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

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訪客引起我們的關注,但它卻挑戰了我們關於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主流觀點。

有外星來客造訪我們啦!

不過很遺憾,這位不速之客現在又離我們而去了。

但是你也不要太失望,因為它不是什麼外星人或外星人飛船,而是一塊大石頭——儘管也有人曾經猜測,它可能是外星人制造的什麼探測器,或許外星人的飛船本來就是一塊大石頭。

發現星際來客

這塊太空石頭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羅伯·韋爾克於2017年10月19日晚上發現的。當時他正在海拔3000米的一座山峰上,用望遠鏡掃描天空,尋找距離地球很近的“近地天體”。

乍一看,這個天體只是一道暗淡的光,在繁星閃爍的背景下快速移動。起初,韋爾克以為那是過路的彗星或小行星。當他查看了前一天晚上的數據時,他發現不對勁:這個不明天體的運行路線怪怪的。於是,他立刻打電話給在歐洲航天局工作的一位同事,讓他觀察一下。

"

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訪客引起我們的關注,但它卻挑戰了我們關於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主流觀點。

有外星來客造訪我們啦!

不過很遺憾,這位不速之客現在又離我們而去了。

但是你也不要太失望,因為它不是什麼外星人或外星人飛船,而是一塊大石頭——儘管也有人曾經猜測,它可能是外星人制造的什麼探測器,或許外星人的飛船本來就是一塊大石頭。

發現星際來客

這塊太空石頭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羅伯·韋爾克於2017年10月19日晚上發現的。當時他正在海拔3000米的一座山峰上,用望遠鏡掃描天空,尋找距離地球很近的“近地天體”。

乍一看,這個天體只是一道暗淡的光,在繁星閃爍的背景下快速移動。起初,韋爾克以為那是過路的彗星或小行星。當他查看了前一天晚上的數據時,他發現不對勁:這個不明天體的運行路線怪怪的。於是,他立刻打電話給在歐洲航天局工作的一位同事,讓他觀察一下。

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經過幾個晚上的觀察,韋爾克與歐洲航天局的同事完全相信他們看到一顆到太陽系來旅遊的過客。此時,它距離地球已經很近,但不會再近了,因為它正以每秒38千米的速度朝太陽系外飛去,想逃離太陽系。

這樣的太陽系外來客可是太罕見了,這是天文學的新紀錄。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

最初被認為是一顆彗星

韋爾克將這一發現公佈後,到2017年10月25日,權威機構正式確認該天體為星際天體,暫時被命名為C/2017 U1。其中C代表彗星。也就是說,最初它被認為是一顆彗星。

雖然作為一顆彗星,它似乎略小了一點,最大長度只有幾百米。但在其他方面似乎無懈可擊:它像彗星一樣,從頭到腳在太空中翻筋斗,自轉週期在7~8小時之間,完全合乎彗星的標準。它的顏色暗紅,類似於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顏色。柯伊伯帶上大約15%的天體都有這種顏色。在太陽系中,這種顏色是由46億年以來太陽紫外線與彗星表面簡單的碳基分子(如甲烷)反應產生的,反應中生成的多種紅色的複雜有機化合物,統稱為“索林斯(古希臘語中‘有色墨水’的意思)”。

奧陌陌不是一顆彗星

但是我們都知道,彗星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拖著一條長尾巴。這是因為當彗星接近太陽時,一些冰會蒸發成氣體,形成一條尾巴。但科學家並沒有在新天體表面探測到揮發的水蒸氣。這個天體似乎更像一顆小行星。於是,它的名稱被改為A/2017 U1(A代表小行星),最後又定名為1I/2017 U1‘oumuamua,I代表它來自星際,1I代表它是來自星際的第1號天體。‘oumuamua(奧陌陌),是一個夏威夷語,意思是“最早到達的來自遠方的信使”。奧陌陌不是一顆彗星,這可能意味著它並非起源於行星系統的邊緣,而是更靠近中心的區域——這是大家沒料到的。當然,天文學家對此已經提出很多解釋。一些人猜測,奧陌陌其實還是一顆彗星,只是在其穿越星際空間的長途旅行中,由於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引發了化學反應,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高反射率“外套”。這樣一個硬質外套,在它經過太陽時,不可能蒸發氣體形成一條尾巴。另有人猜測,奧陌陌本來是一顆含冰的彗星,但在宇宙射線的轟擊下失去了冰外殼。

瘦長的體型出人意料

但這還不是奧陌陌唯一出人意料之處。真正讓人困惑的是它的形狀——它怎麼會有這樣的形狀的呢?

我們前面提到,奧陌陌像彗星一樣在從頭到腳在翻筋斗,因此它反射太陽光的側面在不停地更換。又因為不同側面的尺寸不一樣,所以它的亮度,從最亮到最暗,也在發生著變化。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奧陌陌光的亮度變化是10:1,這意味著它的長是寬的10倍。科學家認為真實比例甚至更高,因為我們不是在奧陌陌的正側面看它,所以看到的長比實際要短。

"

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訪客引起我們的關注,但它卻挑戰了我們關於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主流觀點。

有外星來客造訪我們啦!

不過很遺憾,這位不速之客現在又離我們而去了。

但是你也不要太失望,因為它不是什麼外星人或外星人飛船,而是一塊大石頭——儘管也有人曾經猜測,它可能是外星人制造的什麼探測器,或許外星人的飛船本來就是一塊大石頭。

發現星際來客

這塊太空石頭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羅伯·韋爾克於2017年10月19日晚上發現的。當時他正在海拔3000米的一座山峰上,用望遠鏡掃描天空,尋找距離地球很近的“近地天體”。

乍一看,這個天體只是一道暗淡的光,在繁星閃爍的背景下快速移動。起初,韋爾克以為那是過路的彗星或小行星。當他查看了前一天晚上的數據時,他發現不對勁:這個不明天體的運行路線怪怪的。於是,他立刻打電話給在歐洲航天局工作的一位同事,讓他觀察一下。

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經過幾個晚上的觀察,韋爾克與歐洲航天局的同事完全相信他們看到一顆到太陽系來旅遊的過客。此時,它距離地球已經很近,但不會再近了,因為它正以每秒38千米的速度朝太陽系外飛去,想逃離太陽系。

這樣的太陽系外來客可是太罕見了,這是天文學的新紀錄。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

最初被認為是一顆彗星

韋爾克將這一發現公佈後,到2017年10月25日,權威機構正式確認該天體為星際天體,暫時被命名為C/2017 U1。其中C代表彗星。也就是說,最初它被認為是一顆彗星。

雖然作為一顆彗星,它似乎略小了一點,最大長度只有幾百米。但在其他方面似乎無懈可擊:它像彗星一樣,從頭到腳在太空中翻筋斗,自轉週期在7~8小時之間,完全合乎彗星的標準。它的顏色暗紅,類似於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顏色。柯伊伯帶上大約15%的天體都有這種顏色。在太陽系中,這種顏色是由46億年以來太陽紫外線與彗星表面簡單的碳基分子(如甲烷)反應產生的,反應中生成的多種紅色的複雜有機化合物,統稱為“索林斯(古希臘語中‘有色墨水’的意思)”。

奧陌陌不是一顆彗星

但是我們都知道,彗星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拖著一條長尾巴。這是因為當彗星接近太陽時,一些冰會蒸發成氣體,形成一條尾巴。但科學家並沒有在新天體表面探測到揮發的水蒸氣。這個天體似乎更像一顆小行星。於是,它的名稱被改為A/2017 U1(A代表小行星),最後又定名為1I/2017 U1‘oumuamua,I代表它來自星際,1I代表它是來自星際的第1號天體。‘oumuamua(奧陌陌),是一個夏威夷語,意思是“最早到達的來自遠方的信使”。奧陌陌不是一顆彗星,這可能意味著它並非起源於行星系統的邊緣,而是更靠近中心的區域——這是大家沒料到的。當然,天文學家對此已經提出很多解釋。一些人猜測,奧陌陌其實還是一顆彗星,只是在其穿越星際空間的長途旅行中,由於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引發了化學反應,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高反射率“外套”。這樣一個硬質外套,在它經過太陽時,不可能蒸發氣體形成一條尾巴。另有人猜測,奧陌陌本來是一顆含冰的彗星,但在宇宙射線的轟擊下失去了冰外殼。

瘦長的體型出人意料

但這還不是奧陌陌唯一出人意料之處。真正讓人困惑的是它的形狀——它怎麼會有這樣的形狀的呢?

我們前面提到,奧陌陌像彗星一樣在從頭到腳在翻筋斗,因此它反射太陽光的側面在不停地更換。又因為不同側面的尺寸不一樣,所以它的亮度,從最亮到最暗,也在發生著變化。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奧陌陌光的亮度變化是10:1,這意味著它的長是寬的10倍。科學家認為真實比例甚至更高,因為我們不是在奧陌陌的正側面看它,所以看到的長比實際要短。

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這個結果讓天文學家目瞪口呆: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從未有這樣瘦長的東西。它就像亞瑟·C·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與拉瑪會合》中50千米長的外星飛船的一個縮小版。難怪一個搜尋外星人的項目馬上對準了它,試圖探測無線電信號——但一無所獲。

既然它不是外星飛船,我們就要為其瘦長的體型尋找理由了。按照行星形成理論,太陽系中的天體絕大多數要麼是球形,要麼是塊狀的,不太可能製造這類細長的怪物。當然,長條形的奧陌陌可能只是統計學意義上的一個例外,不足以說明問題,但要是以後發現的星系來客也都跟它一樣是長條形的,那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了。

尋找更多的星系天體

這就需要我們找到更多的星際漫遊者,看看它們是什麼樣的。

那麼,我們何時能找到下一個呢?

天文學家估計,大約有1萬個大小類似奧陌陌的星際天體在穿過海王星軌道,進入太陽系內部。每年有1000個離開,另有1000個進來。如果進一步細算,可能有1026個這樣的天體在銀河系的各恆星系之間漫遊。至於在太陽系內,類似的星際來客很可能在一年之內我們會再見到一個。

韋爾克懷疑已經有許多這類天體從我們面前經過,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譬如,曾經有過很多次,我們見到了一個近地天體,但之後卻再也找不到它了。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掌握它的運動軌道,所以去了什麼地方我們不知道。為了提高識別星際天體的概率,韋爾克正在編寫電腦程序來幫助搜索。

從2022年起,智利8.4米的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將開始工作。LSST設計用於進行有史以來最廣泛的全天調查,它很可能會發現數十甚至數百個星際天體。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回答由奧陌陌引起的有趣問題了:大多數星際訪客是岩石還是彗星?它們的形狀是各式各樣的,還是都像奧陌陌一樣長條形的?

自奧陌陌被發現以來,已經一年多過去了。此刻,它已飛越土星軌道,正朝天王星軌道飛去。這名星際闖入者像一陣風一樣來了又去,留給我們的既有驚喜,也有困惑。

"

第一個來自太陽系外的訪客引起我們的關注,但它卻挑戰了我們關於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主流觀點。

有外星來客造訪我們啦!

不過很遺憾,這位不速之客現在又離我們而去了。

但是你也不要太失望,因為它不是什麼外星人或外星人飛船,而是一塊大石頭——儘管也有人曾經猜測,它可能是外星人制造的什麼探測器,或許外星人的飛船本來就是一塊大石頭。

發現星際來客

這塊太空石頭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後羅伯·韋爾克於2017年10月19日晚上發現的。當時他正在海拔3000米的一座山峰上,用望遠鏡掃描天空,尋找距離地球很近的“近地天體”。

乍一看,這個天體只是一道暗淡的光,在繁星閃爍的背景下快速移動。起初,韋爾克以為那是過路的彗星或小行星。當他查看了前一天晚上的數據時,他發現不對勁:這個不明天體的運行路線怪怪的。於是,他立刻打電話給在歐洲航天局工作的一位同事,讓他觀察一下。

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經過幾個晚上的觀察,韋爾克與歐洲航天局的同事完全相信他們看到一顆到太陽系來旅遊的過客。此時,它距離地球已經很近,但不會再近了,因為它正以每秒38千米的速度朝太陽系外飛去,想逃離太陽系。

這樣的太陽系外來客可是太罕見了,這是天文學的新紀錄。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

最初被認為是一顆彗星

韋爾克將這一發現公佈後,到2017年10月25日,權威機構正式確認該天體為星際天體,暫時被命名為C/2017 U1。其中C代表彗星。也就是說,最初它被認為是一顆彗星。

雖然作為一顆彗星,它似乎略小了一點,最大長度只有幾百米。但在其他方面似乎無懈可擊:它像彗星一樣,從頭到腳在太空中翻筋斗,自轉週期在7~8小時之間,完全合乎彗星的標準。它的顏色暗紅,類似於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顏色。柯伊伯帶上大約15%的天體都有這種顏色。在太陽系中,這種顏色是由46億年以來太陽紫外線與彗星表面簡單的碳基分子(如甲烷)反應產生的,反應中生成的多種紅色的複雜有機化合物,統稱為“索林斯(古希臘語中‘有色墨水’的意思)”。

奧陌陌不是一顆彗星

但是我們都知道,彗星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拖著一條長尾巴。這是因為當彗星接近太陽時,一些冰會蒸發成氣體,形成一條尾巴。但科學家並沒有在新天體表面探測到揮發的水蒸氣。這個天體似乎更像一顆小行星。於是,它的名稱被改為A/2017 U1(A代表小行星),最後又定名為1I/2017 U1‘oumuamua,I代表它來自星際,1I代表它是來自星際的第1號天體。‘oumuamua(奧陌陌),是一個夏威夷語,意思是“最早到達的來自遠方的信使”。奧陌陌不是一顆彗星,這可能意味著它並非起源於行星系統的邊緣,而是更靠近中心的區域——這是大家沒料到的。當然,天文學家對此已經提出很多解釋。一些人猜測,奧陌陌其實還是一顆彗星,只是在其穿越星際空間的長途旅行中,由於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引發了化學反應,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高反射率“外套”。這樣一個硬質外套,在它經過太陽時,不可能蒸發氣體形成一條尾巴。另有人猜測,奧陌陌本來是一顆含冰的彗星,但在宇宙射線的轟擊下失去了冰外殼。

瘦長的體型出人意料

但這還不是奧陌陌唯一出人意料之處。真正讓人困惑的是它的形狀——它怎麼會有這樣的形狀的呢?

我們前面提到,奧陌陌像彗星一樣在從頭到腳在翻筋斗,因此它反射太陽光的側面在不停地更換。又因為不同側面的尺寸不一樣,所以它的亮度,從最亮到最暗,也在發生著變化。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奧陌陌光的亮度變化是10:1,這意味著它的長是寬的10倍。科學家認為真實比例甚至更高,因為我們不是在奧陌陌的正側面看它,所以看到的長比實際要短。

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這個結果讓天文學家目瞪口呆: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從未有這樣瘦長的東西。它就像亞瑟·C·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與拉瑪會合》中50千米長的外星飛船的一個縮小版。難怪一個搜尋外星人的項目馬上對準了它,試圖探測無線電信號——但一無所獲。

既然它不是外星飛船,我們就要為其瘦長的體型尋找理由了。按照行星形成理論,太陽系中的天體絕大多數要麼是球形,要麼是塊狀的,不太可能製造這類細長的怪物。當然,長條形的奧陌陌可能只是統計學意義上的一個例外,不足以說明問題,但要是以後發現的星系來客也都跟它一樣是長條形的,那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了。

尋找更多的星系天體

這就需要我們找到更多的星際漫遊者,看看它們是什麼樣的。

那麼,我們何時能找到下一個呢?

天文學家估計,大約有1萬個大小類似奧陌陌的星際天體在穿過海王星軌道,進入太陽系內部。每年有1000個離開,另有1000個進來。如果進一步細算,可能有1026個這樣的天體在銀河系的各恆星系之間漫遊。至於在太陽系內,類似的星際來客很可能在一年之內我們會再見到一個。

韋爾克懷疑已經有許多這類天體從我們面前經過,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譬如,曾經有過很多次,我們見到了一個近地天體,但之後卻再也找不到它了。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掌握它的運動軌道,所以去了什麼地方我們不知道。為了提高識別星際天體的概率,韋爾克正在編寫電腦程序來幫助搜索。

從2022年起,智利8.4米的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將開始工作。LSST設計用於進行有史以來最廣泛的全天調查,它很可能會發現數十甚至數百個星際天體。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回答由奧陌陌引起的有趣問題了:大多數星際訪客是岩石還是彗星?它們的形狀是各式各樣的,還是都像奧陌陌一樣長條形的?

自奧陌陌被發現以來,已經一年多過去了。此刻,它已飛越土星軌道,正朝天王星軌道飛去。這名星際闖入者像一陣風一樣來了又去,留給我們的既有驚喜,也有困惑。

第一位星際訪客,它是誰?

奧陌陌從哪裡來?

要確切地知道像奧陌陌這樣的星際漫遊者從哪裡來,是比較困難的,但通過往回追溯它的軌跡,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有根據的猜測。

英國兩位天文學家認為,奧陌陌可能來自大約440光年外的昴宿星團。但美國夏威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經過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奧陌陌形成於南半球天空中位於隆凸星座和天鴿星座之間的一個年輕星團。

如果這兩個建議是正確的,那麼奧陌陌相對年輕:昴宿星團的年齡不超過1.5億年,而隆凸星座和天鴿星座之間的那個年輕星團的年齡只有4500萬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