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還沒來,主板市場就開始恐慌了


科創板還沒來,主板市場就開始恐慌了


7月5日,上交所公佈,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將於7月22日舉行。截至7月7日,已有25家科創板企業完成最終註冊。根據相應流程,7月12日之前完成網上網下申購的公司,都有望於22日首批上市。

因此科創板新股開始密集申購,7月10日有9只同時申購,創歷史之最;7月11日4只;7月12日7只,本週共計有21只同時申購,規模空前。

科創板動作猛如虎, A股投資者則紛紛用腳投票,7月8日市場低開低走,截至收盤,滬指大跌2.58%,深成指更是大跌2.72%。


科創板還沒來,主板市場就開始恐慌了


一、25家募資逾350億元

25家完成註冊的企業合計募資約348.85億元,平均每家募資13.95億元,中國通號是其中的巨無霸,預計募資約106.82億元。

目前已經完成申購的5只科創板新股中,有4只獲得超募,即上市公司實際募到的資金比其計劃募集的資金規模更大。如此一來,募資可能會超過350億元

除了這已經註冊的25家企業,更有傳言未來科創板上市的公司數目只多不少,雖然傳言未必是真,但對於現有市場投資者而言,帶來的心理衝擊可不小。

25家一次性募資350億,多不多?要看行情。

2009年10月底創業板開板之時,首批共有28家上市公司,也是集中在一週內上市,當時大盤處於反彈尾段。

在創業板開板之前三天,大盤調整了4天左右;創業板開板後,大盤又反彈逾10%,然後經過持續半年的高位橫盤整理,最終陷於調整。


科創板還沒來,主板市場就開始恐慌了


如今市場處於多空雙方陷於僵持的狀態,一次性需要分流這麼多資金,空方力量陡增,市場承受不住開始做地心引力運動。

在今天的這根大陰線的淫威之下,接下來大盤保衛戰必須打響,不然趨勢很可能繼續向下。

二、誰吃肉?誰喝湯?

有了創業板的先例,資金對於科創板打新收益普遍有著較高的預期,從前5家公司(華興源創、睿創微納、天準科技、杭可科技與瀾起科技)的定價可以看出來。

已定價的5家公司估值普遍較高,平均市盈率達52.5倍,遠超此前規定的23倍的發行市盈率上限,其中睿創微納PE達79.09倍,估值目前最高,而據估計,後面即將發行的公司市盈率也只高不低。

科創板公司為什麼這麼貴?主要是趨之若鶩的打新資金推動的。作為“中國的納斯達克”,科創板的意義重大,頭一槍必定要打響,確定性也相應高些,因此人們對於打新收益預期較高。

另外,科創板網下配售的中籤率相比A股此前總體水平大大提高。科創板前4家公司網下配售的中籤率均超0.37%,是此前網下申購中籤率(0.03%)的十幾倍

因為網下配售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在高收益率預期和高中籤率的共同推動下,機構進行科創板打新的熱情高漲。

除了那些有科創板參與資格的來掘金,還有更多沒有參與資格的投資者也想通過申購打新基金來分一杯羹。目前,新成立的科創板大型主題基金產品已有22只,基金規模已經高達150億元,不可小覷。

雖然科創板打新需要在現有市場配置市值,但這個穩定器有時間的限制,因為市值是算20天平均,所以對於某些專門用於打新而配置的市值,就可以全部撤出或者部分撤出,在市場不穩的時候撤出的規模就會更大。

打新的吃肉,而現有市場可能有部分標的能夠喝上一口湯。因為科創板畢竟不是遺世而獨立,它同主板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應的機會包括影子股(股東)和對標股(同行)。

對於科創板影子股和對標股而言,正常來說,只有當科創板上市之後的真龍表現良好的時候,才會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是踩點有點難,就目前來說,可以認為估值越高的越受市場看好,那麼相應的影子和對標股的機會也會更大一點。

三、科創板開市怎麼走?

科創板規則同現有市場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投資者的投資風格必然也需要調整適應。科創板投資到底是什麼樣的風格,我們從兩個方向來做下猜想。

一種猜想:科創板投資更趨理性

由於有資格參與科創板投資的資金可以說是經過市場洗禮過的,相比散戶也會更加理性,只想賺一個打新的穩定收益,那麼市場可能會是機構投資者主導。

參照之前機構抱團的白馬股的表現,一般都是小陰小陽的慢慢往上漲,所以好的科創板的股票可能也會走出類似的慢牛行情,而對於估值過高的不會過度追逐。

另外,對於遊資而言,缺乏可割的韭菜(韭菜不夠格),在主板經常做的擊鼓傳花運動也很難繼續推行。

另一種猜想:無漲跌幅限制帶來股價巨大波動

由於科創板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此後漲跌幅限制設定為20%,上市新股的表現可能會水火兩重天。

在制度類似的恆指市場,往往被市場看好的可能股價數天內實現翻倍,而不被看好的也會被狠狠的拋棄,首日破發的也很常見,年內新上市港股破發率高達39%,遠高於大A股。即便大A股有託市的慣例,但很難扭轉資金的逐利本性。

因此,對於潛在風險較高的一些科創板個股,還是需要謹防破發風險。

總而言之,大家都需要適應新的規則,新的打法。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新浪理財師”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投資者需自行承擔據此操作可能導致的風險。交易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