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在劉裕一生所殺的六位帝王之中,伐南燕的慕容超、徵後秦的姚泓、平譙蜀的譙縱屬於錦上添花的性質,贏了固然劉裕會聲勢大振,倘使輸了劉裕依然可以固守江東,只是不能開疆拓土而已。

弒殺司馬德宗、司馬德文這兄弟二人,雖然道義上揹負了苛責,但其過程則完全是小菜一碟。

這六位帝王之中,只有對桓玄一役算得上是賭上了劉裕全部身家性命,也充滿了危險,稍有不慎劉裕就不是今天的劉裕了。

1

田餘慶先生認為東晉的門閥政治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在特定條件下的變態,其必將回歸正常的皇權政治之中。”東晉晚期正是這一變態政治的迴歸時刻,是時的東晉內部存在有三股勢力。

第一股是傳統的門閥勢力,“東晉門閥政治,重門第兼重人物。當權門戶如無適當人物為代表以握權柄,其門戶統治地位也就無法繼續,不得不由其它門戶取而代之。”(《東晉門閥政治》)淝水之戰後,士族當軸人物陸續凋零,導致“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但其仍是能左右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第二股是淝水之戰後,孝武帝帶領下復振的皇權,孝武帝被悶殺後由於嗣皇帝司馬德宗“口不能言,至於寒暑飢飽亦不能辨,飲食寢興皆非己出”(資治通鑑·晉紀),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就成為皇權勢力的代表。

第三股就是前期以劉牢之後來是劉裕為代表的北府軍集團。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北府軍

這三股勢力盡管組成階級,軍事力量,思想理論等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改造江東的政治結構加強中央集權,劉裕後來建立的劉宋是這麼做的,桓玄早夭的桓楚也想這麼做,甚至沒來得及篡位的司馬道子父子徵召“樂屬”也是為了集權。既然三方勢力都很厲害,為什麼桓玄會成為劉裕最強的對手呢?

因為桓玄本身就不簡單,說到桓玄,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連皇帝寶座都坐塌(初,玄篡位入宮,其床忽陷,群下失色)的胖子很沒用。登基三個月劉裕就起兵反叛,此後桓玄一路敗退,又三個月後兵敗被殺,而他的大楚朝也在幾個月之後滅亡了。

然而這只是我們後人事後開上帝視角的看法,至少在劉裕起兵之時其並沒有大敗桓玄的必勝把握。

縱觀桓玄篡位之前的履歷,只能用精彩來形容。作為東晉第一權臣大司馬桓溫的繼承人,桓玄的早年是很落魄的。桓溫死的時候桓玄才五歲,父親的光環並沒有給他庇護。相反由於桓溫晚年想要篡位,打破門閥之間平衡的舉動,使得從朝廷到地方,從皇室到士族,無人不在提防桓氏一族。

年近三十桓玄才出任太守一職,宰相司馬道子喝醉酒後甚至當面問他“桓溫來欲作賊”(晉書·桓玄載記),你怎麼看。無怪乎桓玄感嘆“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表達自己鬱郁不得志。

然而如果沒有點真本事,再怎麼感慨也是無用功,況且當時政壇上的桓玄還只是一個“弟弟”。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網絡大辭典:弟弟行為,指特別慫,或者特別菜的行為

當時政壇上正真的巨鱷是琅琊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而司馬道子父子此時最為畏懼青兗二州刺史王恭。

桓玄此時閒居荊州,但他利用桓氏家族把持荊州五十年所帶來的巨大威望,說動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相楊佺期與王恭結盟,使得王恭兩度起兵討伐朝臣。雖然後因劉牢之反叛,導致王恭敗死,太原王氏退出東晉政治舞臺。但這兩次軍事行動卻使得桓玄一躍成為一州刺史,從此在政局有了一席之地。

此後更是利用司馬道子打算利誘桓玄和楊佺期,令二人倒戈攻擊殷仲堪的機會,與荊州刺史殷仲堪、雍州楊佺期結盟,桓玄本人並被推舉為盟主。取得盟主地位,成為封疆大吏對於桓玄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對桓玄來說戀戀不忘的還是荊州。

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趁父親司馬道子沉溺飲酒之際,奪取了朝廷中央大權,並自任揚州刺史。桓玄則把握住司馬元顯剛上臺無暇西顧之機,一舉消滅了楊佺期和殷仲堪,迫使朝廷任命其為都督荊司雍秦樑益寧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可以說此時的東晉又回到了上游與下游相抗衡的“荊揚之爭”的狀態。

2

桓玄並有殷、楊軍力,獨攬上游,對建康威脅甚大。只是由於孫恩之眾橫掃三吳,上游才得短期斂兵,未向下遊發動攻擊。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劉裕,隆安五年(401年),孫恩進逼京口,建康危急,劉裕得以在史書上驚人的第一次登場,奮長刀獨戰千人,最終令孫恩敗走才解決危機。

孫恩的威脅暫時解除後,桓玄和司馬元顯的矛盾便激化起來。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下令討伐桓玄,而桓玄亦不甘示弱率兵東下以圖攻滅元顯。

這是東晉開國以來的第N次荊揚之爭,同時又是一次皇權與士族門閥的較量,應該說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晉書》記載,一開始桓玄只想堅守江陵,即使在不得已聽從下屬建議出兵時依然惴惴不安“玄既失人情,而興師犯順,慮眾不為用,恆有回旆之計。”直到過了尋陽仍未見朝廷軍隊,才稍微安心,士氣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馬元顯之罪。

同樣司馬元顯也害怕與桓玄交手,朝廷任命他為討逆總司令,他卻躲在建康不敢上前線;晉安帝親自出面踐行,司馬元顯無奈登上戰艦卻不下達進軍令,船一直停在長江。

門閥也好,皇族也罷,早已經失去了當年北伐時期的血氣方剛。這一個個早把他鄉作故鄉的貴族子弟,真的是再也擔不起歷史的巨輪了。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一時間北府劉牢之成為可以左右時局的關鍵,《秦漢魏晉史探微》中的“北府兵始末”一章中提及,劉牢之手下的北府兵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然而劉牢之的觀念卻還侷限在北府軍集團必須依附於門閥或者皇權之下才能得以生存。最終他叛司馬元顯而降桓玄,司馬元顯父子被殺,其後劉牢之亦因圖謀反叛桓玄未遂而自殺。

再之後桓玄獨攬大權,大亨(桓玄年號)元年(403年)十二月桓玄篡位,元興(晉安帝年號)三年(404年)二月,劉裕假裝要打獵,趁機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在京口舉兵起義,並誅殺了鎮守此地的桓修。

接著三月又斬殺桓玄手下兩員大將——吳甫之和皇甫敷。桓玄得知親信大將接連被斬殺,大為震驚,而此時劉裕部隊已逼近覆舟山(今南京九華山)與京城也就是一步之遙了。

對於覆舟山這道建康最後的屏障桓玄很是看重,派遣大軍前去駐守。怎奈派去的這幫兵士全是北府舊部,不光不能抵抗劉裕,反而調轉槍頭回來一塊攻打桓玄。

在這種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桓玄不得已放棄帝國東部,退回了荊州。

志得意滿的劉裕得以進入建康城,順便燒掉了楚太祖桓溫的牌位(桓玄稱帝后將桓溫的牌位供奉在建康太廟)。劉裕匡復晉室的第一階段就此圓滿結束。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表面看上去劉裕討伐桓玄的過程特別順利,風捲殘雲就掃平桓楚。然而究其原因這是東晉末年政治鬥爭的一個結果,東晉末年的三股勢力中至桓玄篡位之時,皇權已然消亡,北府軍也在劉牢之死後解散,劉裕起兵雖屬北府兵集團,然而實際卻是借北府兵殘骸打造出一個新的政治軍事集團。

劉牢之的死對劉裕是一個巨大幫助。如果不是劉牢之及一大批北府兵高層將領被誅滅殆盡,那麼劉裕、劉毅、何無忌、諸葛長民這一大批中層將領很難有出頭之日,更不必說去領導起義。

同樣劉裕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出在桓氏家族。桓玄雖然擊敗各方勢力囊括了東晉大權,但由於桓氏家族自桓溫以來長期盤踞在荊州,對下游的控制力不強,尤其是三吳和建康的士族門閥並沒有與桓玄帶過來的荊州集團磨合完畢,在這種情況下桓玄急於篡位,後果可想而知。

3

但是綜上,即使事後細細分析當時的情況對於劉裕來說是多麼的有利,但是在起兵之時劉裕依然是冒著巨大的風險,一共十餘將領率領千餘殘兵,與坐擁十數萬大軍的桓玄對抗,難度可想而知。

哪怕在將桓玄驅逐出下游之後,回到上游的桓玄反而能更加放開手腳,憑藉桓家五十餘年積攢的實力與劉裕等人決戰。

討伐桓玄及其餘部的戰爭持續了一年時間,之所以沒有重回上下游長期對峙的局面,一方面是新興的庶族銳不可擋,另一方面也是門閥士族的歷史結束了,他們可以成為新王朝的點綴,但不可能開創新王朝。

最後其實桓玄的結局也可以說明門閥氣數盡了,桓玄敗走的當年五月,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桓玄打算奪蜀避亂。而當時正值寧州刺史毛璠去世,其兄益州刺史毛璩派了侄孫毛祐之及參軍費恬等領二百人送毛璠喪至江陵,並於途中與桓玄相遇,二人於是進攻桓玄。只二百餘人就殺死了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桓玄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是何人邪?敢殺天子!”(晉書·桓玄載記)而對方只淡淡回了句“我這只是在殺天子之叛賊而已!”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桓玄死了,他作為東晉門閥妄圖掌握中央權力的最後一次嘗試失敗了,雖然不是劉裕親手殺了他,但他卻是因劉裕而死。他是劉裕誅殺的第一位皇帝,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但他的死對劉裕的影響卻不如另一位天子。桓玄死後幾年,劉裕再次揮起屠刀,指向龜縮在齊魯大地的慕容鮮卑。

參考資料:

《晉書》

《資治通鑑》

《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

《秦漢魏晉史探微》(田餘慶)

《再論桓楚政權性質——以桓玄荊州軍事勢力為切入點》(徐芬)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魯智深:最關心婦女的人成了佛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名妓從良後,嫁給了哪些“老實”人?

皇帝收割機劉裕的一血:龍亢桓玄

阿拉伯史番外 | 伊斯蘭教派知多少?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