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中國“三次”賣身


進入中國23年,家樂福中國經歷“躺著賺錢”的輝煌期後,一邊痛苦調整,一邊不時想著“賣身”撤退,家樂福中國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賣身蘇寧是最好結局嗎?

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並首發,作者:胡慧茵,編輯:陳澗,設計:甄開心,實習生:馬萁鎂

屢傳“賣身”,最終“委身”蘇寧,家樂福中國的結局有些出人意料。

6月23日晚間,蘇寧易購發佈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全稱Carrefour China Holdings N.V.)80%股份。交易完成後,蘇寧易購將成為家樂福中國的控股股東,家樂福集團持股比例降至20%。

一天後的6月24日,永輝超市終止了投資家樂福中國的談判,這場“緋聞”也正式告終。

外資零售巨頭的光環褪去後,近年來,家樂福中國處於“營收不斷下滑,淨利潤微薄”的境況。到了2017年和2018年,家樂福中國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

事實上,入華多年的家樂福也有心求變,但屢次錯失機會,也數次傳出“賣身”消息。曾經的“零售之王”為何會淪落至此?“賣身”蘇寧算是一條好出路嗎?

第一次“賣身”:只顧躺著賺錢

作為大賣場業態的先行者,家樂福是最早一批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零售企業之一。

1995年,家樂福進入北京市場,一時風頭無兩。短短几年裡,其門店就在上海、江蘇、廣東等地遍地開花。“還未開門,一大批消費者在門口排隊等候”,在當時,就算用“躺著賺錢”來形容家樂福也並不為過。

一心只想著快速擴張,家樂福決定用“獨特”的經營手法打開市場。彼時,家樂福中國採用“店長集權制”進行管理,即把門店的選址、採購、調價甚至是陳列的自主權,都交給店長。由於門店的經營水平與店長能力直接掛鉤,在業績上,門店盈利情況參差不齊。

這一策略,成為家樂福多年難以擺脫的“心病”。當時,家樂福中國的門店貨品是由供應商直接送貨上門的。各門店採購體系的分散,不僅無法把優質的上游企業資源集中起來,尚未形成規模的採購也拿不到足夠低的價格。久而久之,家樂福中國的價格就在大賣場中處於劣勢。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門店還滋生出腐敗問題。

家樂福中國也有意進行改革,但手法相當“溫和”。

2007年,時任中國區總裁羅國偉就在華東、華中、華南、華北4個大區下設立了以城市為單位的CCU(城市採購中心),想著把採購、促銷以及談判權都收歸己有。

此舉確實讓一部分經營情況不佳的門店情況得到改善,然而,此舉也打擊了部分門店員工的積極性,引致了一輪店長離職潮。即使如此,家樂福中國也並未按計劃建造屬於自己的採購和配送中心。

“根治”得不夠徹底,導致家樂福中國開始走下坡路。2009年,家樂福的門店數被大潤發超越。一年之後,家樂福中國因業績不佳陸續關店。同年,其門店數量被沃爾瑪反超。到了2012年,家樂福中國的業績和利潤更出現雙下滑。

家樂福中國“三次”賣身


▲家樂福中國業績及門店變化。

沮喪的家樂福中國,第一次萌生退意。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3年,全球第二大零售業者家樂福考慮出售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業務,或將這些資產的一部分與另一家企業進行整合。

儘管放出了風聲,但遲遲未有接盤者洽談的後續。

在家樂福中國前高管張宏兵看來,正是家樂福內部的“不思進取”讓其錯失了最佳的轉型時機,“那時的家樂福正處於躺著賺錢的階段,沒有人管這麼多。”

第二次“賣身”:掉隊後曾想投靠阿里

第一次賣身、轉型無果,家樂福中國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公開數據顯示,僅在2013年到2015年這三年裡,家樂福的關店數就達到30家。業績下滑的同時,關店也成了常態。

與此同時,家樂福中國也在進行業態上的調整。2014年,在上海推出“Easy家樂福”便利店,此外,也開始走向線上,2015年,家樂福網上商城APP正式上線。

家樂福中國“三次”賣身


▲家樂福中國發展歷程。

但無論是在發力便利店業態,還是在“觸網”上,進展都十分緩慢。張宏兵就曾向界面新聞指出,家樂福在業態佈局上不能解決效益問題,“便利店不像便利店,小超市不像小超市,家樂福完全找不準定位,畢竟小業態和大賣場的經營完全不一樣,粗放式和精細化的風格完全不同。”

內部問題遠未解決,外部競爭對手已經迫近。永輝和大潤發已經先行一步,積累起自己在生鮮上的供應渠道,提升門店效率。2016年,家樂福中國的單店業績為1.58億元,這與2009年2.35億元的業績相比,已經大不如前。同年,這一單店業績也落後於大潤發和沃爾瑪。

很顯然,家樂福已經掉隊了。躊躇之際,“接盤者”阿里巴巴的出現,讓家樂福再一次盤算起“賣身”計劃。

2017年11月,據《財經》消息,家樂福與阿里的談判方案是,將家樂福中國整體出售。由於家樂福中國開價較高,雙方未能達成協議。阿里最終選擇了大潤發,不僅意味著家樂福失去了阿里這個“金主”,還失利於對手大潤發。

談及這個收購,朗然資本創始合夥人、前聯合快客總經理潘育直言,在家樂福和大潤發這兩個選擇中,大潤發更有吸引力。

家樂福中國何嘗不知自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在與阿里“談崩”後,其改變策略,將“出售家樂福中國”改為“出售部分股份”。僅兩個月後,家樂福中國迅速找到了下一任“買家”騰訊。

2018年1月23日,家樂福宣佈,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家樂福方面表示,此次戰略合作,將提升其在線上曝光率、提高線上與線下零售業務的流量,同時利用騰訊先進的數字和技術專長,開發全新的智慧零售項目。

其後,有關家樂福要把中國業務出售給騰訊的消息不絕如縷,但家樂福照舊否認。與此同時,它與騰訊的合作也停留在數據層面。也許,家樂福對騰訊而言只是其中一個盟友。畢竟,除了家樂福,騰訊的“陣營”裡還有表現更為出色的京東、沃爾瑪、永輝超市等。

第三次“賣身”:越早出手,越早止損

這一次,出資48億收購家樂福的主角是蘇寧而非流傳的永輝超市,這樣的事態走向著實讓人吃驚,畢竟蘇寧未曾出現在家樂福的收購名單上。

儘管收購前未有聲響,但消息一出,蘇寧易購股價就呈現高開高走的態勢。6月24日,蘇寧易購(002024.SZ)股價高開,盤中最高漲幅達6%,收盤報11.62元,為近一個月以來的最高點。

根據蘇寧易購發佈的收購公告,此次交易由其全資子公司Suning International Group Co., Limited(即蘇寧國際)與Carrefour Nederland B.V.(轉讓方)及Carrefour S.A.(即家樂福集團)簽訂《股份購買協議》,交易的48億元為等值歐元的現金。轉讓方Carrefour Nederland B.V.是家樂福集團註冊於荷蘭的全資子公司,持有家樂福中國100%股份。

外界普遍看好這次收購,蘇寧方面也是樂見其成。蘇寧易購集團副總裁田睿就表示,“蘇寧線上線下融合的零售模式、物流配送網絡和技術手段將與家樂福中國的運營經驗、供應鏈能力進行有機結合,完善蘇寧大快消品類的O2O佈局,提升市場競爭力與盈利能力。”

在零售業專家胡春才看來,蘇寧這次收購,是其走向全業態經營的一個捷徑。“過去蘇寧只是在家電和3C領域有一定優勢,在快銷領域與競爭對手相比仍有差距。現在擁有家樂福以後,一下子多了200多家超市門店,顯然比自己慢慢開拓速度上要快很多。”

家樂福中國“三次”賣身


▲家樂福中國最新發展概況。

電子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家樂福中國有自己的優勢,包括完善的銷售網絡體系、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較強的本地化採購能力、數千萬級的會員用戶,以及豐富的線下運營經驗和快消品供應體系。雙方的聯合將有助於擴大蘇寧在大快消領域的市場份額

除了雙方合作的前景,這次交易的48億元也引人關注。

按照蘇寧用48億元完成80%的股份交易來計算,家樂福的估值大概為6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估值只有連鎖超市龍頭永輝超市的1/17。參照家樂福所擁有的資產,包括210家大型的綜合超市、24家便利店以及6大倉儲配送中心來看,60億的估值似乎有些偏低。

但對於長期處於資不抵債的家樂福來說,這並不算虧。

在2017年和2018年這兩年間,家樂福淨虧損分別為10.99億元和5.78億元。雖然2018年的虧損額較2017年減少近一半,但虧損情況依然嚴峻。

家樂福中國“三次”賣身


▲家樂福中國財務狀況,來自蘇寧易購公告。

隨著大賣場紅利消退,線下零售商們都選擇依附互聯網巨頭生存。沃爾瑪和永輝“站隊”騰訊,而大潤發則賣給了阿里。比家樂福活得好的商超尚且如此,也許對於家樂福而言,越早出手,才是越早止損。

只不過,這場交易可能對國美造成困擾。兩個月前,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家樂福在全國200餘家門店中的電器區域都交由國美來運營,預計在7月底前完成200餘家門店的改造。蘇寧一來,不知道這一合作還能否進行下去。

但無論如何,家樂福中國已經成功“上岸”。

版權聲明

▶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