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子戲賞析」第六十四出——賣紅菱(滬劇)

【主演】楊飛飛(1923-2012),女,原名翁鳳清,浙江慈溪人。1938年入婉社兒童申曲班,拜丁婉娥為師,學演申曲,先後在鳴英劇團、文濱劇團演出。1948年與趙春芳共同組建正藝滬劇團,開始挑大樑。1949年又與趙春芳、丁國斌等共同建立勤藝滬劇團。20世紀70年代末該團改名為寶山滬劇團,她先後擔任團長、顧問。在60多年藝術生涯中,曾先後主演《家》、《為奴隸的母親》、《賣紅菱》、《雷雨》、《妓女淚》和《第二次握手》等劇目,塑造了不少風采迥異的人物形象。她擅長演悲戲,在繼承滬劇傳統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成分,創造了以柔和質樸為主要特色的獨特唱腔,被稱為“楊派”。她的唱腔嗓音寬厚、感情真摯、委婉親切,學唱者眾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妓女淚》中的《金媛自嘆》,因由滬劇八種曲調組成,故稱“楊八曲”。

趙春芳(1915-2005),原名蕭慶祥,上海奉賢人。1931年拜申曲藝人趙三寶為師,學藝中深受前輩藝人丁少蘭影響,並注意博採眾長以充實豐富自己的表演。曾先後主演過《賣紅菱》、《小分理》、《文武香球》和《珍珠塔》等對子戲和彈詞戲,與解洪元、邵濱孫和衛鳴歧同被稱為當時申曲四大小生。新中國成立後與楊飛飛共同創建勤藝滬劇團,又在《家》、《為奴隸的母親》、《兩代人》、《陳化成》和《黃河頌》等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他的戲路寬廣,表演亦莊亦諧、剛柔相濟。他善於根據不同人物和情景處理唱腔,嗓音寬厚洪亮、爽朗清脆,唱來字正腔圓、變化有致。他創造的流派被人稱為“春派”。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四出——賣紅菱(滬劇)

【劇情】清末民初浦東農村青年薛金春與範風英相愛,訂下婚約。鳳英父母去世,叔父逼其嫁給富戶張家為妾,又買通官府誣陷薛勾引良家婦女,將其發配充軍。薛刑滿釋放後喬裝賣菱人尋找鳳英,兩人重逢,互訴衷腸,並相約廟會之日一起遠走高飛。

【賞析】《賣紅菱》為滬劇發展早期產生的一個對子戲,不少滬劇老藝人都演過但從未在滬劇舞臺上風行火爆過。真正使這齣戲獲得新的生命力的是楊飛飛和她的丈夫趙春芳1954年在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的一次嘗試。當時他們劇團的編劇馬達、張智行對劇本進行了整理加工,又請新文藝工作者司徒陽擔任導演,演出引起相當熱烈的反響,楊飛飛也因此在這次會演中獲獎。這齣戲公演後深受觀眾喜愛,久演不衰,從此成為勤藝滬劇團的保留劇目。好戲百看不厭,如今不管專業的,還是業餘的,幾乎所有滬劇團體都在不斷上演,街道社區的滬劇角也到處傳唱。這出滬劇楊派代表作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強勁真是令人驚訝。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四出——賣紅菱(滬劇)

楊飛飛、趙春芳演在《賣紅菱》中飾範鳳英、薛金春

《賣紅菱》的魅力從何而來?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兩位演員的精湛表演,特別是楊飛飛扮演的範鳳英細膩豐滿,質樸親切。儘管這齣戲篇幅有限,僅僅20多分鐘時間,但女主人公的形象相當飽滿。這個人物一上場給人的印象就是善良可親,善解人意。她在未認出薛金春前,對賣菱人就十分寬厚大度。當她推開用來遮蓋的老爺藤,發現紅菱已經有點發黑時,賣菱人主動表示,扼脫兩鈿不要緊。範鳳英並沒有像一般顧客那樣因此大幅殺價,而是懇切體諒地說,“客人也是苦生意,扼儂價錢勿作興”。六月大熱,做生意人忘帶秤,她把客人領到天井取秤買菱,遮陽避暑,還端來了解渴的茶水和擦汗的毛巾。這些揭示人物性格的細節,楊飛飛演來順暢自然,分寸把握非常妥帖,沒有半點生硬做作的感覺,表現了一個好演員的非凡功力。

楊飛飛塑造範風英形象最成功的是她把角色對當年戀人薛金春的一往情深刻畫得既準確生動,又細緻入微。由於六年未見面,薛金春在獄中又受盡折磨,變了模樣,戲開場時範鳳英並未認出來。當賣菱人說起,“紅菱不是本地產,上海批到松江城”時,這才引起她的疑心。因為口音有點熟悉,但人又不像,她不敢相信。這是第一個層次。到賣菱人談及是第一次做生意時,“難道他真是薛金春?”楊飛飛用一個吃驚的強烈動作,表現範風英心中波瀾陡起。她之所以決定將賣菱人領進天井,既是一種照應,也是為了探間真情。這是第二個層次。到天井後她“越看越疑心”,思忖“難道金春真已回家轉,今朝假扮賣菱將我尋”。於是決定主動上前探問,弄明真情,原來眼前的賣菱人就是自己朝思夜盼的情人薛金春。經歷了六年風風雨雨的坎坷遭遇,兩人終於相認重逢,互訴衷腸。這是第三個層次。通過這三個層次的層層遞進,楊飛飛把女主人公與當年戀人相逢相認的過程揭示得細膩傳神,扣人心絃。

大家知道楊飛飛擅演悲劇女性,被人們視為滬劇舞臺最出色的“悲旦”。她在《賣紅菱》中塑造的範鳳英形象和《為奴隸的母親》和《妓女淚》裡的春寶娘、金媛等悲劇女性有很大的不同。楊飛飛不僅表現了範鳳英身世坎坷、遭遇悲慘的一面,還展示了她善良可親、多情多義的一面,同時對她的聰明才智、機敏靈巧的又一側面也著力刻畫。賣紅菱的故事開始發生的地點是人來人往的街頭,範風英對賣菱人起了疑心,但路上人多耳雜,講話多有不便。她藉口取秤,把賣菱人領到家中天井再來探問,顯示了她的細心和機警。在真相未明、疑霧重重的情況下,她的探問沒有直來直去,而是劍走偏鋒,採取了一種迂迴曲折繞圈子的方式先從賣菱人的浦東口音問及浦東白蓮涇薛家村,再打聽那裡的長輩老人薛永甫,最後才直搗黃龍,追問“薛家可有後代根?使賣菱人很快講明真實身份,和盤托出真相。當薛金春提出兩人馬上遠走高飛的主意時,範風英的思慮更加周密。天色已晚,丈夫、婆婆即將回家,她生怕此時出走有很大風險,因此主張等一個月後全家去看七月半廟會,那時再擇機上路。兩人相比,範鳳英無疑棋高一著。“妹妹才情非常好”,薛金春不能不佩服,當下一口答應,相約水雲亭相會。楊飛飛對範鳳英這個人物充滿了感情,她演出時臺上並沒有多少哭哭啼啼的動作,而是舉手投足都體現了歷經苦難後的一種成熟、沉著和自信。正因為這樣,範鳳英這個角色性格豐滿、別具風采,給觀眾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四出——賣紅菱(滬劇)

楊飛飛創立的滬劇楊派藝術很大的優勢在於唱腔,她的嗓音天然渾厚甜美,滬劇界的任何一個女演員似乎都比不上。正是在充分發揮這一獨特長處的基礎上,她獨闢蹊徑,創造了以寬厚低沉、韻味濃郁為主要特色的滬劇楊派唱腔。《賣紅菱》中範鳳英這一角色正是楊飛最擅長的娘娘旦,因此她唱來得心應手,把自已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並非小妹不願走”這段快板慢唱,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滬劇愛好者中一直傳唱不息。有的演員演唱,雖然味道還不錯,但往往讓人感覺很累,而楊飛飛在這個戲裡唱得平白如話,既委婉動聽,又質樸自然,能把觀眾帶入行雲流水、舒展開闊的境界,使人感到親切酣暢,如痴如醉。這正是《賣紅菱》這個摺子戲之所以久演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賣紅菱》是個對子戲,臺上只有兩個演員,卻能自始至終吸引觀眾視線,這和扮演男主人公薛金春的著名滬劇演員趙春芳的成功表演也是分不開的。趙春芳不僅是楊飛飛的生活伴侶,也是藝術上長期的合作者,對楊派藝術的創造作出過不少貢獻。他的表演也有自己亦莊亦諧的特點,塑造角色生動鮮活,演反面人物活靈活現,入木三分;演英雄人物壯懷激烈,氣貫長虹;演愛情戲中的男主角又真摯細膩,情意綿綿。《賣紅菱》裡的薛金春就被他演活了,已經成為觀眾非常熟悉的藝術典型。他在表演上主要突出薛金春雖然歷盡波折,但未改初衷,仍懷著對範鳳英的深厚感情。薛金春刑滿釋放,地位卑微,滬劇早期傳統戲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物,他們不同於越劇傳統戲裡的讀書相公、落難公子,似乎生活在社會的更底層。趙春芳在演出時很注重這一點,始終把握分寸,不溫不火不張揚,儘可能更生活化、平民化,努力展現這個草根人物的樸實忠厚。當然苦難的遭遇沒有磨滅薛金春倔強剛烈的個性,當看到心上人受屈辱,他於心不忍,終於爆發,提出了出走私奔的建議。趙春芳的演岀冷峻峭拔,流利順暢;他的唱腔嗓音清脆,節奏分明,字正腔圓,剛中帶柔,自成一派。從表演到唱腔,他和楊飛飛的藝術風格既對比鮮明,又相輔相成。兩人珠聯璧合,成為滬劇舞臺一對黃金搭檔,給觀眾帶來更多美好的藝術享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