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保存完整的古雕版

火藥的問題,我以前曾寫過文章。中國發明的是黑火藥,西方後來發明的是黃火藥,所以火藥的發明權在中國也沒有爭議。

存在問題比較大的是造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這個說法已經明顯動搖了。

這個問題純粹是我們自己搞壞了。原本,我們說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紙張的人,我們所謂的“紙”,就是指用蔡倫的這套方法造出的“紙”。後來,有人在陝西灞橋墓發現了“紙”——其實就是扁平的絮狀物,上面也沒有文字,學界產生兩種意見,一派堅決認為這是“紙”,一派則堅持蔡倫所造的才是“紙”。前者或許是想因此而提前中國發明紙張的時間,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主張“灞橋紙”是“紙”,實際上就改變了“紙”的定義。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保存完整的古雕版

火藥的問題,我以前曾寫過文章。中國發明的是黑火藥,西方後來發明的是黃火藥,所以火藥的發明權在中國也沒有爭議。

存在問題比較大的是造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這個說法已經明顯動搖了。

這個問題純粹是我們自己搞壞了。原本,我們說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紙張的人,我們所謂的“紙”,就是指用蔡倫的這套方法造出的“紙”。後來,有人在陝西灞橋墓發現了“紙”——其實就是扁平的絮狀物,上面也沒有文字,學界產生兩種意見,一派堅決認為這是“紙”,一派則堅持蔡倫所造的才是“紙”。前者或許是想因此而提前中國發明紙張的時間,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主張“灞橋紙”是“紙”,實際上就改變了“紙”的定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陝西出土的灞橋紙

一旦修改定義,這個事情就壞了。它提示人們,可以通過修改定義來“爭第一”。如果灞橋墓發現的這個東西可以稱為“紙”,那麼,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發明了紙——埃及人的莎草紙,就符合一些學者修改後的定義。現在很多博物館也都藏有埃及人的莎草紙作品,其上有大量的文字,還有繪畫作品,如果我們承認存在“灞橋紙”,那麼,為什麼埃及人的“莎草紙”不能稱之為“紙”?如果可以,埃及發明紙張的時間就比中國早得多。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保存完整的古雕版

火藥的問題,我以前曾寫過文章。中國發明的是黑火藥,西方後來發明的是黃火藥,所以火藥的發明權在中國也沒有爭議。

存在問題比較大的是造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這個說法已經明顯動搖了。

這個問題純粹是我們自己搞壞了。原本,我們說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紙張的人,我們所謂的“紙”,就是指用蔡倫的這套方法造出的“紙”。後來,有人在陝西灞橋墓發現了“紙”——其實就是扁平的絮狀物,上面也沒有文字,學界產生兩種意見,一派堅決認為這是“紙”,一派則堅持蔡倫所造的才是“紙”。前者或許是想因此而提前中國發明紙張的時間,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主張“灞橋紙”是“紙”,實際上就改變了“紙”的定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陝西出土的灞橋紙

一旦修改定義,這個事情就壞了。它提示人們,可以通過修改定義來“爭第一”。如果灞橋墓發現的這個東西可以稱為“紙”,那麼,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發明了紙——埃及人的莎草紙,就符合一些學者修改後的定義。現在很多博物館也都藏有埃及人的莎草紙作品,其上有大量的文字,還有繪畫作品,如果我們承認存在“灞橋紙”,那麼,為什麼埃及人的“莎草紙”不能稱之為“紙”?如果可以,埃及發明紙張的時間就比中國早得多。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埃及的莎草紙

這個事情已經說不回去了,所以,中國最先發明瞭造紙術,這個說法已經動搖了。

再說指南針存在的問題,這不在於要不要“爭第一”,而是本身的存在就有問題。最初,我們說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這個說法的依據不是實物,而是文獻記載。有文獻記載說,在航海中用這種東西可以指明方向。

但是為了要把指南針的發明時間提前,就只能尋章摘句。先秦時代的文獻記載說,將天然磁石做成勺子的模樣放在一塊平板上,可以指明方向,這就是司南。在小學課本上都有一幅圖,我們國家也曾發行過郵票,用的也是這張圖。實際上,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司南是什麼樣的,文獻上有記載,但是誰也沒見過。後來我們廣泛使用和看到的這幅司南的圖出自王振鐸之手。王振鐸在1949年以前就搞和考古有關的工作,與科技史也有點關係,比如複製古代的某些器物。1949年以後他在大陸的文物部門工作。1940年代王振鐸曾發表一篇文章,說自己“複製”了一個司南,那張廣泛使用的司南圖就是他文章中的插圖。但他的司南從來沒有學者見過,他的同事們回憶中也不曾見過實物。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保存完整的古雕版

火藥的問題,我以前曾寫過文章。中國發明的是黑火藥,西方後來發明的是黃火藥,所以火藥的發明權在中國也沒有爭議。

存在問題比較大的是造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這個說法已經明顯動搖了。

這個問題純粹是我們自己搞壞了。原本,我們說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紙張的人,我們所謂的“紙”,就是指用蔡倫的這套方法造出的“紙”。後來,有人在陝西灞橋墓發現了“紙”——其實就是扁平的絮狀物,上面也沒有文字,學界產生兩種意見,一派堅決認為這是“紙”,一派則堅持蔡倫所造的才是“紙”。前者或許是想因此而提前中國發明紙張的時間,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主張“灞橋紙”是“紙”,實際上就改變了“紙”的定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陝西出土的灞橋紙

一旦修改定義,這個事情就壞了。它提示人們,可以通過修改定義來“爭第一”。如果灞橋墓發現的這個東西可以稱為“紙”,那麼,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發明了紙——埃及人的莎草紙,就符合一些學者修改後的定義。現在很多博物館也都藏有埃及人的莎草紙作品,其上有大量的文字,還有繪畫作品,如果我們承認存在“灞橋紙”,那麼,為什麼埃及人的“莎草紙”不能稱之為“紙”?如果可以,埃及發明紙張的時間就比中國早得多。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埃及的莎草紙

這個事情已經說不回去了,所以,中國最先發明瞭造紙術,這個說法已經動搖了。

再說指南針存在的問題,這不在於要不要“爭第一”,而是本身的存在就有問題。最初,我們說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這個說法的依據不是實物,而是文獻記載。有文獻記載說,在航海中用這種東西可以指明方向。

但是為了要把指南針的發明時間提前,就只能尋章摘句。先秦時代的文獻記載說,將天然磁石做成勺子的模樣放在一塊平板上,可以指明方向,這就是司南。在小學課本上都有一幅圖,我們國家也曾發行過郵票,用的也是這張圖。實際上,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司南是什麼樣的,文獻上有記載,但是誰也沒見過。後來我們廣泛使用和看到的這幅司南的圖出自王振鐸之手。王振鐸在1949年以前就搞和考古有關的工作,與科技史也有點關係,比如複製古代的某些器物。1949年以後他在大陸的文物部門工作。1940年代王振鐸曾發表一篇文章,說自己“複製”了一個司南,那張廣泛使用的司南圖就是他文章中的插圖。但他的司南從來沒有學者見過,他的同事們回憶中也不曾見過實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常見的司南圖

還有一個很不利的事例。郭沫若去蘇聯訪問,希望帶一個司南作為禮物,當時他就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錢臨照院士去做司南,郭沫若、錢臨照都知道是王振鐸的,但不知為什麼沒有讓王來做這個事情。後來,錢臨照造不出來,因為天然磁石的磁力很弱,那一點磁力很難克服勺子和平板之間產生的靜摩擦力。錢臨照沒辦法,最後磁勺所用的並不是天然磁石,而是用電磁線圈為其充磁,才克服了摩擦力,能夠指明南北,郭沫若就帶著這個去了蘇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司南的模型基本都是合金造的。這與王振鐸的說法全然不同,先秦肯定沒有電磁線圈,因此司南的說法可疑。

因為上述爭議,似乎給人一種印象,我們總是拿靠不住的證據去“爭第一”,於是產生了一個觀點,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自吹自擂,這其實是偏頗的,也損害了“四大發明”的聲譽。

澎湃新聞:近期網絡上對於教科書有一系列的吐槽,其中也涉及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似乎形成的一個印象是,我們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總是有“溢美之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江曉原:關於網上的吐槽,我沒有太多關注。“溢美之詞”確實存在,但我認為吐槽的人可能會言過其實,常常從一個極端說到另一個極端,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不能不切實際的拔高,但貶得一錢不值也不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至於教科書中為什麼常有“溢美之詞”,這確實也有歷史原因——就是以前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史的關係。

1950年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很孤立,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就要求科學史的研究成果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當時“意義重大“、“世界第一”這樣的說法在很多讀物中都很常見。一個例子是北宋的水運儀象臺。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保存完整的古雕版

火藥的問題,我以前曾寫過文章。中國發明的是黑火藥,西方後來發明的是黃火藥,所以火藥的發明權在中國也沒有爭議。

存在問題比較大的是造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這個說法已經明顯動搖了。

這個問題純粹是我們自己搞壞了。原本,我們說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紙張的人,我們所謂的“紙”,就是指用蔡倫的這套方法造出的“紙”。後來,有人在陝西灞橋墓發現了“紙”——其實就是扁平的絮狀物,上面也沒有文字,學界產生兩種意見,一派堅決認為這是“紙”,一派則堅持蔡倫所造的才是“紙”。前者或許是想因此而提前中國發明紙張的時間,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主張“灞橋紙”是“紙”,實際上就改變了“紙”的定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陝西出土的灞橋紙

一旦修改定義,這個事情就壞了。它提示人們,可以通過修改定義來“爭第一”。如果灞橋墓發現的這個東西可以稱為“紙”,那麼,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發明了紙——埃及人的莎草紙,就符合一些學者修改後的定義。現在很多博物館也都藏有埃及人的莎草紙作品,其上有大量的文字,還有繪畫作品,如果我們承認存在“灞橋紙”,那麼,為什麼埃及人的“莎草紙”不能稱之為“紙”?如果可以,埃及發明紙張的時間就比中國早得多。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埃及的莎草紙

這個事情已經說不回去了,所以,中國最先發明瞭造紙術,這個說法已經動搖了。

再說指南針存在的問題,這不在於要不要“爭第一”,而是本身的存在就有問題。最初,我們說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這個說法的依據不是實物,而是文獻記載。有文獻記載說,在航海中用這種東西可以指明方向。

但是為了要把指南針的發明時間提前,就只能尋章摘句。先秦時代的文獻記載說,將天然磁石做成勺子的模樣放在一塊平板上,可以指明方向,這就是司南。在小學課本上都有一幅圖,我們國家也曾發行過郵票,用的也是這張圖。實際上,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司南是什麼樣的,文獻上有記載,但是誰也沒見過。後來我們廣泛使用和看到的這幅司南的圖出自王振鐸之手。王振鐸在1949年以前就搞和考古有關的工作,與科技史也有點關係,比如複製古代的某些器物。1949年以後他在大陸的文物部門工作。1940年代王振鐸曾發表一篇文章,說自己“複製”了一個司南,那張廣泛使用的司南圖就是他文章中的插圖。但他的司南從來沒有學者見過,他的同事們回憶中也不曾見過實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常見的司南圖

還有一個很不利的事例。郭沫若去蘇聯訪問,希望帶一個司南作為禮物,當時他就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錢臨照院士去做司南,郭沫若、錢臨照都知道是王振鐸的,但不知為什麼沒有讓王來做這個事情。後來,錢臨照造不出來,因為天然磁石的磁力很弱,那一點磁力很難克服勺子和平板之間產生的靜摩擦力。錢臨照沒辦法,最後磁勺所用的並不是天然磁石,而是用電磁線圈為其充磁,才克服了摩擦力,能夠指明南北,郭沫若就帶著這個去了蘇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司南的模型基本都是合金造的。這與王振鐸的說法全然不同,先秦肯定沒有電磁線圈,因此司南的說法可疑。

因為上述爭議,似乎給人一種印象,我們總是拿靠不住的證據去“爭第一”,於是產生了一個觀點,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自吹自擂,這其實是偏頗的,也損害了“四大發明”的聲譽。

澎湃新聞:近期網絡上對於教科書有一系列的吐槽,其中也涉及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似乎形成的一個印象是,我們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總是有“溢美之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江曉原:關於網上的吐槽,我沒有太多關注。“溢美之詞”確實存在,但我認為吐槽的人可能會言過其實,常常從一個極端說到另一個極端,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不能不切實際的拔高,但貶得一錢不值也不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至於教科書中為什麼常有“溢美之詞”,這確實也有歷史原因——就是以前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史的關係。

1950年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很孤立,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就要求科學史的研究成果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當時“意義重大“、“世界第一”這樣的說法在很多讀物中都很常見。一個例子是北宋的水運儀象臺。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北宋水運儀象臺結構圖

水運儀象臺是一種大型天文儀器,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1956年,李約瑟曾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對此進行論證,在這篇文章中,李約瑟認為,這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意義極為重大。文章發表後,風靡中國學術界,之後的大眾讀物更是將其描繪成蓋世神器。直到現在,還有人以為這是多麼領先於世界的科技成就。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其實,在同時代的歐洲、中亞、阿拉伯帝國的城市裡,類似裝置並不罕見,不存在領先於世界的說法。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忽略了出現在西歐和阿拉伯世界的同類裝置,或許是當時真的不知道,也許是知道,但選擇視而不見。

我參與教科書評審工作時,曾看到小學課本中還有展示司南的那幅圖,我就提出,說先秦時代就有司南,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那張圖尤其放不得,怎麼能放進教科書中給小孩子灌輸錯誤的知識呢!

改革開放以後,科學史研究者不再把愛國主義教育當作學術研究的目的,國家也不要求學者做這樣的事情了,科學史逐漸變成一個正常的學科,開始“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學者發表學術文本的自由度大了,很多錯誤已經在學界進行了糾正。但是大眾讀物、宣傳讀物方面的內容卻很滯後。舉例說,現在很多人還相信布魯諾是因為日心說被燒死的,事實上是,布魯諾是因為捲入宗教紛爭,被作為異端而燒死。再者如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貢獻,現在從學界到媒體都肯定了正面戰場的作用,我們都可以在公共媒體上看到真相,但是很長時間教科書上的內容卻依然很滯後。

澎湃新聞:說起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幾乎成了一個標誌性的代名詞。李約瑟對中國科技成就的偏愛,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江曉原:對中國科學史產生影響的思潮,可以談到“內史”和“外史”兩種研究風格。

五四運動以前,西方學科還沒有進入時,中國並不存在科學史這個學科。但是乾嘉考據學的一部分,可以看成科學史,乾嘉學者對於數學、天文等文獻都有深入研究。有了科學史這個名目之後,中國最早從事科學史研究的那批人,也繼承了乾嘉考據的風格,注重考據、文獻以及年代學,改革開放之前,這種研究風格是佔據了國內科學史界的主導地位。國際上最初的科學史研究也有類似情況,這種風格被稱為“內史”。

改革開放之後,適逢國際科學史研究注重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領域的相互關係,即所謂“外史”,這個潮流從九十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到現在科學史的外史研究潮流已經很興盛了。

"

【編者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一直以來,這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廣為人知。然而,“四大發明”本身存在的爭議在學界早就引起了討論,這些聲音也曾出現在媒體平臺。“四大發明”存在怎樣的爭議,教科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溢美之詞”是如何產生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問題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江曉原教授,以下為訪談正文。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江曉原

澎湃新聞: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在學界已經有些年頭了,這些爭議是怎麼產生的?

江曉原:“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本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穩居世界第一,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說印刷術的問題。韓國跟中國爭印刷術發明時間的世界第一,這是不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韓國認定的是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已經是印刷術後期的發展,前期是木活字印刷術,這個發明權還在中國,且爭議不大。

儘管在韓國也有發現雕版印刷的紙條,比如1966年發現的《陀羅尼經咒》。但存在的問題是,這很有可能是從中國帶過去,遺留在韓國的文物。歷史上,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達官貴人都喜歡中國的佛經,有些經卷因此流入,所以韓國發現的雕版印刷的殘卷可能是從中國過去的。還有一點證據是,這個紙條上有武則天時期的特殊漢字,這是朝鮮半島上應該不會使用的漢字。所以,印刷術的發明權在中國基本爭議不大,只是在雕版印刷出現的時間上,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保存完整的古雕版

火藥的問題,我以前曾寫過文章。中國發明的是黑火藥,西方後來發明的是黃火藥,所以火藥的發明權在中國也沒有爭議。

存在問題比較大的是造紙,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這個說法已經明顯動搖了。

這個問題純粹是我們自己搞壞了。原本,我們說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紙張的人,我們所謂的“紙”,就是指用蔡倫的這套方法造出的“紙”。後來,有人在陝西灞橋墓發現了“紙”——其實就是扁平的絮狀物,上面也沒有文字,學界產生兩種意見,一派堅決認為這是“紙”,一派則堅持蔡倫所造的才是“紙”。前者或許是想因此而提前中國發明紙張的時間,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主張“灞橋紙”是“紙”,實際上就改變了“紙”的定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陝西出土的灞橋紙

一旦修改定義,這個事情就壞了。它提示人們,可以通過修改定義來“爭第一”。如果灞橋墓發現的這個東西可以稱為“紙”,那麼,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發明了紙——埃及人的莎草紙,就符合一些學者修改後的定義。現在很多博物館也都藏有埃及人的莎草紙作品,其上有大量的文字,還有繪畫作品,如果我們承認存在“灞橋紙”,那麼,為什麼埃及人的“莎草紙”不能稱之為“紙”?如果可以,埃及發明紙張的時間就比中國早得多。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埃及的莎草紙

這個事情已經說不回去了,所以,中國最先發明瞭造紙術,這個說法已經動搖了。

再說指南針存在的問題,這不在於要不要“爭第一”,而是本身的存在就有問題。最初,我們說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這個說法的依據不是實物,而是文獻記載。有文獻記載說,在航海中用這種東西可以指明方向。

但是為了要把指南針的發明時間提前,就只能尋章摘句。先秦時代的文獻記載說,將天然磁石做成勺子的模樣放在一塊平板上,可以指明方向,這就是司南。在小學課本上都有一幅圖,我們國家也曾發行過郵票,用的也是這張圖。實際上,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司南是什麼樣的,文獻上有記載,但是誰也沒見過。後來我們廣泛使用和看到的這幅司南的圖出自王振鐸之手。王振鐸在1949年以前就搞和考古有關的工作,與科技史也有點關係,比如複製古代的某些器物。1949年以後他在大陸的文物部門工作。1940年代王振鐸曾發表一篇文章,說自己“複製”了一個司南,那張廣泛使用的司南圖就是他文章中的插圖。但他的司南從來沒有學者見過,他的同事們回憶中也不曾見過實物。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常見的司南圖

還有一個很不利的事例。郭沫若去蘇聯訪問,希望帶一個司南作為禮物,當時他就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錢臨照院士去做司南,郭沫若、錢臨照都知道是王振鐸的,但不知為什麼沒有讓王來做這個事情。後來,錢臨照造不出來,因為天然磁石的磁力很弱,那一點磁力很難克服勺子和平板之間產生的靜摩擦力。錢臨照沒辦法,最後磁勺所用的並不是天然磁石,而是用電磁線圈為其充磁,才克服了摩擦力,能夠指明南北,郭沫若就帶著這個去了蘇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司南的模型基本都是合金造的。這與王振鐸的說法全然不同,先秦肯定沒有電磁線圈,因此司南的說法可疑。

因為上述爭議,似乎給人一種印象,我們總是拿靠不住的證據去“爭第一”,於是產生了一個觀點,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自吹自擂,這其實是偏頗的,也損害了“四大發明”的聲譽。

澎湃新聞:近期網絡上對於教科書有一系列的吐槽,其中也涉及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似乎形成的一個印象是,我們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總是有“溢美之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江曉原:關於網上的吐槽,我沒有太多關注。“溢美之詞”確實存在,但我認為吐槽的人可能會言過其實,常常從一個極端說到另一個極端,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不能不切實際的拔高,但貶得一錢不值也不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至於教科書中為什麼常有“溢美之詞”,這確實也有歷史原因——就是以前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史的關係。

1950年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很孤立,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就要求科學史的研究成果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當時“意義重大“、“世界第一”這樣的說法在很多讀物中都很常見。一個例子是北宋的水運儀象臺。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北宋水運儀象臺結構圖

水運儀象臺是一種大型天文儀器,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1956年,李約瑟曾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對此進行論證,在這篇文章中,李約瑟認為,這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意義極為重大。文章發表後,風靡中國學術界,之後的大眾讀物更是將其描繪成蓋世神器。直到現在,還有人以為這是多麼領先於世界的科技成就。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其實,在同時代的歐洲、中亞、阿拉伯帝國的城市裡,類似裝置並不罕見,不存在領先於世界的說法。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忽略了出現在西歐和阿拉伯世界的同類裝置,或許是當時真的不知道,也許是知道,但選擇視而不見。

我參與教科書評審工作時,曾看到小學課本中還有展示司南的那幅圖,我就提出,說先秦時代就有司南,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那張圖尤其放不得,怎麼能放進教科書中給小孩子灌輸錯誤的知識呢!

改革開放以後,科學史研究者不再把愛國主義教育當作學術研究的目的,國家也不要求學者做這樣的事情了,科學史逐漸變成一個正常的學科,開始“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學者發表學術文本的自由度大了,很多錯誤已經在學界進行了糾正。但是大眾讀物、宣傳讀物方面的內容卻很滯後。舉例說,現在很多人還相信布魯諾是因為日心說被燒死的,事實上是,布魯諾是因為捲入宗教紛爭,被作為異端而燒死。再者如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貢獻,現在從學界到媒體都肯定了正面戰場的作用,我們都可以在公共媒體上看到真相,但是很長時間教科書上的內容卻依然很滯後。

澎湃新聞:說起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幾乎成了一個標誌性的代名詞。李約瑟對中國科技成就的偏愛,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江曉原:對中國科學史產生影響的思潮,可以談到“內史”和“外史”兩種研究風格。

五四運動以前,西方學科還沒有進入時,中國並不存在科學史這個學科。但是乾嘉考據學的一部分,可以看成科學史,乾嘉學者對於數學、天文等文獻都有深入研究。有了科學史這個名目之後,中國最早從事科學史研究的那批人,也繼承了乾嘉考據的風格,注重考據、文獻以及年代學,改革開放之前,這種研究風格是佔據了國內科學史界的主導地位。國際上最初的科學史研究也有類似情況,這種風格被稱為“內史”。

改革開放之後,適逢國際科學史研究注重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領域的相互關係,即所謂“外史”,這個潮流從九十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到現在科學史的外史研究潮流已經很興盛了。

訪談︱江曉原:中國“四大發明”的爭議從何而來

李約瑟

至於你說提到的李約瑟的偏愛,實際上,這對於科學史的專業研究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但對於公眾來說,李約瑟的影響確實很大。

“文革”之前,西方像李約瑟這樣思想左傾的學者,他們的著作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很有影響。李約瑟之外,還有一位中國科學史界很熟悉的貝爾納,他可能比李約瑟更“左”,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在國人印象中,李約瑟可能是國際科學史界的代表人物,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一些西方學者眼中,李約瑟不過“半路出家”的“票友”。李約瑟在中國國人心目中的印象,其實是一種誤讀。

澎湃新聞:科學史研究的地位是否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江曉原:科學史始終是一個邊緣而小眾的學科。在大學裡設立科學史系,上海交大是全國第一個,也不過是十幾年的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可以說是科學史研究的“國家隊”,但是其在中科院裡也是處於比較邊緣的地位。我在那裡讀書時,曾到科學院辦事,科學院的人居然不知道還有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這麼一個單位。公眾關注科學史也不過發生在這一二十年,領域內的一些人開始在大眾閱讀層面發言,藉助社會文化的話題,情況才有所好轉。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中國古代科技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江曉原:中國古代科技在中西交流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我現在擔任一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整理中西方交流的文獻。簡單地說,中西交流的程度超出一般人想象。古代雖然沒有噴氣式飛機,沒有互聯網,但古人有的是時間,他們可以花幾年的時間從歐洲旅行到中國,有足夠多的商人、戰俘、官員,通過各種各樣的關係,進行了非常活躍的交流,其中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角色。

要說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通常這種表述容易誇大其詞。總體上,從西方往東方的物質文化傳遞更活躍,中國的科學技術主要是在中華文化圈裡傳播。我曾說過,如果列一個包含到現在為止已有研究成果的清單,從西方傳入東方的清單很長,從東方傳入西方的清單很短。

但是東方傳到西方的這個清單裡卻包含了火藥、造紙、印刷術這類東西,這幾樣技術對文明的影響確實很大。西瓜、西紅柿、番薯,都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物種,但是這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沒有西紅柿好像也沒關係,其影響還是有限。

馬克思說,火藥把騎士的盔甲炸得粉碎,改變了歷史。這似乎證明了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比如我們常說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馬克思的這句話畢竟是文學修辭性質的。一項發明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需要很多細節內容去支撐的。目前我們只能說,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由東向西傳入的物質文化清單雖然內容少,但是影響較大;而從西向東傳入的東西雖多,影響卻不是很大。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