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化嘉年華”圓滿落幕 主創團隊揭祕背後的故事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甲鑄、王小英、唐詩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於5月15日在北京開幕,當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主辦,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協辦的“亞洲文化嘉年華”面向全球直播,圓滿落幕。5月16日,“亞洲文化嘉年華”的主創從幕後走到臺前,總導演楊東昇、那時苗,總製作沙曉嵐,製片主任曹天抒,導演夏雨參加記者新聞發佈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多姿多彩亞洲多元文化大匯聚

本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主題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大會邀請了東埔寨、希臘、新加坡、斯里蘭卡、亞美尼亞、蒙古等國家領導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亞洲各個國家以及域外的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和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代表共計2000餘人,參加大會的開幕式和分論壇。

亞洲各國深度參與,展現了多姿多彩的亞洲風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大匯聚。“亞洲文化嘉年華”向世界呈現了一場中外文明大交流、多元文化大匯聚、多國民眾大聯歡的文明盛事。總導演楊東昇向中外媒體表示,這場亞洲文化的盛典籌備了將近8個月,它充分展現了亞洲的文化自信,展現中國主場外交活動中的文化風采,也展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製作水準,“給全國、全亞洲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將亞洲文明的輝煌峰極致地展示給世界。”

心連心共未來中外文明大交流“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只有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我們才能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亞洲文化嘉年華”既是展現亞洲文明多彩魅力和中華文明深厚底蘊的璀璨盛會,更是增進各國之間相互瞭解,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樑與紐帶。

“亞洲文化嘉年華”開場曲交響互動大合唱《我們的亞細亞》便是集合了“亞洲之聲”——中國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以及來自亞洲眾多國家的樂手組成的亞洲聯合樂團合奏。據總導演楊東昇介紹,在《我們的亞細亞》這首交響大合唱的最後是各國入場的風情展示,“亞洲各國優秀的表演者來到舞臺亮相,體現亞洲各國是一個山水相依、命運與共的大家庭,這在全亞洲是從來沒有過的。”

總導演那時苗則以新編《友誼地久天長》為例講述。該節目匯聚了中國、印度、敘利亞、希臘、祕魯五國歌唱家,展現亞洲深度融合、共同圓夢的一致步調,眾多亞洲國家的國標舞者同跳一支舞,展現亞洲節拍。

大體量大規模 多國民眾大聯歡

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本次嘉年華立足亞洲,又向世界敞開懷抱,是激發文化共鳴、維護文明多樣的文明盛會。製片主任曹天抒首次公佈了一組數據,以數字說話,展現本次嘉年華演出的宏大規模。8000人左右的演職人員、7000套左右的服裝、近13000件道具、300多組音箱系統,“這樣的大體量、大規模、大陣容是央視建臺以來前所未有的。”曹天抒表示。

“亞洲文化嘉年華”導演夏雨曾擔任多年央視春晚歌舞類節目導演,有著十分豐富的舞臺經驗。她感慨此次嘉年華中各國的藝術魂寶讓人著迷,綻放著“各美其美”的個性風采,“比如來自韓國的尹美羅舞蹈團,將傳統與創新完美結合,通過對韓國傳統《三鼓舞》進行變奏表演,搭配律動與氣勢磅礴的舞蹈動作,體現了韓國傳統的美和特有的‘興’,又如塔吉克斯坦的風情舞蹈團,它以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為主,並融入許多現代舞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夏雨還稱,亞洲燦爛輝煌的多樣文明在交流互鑑中還實現了“美美與共”,“大家相互包容,互相鼓勵,讓這個舞臺真正成為了各國文明交流互鑑的縮影。”

嘉年華大家庭 匠心打造大創新

“亞洲文化嘉年華”這樣的大體量演出節目,融匯著主創人員著力創新、精益求精的可貴“匠心”。

據悉,這次為嘉年華專門全新設計了一方超大型的多媒體互動舞臺,面積接近15000平方米,佔“鳥巢”的四分之三,可以說是“鳥巢”有史以來最大的舞臺。那麼,面對如此大場面的調動,節目組又有哪些創新之舉?面對中外記者的提問,“亞洲文化嘉年華”總製作沙曉嵐介紹,嘉年華在整體舞臺的設計上採用“天地矩陣”的格局,展現出震撼人心的效果。此項技術還創造了一項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最大的三維LED燈矩陣。據沙曉嵐詳細介紹,“天”就是由威亞吊起無數的發光點組成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點矩陣;“地”就是由舞臺前區的大學生方陣手持程控電光棒組成的一千多個發光點,這些發光點可以組成不同圖案、文字等大型的流動矩陣,時刻在節目中呈現千人大互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