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01 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2016年11月,Mate 9搭載麒麟960上市。如果說一年前的麒麟950拉近了和頂級處理器的差距,那麒麟960則讓華為邁入了手機芯片行業世界一流的隊列。

同年,全新的nova系列第一代產品上市,搭載的卻是高通驍龍625。寓意為“新星”的nova系列,在“芯”上開啟了一段坎坷歷程。因為彼時的海思還未準備好為“腰部”的nova系列提供芯片,握在nova手裡的牌不多。

此前,“熱”得發燙的驍龍615,28nm HPM工藝芯片帶來的散熱問題,坑了手機圈大部分品牌。但這沒有讓北京的nova產品線退卻。nova第一代產品延續了與高通的合作,採用了新一代的驍龍625。在高通所有系列中,只有驍龍625採用和旗艦驍龍820相同的14nm工藝製程。驍龍625在nova 第一代5.2英寸的狹窄機身內,貢獻了良好的散熱和強勁性能,可謂小而強大。

"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01 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2016年11月,Mate 9搭載麒麟960上市。如果說一年前的麒麟950拉近了和頂級處理器的差距,那麒麟960則讓華為邁入了手機芯片行業世界一流的隊列。

同年,全新的nova系列第一代產品上市,搭載的卻是高通驍龍625。寓意為“新星”的nova系列,在“芯”上開啟了一段坎坷歷程。因為彼時的海思還未準備好為“腰部”的nova系列提供芯片,握在nova手裡的牌不多。

此前,“熱”得發燙的驍龍615,28nm HPM工藝芯片帶來的散熱問題,坑了手機圈大部分品牌。但這沒有讓北京的nova產品線退卻。nova第一代產品延續了與高通的合作,採用了新一代的驍龍625。在高通所有系列中,只有驍龍625採用和旗艦驍龍820相同的14nm工藝製程。驍龍625在nova 第一代5.2英寸的狹窄機身內,貢獻了良好的散熱和強勁性能,可謂小而強大。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但世事難料,誰都不知道這是華為腰部產品和高通最後的蜜月。正如當年高通在USB上網卡基帶芯片上的多客戶供貨策略,華為無法及時獲得高通芯片的關鍵信息,尤其是產品路標上新的規格。對於nova來說,這無疑讓高通芯片和EMUI軟件系統的底層聯合開發,沒有存在的可能。

北京的深秋,nova第一代剛上市,nova 2系列項目立刻啟動。綜合多方研討,nova 2系列新的芯片方案也終於確定下來。

那一刻,猶如一對戀人。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02 nova與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16年,深圳阪田,華為基地。

面對全球的銷售人員,華為軟件負責人宣告了EMUI有史以來第一個重磅功能:EMUI 5.0,“天生快,一生快”的革命性安卓體驗。

這是EMUI第一次對安卓底層動大手術,破解安卓越用越卡的魔咒。EMUI與麒麟芯片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華為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優勢。

精細化調度CPU;

同時採用機器學習,準確預測用戶行為,提前保障運行空間;

革新的文件系統,極大減少文件碎片,使得“歲月無痕”……

相對傳統使用了18個月的安卓機器,讓手機的流暢度大幅提升。華為第一次,向業界華麗麗地展示了對於手機軟硬兩方面的強大能力。

對於nova第二代產品而言,如果繼續使用高通平臺,移植“長用不卡”EMUI的挑戰非常巨大。所以,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時間考慮,麒麟成為nova唯一選擇。但此時擺在nova面前的選擇,只有唯一的麒麟659。

麒麟659繼承了麒麟950領先的芯片FinFET+製程工藝,可將芯片製程工藝提升至20nm以內。之後半導體行業多年的製程演進,都依賴於FinFET的工藝,這極大延緩了摩爾定律失效的時間。

麒麟659芯片跳過了20nm,直接從25nm跨越到了16nm,第一次讓晶體管的尺寸小於25nm,在半導體工藝方面讓中國站上了業界最前沿。

但麒麟6系列已經誕生了2年,659由650和655派生而來,整體性能難以全面滿足年輕用戶對於大型遊戲的體驗需求。面對OV搭載驍龍660的產品,麒麟659的防線顯得比較稚嫩。所以,“麒麟659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寫進了nova芯片的歷史。

無論如何,這是nova和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03 麒麟960的“降維打擊”

2017年底,北京。

春節來臨前的銷售旺季,洋橋大中的銷售員小李第一次發現銷售nova如此簡單,她只需要講解一句話:“這是新上市的nova 2s,搭載和旗艦一樣的麒麟960芯片……”,消費者隨即買單。她知道,nova目標消費者都是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性能和參數如數家珍,早就認了麒麟旗艦芯片。

隨著智能手機的負載增加,手機行業步入了另外一個賽道:運行內存。基於競爭和消費者需求,新的nova必須要上6G 內存 ,而此時只有旗艦使用的麒麟960支持。歷史上,麒麟旗艦芯片第一次落地在nova產品上。

麒麟960在產品端展示了強大的能力,尤其是基於雙攝技術帶來的黑白融合的色彩算法,完全依賴於平臺底層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說,即便3年後,也沒有對手在手機攝影的色彩上超越華為,那些在照片中展現出來讓人迷戀的“空氣感”,跟隨平臺都出現在nova產品上。

nova 2s的出色表現攪亂了對手的步伐,很大程度歸功於麒麟960用旗艦平臺的“降維打擊”。OV在3000元檔位依舊採用驍龍660,麒麟960降維打擊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隻有旗艦芯片還不夠,因為nova系列的戰線已經拉長,形成了nova數字、i和e三個子系列,向上摸到了3500元,向下探到1999元。nova陣列中已經成形的i和e系列,仍然缺乏有競爭力的芯片可用。

04 麒麟710的“升級對抗”

2018年6月,長沙。

nova迎來nova 3 & nova 3i的發佈,這背後最重要意義是麒麟雙平臺的亮相。

nova 3延續了旗艦的麒麟970,nova 3i則採用了華為新推出的7系列第一代芯片——麒麟710。這其實是麒麟659後的從下往上的升級對抗。

麒麟710是華為首款12nm芯片,一顆7系列芯片卻展現了麒麟強大的技術能力:製程、CPU、GPU、MODEM、ISP、DSP……任意搭配,從容有餘。全新升級的ISP圖像處理引擎,同時新增獨立的DSP芯片專門用於圖像處理,讓基礎拍照效果大幅提升。

麒麟970搭載的NPU硬件處理單元,將AI第一次引入到手機平臺,而麒麟710採用異構計算的方式,也擁有一定程度AI計算能力,比如拍照場景的識別。

麒麟7系列的加持,終於解決了nova中端芯片有無的問題。

05 7nm雙雄出擊,nova長成自己的樣子

2019年6月,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的微博發佈一條消息:華為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兩顆7nm SoC的手機品牌。

2天后,遙遠的歐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I Benc開發的AI benchmark跑分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王者——麒麟810。

"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01 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2016年11月,Mate 9搭載麒麟960上市。如果說一年前的麒麟950拉近了和頂級處理器的差距,那麒麟960則讓華為邁入了手機芯片行業世界一流的隊列。

同年,全新的nova系列第一代產品上市,搭載的卻是高通驍龍625。寓意為“新星”的nova系列,在“芯”上開啟了一段坎坷歷程。因為彼時的海思還未準備好為“腰部”的nova系列提供芯片,握在nova手裡的牌不多。

此前,“熱”得發燙的驍龍615,28nm HPM工藝芯片帶來的散熱問題,坑了手機圈大部分品牌。但這沒有讓北京的nova產品線退卻。nova第一代產品延續了與高通的合作,採用了新一代的驍龍625。在高通所有系列中,只有驍龍625採用和旗艦驍龍820相同的14nm工藝製程。驍龍625在nova 第一代5.2英寸的狹窄機身內,貢獻了良好的散熱和強勁性能,可謂小而強大。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但世事難料,誰都不知道這是華為腰部產品和高通最後的蜜月。正如當年高通在USB上網卡基帶芯片上的多客戶供貨策略,華為無法及時獲得高通芯片的關鍵信息,尤其是產品路標上新的規格。對於nova來說,這無疑讓高通芯片和EMUI軟件系統的底層聯合開發,沒有存在的可能。

北京的深秋,nova第一代剛上市,nova 2系列項目立刻啟動。綜合多方研討,nova 2系列新的芯片方案也終於確定下來。

那一刻,猶如一對戀人。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02 nova與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16年,深圳阪田,華為基地。

面對全球的銷售人員,華為軟件負責人宣告了EMUI有史以來第一個重磅功能:EMUI 5.0,“天生快,一生快”的革命性安卓體驗。

這是EMUI第一次對安卓底層動大手術,破解安卓越用越卡的魔咒。EMUI與麒麟芯片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華為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優勢。

精細化調度CPU;

同時採用機器學習,準確預測用戶行為,提前保障運行空間;

革新的文件系統,極大減少文件碎片,使得“歲月無痕”……

相對傳統使用了18個月的安卓機器,讓手機的流暢度大幅提升。華為第一次,向業界華麗麗地展示了對於手機軟硬兩方面的強大能力。

對於nova第二代產品而言,如果繼續使用高通平臺,移植“長用不卡”EMUI的挑戰非常巨大。所以,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時間考慮,麒麟成為nova唯一選擇。但此時擺在nova面前的選擇,只有唯一的麒麟659。

麒麟659繼承了麒麟950領先的芯片FinFET+製程工藝,可將芯片製程工藝提升至20nm以內。之後半導體行業多年的製程演進,都依賴於FinFET的工藝,這極大延緩了摩爾定律失效的時間。

麒麟659芯片跳過了20nm,直接從25nm跨越到了16nm,第一次讓晶體管的尺寸小於25nm,在半導體工藝方面讓中國站上了業界最前沿。

但麒麟6系列已經誕生了2年,659由650和655派生而來,整體性能難以全面滿足年輕用戶對於大型遊戲的體驗需求。面對OV搭載驍龍660的產品,麒麟659的防線顯得比較稚嫩。所以,“麒麟659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寫進了nova芯片的歷史。

無論如何,這是nova和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03 麒麟960的“降維打擊”

2017年底,北京。

春節來臨前的銷售旺季,洋橋大中的銷售員小李第一次發現銷售nova如此簡單,她只需要講解一句話:“這是新上市的nova 2s,搭載和旗艦一樣的麒麟960芯片……”,消費者隨即買單。她知道,nova目標消費者都是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性能和參數如數家珍,早就認了麒麟旗艦芯片。

隨著智能手機的負載增加,手機行業步入了另外一個賽道:運行內存。基於競爭和消費者需求,新的nova必須要上6G 內存 ,而此時只有旗艦使用的麒麟960支持。歷史上,麒麟旗艦芯片第一次落地在nova產品上。

麒麟960在產品端展示了強大的能力,尤其是基於雙攝技術帶來的黑白融合的色彩算法,完全依賴於平臺底層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說,即便3年後,也沒有對手在手機攝影的色彩上超越華為,那些在照片中展現出來讓人迷戀的“空氣感”,跟隨平臺都出現在nova產品上。

nova 2s的出色表現攪亂了對手的步伐,很大程度歸功於麒麟960用旗艦平臺的“降維打擊”。OV在3000元檔位依舊採用驍龍660,麒麟960降維打擊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隻有旗艦芯片還不夠,因為nova系列的戰線已經拉長,形成了nova數字、i和e三個子系列,向上摸到了3500元,向下探到1999元。nova陣列中已經成形的i和e系列,仍然缺乏有競爭力的芯片可用。

04 麒麟710的“升級對抗”

2018年6月,長沙。

nova迎來nova 3 & nova 3i的發佈,這背後最重要意義是麒麟雙平臺的亮相。

nova 3延續了旗艦的麒麟970,nova 3i則採用了華為新推出的7系列第一代芯片——麒麟710。這其實是麒麟659後的從下往上的升級對抗。

麒麟710是華為首款12nm芯片,一顆7系列芯片卻展現了麒麟強大的技術能力:製程、CPU、GPU、MODEM、ISP、DSP……任意搭配,從容有餘。全新升級的ISP圖像處理引擎,同時新增獨立的DSP芯片專門用於圖像處理,讓基礎拍照效果大幅提升。

麒麟970搭載的NPU硬件處理單元,將AI第一次引入到手機平臺,而麒麟710採用異構計算的方式,也擁有一定程度AI計算能力,比如拍照場景的識別。

麒麟7系列的加持,終於解決了nova中端芯片有無的問題。

05 7nm雙雄出擊,nova長成自己的樣子

2019年6月,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的微博發佈一條消息:華為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兩顆7nm SoC的手機品牌。

2天后,遙遠的歐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I Benc開發的AI benchmark跑分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王者——麒麟810。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知乎網友神評論:“麒麟810的AI跑分居然比驍龍855高,我菊有點料呀!”

這“有點料”來自於華為全新自研AI計算架構——“達芬奇”,麒麟810是華為第一款搭載該架構的手機芯片。“達芬奇”架構不同於以往NPU的二維運算模式,它以高性能3D Cube計算引擎為基礎,大幅提高了單位功耗下的AI算力。該架構讓算子數量、靈活度、能效比、計算精度,均刷新了業界高度。結果就是搭載“達芬奇”架構的麒麟810,AI跑分高達32000多分,遠超高通旗艦驍龍855。

全球共有4顆 7nm手機SoC芯片,華為麒麟980、蘋果A12、高通驍龍855,這三顆已經是業界最頂尖水平。而華為的一顆8系列平臺,也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TSMC-7nm工藝製程,成為全球第四顆7nm製程工藝的手機SoC。

除了AI能力超強,麒麟810還在遊戲體驗上邁出了創新的一步。2018年,華為推出“天上飛”的GPU Turbo之後,友商紛紛跟進,各種turbo層出不窮。而麒麟810更進一步,支持麒麟Gaming+技術,能夠從芯片底層優化GPU性能。麒麟Gaming+技術再也沒有對手跟進,因為GPU Turbo屬於端側的,屬於GPU引擎層的優化。但麒麟Gaming+是GPU 底層優化驅動,屬於軟硬結合,更貼近SoC的全系統解決方案。這給對手劃了一道深而寬的鴻溝。

依賴於7nm製程的工藝性能和領先的芯片架構設計,麒麟810全面碾壓驍龍730,更是介於驍龍855和驍龍845之間。

此時,nova聚齊了麒麟9/8/7——旗艦、高端、中端三系芯片,面對腰部的戰爭,nova全面掌控局勢。

06 尾聲

在nova 5系列的發佈會上,華為宣佈nova星人超過1億。這意味著華為nova系列發貨已經超過1億。


"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01 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2016年11月,Mate 9搭載麒麟960上市。如果說一年前的麒麟950拉近了和頂級處理器的差距,那麒麟960則讓華為邁入了手機芯片行業世界一流的隊列。

同年,全新的nova系列第一代產品上市,搭載的卻是高通驍龍625。寓意為“新星”的nova系列,在“芯”上開啟了一段坎坷歷程。因為彼時的海思還未準備好為“腰部”的nova系列提供芯片,握在nova手裡的牌不多。

此前,“熱”得發燙的驍龍615,28nm HPM工藝芯片帶來的散熱問題,坑了手機圈大部分品牌。但這沒有讓北京的nova產品線退卻。nova第一代產品延續了與高通的合作,採用了新一代的驍龍625。在高通所有系列中,只有驍龍625採用和旗艦驍龍820相同的14nm工藝製程。驍龍625在nova 第一代5.2英寸的狹窄機身內,貢獻了良好的散熱和強勁性能,可謂小而強大。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但世事難料,誰都不知道這是華為腰部產品和高通最後的蜜月。正如當年高通在USB上網卡基帶芯片上的多客戶供貨策略,華為無法及時獲得高通芯片的關鍵信息,尤其是產品路標上新的規格。對於nova來說,這無疑讓高通芯片和EMUI軟件系統的底層聯合開發,沒有存在的可能。

北京的深秋,nova第一代剛上市,nova 2系列項目立刻啟動。綜合多方研討,nova 2系列新的芯片方案也終於確定下來。

那一刻,猶如一對戀人。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02 nova與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16年,深圳阪田,華為基地。

面對全球的銷售人員,華為軟件負責人宣告了EMUI有史以來第一個重磅功能:EMUI 5.0,“天生快,一生快”的革命性安卓體驗。

這是EMUI第一次對安卓底層動大手術,破解安卓越用越卡的魔咒。EMUI與麒麟芯片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華為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優勢。

精細化調度CPU;

同時採用機器學習,準確預測用戶行為,提前保障運行空間;

革新的文件系統,極大減少文件碎片,使得“歲月無痕”……

相對傳統使用了18個月的安卓機器,讓手機的流暢度大幅提升。華為第一次,向業界華麗麗地展示了對於手機軟硬兩方面的強大能力。

對於nova第二代產品而言,如果繼續使用高通平臺,移植“長用不卡”EMUI的挑戰非常巨大。所以,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時間考慮,麒麟成為nova唯一選擇。但此時擺在nova面前的選擇,只有唯一的麒麟659。

麒麟659繼承了麒麟950領先的芯片FinFET+製程工藝,可將芯片製程工藝提升至20nm以內。之後半導體行業多年的製程演進,都依賴於FinFET的工藝,這極大延緩了摩爾定律失效的時間。

麒麟659芯片跳過了20nm,直接從25nm跨越到了16nm,第一次讓晶體管的尺寸小於25nm,在半導體工藝方面讓中國站上了業界最前沿。

但麒麟6系列已經誕生了2年,659由650和655派生而來,整體性能難以全面滿足年輕用戶對於大型遊戲的體驗需求。面對OV搭載驍龍660的產品,麒麟659的防線顯得比較稚嫩。所以,“麒麟659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寫進了nova芯片的歷史。

無論如何,這是nova和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03 麒麟960的“降維打擊”

2017年底,北京。

春節來臨前的銷售旺季,洋橋大中的銷售員小李第一次發現銷售nova如此簡單,她只需要講解一句話:“這是新上市的nova 2s,搭載和旗艦一樣的麒麟960芯片……”,消費者隨即買單。她知道,nova目標消費者都是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性能和參數如數家珍,早就認了麒麟旗艦芯片。

隨著智能手機的負載增加,手機行業步入了另外一個賽道:運行內存。基於競爭和消費者需求,新的nova必須要上6G 內存 ,而此時只有旗艦使用的麒麟960支持。歷史上,麒麟旗艦芯片第一次落地在nova產品上。

麒麟960在產品端展示了強大的能力,尤其是基於雙攝技術帶來的黑白融合的色彩算法,完全依賴於平臺底層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說,即便3年後,也沒有對手在手機攝影的色彩上超越華為,那些在照片中展現出來讓人迷戀的“空氣感”,跟隨平臺都出現在nova產品上。

nova 2s的出色表現攪亂了對手的步伐,很大程度歸功於麒麟960用旗艦平臺的“降維打擊”。OV在3000元檔位依舊採用驍龍660,麒麟960降維打擊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隻有旗艦芯片還不夠,因為nova系列的戰線已經拉長,形成了nova數字、i和e三個子系列,向上摸到了3500元,向下探到1999元。nova陣列中已經成形的i和e系列,仍然缺乏有競爭力的芯片可用。

04 麒麟710的“升級對抗”

2018年6月,長沙。

nova迎來nova 3 & nova 3i的發佈,這背後最重要意義是麒麟雙平臺的亮相。

nova 3延續了旗艦的麒麟970,nova 3i則採用了華為新推出的7系列第一代芯片——麒麟710。這其實是麒麟659後的從下往上的升級對抗。

麒麟710是華為首款12nm芯片,一顆7系列芯片卻展現了麒麟強大的技術能力:製程、CPU、GPU、MODEM、ISP、DSP……任意搭配,從容有餘。全新升級的ISP圖像處理引擎,同時新增獨立的DSP芯片專門用於圖像處理,讓基礎拍照效果大幅提升。

麒麟970搭載的NPU硬件處理單元,將AI第一次引入到手機平臺,而麒麟710採用異構計算的方式,也擁有一定程度AI計算能力,比如拍照場景的識別。

麒麟7系列的加持,終於解決了nova中端芯片有無的問題。

05 7nm雙雄出擊,nova長成自己的樣子

2019年6月,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的微博發佈一條消息:華為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兩顆7nm SoC的手機品牌。

2天后,遙遠的歐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I Benc開發的AI benchmark跑分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王者——麒麟810。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知乎網友神評論:“麒麟810的AI跑分居然比驍龍855高,我菊有點料呀!”

這“有點料”來自於華為全新自研AI計算架構——“達芬奇”,麒麟810是華為第一款搭載該架構的手機芯片。“達芬奇”架構不同於以往NPU的二維運算模式,它以高性能3D Cube計算引擎為基礎,大幅提高了單位功耗下的AI算力。該架構讓算子數量、靈活度、能效比、計算精度,均刷新了業界高度。結果就是搭載“達芬奇”架構的麒麟810,AI跑分高達32000多分,遠超高通旗艦驍龍855。

全球共有4顆 7nm手機SoC芯片,華為麒麟980、蘋果A12、高通驍龍855,這三顆已經是業界最頂尖水平。而華為的一顆8系列平臺,也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TSMC-7nm工藝製程,成為全球第四顆7nm製程工藝的手機SoC。

除了AI能力超強,麒麟810還在遊戲體驗上邁出了創新的一步。2018年,華為推出“天上飛”的GPU Turbo之後,友商紛紛跟進,各種turbo層出不窮。而麒麟810更進一步,支持麒麟Gaming+技術,能夠從芯片底層優化GPU性能。麒麟Gaming+技術再也沒有對手跟進,因為GPU Turbo屬於端側的,屬於GPU引擎層的優化。但麒麟Gaming+是GPU 底層優化驅動,屬於軟硬結合,更貼近SoC的全系統解決方案。這給對手劃了一道深而寬的鴻溝。

依賴於7nm製程的工藝性能和領先的芯片架構設計,麒麟810全面碾壓驍龍730,更是介於驍龍855和驍龍845之間。

此時,nova聚齊了麒麟9/8/7——旗艦、高端、中端三系芯片,面對腰部的戰爭,nova全面掌控局勢。

06 尾聲

在nova 5系列的發佈會上,華為宣佈nova星人超過1億。這意味著華為nova系列發貨已經超過1億。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驍龍為龍,麒麟為神獸,兩者為龍獸之爭。在高端,搭載麒麟旗艦芯片的Mate系列和P系列,無論是體驗還是價位上對高通系進行了全面壓制。高通驍龍的旗艦芯片和中端芯片,只能應用到各個廠商的腰部手機。

決勝腰部,是nova誕生的使命!麒麟810的誕生,恰好補齊了nova在芯片上明顯的戰略空檔,助力nova完成最終的戰線佈局,使一切變得明朗了起來。

從此,手握麒麟7、8、9系列的nova決戰手機腰部,猶如解牛之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01 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2016年11月,Mate 9搭載麒麟960上市。如果說一年前的麒麟950拉近了和頂級處理器的差距,那麒麟960則讓華為邁入了手機芯片行業世界一流的隊列。

同年,全新的nova系列第一代產品上市,搭載的卻是高通驍龍625。寓意為“新星”的nova系列,在“芯”上開啟了一段坎坷歷程。因為彼時的海思還未準備好為“腰部”的nova系列提供芯片,握在nova手裡的牌不多。

此前,“熱”得發燙的驍龍615,28nm HPM工藝芯片帶來的散熱問題,坑了手機圈大部分品牌。但這沒有讓北京的nova產品線退卻。nova第一代產品延續了與高通的合作,採用了新一代的驍龍625。在高通所有系列中,只有驍龍625採用和旗艦驍龍820相同的14nm工藝製程。驍龍625在nova 第一代5.2英寸的狹窄機身內,貢獻了良好的散熱和強勁性能,可謂小而強大。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但世事難料,誰都不知道這是華為腰部產品和高通最後的蜜月。正如當年高通在USB上網卡基帶芯片上的多客戶供貨策略,華為無法及時獲得高通芯片的關鍵信息,尤其是產品路標上新的規格。對於nova來說,這無疑讓高通芯片和EMUI軟件系統的底層聯合開發,沒有存在的可能。

北京的深秋,nova第一代剛上市,nova 2系列項目立刻啟動。綜合多方研討,nova 2系列新的芯片方案也終於確定下來。

那一刻,猶如一對戀人。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02 nova與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16年,深圳阪田,華為基地。

面對全球的銷售人員,華為軟件負責人宣告了EMUI有史以來第一個重磅功能:EMUI 5.0,“天生快,一生快”的革命性安卓體驗。

這是EMUI第一次對安卓底層動大手術,破解安卓越用越卡的魔咒。EMUI與麒麟芯片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華為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優勢。

精細化調度CPU;

同時採用機器學習,準確預測用戶行為,提前保障運行空間;

革新的文件系統,極大減少文件碎片,使得“歲月無痕”……

相對傳統使用了18個月的安卓機器,讓手機的流暢度大幅提升。華為第一次,向業界華麗麗地展示了對於手機軟硬兩方面的強大能力。

對於nova第二代產品而言,如果繼續使用高通平臺,移植“長用不卡”EMUI的挑戰非常巨大。所以,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時間考慮,麒麟成為nova唯一選擇。但此時擺在nova面前的選擇,只有唯一的麒麟659。

麒麟659繼承了麒麟950領先的芯片FinFET+製程工藝,可將芯片製程工藝提升至20nm以內。之後半導體行業多年的製程演進,都依賴於FinFET的工藝,這極大延緩了摩爾定律失效的時間。

麒麟659芯片跳過了20nm,直接從25nm跨越到了16nm,第一次讓晶體管的尺寸小於25nm,在半導體工藝方面讓中國站上了業界最前沿。

但麒麟6系列已經誕生了2年,659由650和655派生而來,整體性能難以全面滿足年輕用戶對於大型遊戲的體驗需求。面對OV搭載驍龍660的產品,麒麟659的防線顯得比較稚嫩。所以,“麒麟659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寫進了nova芯片的歷史。

無論如何,這是nova和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03 麒麟960的“降維打擊”

2017年底,北京。

春節來臨前的銷售旺季,洋橋大中的銷售員小李第一次發現銷售nova如此簡單,她只需要講解一句話:“這是新上市的nova 2s,搭載和旗艦一樣的麒麟960芯片……”,消費者隨即買單。她知道,nova目標消費者都是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性能和參數如數家珍,早就認了麒麟旗艦芯片。

隨著智能手機的負載增加,手機行業步入了另外一個賽道:運行內存。基於競爭和消費者需求,新的nova必須要上6G 內存 ,而此時只有旗艦使用的麒麟960支持。歷史上,麒麟旗艦芯片第一次落地在nova產品上。

麒麟960在產品端展示了強大的能力,尤其是基於雙攝技術帶來的黑白融合的色彩算法,完全依賴於平臺底層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說,即便3年後,也沒有對手在手機攝影的色彩上超越華為,那些在照片中展現出來讓人迷戀的“空氣感”,跟隨平臺都出現在nova產品上。

nova 2s的出色表現攪亂了對手的步伐,很大程度歸功於麒麟960用旗艦平臺的“降維打擊”。OV在3000元檔位依舊採用驍龍660,麒麟960降維打擊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隻有旗艦芯片還不夠,因為nova系列的戰線已經拉長,形成了nova數字、i和e三個子系列,向上摸到了3500元,向下探到1999元。nova陣列中已經成形的i和e系列,仍然缺乏有競爭力的芯片可用。

04 麒麟710的“升級對抗”

2018年6月,長沙。

nova迎來nova 3 & nova 3i的發佈,這背後最重要意義是麒麟雙平臺的亮相。

nova 3延續了旗艦的麒麟970,nova 3i則採用了華為新推出的7系列第一代芯片——麒麟710。這其實是麒麟659後的從下往上的升級對抗。

麒麟710是華為首款12nm芯片,一顆7系列芯片卻展現了麒麟強大的技術能力:製程、CPU、GPU、MODEM、ISP、DSP……任意搭配,從容有餘。全新升級的ISP圖像處理引擎,同時新增獨立的DSP芯片專門用於圖像處理,讓基礎拍照效果大幅提升。

麒麟970搭載的NPU硬件處理單元,將AI第一次引入到手機平臺,而麒麟710採用異構計算的方式,也擁有一定程度AI計算能力,比如拍照場景的識別。

麒麟7系列的加持,終於解決了nova中端芯片有無的問題。

05 7nm雙雄出擊,nova長成自己的樣子

2019年6月,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的微博發佈一條消息:華為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兩顆7nm SoC的手機品牌。

2天后,遙遠的歐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I Benc開發的AI benchmark跑分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王者——麒麟810。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知乎網友神評論:“麒麟810的AI跑分居然比驍龍855高,我菊有點料呀!”

這“有點料”來自於華為全新自研AI計算架構——“達芬奇”,麒麟810是華為第一款搭載該架構的手機芯片。“達芬奇”架構不同於以往NPU的二維運算模式,它以高性能3D Cube計算引擎為基礎,大幅提高了單位功耗下的AI算力。該架構讓算子數量、靈活度、能效比、計算精度,均刷新了業界高度。結果就是搭載“達芬奇”架構的麒麟810,AI跑分高達32000多分,遠超高通旗艦驍龍855。

全球共有4顆 7nm手機SoC芯片,華為麒麟980、蘋果A12、高通驍龍855,這三顆已經是業界最頂尖水平。而華為的一顆8系列平臺,也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TSMC-7nm工藝製程,成為全球第四顆7nm製程工藝的手機SoC。

除了AI能力超強,麒麟810還在遊戲體驗上邁出了創新的一步。2018年,華為推出“天上飛”的GPU Turbo之後,友商紛紛跟進,各種turbo層出不窮。而麒麟810更進一步,支持麒麟Gaming+技術,能夠從芯片底層優化GPU性能。麒麟Gaming+技術再也沒有對手跟進,因為GPU Turbo屬於端側的,屬於GPU引擎層的優化。但麒麟Gaming+是GPU 底層優化驅動,屬於軟硬結合,更貼近SoC的全系統解決方案。這給對手劃了一道深而寬的鴻溝。

依賴於7nm製程的工藝性能和領先的芯片架構設計,麒麟810全面碾壓驍龍730,更是介於驍龍855和驍龍845之間。

此時,nova聚齊了麒麟9/8/7——旗艦、高端、中端三系芯片,面對腰部的戰爭,nova全面掌控局勢。

06 尾聲

在nova 5系列的發佈會上,華為宣佈nova星人超過1億。這意味著華為nova系列發貨已經超過1億。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驍龍為龍,麒麟為神獸,兩者為龍獸之爭。在高端,搭載麒麟旗艦芯片的Mate系列和P系列,無論是體驗還是價位上對高通系進行了全面壓制。高通驍龍的旗艦芯片和中端芯片,只能應用到各個廠商的腰部手機。

決勝腰部,是nova誕生的使命!麒麟810的誕生,恰好補齊了nova在芯片上明顯的戰略空檔,助力nova完成最終的戰線佈局,使一切變得明朗了起來。

從此,手握麒麟7、8、9系列的nova決戰手機腰部,猶如解牛之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全世界可以同時設計手機CPU和手機產品的公司僅有三家:華為、蘋果、三星,而全世界能夠提供全套SoC解決方案的公司只有華為和高通

現在的手機行業已經走出應用創新的低維度競爭時代,新的競爭是基於SoC的底層設計和定義,以此驅動產品的高維度競爭

這是華為區別於對手的最核心競爭力。

這也是一個手機品牌真正的護城河。

6月28日,nova 5 Pro開售,隨即刷新華為單品最快破百萬的記錄。

而nova 5/5i系列,上市首月中國市場總銷量突破200萬臺。

"

2019年6月21日,武漢,光谷。

三年一遇的暴雨沒有澆滅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餘名nova星人和華為手機經銷商的熱情。

nova 5系列發佈會美輪美奐的畫面;

酷炫的綺境森林;

酷酷的易烊千璽;

一切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但不少人可能忽略了其中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一頁。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01 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2016年11月,Mate 9搭載麒麟960上市。如果說一年前的麒麟950拉近了和頂級處理器的差距,那麒麟960則讓華為邁入了手機芯片行業世界一流的隊列。

同年,全新的nova系列第一代產品上市,搭載的卻是高通驍龍625。寓意為“新星”的nova系列,在“芯”上開啟了一段坎坷歷程。因為彼時的海思還未準備好為“腰部”的nova系列提供芯片,握在nova手裡的牌不多。

此前,“熱”得發燙的驍龍615,28nm HPM工藝芯片帶來的散熱問題,坑了手機圈大部分品牌。但這沒有讓北京的nova產品線退卻。nova第一代產品延續了與高通的合作,採用了新一代的驍龍625。在高通所有系列中,只有驍龍625採用和旗艦驍龍820相同的14nm工藝製程。驍龍625在nova 第一代5.2英寸的狹窄機身內,貢獻了良好的散熱和強勁性能,可謂小而強大。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但世事難料,誰都不知道這是華為腰部產品和高通最後的蜜月。正如當年高通在USB上網卡基帶芯片上的多客戶供貨策略,華為無法及時獲得高通芯片的關鍵信息,尤其是產品路標上新的規格。對於nova來說,這無疑讓高通芯片和EMUI軟件系統的底層聯合開發,沒有存在的可能。

北京的深秋,nova第一代剛上市,nova 2系列項目立刻啟動。綜合多方研討,nova 2系列新的芯片方案也終於確定下來。

那一刻,猶如一對戀人。一別兩寬,情非得已。

02 nova與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16年,深圳阪田,華為基地。

面對全球的銷售人員,華為軟件負責人宣告了EMUI有史以來第一個重磅功能:EMUI 5.0,“天生快,一生快”的革命性安卓體驗。

這是EMUI第一次對安卓底層動大手術,破解安卓越用越卡的魔咒。EMUI與麒麟芯片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華為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優勢。

精細化調度CPU;

同時採用機器學習,準確預測用戶行為,提前保障運行空間;

革新的文件系統,極大減少文件碎片,使得“歲月無痕”……

相對傳統使用了18個月的安卓機器,讓手機的流暢度大幅提升。華為第一次,向業界華麗麗地展示了對於手機軟硬兩方面的強大能力。

對於nova第二代產品而言,如果繼續使用高通平臺,移植“長用不卡”EMUI的挑戰非常巨大。所以,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時間考慮,麒麟成為nova唯一選擇。但此時擺在nova面前的選擇,只有唯一的麒麟659。

麒麟659繼承了麒麟950領先的芯片FinFET+製程工藝,可將芯片製程工藝提升至20nm以內。之後半導體行業多年的製程演進,都依賴於FinFET的工藝,這極大延緩了摩爾定律失效的時間。

麒麟659芯片跳過了20nm,直接從25nm跨越到了16nm,第一次讓晶體管的尺寸小於25nm,在半導體工藝方面讓中國站上了業界最前沿。

但麒麟6系列已經誕生了2年,659由650和655派生而來,整體性能難以全面滿足年輕用戶對於大型遊戲的體驗需求。面對OV搭載驍龍660的產品,麒麟659的防線顯得比較稚嫩。所以,“麒麟659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寫進了nova芯片的歷史。

無論如何,這是nova和麒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03 麒麟960的“降維打擊”

2017年底,北京。

春節來臨前的銷售旺季,洋橋大中的銷售員小李第一次發現銷售nova如此簡單,她只需要講解一句話:“這是新上市的nova 2s,搭載和旗艦一樣的麒麟960芯片……”,消費者隨即買單。她知道,nova目標消費者都是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對手機的性能和參數如數家珍,早就認了麒麟旗艦芯片。

隨著智能手機的負載增加,手機行業步入了另外一個賽道:運行內存。基於競爭和消費者需求,新的nova必須要上6G 內存 ,而此時只有旗艦使用的麒麟960支持。歷史上,麒麟旗艦芯片第一次落地在nova產品上。

麒麟960在產品端展示了強大的能力,尤其是基於雙攝技術帶來的黑白融合的色彩算法,完全依賴於平臺底層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說,即便3年後,也沒有對手在手機攝影的色彩上超越華為,那些在照片中展現出來讓人迷戀的“空氣感”,跟隨平臺都出現在nova產品上。

nova 2s的出色表現攪亂了對手的步伐,很大程度歸功於麒麟960用旗艦平臺的“降維打擊”。OV在3000元檔位依舊採用驍龍660,麒麟960降維打擊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隻有旗艦芯片還不夠,因為nova系列的戰線已經拉長,形成了nova數字、i和e三個子系列,向上摸到了3500元,向下探到1999元。nova陣列中已經成形的i和e系列,仍然缺乏有競爭力的芯片可用。

04 麒麟710的“升級對抗”

2018年6月,長沙。

nova迎來nova 3 & nova 3i的發佈,這背後最重要意義是麒麟雙平臺的亮相。

nova 3延續了旗艦的麒麟970,nova 3i則採用了華為新推出的7系列第一代芯片——麒麟710。這其實是麒麟659後的從下往上的升級對抗。

麒麟710是華為首款12nm芯片,一顆7系列芯片卻展現了麒麟強大的技術能力:製程、CPU、GPU、MODEM、ISP、DSP……任意搭配,從容有餘。全新升級的ISP圖像處理引擎,同時新增獨立的DSP芯片專門用於圖像處理,讓基礎拍照效果大幅提升。

麒麟970搭載的NPU硬件處理單元,將AI第一次引入到手機平臺,而麒麟710採用異構計算的方式,也擁有一定程度AI計算能力,比如拍照場景的識別。

麒麟7系列的加持,終於解決了nova中端芯片有無的問題。

05 7nm雙雄出擊,nova長成自己的樣子

2019年6月,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的微博發佈一條消息:華為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兩顆7nm SoC的手機品牌。

2天后,遙遠的歐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I Benc開發的AI benchmark跑分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王者——麒麟810。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知乎網友神評論:“麒麟810的AI跑分居然比驍龍855高,我菊有點料呀!”

這“有點料”來自於華為全新自研AI計算架構——“達芬奇”,麒麟810是華為第一款搭載該架構的手機芯片。“達芬奇”架構不同於以往NPU的二維運算模式,它以高性能3D Cube計算引擎為基礎,大幅提高了單位功耗下的AI算力。該架構讓算子數量、靈活度、能效比、計算精度,均刷新了業界高度。結果就是搭載“達芬奇”架構的麒麟810,AI跑分高達32000多分,遠超高通旗艦驍龍855。

全球共有4顆 7nm手機SoC芯片,華為麒麟980、蘋果A12、高通驍龍855,這三顆已經是業界最頂尖水平。而華為的一顆8系列平臺,也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TSMC-7nm工藝製程,成為全球第四顆7nm製程工藝的手機SoC。

除了AI能力超強,麒麟810還在遊戲體驗上邁出了創新的一步。2018年,華為推出“天上飛”的GPU Turbo之後,友商紛紛跟進,各種turbo層出不窮。而麒麟810更進一步,支持麒麟Gaming+技術,能夠從芯片底層優化GPU性能。麒麟Gaming+技術再也沒有對手跟進,因為GPU Turbo屬於端側的,屬於GPU引擎層的優化。但麒麟Gaming+是GPU 底層優化驅動,屬於軟硬結合,更貼近SoC的全系統解決方案。這給對手劃了一道深而寬的鴻溝。

依賴於7nm製程的工藝性能和領先的芯片架構設計,麒麟810全面碾壓驍龍730,更是介於驍龍855和驍龍845之間。

此時,nova聚齊了麒麟9/8/7——旗艦、高端、中端三系芯片,面對腰部的戰爭,nova全面掌控局勢。

06 尾聲

在nova 5系列的發佈會上,華為宣佈nova星人超過1億。這意味著華為nova系列發貨已經超過1億。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驍龍為龍,麒麟為神獸,兩者為龍獸之爭。在高端,搭載麒麟旗艦芯片的Mate系列和P系列,無論是體驗還是價位上對高通系進行了全面壓制。高通驍龍的旗艦芯片和中端芯片,只能應用到各個廠商的腰部手機。

決勝腰部,是nova誕生的使命!麒麟810的誕生,恰好補齊了nova在芯片上明顯的戰略空檔,助力nova完成最終的戰線佈局,使一切變得明朗了起來。

從此,手握麒麟7、8、9系列的nova決戰手機腰部,猶如解牛之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全世界可以同時設計手機CPU和手機產品的公司僅有三家:華為、蘋果、三星,而全世界能夠提供全套SoC解決方案的公司只有華為和高通

現在的手機行業已經走出應用創新的低維度競爭時代,新的競爭是基於SoC的底層設計和定義,以此驅動產品的高維度競爭

這是華為區別於對手的最核心競爭力。

這也是一個手機品牌真正的護城河。

6月28日,nova 5 Pro開售,隨即刷新華為單品最快破百萬的記錄。

而nova 5/5i系列,上市首月中國市場總銷量突破200萬臺。

華為nova的“芯”路歷程

四年的篳路藍縷,背後有一條隱隱的線牽引,讓nova“芯”光閃耀,照亮前方的路。

End


“菊廠搞機”編輯部出品

原創:樹上的男爵

修訂:buynow/小豬喬治

相關閱讀:

  1. 華為7nm雙雄!今天來講講麒麟810
  2. 7nm智慧雙芯!華為nova 5發佈,奏響仲夏五重奏
  3. 中國手機“腰”部的戰爭!華為nova三年蝶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