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許多美國科技公司,谷歌、亞馬遜、蘋果、特斯拉等,都在全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當然,最牛氣沖天的還是蘋果產業鏈,牛股輩出。大族激光2012年到2018年,最高漲幅12.8倍;歐菲光2012年到2017年,最高漲幅23.7倍;信維通信2012年到2017年,最高漲幅36.9倍…

而在當下的中國,也已經出現這樣一個明星公司,將通過產業鏈集群效應來推動中國科技企業的進步,那就是華為!

3月29日,華為發佈了2018年的年報,年報顯示,華為2018年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

華為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而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數據稱,2018年華為向該機構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排名第一,依靠強大的研發投入,奠定了華為在全球科技公司的領先地位。

具體來看,華為的主要業務包括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以及企業業務,這三者構成了華為營收的三駕馬車。

(1)2018年,得益於手機的熱賣,華為首次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市場預計,華為今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2.5-2.6億臺,出貨量預計達到世界第一水平。

(2)在目前全球通信主設備市場,據調研機構Dell’Oro 報道,2018年華為全球份額達到30%,已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3)在4月17日的上海車展上,華為首次以智能網聯汽車廠商的身份參展,並公開宣佈了在汽車出行領域的佈局。

可以說,華為作為中國製造業的龍頭企業,在通信產業是覆蓋全產業鏈的企業,而且對國外的技術依賴極少。即便放眼全世界,似乎都沒有一家像這樣優秀的企業。

譬如美國,基站等設備有思科,芯片有高通,手機終端有蘋果。雖然這些企業很牛,但都是分支,但華為則是一個通吃的企業。

並且中國在崛起,華為在變得更加強大,這對外圍市場構成了威脅,一系列的打壓、迫害接踵而至。尤其是中興吃了大虧,而華為也處處承壓,除了銷售端,還有生產端,供應鏈也被攔截。

為此,在中美毛衣事件後,華為也在加速去美化。對內,加大海思的投入,提高芯片的自給率。對外,第一個是關鍵元器件提前備貨;第二,自2018年下半年起放寬對供應商認證資格的條件;第三,要求部分供應商在本土布局;第四,加強國內供應鏈選擇。

未來華為一定會培養自己的產業鏈,而這也應該是未來幾年最大的一個機會。

華為產業鏈,正逐漸成型,加入的公司越來越多,很有可能成為2019年A股最炙手可熱的板塊。

五六年前,A股有過一波蘋果產業鏈的熱潮,相關公司中湧現出了一大批10倍股,讓後來的投資者心馳神往。

首先,讓我們看看蘋果產業鏈中的牛股陣營——

歌爾股份,主營聲學元件,2008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85倍,目前市值270億元。

德賽電池,主營電池,2008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73倍,目前市值66億元。

立訊精密,主營精密結構件,2010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14.5倍,目前市值780億元。

大族激光,主營激光加工設備,2012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11倍,目前市值400億元。

欣旺達,主營電池,2012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10倍,目前市值162億元。

安潔科技,主營精密結構件,2012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10倍,目前市值100億元。

信維通信,主營天線,2013年股價啟動,區間最大漲幅30倍,目前市值250億元。

以上一共7家10倍股公司,其餘漲幅在5倍、6倍左右的公司就更多了。

他們大多是在2008-2013年之間股價啟動,通過進入深圳的富士康代工體系,而間接的切入蘋果供應鏈,分享到了過去十年間蘋果的利潤蛋糕。

1

華為產業鏈迎來十年黃金投資機遇期!

華為產業鏈成為A股市場未來5-10年最大的投資機遇。從總量上看,相對樂觀情況下,我們預計華為公司總體營收將在2025年前達到3000億美元水平,2倍的總量增長將給供應鏈公司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

從結構上看,相對封閉的、華為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傳統運營商業務佔比將下滑至20%左右,而更多依賴合作伙伴價值共創的智能終端、雲計算、安防、車聯網等業務佔比將持續提升;

同時,華為公司對生態和合作夥伴的態度也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打造多方共贏生態圈,通過做大蛋糕實現開放環境下的自身增長正在成為公司的現實選擇。

在新一輪智能化浪潮下,華為公司將從過去的跟隨者轉型成為新科技週期的引領者,通過創新驅動與供應鏈公司形成上升螺旋共同演化成長。

2

通信設備篇

預計華為公司運營商業務總體營收會保持平穩,維持在500億美元水平。通信設備端核心元器件由於研發投入大、技術壁壘高,國產替代過程會相對緩慢。

我們相對看好光通信領域高速光模塊/光電芯片,高速/高頻連接器、基站射頻/濾波器/PCB等領域的國產化替代機會。

近期以來,美國從戰略上在5G等高科技領域對中國採取遏制手段,在美國本土和傳統盟國推動“去C化”,即避免使用華為、中興、海康等中國高科技公司的設備和產品。

短期內,部分國家政府對運營商的政策指引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國傳統盟國的市場格局。

長期看,技術和商業仍將是通信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們仍然看好中國設備商在5G時代的全球表現。

在基站側,預計到2025年,全球5G基站總量將達到650萬個,華為市場份額28%。中國5G基站總量300萬個,華為市場份額40%;全球小基站總量1200萬個,華為市場份額25%。中國小基站總量600萬個,華為市場份額30%。

在光通信領域,華為光網絡設備市場份額已是全球第一。在上游的電信及光模塊領域,低端的10G及10G以下速率產品,由於毛利率較低,海外廠家基本退出了這一市場,國內供應商如光迅、海信、中際旭創、新易盛等主導了全球供應。

但在100G及以上電信級市場,國內份額佔比還很低,存在較大替代升級空間。在上游光芯片領域,25G及以上速率光芯片,國內還基本是空白。

目前華為已具備25G光芯片設計能力,未來也將大力扶持國內其他具備高速光芯片能力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從總量上看,華為運營商業務全球市場份額已接近頂部,未來營收將穩定在500億美元左右。但從結構上看,其在供應鏈上的去A化和再平衡,將帶來巨大的結構性替代升級機會。

我們相信,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公司將充分受益於這一歷史進程。

一方面芯片、核心材料、高端面板等領域公司有望突破,另一方面原來主要從事中下游零組件業務的公司,也能向上突破更高附加值的環節。

在高端芯片和核心元器件領域國產化替代較為困難,華為在這一領域將以自研為主。

當前階段,我們重點看好光通信領域高速光模塊/光電芯片,高速/高頻連接器、基站射頻/濾波器/PCB等領域內的自主可控投資機會。


重點推薦關注以下產業鏈重點公司。

光模塊/芯片:光迅科技、中際旭創;

覆銅板/PCB:深南電路、滬電股份、生益科技、華正新材;

基站濾波器:東山精密;

基站天線:飛榮達、信維通信、碩貝德。

3

半導體篇

在專業安防領域,海思佔有全球50%以上市場份額。智能手機未來增長點主要集中在AI和5G領域,海思分別推出了麒麟970、麒麟980以及天罡、巴龍5000等對應手機芯片。

機頂盒芯片預計未來三年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5%,海思市佔率在全球範圍內超過50%。服務器芯片,華為推出基於ARM架構的7納米64核服務器芯片組:鯤鵬920(KunPeng 920),以及使用該芯片的ARM服務器:泰山。

我們看好晶圓製造和封測國產化的機會,臺積電和中芯國際是主要晶圓代工廠,日月光及長電是主要的封測廠。

晶圓製造和封測國產化的機會。

臺積電及中芯國際是主要晶圓代工廠。

雖然華為海思在2018年佔中芯國際近16-17%的營業額,遠高於海思佔臺積電近8-10%的營業額,但是臺積電晶圓代工擁有華為海思超過80%的整體晶圓代工需求;

除了之前提到的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70,980,Balong 5000(巴龍5000) 之外,還有各種12納米的人工智能芯片如Ascend 昇騰 310及7納米的昇騰 910, 而且海思的麒麟985芯片,甚至可能領先蘋果成為第一個使用臺積電7納米EUV製程工藝的產品,預估其效能將比麒麟980提升10%,晶體管增加20%。

為了因應中美貿易戰下的半導體器件備貨潮,我們預期海思於2019年佔臺積電營收比重應該會輕易的超過10%。

不同於臺積電專注於先進製程,中芯國際主要提供華為海思28/40/45納米制程及未來的14及12納米制程,但因為目前28納米晶圓代工製程供過於求,售價低於成本,中芯國際將28納米營收比重控制在5%,14/12納米已經將於今年下半年試產。

我們預期中芯國際14及12納米明年量產可期,華為海思當然是其重點客戶,盡力扶持中芯國際,加速進口替代,但就短期而言,中芯國際的14及12納米的5,000-6,000美元價格也落在成本之下,為了避免虧損擴大,我們估計中芯國際也會將14及12納米2020年的營收比重控制在5%。

日月光及長電是主要的封測廠

類似於晶圓代工,華為海思主要是使用日月光/矽品的半導體封測服務,日月光集團共計佔了近9成的封測份額,而10%給長電科技,我們預期當中芯國際幫華為海思量產14及12納米制程工藝,長電有機會接下大部分的後端封測份額,加速進口替代,完成自主可控,我們因此預期華為海思佔長電科技的營業額將從2018年的2-3%,提升到明年的6-10%,達到二倍的增長。


相關產業鏈重點公司:日月光、長電科技、中芯國際、臺積電

4

消費電子篇

華為手機銷量持續增長,硬件產品多點開花。華為2018年手機出貨量2.06億部,同比增加33.6%,2019年華為智能手機的目標銷售2.5-2.7億部,高增長有望持續。除了手機外,華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錶銷量增長也表現優異。此外,華為正在研發的智能電視、AR眼鏡也值得期待。

華為智能手機未來仍將受益市場份額的提升和產品結構的調整。

華為作為5G智能手機的領先終端廠商,受益2019年起始的5G換機潮,未來出貨量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另一方面,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旗艦機目前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具備與友商旗艦機的競爭能力,受益龐大的中國市場,華為旗艦機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VR/AR/MR眼鏡,放量在即。

智能眼鏡分為VR、AR和MR眼鏡。首先,簡單解釋一下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MR)的區別。

通俗來講,VR是把真實物體放入虛擬環境,AR是把虛擬物體放入真實環境,MR一般理解和AR類似,但是有很大的區別就是MR需要把真實環境通過攝像頭進行三維重建,再加入虛擬物體,進而可實現多人交互。

從技術範疇來講,VR是一種極端的AR情景,是AR的真子集;從應用層面來講,VR更加偏向娛樂性,如VR遊戲等,但是AR和MR可同時具備娛樂性和應用性,例如16年爆火的遊戲Pokemon Go、醫療輔助、遠程教育等等,因此AR和MR被認為在未來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5G時代,可穿戴設備打開空間。

終端廠商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都在積極地拓展除智能手機以外的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主要即各類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錶、無線耳機、腕帶、智能服飾等等。

Gartner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1.79億部,較2017年的1.41億部同比增長27.1%。新興市場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進一步增長,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五年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26.3%,預計2022年發貨量將躍升至4.53億部。

華為腕帶智能穿戴設備處於高速導入期。

IDC統計,2018年全球腕上穿戴設備出貨量達1.26億部,預計2023年可達到1.82億部,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長31.4%,創下了5930萬部的銷量新高,蘋果的Apple Watch以45%的市場份額在全球智能手錶市場上保持著領先地位。

華為消費電子產業鏈重點受益公司

手機ODM/EMS:光弘科技、聞泰科技;

攝像頭:舜宇光學科技、水晶光電;

天線/射頻連接器:電連技術、信維通信、碩貝德;

射頻電感:順絡電子;

電池/電芯:欣旺達。

5

雲計算篇

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雲化、智能化是行業最大趨勢。華為認為到2025年,所有企業信息技術解決方案都會被雲化,85%以上的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雲上。

與亞馬遜、阿里、Google等依託自身海量數據業務場景成長的雲計算巨頭不同,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華為雲需要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在華為未來3000億美元的業務版圖中,企業網業務有望佔到500億美元,而能否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華為雲。

我們認為未來五年(2019-2023),華為雲服務收入(含私有云等)會從2018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100億美元水平,數據中心市場、ARM生態圈、基礎設施配套、雲安全等產業鏈合作公司有望與華為雲實現共同成長。

華為雲計算產業鏈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公司。

第三方IDC:萬國數據、數據港;

數通光模塊:中際旭創、光迅科技;

服務器PCB:滬電股份、深南電路;

ARM生態:中國軟件;

雲安全:啟明星辰。

6

安防篇

華為利用自身兩大優勢,安防芯片(海思全球佔比達到60%)及視頻雲,積極進軍安防產業,目前發展快速,未來將通過千億研發投入、引爆產業創新,讓智能安防與5G跑在一條水平線上。

經過多年發展,國外安防行業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准入門檻,對行業內現有企業而言,收入來源和經營模式都實現了較大的轉變,企業在市場的地位也相對穩定。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安防行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2010年伴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甦,全球安防行業市場也在陸續恢復。2017年全球安防產業總收入2570億美元,同比增長8.9%,預計2018年達到2758億美元,同比增長7.3%

華為依託海思芯片和視頻雲,有望在安防領域實現快速發展。

建議關注華為安防產業鏈公司:依圖科技、科大訊飛、聯合光電。

7

車聯網篇

我們認為華為有望填補國內空白,成為類似博世、大陸等世界級Tier1供應商。華為自身定位是做增量部件供應商,面向70%的增量市場,未來有望做到500億美元。

產業鏈中,與華為公司能力和資源長板互補性強的智能互聯上游、智能能源上游和智慧交通供應商將受益最大。

車聯網迎來爆發式增長。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預計, 2020年、2025年、2030年我國銷售新車聯網比率將分別達到50%、80%、100%(2016年僅30%左右),據此預計聯網汽車銷售規模將分別達到1500萬輛、2800萬輛、3800萬輛,總市場規模將超萬億。

除了互聯網造車勢力推動外,傳統車廠也在大力推動汽車聯網化:上汽通用承諾公司2020年生產的汽車將達到100%聯網;福特則多次公開表示計劃2019年北美和中國新車達到100%聯網率,2020年全球新車90%聯網率。

雲-管-端全方位佈局,華為最有希望成為國內Tier1。

BAT三巨頭與華為均在車聯網領域深度佈局,發展路徑卻大為不同。百度希望依靠Apollo平臺,成為自動駕駛汽車背後的大腦,目前Apollo集聚了119家全球合作伙伴。阿里車聯網核心產品為與上汽合資的基於AliOS的斑馬智行,整合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資源,如支付寶等。

騰訊“AI in Car”升級為“騰訊車聯TAI”,可依託整體的ID賬號,集合硬件和軟件、移動互聯網三位一體,具備人機交互、地圖、車載小程序、安全語音等功能。

BAT車聯網的重心在車載系統上,而華為憑藉通信和芯片領域的技術優勢,在雲-管-端全方位佈局。華為近期推出了5G多模終端芯片Balong5000和全球首款5G車載模組MH5000,推出的MDC600 Level4級自駕平臺已與Audi、Bosch達成合作協議。

車聯網增量市場爆發之際,具備雲-管-端全方位佈局優勢的華為最有望躋身成為全球Tier1供應商。

智能駕駛產業鏈中長板協同、能力互補合作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智能駕駛上游廠商,當前可以關注三類公司:

1)視覺-人臉識別技術公司徑衛視覺已獲得億元以上B輪融資,產品應用於國內外安全運輸管理,也是華為、電信運營商、主機廠的戰略合作伙伴(未上市);

2)語音-科大訊飛與華為在公有云服務、ICT基礎設施、智能終端以及辦公IT領域合作,創新開發AI語音;

3)定位-騰訊系投資公司四維圖新與華為確立合作關係,圍繞雲服務平臺、智能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車載計算與通信五個領域開展合作。

千尋位置與華為合作研發華為車載終端DA2300,通過集成千尋位置的亞米級定位服務以及融合慣導算法,為汽車提供了車道級的定位能力。

與華為合作智能能源上游廠商,可以關注:

1)動力電池-寧德時代2018年上半年獨攬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42%市場份額,合資合作車企達27家,未來可能與華為合作進一步助推汽車行業電動化。

2)電動汽車廠商-東風集團控股的小康股份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成功,與華為將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領域合作。

北汽新能源是華為唯一全面戰略合作的汽車企業,雙方聯合設立“1873戴維森創新實驗室”,共同開發面向下一代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技術。

智慧交通合作伙伴,可以關注:

1)城市交通方案提供商-易華錄與華為在智能交通領域具有深度合作,發佈了城市交通道安雲解決方案,開發產品D-BOX構建公安視圖庫、提供數據備份管理服務。

2)車路協同-高新興廣泛佈局車載終端、通信網絡和V2X平臺,與華為簽訂MOU戰略協議,聯合開發了全新安全和平安城市解決方案。

總體上,考慮華為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還處於規劃階段,產業鏈合作伙伴誰將受益、受益多少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未來需要持續動態跟蹤。

產業鏈其他重點公司:

工業富聯:EMS龍頭轉型智能製造,華為產業鏈帶來發展新機遇

中際旭創:數通市場光模塊龍頭,400G+5G雙輪驅動高成長

臺積電 - 華為海思的代工龍頭

匯頂科技——為華為提供屏下指紋芯片

韋爾股份——為華為提供手機攝像頭CIS芯片

舜宇光學科技:國內光學領域龍頭企業

電連技術:低調專注的射頻龍頭,佈局5G厚積薄發

滬電股份:5G時代,通訊和汽車PCB業務迎來發展新機遇

中國軟件:自主可控核心標的,ARM生態未來主要受益者

千方科技:深耕智能交通和智能安防領域,瞄準智慧城市建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