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老戲迷幾十年如一日,看粵劇是他們不變的愛好。

一直以來,寺廟中戲臺的最初產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平安路上的關帝廟正是當時香客如雲的公共場所,每逢神誕日,廟方便聘請戲班來演出,成千上萬群眾在石戲臺周圍觀看演出,而石戲臺也成為了新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藝場所。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老戲迷幾十年如一日,看粵劇是他們不變的愛好。

一直以來,寺廟中戲臺的最初產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平安路上的關帝廟正是當時香客如雲的公共場所,每逢神誕日,廟方便聘請戲班來演出,成千上萬群眾在石戲臺周圍觀看演出,而石戲臺也成為了新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藝場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老藝人為粵劇傳承付出許多心血

新會文史學者林福傑認為,神廟戲樓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演戲要在大平地上做場,但人太多就看不到,於是抬高表演區,就產生露臺。宋元時多為露臺,臺用木搭,臺邊設圍欄(即勾欄),所以“勾欄”一詞在宋元時期通常理解為“雜劇和各種伎藝演出的場所”。

宋代以後,神廟廣場前設戲臺,用於應節供奉神靈或神誕演戲,所以臺的位置要面對神廟,最初是臨時性搭棚,後來發展到在臺上建屋,能擋風雨、避寒暑,名為“戲臺”,直至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樓”的稱呼。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老戲迷幾十年如一日,看粵劇是他們不變的愛好。

一直以來,寺廟中戲臺的最初產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平安路上的關帝廟正是當時香客如雲的公共場所,每逢神誕日,廟方便聘請戲班來演出,成千上萬群眾在石戲臺周圍觀看演出,而石戲臺也成為了新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藝場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老藝人為粵劇傳承付出許多心血

新會文史學者林福傑認為,神廟戲樓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演戲要在大平地上做場,但人太多就看不到,於是抬高表演區,就產生露臺。宋元時多為露臺,臺用木搭,臺邊設圍欄(即勾欄),所以“勾欄”一詞在宋元時期通常理解為“雜劇和各種伎藝演出的場所”。

宋代以後,神廟廣場前設戲臺,用於應節供奉神靈或神誕演戲,所以臺的位置要面對神廟,最初是臨時性搭棚,後來發展到在臺上建屋,能擋風雨、避寒暑,名為“戲臺”,直至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樓”的稱呼。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林福傑表示,明代的戲樓粗獷質樸,嚴謹規整;而清代戲曲繁榮,戲樓宏麗多彩,裝飾豐富。明代戲樓的外表雖沒有清代戲樓那麼漂亮華麗,但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新會石戲臺這種單層伸出式結構是明代戲樓常見的形式。

高高的戲臺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風刻畫著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寬敞的“群英臺”分“出將”、“入相”兩道門,不用細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戲臺。舞臺的右後方為上場門,寫著“出將”二字,左後方為下場門,寫著“入相”二字,這與傳統戲曲往往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有關。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老戲迷幾十年如一日,看粵劇是他們不變的愛好。

一直以來,寺廟中戲臺的最初產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平安路上的關帝廟正是當時香客如雲的公共場所,每逢神誕日,廟方便聘請戲班來演出,成千上萬群眾在石戲臺周圍觀看演出,而石戲臺也成為了新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藝場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老藝人為粵劇傳承付出許多心血

新會文史學者林福傑認為,神廟戲樓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演戲要在大平地上做場,但人太多就看不到,於是抬高表演區,就產生露臺。宋元時多為露臺,臺用木搭,臺邊設圍欄(即勾欄),所以“勾欄”一詞在宋元時期通常理解為“雜劇和各種伎藝演出的場所”。

宋代以後,神廟廣場前設戲臺,用於應節供奉神靈或神誕演戲,所以臺的位置要面對神廟,最初是臨時性搭棚,後來發展到在臺上建屋,能擋風雨、避寒暑,名為“戲臺”,直至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樓”的稱呼。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林福傑表示,明代的戲樓粗獷質樸,嚴謹規整;而清代戲曲繁榮,戲樓宏麗多彩,裝飾豐富。明代戲樓的外表雖沒有清代戲樓那麼漂亮華麗,但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新會石戲臺這種單層伸出式結構是明代戲樓常見的形式。

高高的戲臺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風刻畫著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寬敞的“群英臺”分“出將”、“入相”兩道門,不用細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戲臺。舞臺的右後方為上場門,寫著“出將”二字,左後方為下場門,寫著“入相”二字,這與傳統戲曲往往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有關。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石戲臺前有一塊石碑寫著:石戲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屈指一算,石戲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站在這古樸的石戲臺前,雖然看不見臺上的水袖翩舞與眼波流轉,聽不到鑼鼓聲聲與鶯歌燕語,但它卻是一代代伶人演繹南戲的最初舞臺。

翻閱一些資料,可發現新會石戲臺是經過當時的能工巧匠多次修復,才得以保存下來的。2009年,新會區政府投入210多萬元,全面修繕石戲臺,按照原建築風格和工藝、構造特點等,修復天面、牆體、木構件,進行防腐、防蛀、防火處理,以保持原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老戲迷幾十年如一日,看粵劇是他們不變的愛好。

一直以來,寺廟中戲臺的最初產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平安路上的關帝廟正是當時香客如雲的公共場所,每逢神誕日,廟方便聘請戲班來演出,成千上萬群眾在石戲臺周圍觀看演出,而石戲臺也成為了新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藝場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老藝人為粵劇傳承付出許多心血

新會文史學者林福傑認為,神廟戲樓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演戲要在大平地上做場,但人太多就看不到,於是抬高表演區,就產生露臺。宋元時多為露臺,臺用木搭,臺邊設圍欄(即勾欄),所以“勾欄”一詞在宋元時期通常理解為“雜劇和各種伎藝演出的場所”。

宋代以後,神廟廣場前設戲臺,用於應節供奉神靈或神誕演戲,所以臺的位置要面對神廟,最初是臨時性搭棚,後來發展到在臺上建屋,能擋風雨、避寒暑,名為“戲臺”,直至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樓”的稱呼。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林福傑表示,明代的戲樓粗獷質樸,嚴謹規整;而清代戲曲繁榮,戲樓宏麗多彩,裝飾豐富。明代戲樓的外表雖沒有清代戲樓那麼漂亮華麗,但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新會石戲臺這種單層伸出式結構是明代戲樓常見的形式。

高高的戲臺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風刻畫著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寬敞的“群英臺”分“出將”、“入相”兩道門,不用細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戲臺。舞臺的右後方為上場門,寫著“出將”二字,左後方為下場門,寫著“入相”二字,這與傳統戲曲往往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有關。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石戲臺前有一塊石碑寫著:石戲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屈指一算,石戲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站在這古樸的石戲臺前,雖然看不見臺上的水袖翩舞與眼波流轉,聽不到鑼鼓聲聲與鶯歌燕語,但它卻是一代代伶人演繹南戲的最初舞臺。

翻閱一些資料,可發現新會石戲臺是經過當時的能工巧匠多次修復,才得以保存下來的。2009年,新會區政府投入210多萬元,全面修繕石戲臺,按照原建築風格和工藝、構造特點等,修復天面、牆體、木構件,進行防腐、防蛀、防火處理,以保持原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現代粵劇《智取威虎山》的“胡司令”遇上了古代粵劇的“唐明皇”

幾年前,文化部門調查發現,全國保存下來的明代戲樓已不足80座,廣東則更為少見,新會石戲臺是其中有知名度的一座。 

"

在江門新會會城街道凌東社區平安路,有一座明代石戲臺,它有400多年曆史,比起粵劇發祥地佛山祖廟萬福臺(建於清代)還要早得多,可見新會粵劇文化源遠流長。新會石戲臺歷盡滄桑,在2010年重修後煥發著新的青春,成為了新會粵劇曲藝演出的標誌及符號。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一揮袖,彷彿跨越了百年時光。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低調不張揚 精美不豔麗

踏上平安路的石板路,似乎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道路兩邊,民國騎樓的屋簷下,幾位老人閒坐在暖暖的陽光下閉目養神,沒有吆喝的嘈雜,沒有音響的喧囂,整條街都很靜很靜。

走著走著,兩邊的屋宇突然退開,古意氤氳的石戲臺端坐眼前,那些隱匿在飛簷翹腳、瓦楞牆縫裡的舊日痕跡撲面而來。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時至今日,新會石戲臺依然是戲迷們的好去處。

走近石戲臺,很容易被它吸引,它仍然保存著高貴而不俗的氣質:亭閣式重簷歇山頂,臺前四條花崗岩圓石柱與木橫樑銜接,簷下與橫樑間施雕花木華板,戲臺屋頂為歇山頂式,頂部拱形,一斗三升斗拱。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臺上屏風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獷。

根據文物數據,戲臺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面寬三間15米,進深三間11米,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戲臺背後屏風左右兩房間是音樂間,舞臺後為化妝間。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演員既是演員也是樂手。

新會粵劇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僅會城地區就有業餘粵劇曲藝團社近30個。這些自發組織的曲藝團既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團體,也有由志同道合人士自發組織的隊伍,他們是最活躍的基層粵劇文化群體之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臺上演出只有幾分鐘,演員卻要花上一個小時來化妝。

同時,這些粵劇曲藝團還得到了當地工會、社區等的支持,不僅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還可以在公園、廣場等地方進行定時練習和演出。其中,新會石戲臺正好為眾多業餘曲藝團體提供了最好的登臺表演陣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豐盛的“視聽大餐”。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演員即將登臺,戲迷過來拍照留念。

每週日上午,新會石戲臺都會安排新會曲藝團社的公益演出,有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新會粵劇團,也有由退休“老倌”組成新會曲藝協會曲藝團、區政協聯誼會曲藝團、會城曲藝團等,還有其他的業餘曲藝團,他們的演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而這些演出日,成了許多老戲迷相聚看“大戲”的好時光,就連來自周邊鄉鎮的戲迷也會乘車過去捧場,有時候還有來自外地的戲迷聞訊趕來交流。因此,新會石戲臺遠近聞名。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原是會城關帝廟戲樓

據史料記載,石戲臺原是會城關帝廟的“附屬物”,屬於神廟戲樓。關帝廟的地址在原城東小學內,上世紀80年代建教學樓時被拆掉。

這座已經湮滅的關帝廟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新會縣誌》中有記載,清代康熙《新會縣誌》卷九中記載得更為詳細,說明它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千戶陳大印父子購買鄧東谷、周尚信的民地興建的。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老戲迷幾十年如一日,看粵劇是他們不變的愛好。

一直以來,寺廟中戲臺的最初產生,與宗教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祀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平安路上的關帝廟正是當時香客如雲的公共場所,每逢神誕日,廟方便聘請戲班來演出,成千上萬群眾在石戲臺周圍觀看演出,而石戲臺也成為了新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藝場所。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不少老藝人為粵劇傳承付出許多心血

新會文史學者林福傑認為,神廟戲樓有它自身的發展過程。演戲要在大平地上做場,但人太多就看不到,於是抬高表演區,就產生露臺。宋元時多為露臺,臺用木搭,臺邊設圍欄(即勾欄),所以“勾欄”一詞在宋元時期通常理解為“雜劇和各種伎藝演出的場所”。

宋代以後,神廟廣場前設戲臺,用於應節供奉神靈或神誕演戲,所以臺的位置要面對神廟,最初是臨時性搭棚,後來發展到在臺上建屋,能擋風雨、避寒暑,名為“戲臺”,直至明末清初才有了“戲樓”的稱呼。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林福傑表示,明代的戲樓粗獷質樸,嚴謹規整;而清代戲曲繁榮,戲樓宏麗多彩,裝飾豐富。明代戲樓的外表雖沒有清代戲樓那麼漂亮華麗,但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新會石戲臺這種單層伸出式結構是明代戲樓常見的形式。

高高的戲臺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風刻畫著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寬敞的“群英臺”分“出將”、“入相”兩道門,不用細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戲臺。舞臺的右後方為上場門,寫著“出將”二字,左後方為下場門,寫著“入相”二字,這與傳統戲曲往往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有關。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石戲臺前有一塊石碑寫著:石戲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屈指一算,石戲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站在這古樸的石戲臺前,雖然看不見臺上的水袖翩舞與眼波流轉,聽不到鑼鼓聲聲與鶯歌燕語,但它卻是一代代伶人演繹南戲的最初舞臺。

翻閱一些資料,可發現新會石戲臺是經過當時的能工巧匠多次修復,才得以保存下來的。2009年,新會區政府投入210多萬元,全面修繕石戲臺,按照原建築風格和工藝、構造特點等,修復天面、牆體、木構件,進行防腐、防蛀、防火處理,以保持原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現代粵劇《智取威虎山》的“胡司令”遇上了古代粵劇的“唐明皇”

幾年前,文化部門調查發現,全國保存下來的明代戲樓已不足80座,廣東則更為少見,新會石戲臺是其中有知名度的一座。 

一樣的戲臺,不一樣的戲!江門400多歲的石戲臺,帶你穿越時空

文章轉載自江門旅遊,素材來源於江門日報(圖片由馮耀華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