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是蒙古第一次內戰,蒙古帝國從此分裂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是蒙古第一次內戰,蒙古帝國從此分裂

忽必烈如果不想讓蒙古分裂,在繼位之前,他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像察合臺一樣,放棄爭奪汗位,擁護阿里不哥。當時的蒙古帝國之下,除了忽必烈和東方三王族,基本上都是擁護阿里不哥繼位的。

在蒙哥時期,再次發動西征,旭烈兀遠征中東,佔領了波斯地區,東方則是讓忽必烈在金蓮川開府,把滅南宋的任務交給了忽必烈。但不久之後,蒙哥就對忽必烈起了疑心,於是自己親征南宋,讓阿里不哥留守蒙古草原本部。

蒙哥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死後有繼承權的包括他的三個弟弟,也就是旭烈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得到蒙哥汗的死訊後,旭烈兀停止繼續大舉進攻埃及的行動,準備返回蒙古本部,但他離得太遠,所以並未實際返回,繼承人只剩下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是蒙古第一次內戰,蒙古帝國從此分裂

阿里不哥被蒙古各部視為最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尤其是當時蒙古各部中實力最強的金帳汗國的掌門人別兒哥,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之前貴由汗突然去世,成吉思汗的子孫們爭執不下,就是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汗才得以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但忽必烈突然悄悄返回開平,在東方三王族的支持下,繼承了汗位。雖然忽必烈也舉行了忽裡勒臺大會,由東方三王族推舉為大汗,程序上看起來是合法的,但卻遭到了蒙古其它各部的集體反對。只有察合臺汗國的後裔支持忽必烈,但他當時的影響力很小。

在阿里不哥繼位之後,忽必烈仍然強行自行繼任蒙古大汗,這是蒙古帝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在其它蒙古各部看來,忽必烈的這種行為就是叛亂。這樣,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間的糾紛就只能通過戰爭解決了,這同樣是蒙古帝國歷史上第一次發生內戰。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是蒙古第一次內戰,蒙古帝國從此分裂

但當時支持阿里不哥的勢力中,別兒哥正準備越過高加索山脈,進攻旭烈兀汗國,並沒有以實際行動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當時能夠動用的軍隊,主要是隨他留守蒙古本部的軍隊,跟隨蒙哥進攻釣魚城的軍隊本來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盤山附近被忽必烈強行解散。

在之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中,忽必烈依靠東方三王族的支持,與阿里不哥形成了相持的局面。但忽必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在於,他控制著從華北地區經開平到和林的運輸線,而和林是非常依賴來自華北的物資供應的。

忽必烈切斷了這條物資供應線,和林就堅持不了多久。最後,也正是因為物資短缺,阿里不哥不得不放棄和林,向西退到中亞一帶,繼續與忽必烈相持。此外,忽必烈也調動了一部分華北的漢人軍隊參加戰爭。也就是說,忽必烈是以華北地區的物資和人力來與阿里不哥爭鋒的。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是蒙古第一次內戰,蒙古帝國從此分裂

等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結束之後,忽必烈就把重點放在進攻朝鮮、南宋,甚至還進攻了日本,而對和林以西的中亞地區則只是採取監視態度,並沒有主動進攻和林。滅了南宋之後,阿里不哥捲土重來,再次佔領和林,忽必烈又命滅宋的伯顏率軍作戰,再次戰勝了阿里不哥。

這時候,如果要想重新完成蒙古帝國的統一,忽必烈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沿著成吉思汗西征走過的路,派軍隊進攻中亞地區,只有佔領中亞,才有可能迫使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完全臣服。但忽必烈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態度,只要蒙古其他各部不公開叛亂,他就寧可息事寧人。

但在忽必烈時期,蒙古的四大汗國仍然沒有完全分裂,阿里不哥投降之後,忽必烈名義上成為蒙古帝國的共主,但實際上其它三大汗國各自為政,中亞更是亂成了一鍋粥,伊爾汗國曾經有意進攻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又有意進攻伊爾汗國。到元成宗鐵穆耳時期,蒙古帝國才正式四分五裂,各個汗國完全自行其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