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治療

少數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功能性腹痛患兒的療效。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和複合益生菌VSL#3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尤其是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功能性腹痛患兒的腹痛頻率和強度。同時,研究也表明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短雙歧桿菌對於兒童是安全的,可以更好的控制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兒童功能性便祕


功能性便祕是全球常見的兒科健康問題,據報道發病率在0.7%至29.6%之間,平均男女比例為2.1:1。功能性便祕的特點是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堅硬、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並經常伴有腹痛。這些症狀可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據估計,在美國,兒童便祕佔普通兒科醫生就診的3%,佔兒科胃腸科醫生就診的25%。

病理生理學

大約95%的便祕兒童無法確定器質性的病因。其他的便祕兒童則具有器質性原因,比如代謝或內分泌紊亂、肛門直腸異常、神經肌肉疾病或先天性巨結腸。功能性便祕的病理髮生是多因素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因素,尤其是在幼兒中,是自身的剋制行為,經常發生在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比如疼痛的排便。功能性便祕通常對兒童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剋制排便行為可導致糞便嵌塞,在直腸或腹部存在一大團糞便。糞便嵌塞常常導致溢出性大便失禁,一些軟便不自主的排出,這就是遺糞症。心理社會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在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行為障礙,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兒童便祕的高風險有關。最後,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性虐待、身體虐待、父母育兒態度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因素。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治療

少數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功能性腹痛患兒的療效。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和複合益生菌VSL#3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尤其是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功能性腹痛患兒的腹痛頻率和強度。同時,研究也表明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短雙歧桿菌對於兒童是安全的,可以更好的控制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兒童功能性便祕


功能性便祕是全球常見的兒科健康問題,據報道發病率在0.7%至29.6%之間,平均男女比例為2.1:1。功能性便祕的特點是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堅硬、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並經常伴有腹痛。這些症狀可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據估計,在美國,兒童便祕佔普通兒科醫生就診的3%,佔兒科胃腸科醫生就診的25%。

病理生理學

大約95%的便祕兒童無法確定器質性的病因。其他的便祕兒童則具有器質性原因,比如代謝或內分泌紊亂、肛門直腸異常、神經肌肉疾病或先天性巨結腸。功能性便祕的病理髮生是多因素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因素,尤其是在幼兒中,是自身的剋制行為,經常發生在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比如疼痛的排便。功能性便祕通常對兒童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剋制排便行為可導致糞便嵌塞,在直腸或腹部存在一大團糞便。糞便嵌塞常常導致溢出性大便失禁,一些軟便不自主的排出,這就是遺糞症。心理社會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在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行為障礙,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兒童便祕的高風險有關。最後,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性虐待、身體虐待、父母育兒態度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因素。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是絕大多數微生物的棲息地。大多數健康兒童中都存在著由數量有限的物種組成的核心微生物群。各種各樣的疾病都發現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包括胃腸道疾病和非胃腸道疾病。腸道菌群失調是一種導致疾病的微生物生態紊亂狀態,在功能性便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關於慢性便祕患者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研究卻很少。在兒童中,一項基於培養方法的研究發現,功能性便祕兒童結腸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數量比健康對照組顯著增加。然而,絕大多數的腸道細菌都是不可培養的,這種方法對於監測複雜的腸道菌群是不夠的。另一項研究評估了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其中8名患有便祕,14名沒有便祕。便祕患者普氏菌屬細菌的丰度顯著下降,而硬壁菌門的一些代表性細菌屬顯著增加。腸道菌群影響腸道蠕動的可能機制之一是由於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厭氧發酵而產生甲烷。來自動物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甲烷作為一種神經肌肉遞質會延遲腸道轉運,而甲烷的產生與成年人的便祕有關。

益生菌治療

便祕兒童可以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中獲益。在成人中,益生菌可能對整個腸道轉運時間、大便頻率和大便硬度都具有有益影響。最常被使用的益生菌物種包括乳雙歧桿菌和乾酪乳桿菌。用於兒童便祕治療的益生菌物種包括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乳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不同研究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有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有效,有的表明無效。所以仍需要更加充分詳細的研究以便為益生菌治療便祕提供更有效的證據。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治療

少數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功能性腹痛患兒的療效。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和複合益生菌VSL#3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尤其是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功能性腹痛患兒的腹痛頻率和強度。同時,研究也表明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短雙歧桿菌對於兒童是安全的,可以更好的控制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兒童功能性便祕


功能性便祕是全球常見的兒科健康問題,據報道發病率在0.7%至29.6%之間,平均男女比例為2.1:1。功能性便祕的特點是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堅硬、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並經常伴有腹痛。這些症狀可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據估計,在美國,兒童便祕佔普通兒科醫生就診的3%,佔兒科胃腸科醫生就診的25%。

病理生理學

大約95%的便祕兒童無法確定器質性的病因。其他的便祕兒童則具有器質性原因,比如代謝或內分泌紊亂、肛門直腸異常、神經肌肉疾病或先天性巨結腸。功能性便祕的病理髮生是多因素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因素,尤其是在幼兒中,是自身的剋制行為,經常發生在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比如疼痛的排便。功能性便祕通常對兒童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剋制排便行為可導致糞便嵌塞,在直腸或腹部存在一大團糞便。糞便嵌塞常常導致溢出性大便失禁,一些軟便不自主的排出,這就是遺糞症。心理社會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在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行為障礙,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兒童便祕的高風險有關。最後,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性虐待、身體虐待、父母育兒態度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因素。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是絕大多數微生物的棲息地。大多數健康兒童中都存在著由數量有限的物種組成的核心微生物群。各種各樣的疾病都發現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包括胃腸道疾病和非胃腸道疾病。腸道菌群失調是一種導致疾病的微生物生態紊亂狀態,在功能性便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關於慢性便祕患者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研究卻很少。在兒童中,一項基於培養方法的研究發現,功能性便祕兒童結腸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數量比健康對照組顯著增加。然而,絕大多數的腸道細菌都是不可培養的,這種方法對於監測複雜的腸道菌群是不夠的。另一項研究評估了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其中8名患有便祕,14名沒有便祕。便祕患者普氏菌屬細菌的丰度顯著下降,而硬壁菌門的一些代表性細菌屬顯著增加。腸道菌群影響腸道蠕動的可能機制之一是由於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厭氧發酵而產生甲烷。來自動物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甲烷作為一種神經肌肉遞質會延遲腸道轉運,而甲烷的產生與成年人的便祕有關。

益生菌治療

便祕兒童可以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中獲益。在成人中,益生菌可能對整個腸道轉運時間、大便頻率和大便硬度都具有有益影響。最常被使用的益生菌物種包括乳雙歧桿菌和乾酪乳桿菌。用於兒童便祕治療的益生菌物種包括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乳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不同研究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有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有效,有的表明無效。所以仍需要更加充分詳細的研究以便為益生菌治療便祕提供更有效的證據。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兒童肥胖


病因學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熱量攝入和能量消耗的失衡。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菌群在肥胖發生中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夠影響宿主的能量調節,例如通過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雖然目前尚不能確定致肥胖腸道菌群的精確組成,但是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與正常體重兒童明顯不同。一些研究比較了2-12歲的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瑞典的一項研究評估了4-5歲超重/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菌群組成,發現兩組兒童的總體組成不同。一項類似的研究對51名5歲兒童的腸道細菌進行了計數,結果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然而,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包括雙歧桿菌和真細菌,與身高體重指數相關。相比之下,一項針對49名7歲以下兒童的研究顯示,體重正常的兒童體內雙歧桿菌的含量更高。一項針對6-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乳桿菌和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與肥胖之間存在顯著的聯繫。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率顯著升高。此外,葡萄球菌與能量攝入呈正相關。同樣,哈薩克斯坦的一項研究顯示,7-13歲的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更高;這一發現在女孩中很顯著,但在男孩中沒有差異。

到目前為止,極少數的研究測量了嬰兒期腸道菌群組成,並評估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體重增加的影響。研究表明,嬰兒時期硬壁菌門的丰度越高,早期體重與身高的比值越大。一項研究在分析了1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之後,對他們的體重進行了10年的追蹤評估,發現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較高與體重增加有關。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治療

少數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功能性腹痛患兒的療效。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和複合益生菌VSL#3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尤其是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功能性腹痛患兒的腹痛頻率和強度。同時,研究也表明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短雙歧桿菌對於兒童是安全的,可以更好的控制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兒童功能性便祕


功能性便祕是全球常見的兒科健康問題,據報道發病率在0.7%至29.6%之間,平均男女比例為2.1:1。功能性便祕的特點是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堅硬、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並經常伴有腹痛。這些症狀可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據估計,在美國,兒童便祕佔普通兒科醫生就診的3%,佔兒科胃腸科醫生就診的25%。

病理生理學

大約95%的便祕兒童無法確定器質性的病因。其他的便祕兒童則具有器質性原因,比如代謝或內分泌紊亂、肛門直腸異常、神經肌肉疾病或先天性巨結腸。功能性便祕的病理髮生是多因素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因素,尤其是在幼兒中,是自身的剋制行為,經常發生在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比如疼痛的排便。功能性便祕通常對兒童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剋制排便行為可導致糞便嵌塞,在直腸或腹部存在一大團糞便。糞便嵌塞常常導致溢出性大便失禁,一些軟便不自主的排出,這就是遺糞症。心理社會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在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行為障礙,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兒童便祕的高風險有關。最後,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性虐待、身體虐待、父母育兒態度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因素。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是絕大多數微生物的棲息地。大多數健康兒童中都存在著由數量有限的物種組成的核心微生物群。各種各樣的疾病都發現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包括胃腸道疾病和非胃腸道疾病。腸道菌群失調是一種導致疾病的微生物生態紊亂狀態,在功能性便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關於慢性便祕患者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研究卻很少。在兒童中,一項基於培養方法的研究發現,功能性便祕兒童結腸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數量比健康對照組顯著增加。然而,絕大多數的腸道細菌都是不可培養的,這種方法對於監測複雜的腸道菌群是不夠的。另一項研究評估了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其中8名患有便祕,14名沒有便祕。便祕患者普氏菌屬細菌的丰度顯著下降,而硬壁菌門的一些代表性細菌屬顯著增加。腸道菌群影響腸道蠕動的可能機制之一是由於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厭氧發酵而產生甲烷。來自動物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甲烷作為一種神經肌肉遞質會延遲腸道轉運,而甲烷的產生與成年人的便祕有關。

益生菌治療

便祕兒童可以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中獲益。在成人中,益生菌可能對整個腸道轉運時間、大便頻率和大便硬度都具有有益影響。最常被使用的益生菌物種包括乳雙歧桿菌和乾酪乳桿菌。用於兒童便祕治療的益生菌物種包括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乳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不同研究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有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有效,有的表明無效。所以仍需要更加充分詳細的研究以便為益生菌治療便祕提供更有效的證據。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兒童肥胖


病因學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熱量攝入和能量消耗的失衡。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菌群在肥胖發生中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夠影響宿主的能量調節,例如通過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雖然目前尚不能確定致肥胖腸道菌群的精確組成,但是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與正常體重兒童明顯不同。一些研究比較了2-12歲的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瑞典的一項研究評估了4-5歲超重/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菌群組成,發現兩組兒童的總體組成不同。一項類似的研究對51名5歲兒童的腸道細菌進行了計數,結果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然而,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包括雙歧桿菌和真細菌,與身高體重指數相關。相比之下,一項針對49名7歲以下兒童的研究顯示,體重正常的兒童體內雙歧桿菌的含量更高。一項針對6-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乳桿菌和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與肥胖之間存在顯著的聯繫。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率顯著升高。此外,葡萄球菌與能量攝入呈正相關。同樣,哈薩克斯坦的一項研究顯示,7-13歲的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更高;這一發現在女孩中很顯著,但在男孩中沒有差異。

到目前為止,極少數的研究測量了嬰兒期腸道菌群組成,並評估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體重增加的影響。研究表明,嬰兒時期硬壁菌門的丰度越高,早期體重與身高的比值越大。一項研究在分析了1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之後,對他們的體重進行了10年的追蹤評估,發現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較高與體重增加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診斷

肥胖是一種異常或過度的脂肪積累,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是由身高體重指數(BMI)來衡量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m2),BMI≥30表示肥胖。測量兒童超重和肥胖更為複雜,因為兒童和青少年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生理變化,不能簡單的通過BMI來衡量。對於2-12歲的兒童來說,通過計算BMI並表示為百分位數,大於等於95百分位的表示肥胖。

日常臨床實踐中可選擇的治療方案

① 飲食

飲食和營養是調節腸道菌群的有效方法。很少有研究調查飲食對兒童腸道菌群和肥胖的影響。一項研究比較了來自泰國中部和東北部的60名8-11歲健康兒童。來自泰國中部和東北部的兒童有著明顯不同的飲食模式,來自泰國中部的兒童更喜歡米飯、穀物和牛奶,而來自泰國東北部的兒童喜歡大量吃肉、各種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水果和蔬菜。研究表明,泰國東北部兒童體內的擬桿菌門細菌含量較高,這表明,富含多種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可以促進擬桿菌門細菌的生長。

另一項研究比較了意大利佛羅倫薩和非洲布基納法索1-6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布基納法索的兒童飲食脂肪、動物蛋白含量低,而澱粉、纖維和植物多糖含量高,大多以素食為主。而佛羅倫薩的孩子們吃的是典型的西方飲食,動物蛋白、糖、澱粉和脂肪含量高,纖維含量低。兩個地區的孩子的腸道菌群組成有顯著差異,布基納法索的兒童中擬桿菌門與硬壁菌門的比例較高。此外,非洲兒童中還發現了豐富的普雷沃氏菌和木聚糖桿菌,它們是降解纖維的細菌,與糞便中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有關,而它們在意大利兒童中完全沒有檢測到。這些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根據飲食習慣共同進化,這可能對肥胖的風險有影響。我們應該提倡高纖維飲食,以減少兒童肥胖的風險。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治療

少數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功能性腹痛患兒的療效。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和複合益生菌VSL#3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尤其是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功能性腹痛患兒的腹痛頻率和強度。同時,研究也表明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短雙歧桿菌對於兒童是安全的,可以更好的控制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兒童功能性便祕


功能性便祕是全球常見的兒科健康問題,據報道發病率在0.7%至29.6%之間,平均男女比例為2.1:1。功能性便祕的特點是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堅硬、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並經常伴有腹痛。這些症狀可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據估計,在美國,兒童便祕佔普通兒科醫生就診的3%,佔兒科胃腸科醫生就診的25%。

病理生理學

大約95%的便祕兒童無法確定器質性的病因。其他的便祕兒童則具有器質性原因,比如代謝或內分泌紊亂、肛門直腸異常、神經肌肉疾病或先天性巨結腸。功能性便祕的病理髮生是多因素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因素,尤其是在幼兒中,是自身的剋制行為,經常發生在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比如疼痛的排便。功能性便祕通常對兒童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剋制排便行為可導致糞便嵌塞,在直腸或腹部存在一大團糞便。糞便嵌塞常常導致溢出性大便失禁,一些軟便不自主的排出,這就是遺糞症。心理社會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在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行為障礙,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兒童便祕的高風險有關。最後,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性虐待、身體虐待、父母育兒態度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因素。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是絕大多數微生物的棲息地。大多數健康兒童中都存在著由數量有限的物種組成的核心微生物群。各種各樣的疾病都發現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包括胃腸道疾病和非胃腸道疾病。腸道菌群失調是一種導致疾病的微生物生態紊亂狀態,在功能性便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關於慢性便祕患者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研究卻很少。在兒童中,一項基於培養方法的研究發現,功能性便祕兒童結腸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數量比健康對照組顯著增加。然而,絕大多數的腸道細菌都是不可培養的,這種方法對於監測複雜的腸道菌群是不夠的。另一項研究評估了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其中8名患有便祕,14名沒有便祕。便祕患者普氏菌屬細菌的丰度顯著下降,而硬壁菌門的一些代表性細菌屬顯著增加。腸道菌群影響腸道蠕動的可能機制之一是由於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厭氧發酵而產生甲烷。來自動物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甲烷作為一種神經肌肉遞質會延遲腸道轉運,而甲烷的產生與成年人的便祕有關。

益生菌治療

便祕兒童可以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中獲益。在成人中,益生菌可能對整個腸道轉運時間、大便頻率和大便硬度都具有有益影響。最常被使用的益生菌物種包括乳雙歧桿菌和乾酪乳桿菌。用於兒童便祕治療的益生菌物種包括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乳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不同研究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有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有效,有的表明無效。所以仍需要更加充分詳細的研究以便為益生菌治療便祕提供更有效的證據。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兒童肥胖


病因學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熱量攝入和能量消耗的失衡。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菌群在肥胖發生中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夠影響宿主的能量調節,例如通過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雖然目前尚不能確定致肥胖腸道菌群的精確組成,但是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與正常體重兒童明顯不同。一些研究比較了2-12歲的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瑞典的一項研究評估了4-5歲超重/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菌群組成,發現兩組兒童的總體組成不同。一項類似的研究對51名5歲兒童的腸道細菌進行了計數,結果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然而,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包括雙歧桿菌和真細菌,與身高體重指數相關。相比之下,一項針對49名7歲以下兒童的研究顯示,體重正常的兒童體內雙歧桿菌的含量更高。一項針對6-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乳桿菌和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與肥胖之間存在顯著的聯繫。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率顯著升高。此外,葡萄球菌與能量攝入呈正相關。同樣,哈薩克斯坦的一項研究顯示,7-13歲的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更高;這一發現在女孩中很顯著,但在男孩中沒有差異。

到目前為止,極少數的研究測量了嬰兒期腸道菌群組成,並評估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體重增加的影響。研究表明,嬰兒時期硬壁菌門的丰度越高,早期體重與身高的比值越大。一項研究在分析了1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之後,對他們的體重進行了10年的追蹤評估,發現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較高與體重增加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診斷

肥胖是一種異常或過度的脂肪積累,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是由身高體重指數(BMI)來衡量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m2),BMI≥30表示肥胖。測量兒童超重和肥胖更為複雜,因為兒童和青少年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生理變化,不能簡單的通過BMI來衡量。對於2-12歲的兒童來說,通過計算BMI並表示為百分位數,大於等於95百分位的表示肥胖。

日常臨床實踐中可選擇的治療方案

① 飲食

飲食和營養是調節腸道菌群的有效方法。很少有研究調查飲食對兒童腸道菌群和肥胖的影響。一項研究比較了來自泰國中部和東北部的60名8-11歲健康兒童。來自泰國中部和東北部的兒童有著明顯不同的飲食模式,來自泰國中部的兒童更喜歡米飯、穀物和牛奶,而來自泰國東北部的兒童喜歡大量吃肉、各種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水果和蔬菜。研究表明,泰國東北部兒童體內的擬桿菌門細菌含量較高,這表明,富含多種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可以促進擬桿菌門細菌的生長。

另一項研究比較了意大利佛羅倫薩和非洲布基納法索1-6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布基納法索的兒童飲食脂肪、動物蛋白含量低,而澱粉、纖維和植物多糖含量高,大多以素食為主。而佛羅倫薩的孩子們吃的是典型的西方飲食,動物蛋白、糖、澱粉和脂肪含量高,纖維含量低。兩個地區的孩子的腸道菌群組成有顯著差異,布基納法索的兒童中擬桿菌門與硬壁菌門的比例較高。此外,非洲兒童中還發現了豐富的普雷沃氏菌和木聚糖桿菌,它們是降解纖維的細菌,與糞便中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有關,而它們在意大利兒童中完全沒有檢測到。這些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根據飲食習慣共同進化,這可能對肥胖的風險有影響。我們應該提倡高纖維飲食,以減少兒童肥胖的風險。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② 益生元

益生元被認為可以調節肥胖相關的腸道菌群。低聚果糖具有益生元的特性,許多研究評估了其對超重和肥胖的影響。研究發現,低聚果糖的干預確實減少了熱量的攝入,身體脂肪也顯著減少。同時,補充16周後,腸道中的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增加。這表明益生元纖維有潛力成為一種廉價而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來減少身體脂肪,這可能是因為它對腸道菌群的定植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外,給5-15歲的肥胖兒童的飲食中添加以馬鈴薯澱粉為原材料的膳食纖維補充劑,腸道擬桿菌門的細菌增多,而硬壁菌門的細菌受到抑制。此外,他們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這表明這些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預防或治療肥胖。

③ 益生菌

圍產期補充益生菌可能影響兒童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群組成和肥胖,但是,它似乎不能預防兒童後期肥胖。一項為期10年的隨訪研究評估了母親在預期分娩前4周至分娩後6個月服用鼠李糖乳桿菌對後代的影響。母親補充益生菌可以減少嬰兒出生後24-48個月內的體重增加。到4歲時,其BMI往往低於對照組,但是在7歲和10歲時沒有發現明顯的差異。一項類似的後續研究評估了斷奶期間給嬰兒補充副乾酪乳桿菌的效果,結果發現在8-9歲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組成和代謝指標似乎沒有差別。圍產期補充益生菌可以引起腸道菌群的短期改變,從而影響兒童早期體重。在兒童時期持續補充或逐步增加補充益生菌,可能對於預防兒童肥胖具有長期效果。


"

兒童胃腸道疾病佔兒童常見疾病的第二位,這些疾病也正成為困擾廣大家長、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生理時間演變對機體的代謝、消化、營養吸收、免疫系統調節和阻止腸道致病菌的定植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等胃腸道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兒童胃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是嬰兒和從發達國家到不發達國家(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成年人中,可能並不總是需要考慮抗腹瀉治療,因為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但是,對嬰幼兒來說,早期治療對提高嬰幼兒及其父母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挽救生命。一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決定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在人類腸道的定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補充益生菌可以預防或治癒某些類型的產腸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厭氧的產芽孢桿菌,具有產毒素和不產毒素兩種類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人院內感染病原體,然而它在兒童中似乎也越來越普遍。據報道,健康新生兒中有高達70%是無症狀的艱難梭菌攜帶者。在這些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艱難梭菌的攜帶率會逐漸下降,到2歲時,艱難梭菌的定植率降到成人水平的5%左右。艱難梭菌在兒童腸道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對艱難梭菌攜帶者的血清學和局部宿主反應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闡明疾病機制。艱難梭菌在兒童中的存在對以後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還有待確定。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評分系統,很難在兒科感染中定義艱難梭菌感染性疾病,這使得在受感染兒童中量化疾病負擔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建議3歲以上兒童在與成人相同的情況下應該進行艱難梭菌感染檢測,比如急性腹瀉和近期有抗生素使用史。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的病情比成年人要輕得多,所以在對兒童考慮進行甲硝唑/萬古黴素的積極治療之前,應該適當的調整治療策略,第一步是支持性護理和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至少減少用量和頻次。益生菌對於預防兒童和成人艱難梭菌感染相關的腹瀉是有效的。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通過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在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和之後,對胃腸道症狀有持續的臨床改善作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人的胃中定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在大多數兒童攜帶者中是無症狀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惡性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成人相比,受感染的兒童的胃部炎症有所減輕,這與兒童黏膜調節性T細胞活性增強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期間,人胃中細菌群落的相對丰度似乎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變形菌、螺旋體和不動桿菌增多,而放線菌、擬桿菌和厚壁菌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具有有益作用。例如,攝入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負荷,並可以改變受感染兒童的免疫反應和腸道菌群。在幽門螺旋桿菌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並可能降低標準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志賀氏菌感染

在各種腸道病原體中,志賀氏菌是世界上最常見且致命的細菌病原體之一。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志賀氏菌病,但是已出現耐藥性。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志賀氏菌病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替代方法。益生菌在治療志賀氏菌引起的腸道感染中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


兒童功能性腹痛


根據Rome IV診斷標準,兒童功能性腹痛存在慢性或複發性腹痛,經適當的醫學評估不能歸因於其它疾病。功能性腹痛影響全球約20%的兒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腹型偏頭痛等。這些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活動有很大影響,並可產生長期的心理後果。腸道蠕動的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腦相互作用異常、社會心理障礙和免疫激活是其可能的原因。此外,兒童慢性腹痛與心理症狀、父母腸胃不適以及單親和移民家庭等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腹痛

腸道菌群組成在功能性腹痛,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的病理髮生中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通過與宿主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患者這些症狀的發生,比如年齡、飲食、腸道轉運和遺傳組成等。這些相互作用可能與腸道神經運動感覺功能、腸道屏障功能和腸腦軸的改變有關。

確實,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變形菌門細菌的比例較大,多爾氏菌屬(隸屬於硬壁菌門)和嗜血桿菌屬(隸屬於變形菌門)細菌的丰度較高;此外,與健康對照相比,腸易激綜合徵患兒中副流感嗜血桿菌和瘤胃球菌更為豐富,而擬桿菌屬細菌明顯較少。腸易激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成人患者的症狀通常都是在腸道感染以後出現的,更進一步支持了腸道菌群可能在功能性腹痛的發病中發揮作用。一項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患兒和健康兒童糞便菌群的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韋榮球菌屬、普雷沃氏菌屬和副生孢桿菌屬水平均有所增加,而雙歧桿菌屬和疣微菌屬水平有所下降。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治療

少數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益生菌對功能性腹痛患兒的療效。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和複合益生菌VSL#3可以顯著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尤其是對於腸易激綜合徵。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功能性腹痛患兒的腹痛頻率和強度。同時,研究也表明嬰兒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短雙歧桿菌對於兒童是安全的,可以更好的控制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兒童功能性便祕


功能性便祕是全球常見的兒科健康問題,據報道發病率在0.7%至29.6%之間,平均男女比例為2.1:1。功能性便祕的特點是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堅硬、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並經常伴有腹痛。這些症狀可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據估計,在美國,兒童便祕佔普通兒科醫生就診的3%,佔兒科胃腸科醫生就診的25%。

病理生理學

大約95%的便祕兒童無法確定器質性的病因。其他的便祕兒童則具有器質性原因,比如代謝或內分泌紊亂、肛門直腸異常、神經肌肉疾病或先天性巨結腸。功能性便祕的病理髮生是多因素的。一個重要的病因因素,尤其是在幼兒中,是自身的剋制行為,經常發生在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比如疼痛的排便。功能性便祕通常對兒童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剋制排便行為可導致糞便嵌塞,在直腸或腹部存在一大團糞便。糞便嵌塞常常導致溢出性大便失禁,一些軟便不自主的排出,這就是遺糞症。心理社會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在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行為障礙,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兒童便祕的高風險有關。最後,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性虐待、身體虐待、父母育兒態度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功能性便祕的病理生理因素。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是絕大多數微生物的棲息地。大多數健康兒童中都存在著由數量有限的物種組成的核心微生物群。各種各樣的疾病都發現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包括胃腸道疾病和非胃腸道疾病。腸道菌群失調是一種導致疾病的微生物生態紊亂狀態,在功能性便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關於慢性便祕患者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研究卻很少。在兒童中,一項基於培養方法的研究發現,功能性便祕兒童結腸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數量比健康對照組顯著增加。然而,絕大多數的腸道細菌都是不可培養的,這種方法對於監測複雜的腸道菌群是不夠的。另一項研究評估了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其中8名患有便祕,14名沒有便祕。便祕患者普氏菌屬細菌的丰度顯著下降,而硬壁菌門的一些代表性細菌屬顯著增加。腸道菌群影響腸道蠕動的可能機制之一是由於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厭氧發酵而產生甲烷。來自動物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甲烷作為一種神經肌肉遞質會延遲腸道轉運,而甲烷的產生與成年人的便祕有關。

益生菌治療

便祕兒童可以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中獲益。在成人中,益生菌可能對整個腸道轉運時間、大便頻率和大便硬度都具有有益影響。最常被使用的益生菌物種包括乳雙歧桿菌和乾酪乳桿菌。用於兒童便祕治療的益生菌物種包括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乳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不同研究表現出顯著的異質性,有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有效,有的表明無效。所以仍需要更加充分詳細的研究以便為益生菌治療便祕提供更有效的證據。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兒童肥胖


病因學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熱量攝入和能量消耗的失衡。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菌群在肥胖發生中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夠影響宿主的能量調節,例如通過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雖然目前尚不能確定致肥胖腸道菌群的精確組成,但是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腸道菌群與正常體重兒童明顯不同。一些研究比較了2-12歲的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瑞典的一項研究評估了4-5歲超重/肥胖兒童和正常體重兒童的菌群組成,發現兩組兒童的總體組成不同。一項類似的研究對51名5歲兒童的腸道細菌進行了計數,結果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然而,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包括雙歧桿菌和真細菌,與身高體重指數相關。相比之下,一項針對49名7歲以下兒童的研究顯示,體重正常的兒童體內雙歧桿菌的含量更高。一項針對6-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乳桿菌和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與肥胖之間存在顯著的聯繫。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率顯著升高。此外,葡萄球菌與能量攝入呈正相關。同樣,哈薩克斯坦的一項研究顯示,7-13歲的肥胖兒童中硬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更高;這一發現在女孩中很顯著,但在男孩中沒有差異。

到目前為止,極少數的研究測量了嬰兒期腸道菌群組成,並評估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體重增加的影響。研究表明,嬰兒時期硬壁菌門的丰度越高,早期體重與身高的比值越大。一項研究在分析了1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之後,對他們的體重進行了10年的追蹤評估,發現脆弱擬桿菌的丰度較高與體重增加有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診斷

肥胖是一種異常或過度的脂肪積累,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是由身高體重指數(BMI)來衡量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m2),BMI≥30表示肥胖。測量兒童超重和肥胖更為複雜,因為兒童和青少年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生理變化,不能簡單的通過BMI來衡量。對於2-12歲的兒童來說,通過計算BMI並表示為百分位數,大於等於95百分位的表示肥胖。

日常臨床實踐中可選擇的治療方案

① 飲食

飲食和營養是調節腸道菌群的有效方法。很少有研究調查飲食對兒童腸道菌群和肥胖的影響。一項研究比較了來自泰國中部和東北部的60名8-11歲健康兒童。來自泰國中部和東北部的兒童有著明顯不同的飲食模式,來自泰國中部的兒童更喜歡米飯、穀物和牛奶,而來自泰國東北部的兒童喜歡大量吃肉、各種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水果和蔬菜。研究表明,泰國東北部兒童體內的擬桿菌門細菌含量較高,這表明,富含多種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可以促進擬桿菌門細菌的生長。

另一項研究比較了意大利佛羅倫薩和非洲布基納法索1-6歲兒童的腸道菌群組成。布基納法索的兒童飲食脂肪、動物蛋白含量低,而澱粉、纖維和植物多糖含量高,大多以素食為主。而佛羅倫薩的孩子們吃的是典型的西方飲食,動物蛋白、糖、澱粉和脂肪含量高,纖維含量低。兩個地區的孩子的腸道菌群組成有顯著差異,布基納法索的兒童中擬桿菌門與硬壁菌門的比例較高。此外,非洲兒童中還發現了豐富的普雷沃氏菌和木聚糖桿菌,它們是降解纖維的細菌,與糞便中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有關,而它們在意大利兒童中完全沒有檢測到。這些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根據飲食習慣共同進化,這可能對肥胖的風險有影響。我們應該提倡高纖維飲食,以減少兒童肥胖的風險。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② 益生元

益生元被認為可以調節肥胖相關的腸道菌群。低聚果糖具有益生元的特性,許多研究評估了其對超重和肥胖的影響。研究發現,低聚果糖的干預確實減少了熱量的攝入,身體脂肪也顯著減少。同時,補充16周後,腸道中的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增加。這表明益生元纖維有潛力成為一種廉價而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來減少身體脂肪,這可能是因為它對腸道菌群的定植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外,給5-15歲的肥胖兒童的飲食中添加以馬鈴薯澱粉為原材料的膳食纖維補充劑,腸道擬桿菌門的細菌增多,而硬壁菌門的細菌受到抑制。此外,他們糞便中的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這表明這些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預防或治療肥胖。

③ 益生菌

圍產期補充益生菌可能影響兒童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群組成和肥胖,但是,它似乎不能預防兒童後期肥胖。一項為期10年的隨訪研究評估了母親在預期分娩前4周至分娩後6個月服用鼠李糖乳桿菌對後代的影響。母親補充益生菌可以減少嬰兒出生後24-48個月內的體重增加。到4歲時,其BMI往往低於對照組,但是在7歲和10歲時沒有發現明顯的差異。一項類似的後續研究評估了斷奶期間給嬰兒補充副乾酪乳桿菌的效果,結果發現在8-9歲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組成和代謝指標似乎沒有差別。圍產期補充益生菌可以引起腸道菌群的短期改變,從而影響兒童早期體重。在兒童時期持續補充或逐步增加補充益生菌,可能對於預防兒童肥胖具有長期效果。


母嬰健康系列:腸道菌群在兒童胃腸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結論

腸道菌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比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祕)和兒童肥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大腸桿菌、艱難梭菌、幽門螺旋桿菌和志賀氏桿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益生菌的應用,無論是作為單純治療還是作為輔助治療,都表現出強有力的抗兒童感染的潛力。腸道菌群的改變會對功能性腹痛的症狀產生負面影響,益生菌似乎能夠提高治療的成功率,特別是在腸易激綜合徵患兒身上。腸道菌群失調也在功能性便祕中發揮作用。然而,目前的證據還不足以支持使用特定益生菌菌株用於治療兒童便祕。與瘦小的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具有獨特的腸道菌群組成。圍產期補充益生菌對兒童超重和肥胖有短期的有益影響,但是長期效果方面有點令人失望。腸道菌群在維護胃腸道甚至全身的健康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腸道菌群為靶點在治療兒童胃腸道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前景。

圖片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