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在14世紀30年代初期,由於皈依了伊斯蘭教,和平逐漸降臨整個蒙古帝國。這一點將在第7章中進行更詳細的討論。這也包括蒙古帝國與馬穆魯克蘇丹國之間的和平。儘管軍事活動終止了,宗教競爭卻在兩國之間發展起來。對上述的爭辯者而言,和平未曾改變他們對伊利汗國的觀點,儘管馬穆魯克政權確實採取了措施來鉗制他們的言論。

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因此,在伊利汗國最後的統治者不賽因(1316—1335年在位)治下,伊利汗國終於在所有邊境都得到了和平與穩定。不賽因是所有伊利汗中在位時間最長,或許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統治者。戰爭的終止使得貿易再度開啟。應該明確的一點是,貿易從未停止,但此時敘利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邊境不再是無人區,商人和所有教派的朝聖者均可自由前往耶路撒冷、麥加和麥地那。奇怪的是,不賽因平穩而長久的統治並未保證帝國的長壽,最終,不賽因在對一位統治者而言至關重要的領域失敗了—他未能生出一名繼承者。不賽因於1335年去世,將領和宗親們開始爭奪汗位。由於競爭者之間爆發了內戰,當地王朝獲得了獨立,龐大的帝國發生分裂,出現了大量獨立政權。

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察合臺汗國在伊利汗國分裂之後不久就走向了末路,或者根據帝國“衰亡”標誌的不同,我們可以認為它持續得更久一些。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很難準確定義察合臺汗國。在蒙古帝國分裂的時候,一位名叫兀魯忽乃(1251—1260年在位)的女主統治著察合臺汗國。1251年,蒙哥確認了兀魯忽乃的地位。她作為哈剌旭烈(1242—1246年在位)的守節寡婦,在他們的兒子木八剌沙未成年期間攝政監國。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之間的內戰爆發時,她統領自己的國家保持中立,因為其東部邊境與兩者統轄地區都毗鄰。不幸的是,她無法躲避這場爭端。

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為了確保獲取更多的資源來供給與忽必烈之間的戰爭,並開闢另一條戰線,阿里不哥支持了另一位察合臺系諸王阿魯忽(約1260—1265年在位),以保證來自察合臺汗國的後勤供給。儘管阿里不哥的計劃取得了些許成功,但是阿魯忽最終將自己的利益置於贊助者之上。他對兀魯忽乃治下地區發動了掠奪性的攻擊,導致這位監國以及帝國官員(其中許多人都在等待最終誰會是真正的皇帝)向阿里不哥抱怨,迫使他介入以阻止阿魯忽。這些努力失敗了,因為阿里不哥無法同時與阿魯忽以及忽必烈開戰,從而迫使兀魯忽乃尋求與阿魯忽和平相處。這一和平協定也導致了他們之間的婚姻。儘管忽必烈試圖謀求阿魯忽的支持以對抗阿里不哥,但毫無結果,因為內戰於1264年結束了。

最終這一切都無所謂了,因為察合臺汗國的統治權落入了海都(1235—1301)之手,他是窩闊臺與脫列哥那的孫子,是少數免於遭到蒙哥清洗的窩闊臺後裔之一。海都的崛起,似乎開始於1263年阿魯忽擴張自己權威的嘗試。27阿里不哥失敗後,海都聯合別兒哥以對抗他們共同的敵人阿魯忽,因為他也侵佔了朮赤汗國的領土。

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儘管雙方之間的戰爭只是互相僵持,但一些事件的發生給了海都在中亞攫取權力的機會。阿魯忽死於1265年,而朮赤汗國的別兒哥和伊利汗國的旭烈兀分別死於1265年和1266年。與此同時,忽必烈更關心鞏固自己的帝國。而海都向東擴張進入塔里木盆地,這裡在名義上處於忽必烈的保護之下。為了處理這一威脅,忽必烈任命八剌(1266—1271年在位)為新的察合臺汗,有效地解除了兀魯忽乃和木八剌沙的權力。爭奪察合臺汗國的戰爭再次陷入僵持,海都統治了今哈薩克斯坦的大部,而八剌汗則控制了錫爾河以南地區。1269年,戰爭通過一次忽裡勒臺大會落下了帷幕,這次忽裡勒臺大會的參加者包括了八剌、海都和朮赤汗國的統治者蒙哥帖木兒。

這次會議產生了所謂的“塔剌思盟約”,這是一份中亞的和平協定,特別認可了朮赤汗國的利益(及權力)。本質上,該盟約將察合臺汗國分給了八剌和海都。八剌得到了三分之二的歲入,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由海都和蒙哥帖木兒平分,但蒙哥帖木兒似乎從未收到自己的那份歲入。

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但盟約沒有分割海都自己的世襲食邑。此外,海都和八剌也分配到了領土,包括牧場以及聚落。例如,不花剌被分給了海都,儘管那裡是八剌的領土腹地。雖然有時不太方便,但這一協定還是得到了貫徹。

塔剌思忽裡勒臺大會也證明了,忽必烈不再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蒙古人,所以他未被邀請,這是對他的漢化和以定居地區為中心的政策做出的明確評判。這一盟約使三人都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八剌轉向了伊利汗國,著眼於越過阿姆河擴張自己的領土。海都和蒙哥帖木兒鼓勵了八剌,尤其是當時朮赤系的統治者正與伊利汗國爭鬥。但伊利汗阿八哈於1270年7月22日在也裡挫敗了八剌。八剌潰退至不花剌,試圖從海都處尋求支持,但發現自己的大部人馬已經叛投海都。而且,這位窩闊臺系諸王已與阿八哈結盟以對抗八剌。八剌被他的前任盟友和自己的軍隊拋棄,不久之後就死了。隨後,海都得以控制了察合臺汗國,儘管他還是放置了一位察合臺系的傀儡在汗位上,試圖掩飾自己對權力的不合法篡奪,但並不成功。勝利帶來了戰利品,其中包括帝國的官員馬思兀惕伯,他自蒙哥時代起就經營和管理這片地區。

14世紀30年代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已被漢化,海都未承認忽必烈大汗


隨後,海都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忽必烈。但他仍不得不抵禦阿魯忽和八剌的兒子們的襲擊,這些襲擊自伊利汗國發動,得到了阿八哈的支持,這證明他們之間的聯盟最多隻是臨時性的。儘管這些襲擊有時是毀滅性的,但與忽必烈的力量比起來只是小小的威脅。由於海都從未承認忽必烈為大汗,所以他們之間的敵意極為強烈。儘管他們之間的戰線範圍廣大,但主要集中於今天中國的新疆(特別是吐魯番地區)。儘管戰爭持續了幾十年,且常常因為兩位統治者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件上而縮減為小規模的衝突,但雙方都未獲得決定性的優勢。事實上,在忽必烈去世後,他的孫子鐵穆耳繼位,戰爭仍在繼續。最終決戰發生在1301年,元朝軍隊入侵阿爾泰山以南的海都的王國。一開始,海都被打敗,但他在援軍的幫助下迫使元朝軍隊後退,戰役因僵持不下而告終。元朝軍隊可能因為後勤問題而撤退了,但通過焚燒草原阻止了海都的進攻。海都當時已年過六旬,此後不久便去世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