有村落也沒有居民。大約600年前,明朝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平。朱棣對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的統治十分不滿,為和建文帝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靖難之役”,即所謂的“燕王掃北”。在“燕王掃北”過程中,朱棣途徑三岔河口成功襲擊滄州,認為此處是風水寶地,所以在成功坐上皇位後,將三岔河口賜名天津,意為“天子渡津之地”。京津一帶因戰亂人口銳減、一片荒蕪,因此朝廷多次組織移民以充實北方人口,漸漸有大量居民遷移至天津一帶。

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杜姓一族從今河北省灤縣一帶遷移至此,在海河北岸發現一塊地勢較高、不怕水淹的地臺,周圍土地廣袤、土壤肥沃,於是杜家族長杜子勇決定在此安居。他們在地臺上建造房屋,並開墾周圍荒地,種植糧食和蔬菜,繁衍後代。

後來陸續有徐、吳、夏三族人家遷來,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落。幾家大戶聚集起來商討村名問題,因杜家最早在此定居,大家一致同意將村名定為杜莊村,並在村頭立了一塊石牌,上面刻有村落由來的簡介,但石牌現已不復存在。雖然現在杜莊村裡杜姓村民很少,但是杜莊村的名字被一直沿用下來。

講述人:徐寶河,57歲

整理人:班斕

八卦陣

杜莊村村莊的樣子像一個小型的八卦陣,而杜莊村與吳嘴村、馮口村、潘莊村、辛莊村和詹莊村五村合起來,則像一個巨型的八卦陣。六個村子連成一體,其中吳嘴村在最西側,詹莊村在最東部,六個村子以南是海河,以北是一片荒地。

這六村內部構造十分相似:村中胡同較多,並且十分狹小,房屋排列密集且不規整,小路四通八達。以前有外地人進入村中往往會迷失方向,大多需要村民帶路才能到達目的地。

村民們根據村名諧音編成一首歌謠:“吳嘴沒有嘴,馮口把口縫,杜莊肚子大,辛莊在心尖,潘莊盤一盤,詹莊把尾斬,吳嘴村是頭,詹莊村是尾,頭上沒有嘴,尾巴沒有尾,走進八卦陣,誰也跑不了。”歌謠最後那句“走進八卦陣,誰也跑不了”,是為了讓小孩不要四處亂跑而加上去的。但村子錯綜複雜的結構和歌謠中的詞語卻讓外村人覺得十分神祕,一些在村子裡迷過路的人以訛傳訛,就這樣,杜莊村八卦陣被越傳越神奇。

講述人:郭天亮,59歲

徐寶河,57歲 整理人:班斕

杜莊小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杜莊村有一位地主郭錫章(1897年12月26日—1980年),他是村裡有名的文化人,平日頗受村民們的尊重,村民們有些理不明白的大事小事,都願意同他聊一聊,郭錫章都會熱心地為大家開解一番。

郭錫章年輕時曾出國遊歷,學習過英文以及一些西方現代文化知識,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遊歷歸來。遊學歸來的郭錫章思想和心境都有很大改變,尤其是對教育有了更新的認知和感觸。他深知杜莊的村民文化水平較低,村民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並無打算,各家各戶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文化知識。他認為這樣下去,孩子們長大後也只能重複父輩的生活,一輩子在鄉村裡幹農活,沒有文化知識。再三思索之下,郭錫章決定自己出資建造一所小學,於是出錢買下一套四合院,免費讓村裡的孩子到四合院讀書。

杜莊建立免費學校的事情很快傳到鄰村,其他村的村民聽說之後,也希望孩子有書可讀,便來杜莊村詢問入學事宜。郭錫章毫不猶豫地接收來自馮口、潘莊等村的孩子。郭錫章的辦學宗旨是:只要孩子願意讀書,不論出身與家境,全部免費予以接納。他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孩子能夠受到教育。

因為學校接收了鄰近幾個村的孩子讀書,所以郭錫章把學校命名為聯合小學。這所聯合小學是當時附近唯一的一所小學,主要教授傳統的文化知識,並融合了一些西方現代文化教育內容。聯合小學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就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1949年1月,聯合小學正式註冊,並改名為杜莊小學。在杜莊小學讀過書的學生,後來有很多考取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大學。

講述人:郭天亮,59歲

徐寶河,57歲 整理人:班斕

腰五爺放槍嚇鬼子,郭校長險救杜莊村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杜莊村因為附近有交通要道,不時有日本軍隊經過。雖然日本軍隊並沒有入駐杜莊村,但是村民對於日本軍隊十分警惕,為防患未然,村民們藉助地勢,在凸起的小土山上建起了簡單後防,村民輪流到後防山附近查看情況,如果發現情況不對勁,便及時通知全村做好準備。

杜莊村有一戶姓吳的人家,吳家在杜莊村資歷較深,家境殷實,家主吳老爺為人仗義,口碑人緣都不錯。吳老爺因為年輕時腰部受過傷,所以走路的時候常常扶著腰,村裡人都叫他腰五爺。

一個冬天的下午,腰五爺到後防山附近遛彎。他站在高處遠望,忽然看見一支日本軍隊朝杜莊村方向行進。腰五爺心裡頓時燃起怒火,日本侵華戰爭殺害那麼多同胞,這次竟然又向杜莊村行進,不知有何企圖,腰五爺決定要給日本鬼子點顏色瞧瞧。於是回家取了一支槍,又跑回後防山,躲在一棵大樹後面。

此時日本軍隊恰好走到後防山下,腰五爺躲在暗處,一時間沒考慮太多,只想著日本鬼子是如何的可恨,便朝著一個日本鬼子開了一槍後,馬上順著小路逃走了。這一槍驚到了日本軍隊,他們馬上戒備起來,接連放了幾槍。日本軍隊懷疑附近有游擊隊的埋伏,很快進入作戰準備中。但是他們找了一圈並沒有發現游擊隊的蹤跡,所以推測是杜莊的村民在放槍。腰五爺的子彈擦過了一個日本兵的手臂,雖然傷口不深,但是日本人還是覺得受到了挑釁和侮辱,立即控制住了當時在後防山下耕作的村民,想要找到開槍的人。

腰五爺的本意是日本鬼子打死一個少一個,放一槍順便還可以給村民們報個信,通知大家有日本鬼子來了。但是實在是過於衝動,沒有想清楚後果便莽撞行事,日本軍隊原本並沒有打算進入杜莊村,他這一槍反而引起了日本軍隊的注意,給村子招來了禍端。

所幸腰五爺早已逃離杜莊村,日本軍隊沒有找到可疑之人。一個日本軍官對著村民們講了一些聽似威脅的話,但由於村民們不懂日語,日本軍隊也沒有帶著翻譯官,所以村民不知道日本人要做些什麼。但是日本軍隊一直不撤退,並開始到村裡挨家挨戶搜查,大有一種找不到開槍人就誓不罷休的陣勢。此時村民們也開始害怕起來,擔心日本軍人在村裡大開殺戒。

這時候,聯合小學的校長郭錫章聞訊趕來,走到日本軍官面前,想要同日軍交涉。沒想到他一開口說的竟然是日語,村民們面面相覷,都不知道何時郭校長學會了日本話,也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

原來郭錫章年輕的時候曾經出國遊歷,在那時他學會了日文。他告訴日本軍官,杜莊村一帶時不時會有土匪流竄。這次就是那些土匪放槍,他們通常放完槍就跑,偶爾也會騷擾村民。杜莊村的百姓都是普通農民,每天下田種地,絕不會做出放槍的事情。日本兵原本並不太相信郭錫章說的話,但是在仔細盤查之後,並沒有發現放槍人的身影,最終相信了郭錫章所言。加之日本軍隊原本處於行軍狀態,一直耽擱在杜莊村並不妥當,所以最後撤離了杜莊村。

村中上上下下這才鬆了一口氣,郭錫章憑藉年輕時積累下的日語功底,解救了杜莊村全村人的性命。過了一陣腰五爺也安全地返回了杜莊村。

講述人:徐寶河,57歲 整理人:班斕

杜莊足球隊

189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入侵軍隊在大直沽建立軍營。這些洋人在天津修建足球場地,舉辦比賽,現代足球運動由此傳入天津。

當時河東大直沽有許多對此感興趣的百姓,他們開始效法練習,先後組成多支足球隊與足球俱樂部。受大直沽足球運動興起的影響,杜莊村的財主們也對足球產生了濃厚興趣。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杜莊村成立了津海足球隊,並多次參加天津市舉辦的各種足球錦標賽。

杜莊津海足球隊在1950年,曾有幸同白隊進行過友誼賽(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組織成立紅白足球隊,後來紅隊隊員落戶北京,白隊隊員落戶天津)。雖然比賽最終惜敗,但這次經歷使得杜莊村民對於足球運動的熱愛更勝從前。之後津海足球隊又同天津火車頭足球隊,在北站體育站進行了友誼比賽。

津海足球隊在“文革”時期解散。但直至今日,杜莊村民對於足球運動仍然十分喜愛。

講述人:郭天亮,59歲 徐寶河,57歲 整理人:班斕

杜莊村版“柳堡的故事”

1957年上映的電影《柳堡的故事》中,新四軍戰士解放了蘇北柳堡,在戰役中四班副班長李進受傷,到柳堡村民二妹子家進行療養,期間李進和二妹子互生好感。電影講述了二人發生的種種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杜莊村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

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韓朝戰爭,美軍加入朝韓戰爭之後,戰火逐漸擴大至鴨綠江邊。同年10月,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政府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最終取得勝利。但是戰爭狀況十分慘烈,中國志願軍戰士傷亡幾十萬人,大批的傷員需要回國療養。當年杜莊村設有臨時救助傷員的二分院,接收抗美援朝戰場上歸來的中輕傷員,為戰士們療傷調養。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消息傳來,全國人民都處於激動喜悅的氛圍中。杜莊村村民為了表達對戰士最熱烈的歡迎,自發組織了一個秧歌隊,準備在迎接戰士歸來時進行表演。秧歌隊裡有個姓李的姑娘,她一直很崇拜戰場上保衛國家的戰士,每天都積極參加排練表演,並主動報名到臨時二分院幫忙照顧傷員。

在戰士到達杜莊村的當天,全村人都在道路兩邊列隊歡迎,準備已久的秧歌隊在村頭熱鬧地跳了起來。戰士們對於村民們的熱烈歡迎十分感動,軍隊領導當即和村長商量,待傷員們傷勢恢復後,舉行一場軍民聯歡晚會,大家一起熱鬧熱鬧,共同慶祝戰爭的勝利。

幾周之後,軍民聯歡晚會當晚,村民們在村中的一塊空地佈置聯歡場地,並在場地中間堆置了木柴。大家點燃篝火,戰士和村民們圍著篝火坐成一圈,聯歡晚會正式開始。首先由杜莊村的村民為凱旋歸來的戰士們獻歌,接著是戰士們和村民們互拉軍歌。晚會高潮迭起,氣氛熱鬧非凡,戰士們和村民都情緒高漲,所有人一起圍著篝火跳起舞來。

在二分院幫忙的李姑娘,曾經照顧過一個手臂受傷的劉戰士。這天劉戰士也來參加軍民聯歡會。李姑娘在跳篝火舞的人群中偶然發現了劉戰士,便走上去問道:“劉戰士你今天也來參加晚會啦!你的胳膊恢復得怎麼樣?”劉戰士說:“我的胳膊已經基本恢復了,還要謝謝你之前的照顧呢。”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聊得十分開心,接著又回到人群裡一起跳舞,漸漸地兩個人暗生情愫,互相產生了好感。

過了一段時間,在臨時二分院的傷員已基本全部康復,他們接到上級的命令需要調回部隊。在軍隊出發前,劉戰士到李姑娘家求親。兩人結婚後,李姑娘隨劉戰士一同離開了杜莊村。在杜莊村,當年在臨時二分院照顧傷員的姑娘們,像李姑娘一樣嫁給傷員的還有很多。

講述人:郭天亮,59歲

整理人:班斕

抗洪烈士傅桂林

1963年夏季,天津經歷了一場與洪水較量的鬥爭。華北地區持續降下暴雨,海河上游幾十條支流洪水下洩,許多中小型水庫堤壩被沖垮,洪水進入平原地帶,直逼天津城區。在市委緊急動員下,全民投入到防汛抗洪之中。為了讓洪水能夠更快排入海中,市政府決定對馬廠減河掘堤開口。杜莊村當即響應市政府號召,派出人手加入抗洪救險分隊,前往馬廠減河支援抗洪。

傅桂林(1927—1963年)是杜莊村派出的救險隊員之一,他是村裡的第三生產隊生產隊長,平日裡為人熱情,做事充滿幹勁。他主動申請參加馬廠減河抗洪救援行動。傅桂林隨隊到達馬廠減河大堤後,當地部隊介紹了當時汛情:馬廠減河水位一直不斷上漲,情況十分危急,救援大隊計劃通過增加河道寬度加快水流速,當務之急是迅速完成河堤開口的工作。

傅桂林和隊員們接到任務後,很快投入到扒堤工作中。大家先是在河堤挖土,之後又把泥沙裝袋背送至高處,連續幾天不知疲倦地往返在河堤間,誰都不喊累、不後退,一直堅守在前線。雖然大家一直不停歇地挖堤口,但洪水汛情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因為人力挖堤的速度遠不及洪水的漲速快。最後上級決定炸開河堤,以加快洩洪速度。

炸河堤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作,但由於時間緊迫,大家都沒有考慮個人安危,立刻行動起來。傅桂林也馬上拿起鏟子到河堤旁挖深坑,以備埋入炸藥進行爆破。在炸藥準備好之後,傅桂林和隊友一起向後方撤退。待所有人回到安全地帶後,開始進行爆破。“嘭嘭嘭”幾聲巨響震得四周山搖地動,炸藥順利地在河堤上炸開幾個大坑。但是很快大家發現,其中幾個坑中的炸藥並沒有爆破成功,而已爆破成功的坑洞無法順利相連,使得洪水無法洩入。

於是一個領頭的人帶著傅桂林和幾個隊員下到河堤去檢查情況。待他們走近其中一個未爆破的炸藥坑時,不幸發生了,忽然發出“嘭”的一聲巨響,炸藥突然爆炸,煙塵泥土瀰漫在河堤上。河堤後方的人們都震驚了,當大家回過神的時候,發現傅桂林和幾名隊友因為並沒有在安全距離範圍內,被誤爆的炸藥炸得面目全非。

傅桂林和其他幾名隊員英勇犧牲。由於第二次的意外爆炸,河堤被成功炸開,洪水快速流入炸開的堤道之中,汛情終於得到緩解,天津市區所面臨的洪水危情也成功解除。傅桂林被追認為烈士,杜莊的村民至今仍記得這個為抗洪救災犧牲的英雄。

講述人: 郭天亮,59歲

徐寶河,57歲 整理人:班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