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

目前,很多描寫渾河之戰的文章都說參戰明軍的最後結局是全軍覆沒,但是從一些相關史料中的記載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的記載,作為明軍參戰部隊之一的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中傷亡了千餘人,並且從《明熹宗實錄》中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後又參加了遼陽之戰的記載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對酉陽土兵傷亡數字的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所以,我們能據此推斷出至少有三千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戰敗後撤回了遼陽。

再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秦良玉在收到渾河之戰戰敗的消息後,曾遣人來京師製作棉襖一千五百件,給予殘兵,並且從《馬氏家乘·詳麟公傳》中馬祥麟在目中流失後仍能從渾河戰場撤出的記載來看,作為渾河之戰明軍另一支參戰部隊的白桿兵,應該有一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綜合以上這些史料,我們不難發現,渾河之戰明軍的參戰部隊並未全軍覆沒,至少有四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

目前,很多描寫渾河之戰的文章都說參戰明軍的最後結局是全軍覆沒,但是從一些相關史料中的記載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的記載,作為明軍參戰部隊之一的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中傷亡了千餘人,並且從《明熹宗實錄》中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後又參加了遼陽之戰的記載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對酉陽土兵傷亡數字的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所以,我們能據此推斷出至少有三千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戰敗後撤回了遼陽。

再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秦良玉在收到渾河之戰戰敗的消息後,曾遣人來京師製作棉襖一千五百件,給予殘兵,並且從《馬氏家乘·詳麟公傳》中馬祥麟在目中流失後仍能從渾河戰場撤出的記載來看,作為渾河之戰明軍另一支參戰部隊的白桿兵,應該有一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綜合以上這些史料,我們不難發現,渾河之戰明軍的參戰部隊並未全軍覆沒,至少有四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那麼,問題來了——渾河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發兵援救瀋陽講起。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乘大明朝政混亂之機,發兵進攻遼東重鎮瀋陽。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收到軍報後,立即決定發兵援救瀋陽,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這支明軍由酉陽土兵四千、白桿兵三千八百和戚家軍三千七百餘人組成,統兵將領有陳策、童仲揆、周敦吉、戚金、冉見龍、冉文光、秦邦屏、秦民屏、馬祥麟等人。

這支明軍行進至距離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獲知了瀋陽城已經陷落的消息,根據《三朝遼事實錄》中的記載,陳策、周敦吉等人對是否還要援救瀋陽產生了分歧,陳策認為及時退回遼陽才是上策,而周敦吉等人則認為應該繼續援救瀋陽,最終陳策、周敦吉等人決定在渾河兩岸佈陣,同後金軍交戰,待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到達後,一舉擊潰後金軍。

由於戚家軍曾在通州與白桿兵發生過大規模械鬥(《籌遼碩畫》)、戚家軍佈置車陣需要時間等原因,陳策命令參將周敦吉率領酉陽土兵四千和白桿兵三千八百至渾河北岸佈陣、戚家軍留在渾河南岸佈陣。

"

目前,很多描寫渾河之戰的文章都說參戰明軍的最後結局是全軍覆沒,但是從一些相關史料中的記載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的記載,作為明軍參戰部隊之一的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中傷亡了千餘人,並且從《明熹宗實錄》中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後又參加了遼陽之戰的記載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對酉陽土兵傷亡數字的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所以,我們能據此推斷出至少有三千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戰敗後撤回了遼陽。

再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秦良玉在收到渾河之戰戰敗的消息後,曾遣人來京師製作棉襖一千五百件,給予殘兵,並且從《馬氏家乘·詳麟公傳》中馬祥麟在目中流失後仍能從渾河戰場撤出的記載來看,作為渾河之戰明軍另一支參戰部隊的白桿兵,應該有一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綜合以上這些史料,我們不難發現,渾河之戰明軍的參戰部隊並未全軍覆沒,至少有四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那麼,問題來了——渾河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發兵援救瀋陽講起。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乘大明朝政混亂之機,發兵進攻遼東重鎮瀋陽。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收到軍報後,立即決定發兵援救瀋陽,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這支明軍由酉陽土兵四千、白桿兵三千八百和戚家軍三千七百餘人組成,統兵將領有陳策、童仲揆、周敦吉、戚金、冉見龍、冉文光、秦邦屏、秦民屏、馬祥麟等人。

這支明軍行進至距離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獲知了瀋陽城已經陷落的消息,根據《三朝遼事實錄》中的記載,陳策、周敦吉等人對是否還要援救瀋陽產生了分歧,陳策認為及時退回遼陽才是上策,而周敦吉等人則認為應該繼續援救瀋陽,最終陳策、周敦吉等人決定在渾河兩岸佈陣,同後金軍交戰,待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到達後,一舉擊潰後金軍。

由於戚家軍曾在通州與白桿兵發生過大規模械鬥(《籌遼碩畫》)、戚家軍佈置車陣需要時間等原因,陳策命令參將周敦吉率領酉陽土兵四千和白桿兵三千八百至渾河北岸佈陣、戚家軍留在渾河南岸佈陣。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根據《石柱廳志》中的記載,白桿兵所持的白杆槍是用堅實的白蠟樹做成長杆,上配鐵鉤、下配實心鐵環,作戰時,鐵鉤可砍可拉、鐵環可以錘擊,無論是在山地作戰,還是應對騎兵衝擊,都是一把利器,所以周敦吉決定白桿兵在前、酉陽土兵在後。

戰鬥開始後,後金軍首先以精銳騎兵向渾河北岸的明軍發動了衝擊,結果撞到了白桿兵和酉陽土兵組成的銅牆鐵壁上,損失慘重,根據《全邊略記》中的記載,後金軍死於槍弩者數千人,此外還有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白桿兵生擒。

眼見後金軍無法攻破酉陽土兵和白桿兵的防線,李永芳當即找到了被俘的明軍炮手,強令他們向酉陽土兵和白桿兵開炮。

酉陽土兵和白桿兵對這突如其來的炮擊既無心裡準備、也沒有戰車可以抵擋,所以在那些被俘的明軍炮手開炮後,酉陽土兵和白桿兵防線發生了混亂,後金軍乘機衝了上來。

即便如此,酉陽土兵和白桿兵也沒有後退一步,但是,參將周敦吉、酉陽土兵主將冉見龍、白桿兵主將秦邦屏等人戰死後,秦良玉之子馬祥麟又目中流失,秦民屏無奈之下只好帶著殘餘的白桿兵護送馬祥麟撤離戰場。

白桿兵一撤,酉陽土兵也在冉文光的帶領下向遼陽撤退。根據《山中聞見錄》中的記載,有少部分來不及撤退的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渡河至戚家軍中,繼續同後金軍作戰。

"

目前,很多描寫渾河之戰的文章都說參戰明軍的最後結局是全軍覆沒,但是從一些相關史料中的記載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的記載,作為明軍參戰部隊之一的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中傷亡了千餘人,並且從《明熹宗實錄》中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後又參加了遼陽之戰的記載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對酉陽土兵傷亡數字的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所以,我們能據此推斷出至少有三千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戰敗後撤回了遼陽。

再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秦良玉在收到渾河之戰戰敗的消息後,曾遣人來京師製作棉襖一千五百件,給予殘兵,並且從《馬氏家乘·詳麟公傳》中馬祥麟在目中流失後仍能從渾河戰場撤出的記載來看,作為渾河之戰明軍另一支參戰部隊的白桿兵,應該有一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綜合以上這些史料,我們不難發現,渾河之戰明軍的參戰部隊並未全軍覆沒,至少有四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那麼,問題來了——渾河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發兵援救瀋陽講起。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乘大明朝政混亂之機,發兵進攻遼東重鎮瀋陽。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收到軍報後,立即決定發兵援救瀋陽,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這支明軍由酉陽土兵四千、白桿兵三千八百和戚家軍三千七百餘人組成,統兵將領有陳策、童仲揆、周敦吉、戚金、冉見龍、冉文光、秦邦屏、秦民屏、馬祥麟等人。

這支明軍行進至距離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獲知了瀋陽城已經陷落的消息,根據《三朝遼事實錄》中的記載,陳策、周敦吉等人對是否還要援救瀋陽產生了分歧,陳策認為及時退回遼陽才是上策,而周敦吉等人則認為應該繼續援救瀋陽,最終陳策、周敦吉等人決定在渾河兩岸佈陣,同後金軍交戰,待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到達後,一舉擊潰後金軍。

由於戚家軍曾在通州與白桿兵發生過大規模械鬥(《籌遼碩畫》)、戚家軍佈置車陣需要時間等原因,陳策命令參將周敦吉率領酉陽土兵四千和白桿兵三千八百至渾河北岸佈陣、戚家軍留在渾河南岸佈陣。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根據《石柱廳志》中的記載,白桿兵所持的白杆槍是用堅實的白蠟樹做成長杆,上配鐵鉤、下配實心鐵環,作戰時,鐵鉤可砍可拉、鐵環可以錘擊,無論是在山地作戰,還是應對騎兵衝擊,都是一把利器,所以周敦吉決定白桿兵在前、酉陽土兵在後。

戰鬥開始後,後金軍首先以精銳騎兵向渾河北岸的明軍發動了衝擊,結果撞到了白桿兵和酉陽土兵組成的銅牆鐵壁上,損失慘重,根據《全邊略記》中的記載,後金軍死於槍弩者數千人,此外還有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白桿兵生擒。

眼見後金軍無法攻破酉陽土兵和白桿兵的防線,李永芳當即找到了被俘的明軍炮手,強令他們向酉陽土兵和白桿兵開炮。

酉陽土兵和白桿兵對這突如其來的炮擊既無心裡準備、也沒有戰車可以抵擋,所以在那些被俘的明軍炮手開炮後,酉陽土兵和白桿兵防線發生了混亂,後金軍乘機衝了上來。

即便如此,酉陽土兵和白桿兵也沒有後退一步,但是,參將周敦吉、酉陽土兵主將冉見龍、白桿兵主將秦邦屏等人戰死後,秦良玉之子馬祥麟又目中流失,秦民屏無奈之下只好帶著殘餘的白桿兵護送馬祥麟撤離戰場。

白桿兵一撤,酉陽土兵也在冉文光的帶領下向遼陽撤退。根據《山中聞見錄》中的記載,有少部分來不及撤退的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渡河至戚家軍中,繼續同後金軍作戰。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敗退之時,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終於趕到了距離渾河只有十幾裡的白塔鋪。但是,他們在擊敗了兩百後金軍後,就在白塔鋪駐足觀望了起來。

與此同時,戚家軍開始緊張的忙碌起來,根據《全邊略記》中的記載,戚家軍一面用松木板和泥巴加固車陣,一面派出部分兵力騎乘牽引戰車的馬匹掩護酉陽土兵與白桿兵撤退。

努爾哈赤在發現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後,當即命令皇太極率領數千騎兵前往驅趕,並令後金騎兵全力攻擊戚家軍,以圖儘快殲滅戚家軍。

看到皇太極的騎兵衝過來,李秉誠等人掉頭就跑,全軍頓時大亂,被皇太極率領的騎兵斬殺了三千七百餘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戚家軍,他們依靠車陣和火器多次擊退了後金騎兵的進攻,努爾哈赤無奈,只得命令後金軍捨棄戰馬、推著楯車向戚家軍發動攻擊(《全邊略記》)。

可惜,戚家軍出發時攜帶的火藥不多,與後金騎兵多次激戰後,火藥就已經用盡,此時只能看著後金軍在楯車的掩護下衝了過來。

"

目前,很多描寫渾河之戰的文章都說參戰明軍的最後結局是全軍覆沒,但是從一些相關史料中的記載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的記載,作為明軍參戰部隊之一的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中傷亡了千餘人,並且從《明熹宗實錄》中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後又參加了遼陽之戰的記載來看,《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中對酉陽土兵傷亡數字的記載應該是準確的,所以,我們能據此推斷出至少有三千酉陽土兵在渾河之戰戰敗後撤回了遼陽。

再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秦良玉在收到渾河之戰戰敗的消息後,曾遣人來京師製作棉襖一千五百件,給予殘兵,並且從《馬氏家乘·詳麟公傳》中馬祥麟在目中流失後仍能從渾河戰場撤出的記載來看,作為渾河之戰明軍另一支參戰部隊的白桿兵,應該有一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綜合以上這些史料,我們不難發現,渾河之戰明軍的參戰部隊並未全軍覆沒,至少有四千五百人撤了出來。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那麼,問題來了——渾河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發兵援救瀋陽講起。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乘大明朝政混亂之機,發兵進攻遼東重鎮瀋陽。大明遼東經略袁應泰收到軍報後,立即決定發兵援救瀋陽,根據《明熹宗實錄》中的記載,這支明軍由酉陽土兵四千、白桿兵三千八百和戚家軍三千七百餘人組成,統兵將領有陳策、童仲揆、周敦吉、戚金、冉見龍、冉文光、秦邦屏、秦民屏、馬祥麟等人。

這支明軍行進至距離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獲知了瀋陽城已經陷落的消息,根據《三朝遼事實錄》中的記載,陳策、周敦吉等人對是否還要援救瀋陽產生了分歧,陳策認為及時退回遼陽才是上策,而周敦吉等人則認為應該繼續援救瀋陽,最終陳策、周敦吉等人決定在渾河兩岸佈陣,同後金軍交戰,待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到達後,一舉擊潰後金軍。

由於戚家軍曾在通州與白桿兵發生過大規模械鬥(《籌遼碩畫》)、戚家軍佈置車陣需要時間等原因,陳策命令參將周敦吉率領酉陽土兵四千和白桿兵三千八百至渾河北岸佈陣、戚家軍留在渾河南岸佈陣。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根據《石柱廳志》中的記載,白桿兵所持的白杆槍是用堅實的白蠟樹做成長杆,上配鐵鉤、下配實心鐵環,作戰時,鐵鉤可砍可拉、鐵環可以錘擊,無論是在山地作戰,還是應對騎兵衝擊,都是一把利器,所以周敦吉決定白桿兵在前、酉陽土兵在後。

戰鬥開始後,後金軍首先以精銳騎兵向渾河北岸的明軍發動了衝擊,結果撞到了白桿兵和酉陽土兵組成的銅牆鐵壁上,損失慘重,根據《全邊略記》中的記載,後金軍死於槍弩者數千人,此外還有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白桿兵生擒。

眼見後金軍無法攻破酉陽土兵和白桿兵的防線,李永芳當即找到了被俘的明軍炮手,強令他們向酉陽土兵和白桿兵開炮。

酉陽土兵和白桿兵對這突如其來的炮擊既無心裡準備、也沒有戰車可以抵擋,所以在那些被俘的明軍炮手開炮後,酉陽土兵和白桿兵防線發生了混亂,後金軍乘機衝了上來。

即便如此,酉陽土兵和白桿兵也沒有後退一步,但是,參將周敦吉、酉陽土兵主將冉見龍、白桿兵主將秦邦屏等人戰死後,秦良玉之子馬祥麟又目中流失,秦民屏無奈之下只好帶著殘餘的白桿兵護送馬祥麟撤離戰場。

白桿兵一撤,酉陽土兵也在冉文光的帶領下向遼陽撤退。根據《山中聞見錄》中的記載,有少部分來不及撤退的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渡河至戚家軍中,繼續同後金軍作戰。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酉陽土兵和白桿兵敗退之時,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終於趕到了距離渾河只有十幾裡的白塔鋪。但是,他們在擊敗了兩百後金軍後,就在白塔鋪駐足觀望了起來。

與此同時,戚家軍開始緊張的忙碌起來,根據《全邊略記》中的記載,戚家軍一面用松木板和泥巴加固車陣,一面派出部分兵力騎乘牽引戰車的馬匹掩護酉陽土兵與白桿兵撤退。

努爾哈赤在發現李秉誠等人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後,當即命令皇太極率領數千騎兵前往驅趕,並令後金騎兵全力攻擊戚家軍,以圖儘快殲滅戚家軍。

看到皇太極的騎兵衝過來,李秉誠等人掉頭就跑,全軍頓時大亂,被皇太極率領的騎兵斬殺了三千七百餘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戚家軍,他們依靠車陣和火器多次擊退了後金騎兵的進攻,努爾哈赤無奈,只得命令後金軍捨棄戰馬、推著楯車向戚家軍發動攻擊(《全邊略記》)。

可惜,戚家軍出發時攜帶的火藥不多,與後金騎兵多次激戰後,火藥就已經用盡,此時只能看著後金軍在楯車的掩護下衝了過來。

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也許是明白最後的時刻即將來臨,戚家軍齊聲唱起了戚繼光所寫的《凱歌》。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戰至傍晚,渾河戰場重歸沉寂,如血的殘陽令整個戰場顯得格外的淒涼,戚家軍全軍覆沒。

戰後,大明的朝堂之上,似乎有人在可惜淡化戚家軍在渾河南岸的犧牲與奉獻,時任兵部尚書張鶴鳴居然說:“渾河血戰殺奴數千,皆酉陽、石柱(白桿兵)土兵之力。”所以,我們必須要記住一個關於渾河之戰的真相,戚家軍是明軍中唯一全軍覆沒的參戰部隊。

【璽言春秋明末歷史第三十四講,參考文獻:《明史》、《三朝遼事實錄》、《全邊略記》、《明熹宗實錄》、《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