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冊立儲君主要是以“立長、立嫡、立賢”為原則。

立長,所選的繼承人,年紀足夠大,防止由於皇帝年紀太小而過分依賴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立嫡,所謂“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老媽家地位夠高,當然更給力!立賢,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太喜歡哪個兒子了,就說,這個小子更賢能即可。

"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冊立儲君主要是以“立長、立嫡、立賢”為原則。

立長,所選的繼承人,年紀足夠大,防止由於皇帝年紀太小而過分依賴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立嫡,所謂“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老媽家地位夠高,當然更給力!立賢,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太喜歡哪個兒子了,就說,這個小子更賢能即可。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這個規矩到了武則天這裡,就變得十分為難了。“自古以來未有立異性為嗣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奪取了李唐政權的武則天放棄傳位於武氏後人?

這可就說來話長,畢竟,政權更替本就是一件複雜而又隱祕的事。武則天是皇帝李治的皇后,在李治統治期間,她協助皇帝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把持朝政三十年餘。而在李治去世後,他的太子李顯順理成章地成了新一任皇帝。

作為後宮第一人,而且,在前朝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的武則天,她的權勢在這個時期,是空前的強大。事實上,李治與武則天共育有四個兒子:長子無福早夭,次子李賢有著出眾的才能,而且,深得一眾大臣的信服,李治也很看好他,並把他立為太子。

"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冊立儲君主要是以“立長、立嫡、立賢”為原則。

立長,所選的繼承人,年紀足夠大,防止由於皇帝年紀太小而過分依賴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立嫡,所謂“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老媽家地位夠高,當然更給力!立賢,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太喜歡哪個兒子了,就說,這個小子更賢能即可。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這個規矩到了武則天這裡,就變得十分為難了。“自古以來未有立異性為嗣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奪取了李唐政權的武則天放棄傳位於武氏後人?

這可就說來話長,畢竟,政權更替本就是一件複雜而又隱祕的事。武則天是皇帝李治的皇后,在李治統治期間,她協助皇帝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把持朝政三十年餘。而在李治去世後,他的太子李顯順理成章地成了新一任皇帝。

作為後宮第一人,而且,在前朝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的武則天,她的權勢在這個時期,是空前的強大。事實上,李治與武則天共育有四個兒子:長子無福早夭,次子李賢有著出眾的才能,而且,深得一眾大臣的信服,李治也很看好他,並把他立為太子。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敏銳的武則天察覺到,他這個優秀的兒子勢必是她奪權路上的一大障礙,於是,便派人誣告陷害他,在李賢成為廢太子後,又悄悄派人把李賢殺掉。無奈之下,高宗李治立李顯為太子,顯然,李顯不如他的哥哥李賢,在李顯上位期間,事實上,仍是武則天把持著朝政。

那麼,武則天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說來也算巧妙,或許,早已有人安排。唐中宗李顯想要立自己寵愛的皇后其父為宰相,不料,卻遭到大臣裴炎的阻止。裴炎敢頂撞皇帝,也是憑著自己助武則天攬權有功,深得她的信任,於是有恃無恐。李顯一時沒忍住,說出了一句氣話:就是把整個天下都給我的岳父又怎樣?

果然是禍從口出,裴炎將這番大逆不道的話傳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當即震怒,廢掉了李顯,貶他為廬陵王,並將其趕出了京城。至此,武則天自己接手了李唐王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成為皇帝后,除了需要處理日常政務,武則天也不得不考慮起皇儲的事。

"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冊立儲君主要是以“立長、立嫡、立賢”為原則。

立長,所選的繼承人,年紀足夠大,防止由於皇帝年紀太小而過分依賴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立嫡,所謂“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老媽家地位夠高,當然更給力!立賢,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太喜歡哪個兒子了,就說,這個小子更賢能即可。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這個規矩到了武則天這裡,就變得十分為難了。“自古以來未有立異性為嗣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奪取了李唐政權的武則天放棄傳位於武氏後人?

這可就說來話長,畢竟,政權更替本就是一件複雜而又隱祕的事。武則天是皇帝李治的皇后,在李治統治期間,她協助皇帝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把持朝政三十年餘。而在李治去世後,他的太子李顯順理成章地成了新一任皇帝。

作為後宮第一人,而且,在前朝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的武則天,她的權勢在這個時期,是空前的強大。事實上,李治與武則天共育有四個兒子:長子無福早夭,次子李賢有著出眾的才能,而且,深得一眾大臣的信服,李治也很看好他,並把他立為太子。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敏銳的武則天察覺到,他這個優秀的兒子勢必是她奪權路上的一大障礙,於是,便派人誣告陷害他,在李賢成為廢太子後,又悄悄派人把李賢殺掉。無奈之下,高宗李治立李顯為太子,顯然,李顯不如他的哥哥李賢,在李顯上位期間,事實上,仍是武則天把持著朝政。

那麼,武則天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說來也算巧妙,或許,早已有人安排。唐中宗李顯想要立自己寵愛的皇后其父為宰相,不料,卻遭到大臣裴炎的阻止。裴炎敢頂撞皇帝,也是憑著自己助武則天攬權有功,深得她的信任,於是有恃無恐。李顯一時沒忍住,說出了一句氣話:就是把整個天下都給我的岳父又怎樣?

果然是禍從口出,裴炎將這番大逆不道的話傳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當即震怒,廢掉了李顯,貶他為廬陵王,並將其趕出了京城。至此,武則天自己接手了李唐王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成為皇帝后,除了需要處理日常政務,武則天也不得不考慮起皇儲的事。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於是,眾說紛紜,議論起誰將接任成為下一位皇帝。按照傳統的法制,最為基本的一條便是:皇權不能旁落異姓之手中。考慮到這一點,武則天便迫使四兒子李旦改姓武,暫居東宮。

但是,蠢蠢欲動的武家人並不甘心,畢竟他們家的人做了皇帝,這可不就是武家的天下了嗎?把皇位傳給她那個李家的兒子,最終,這江山還是姓李。武則天的兩個侄子便唆使王慶之等人去勸他們的姑母,企圖立武家子弟為皇儲,以此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政權。

其實,武則天何嘗沒有這樣的心思,又何嘗不知道立她小兒子的結果。只是每當在朝堂商議起這個話題,她提議立她的侄兒為皇儲的時候,總有大臣站出來反對她。一次次的反對,終於惹惱了武則天,她迅速出擊,藉故斬殺並貶謫一批“擁唐派”。

可是,在此之後,當她又一次提出立自家侄兒為皇儲的事,群臣便裝聾作啞,立太子的事就暫時擱置下來了。但是,武則天的心思並未因此消減半分。真正讓武則天放下的,應該是她所器重的狄仁傑的那番話,也可以這麼說,是她所處的“夫權社會”讓她低頭了。

"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冊立儲君主要是以“立長、立嫡、立賢”為原則。

立長,所選的繼承人,年紀足夠大,防止由於皇帝年紀太小而過分依賴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立嫡,所謂“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老媽家地位夠高,當然更給力!立賢,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太喜歡哪個兒子了,就說,這個小子更賢能即可。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這個規矩到了武則天這裡,就變得十分為難了。“自古以來未有立異性為嗣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奪取了李唐政權的武則天放棄傳位於武氏後人?

這可就說來話長,畢竟,政權更替本就是一件複雜而又隱祕的事。武則天是皇帝李治的皇后,在李治統治期間,她協助皇帝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把持朝政三十年餘。而在李治去世後,他的太子李顯順理成章地成了新一任皇帝。

作為後宮第一人,而且,在前朝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的武則天,她的權勢在這個時期,是空前的強大。事實上,李治與武則天共育有四個兒子:長子無福早夭,次子李賢有著出眾的才能,而且,深得一眾大臣的信服,李治也很看好他,並把他立為太子。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敏銳的武則天察覺到,他這個優秀的兒子勢必是她奪權路上的一大障礙,於是,便派人誣告陷害他,在李賢成為廢太子後,又悄悄派人把李賢殺掉。無奈之下,高宗李治立李顯為太子,顯然,李顯不如他的哥哥李賢,在李顯上位期間,事實上,仍是武則天把持著朝政。

那麼,武則天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說來也算巧妙,或許,早已有人安排。唐中宗李顯想要立自己寵愛的皇后其父為宰相,不料,卻遭到大臣裴炎的阻止。裴炎敢頂撞皇帝,也是憑著自己助武則天攬權有功,深得她的信任,於是有恃無恐。李顯一時沒忍住,說出了一句氣話:就是把整個天下都給我的岳父又怎樣?

果然是禍從口出,裴炎將這番大逆不道的話傳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當即震怒,廢掉了李顯,貶他為廬陵王,並將其趕出了京城。至此,武則天自己接手了李唐王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成為皇帝后,除了需要處理日常政務,武則天也不得不考慮起皇儲的事。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於是,眾說紛紜,議論起誰將接任成為下一位皇帝。按照傳統的法制,最為基本的一條便是:皇權不能旁落異姓之手中。考慮到這一點,武則天便迫使四兒子李旦改姓武,暫居東宮。

但是,蠢蠢欲動的武家人並不甘心,畢竟他們家的人做了皇帝,這可不就是武家的天下了嗎?把皇位傳給她那個李家的兒子,最終,這江山還是姓李。武則天的兩個侄子便唆使王慶之等人去勸他們的姑母,企圖立武家子弟為皇儲,以此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政權。

其實,武則天何嘗沒有這樣的心思,又何嘗不知道立她小兒子的結果。只是每當在朝堂商議起這個話題,她提議立她的侄兒為皇儲的時候,總有大臣站出來反對她。一次次的反對,終於惹惱了武則天,她迅速出擊,藉故斬殺並貶謫一批“擁唐派”。

可是,在此之後,當她又一次提出立自家侄兒為皇儲的事,群臣便裝聾作啞,立太子的事就暫時擱置下來了。但是,武則天的心思並未因此消減半分。真正讓武則天放下的,應該是她所器重的狄仁傑的那番話,也可以這麼說,是她所處的“夫權社會”讓她低頭了。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在一次朝會上,她又故態重萌,並詢問狄仁傑,對於自己立武三思為太子的看法,狄仁傑神色平靜地答道:“陛下,您覺得是兒子和母親親近,還是侄子和姑母親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是清楚,當然是母子更為親近了。再說了,陛下若立兒子為太子,百年之後,可入祖廟,與先皇共享後代的香火。而您又可曾聽說過,有哪個朝代的皇帝會把姑母供奉在先廟中呢?”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就此斷了她立自家侄兒為太子的念頭。

因為,儘管她有著滔天的權利,儘管,她不比任何一個男兒遜色,但是,她仍舊生活在夫權之下,因為,天下人都認定:她是李家的媳婦,而朝臣們多是認為自己是李唐家的臣子,所以,反對立武家子弟為太子本就理所當然的事情,牝雞司晨,又能怎樣呢?

也許是出於對無法抗衡的夫權的考量,武則天始終沒有態度強硬的把這件事做成。其實啊,她能為了自己的權謀之路狠心殺掉自己的兒子,又怎會做不到立自家侄兒為皇儲呢?只不過,那樣做的後果,怕是她不願意承擔的而已。

"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冊立儲君主要是以“立長、立嫡、立賢”為原則。

立長,所選的繼承人,年紀足夠大,防止由於皇帝年紀太小而過分依賴外戚,導致外戚專權。立嫡,所謂“母以子貴,子以母貴”,老媽家地位夠高,當然更給力!立賢,外戚惹不起,大臣惹不起,皇帝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太喜歡哪個兒子了,就說,這個小子更賢能即可。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這個規矩到了武則天這裡,就變得十分為難了。“自古以來未有立異性為嗣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奪取了李唐政權的武則天放棄傳位於武氏後人?

這可就說來話長,畢竟,政權更替本就是一件複雜而又隱祕的事。武則天是皇帝李治的皇后,在李治統治期間,她協助皇帝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把持朝政三十年餘。而在李治去世後,他的太子李顯順理成章地成了新一任皇帝。

作為後宮第一人,而且,在前朝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的武則天,她的權勢在這個時期,是空前的強大。事實上,李治與武則天共育有四個兒子:長子無福早夭,次子李賢有著出眾的才能,而且,深得一眾大臣的信服,李治也很看好他,並把他立為太子。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但是,敏銳的武則天察覺到,他這個優秀的兒子勢必是她奪權路上的一大障礙,於是,便派人誣告陷害他,在李賢成為廢太子後,又悄悄派人把李賢殺掉。無奈之下,高宗李治立李顯為太子,顯然,李顯不如他的哥哥李賢,在李顯上位期間,事實上,仍是武則天把持著朝政。

那麼,武則天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說來也算巧妙,或許,早已有人安排。唐中宗李顯想要立自己寵愛的皇后其父為宰相,不料,卻遭到大臣裴炎的阻止。裴炎敢頂撞皇帝,也是憑著自己助武則天攬權有功,深得她的信任,於是有恃無恐。李顯一時沒忍住,說出了一句氣話:就是把整個天下都給我的岳父又怎樣?

果然是禍從口出,裴炎將這番大逆不道的話傳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當即震怒,廢掉了李顯,貶他為廬陵王,並將其趕出了京城。至此,武則天自己接手了李唐王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成為皇帝后,除了需要處理日常政務,武則天也不得不考慮起皇儲的事。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於是,眾說紛紜,議論起誰將接任成為下一位皇帝。按照傳統的法制,最為基本的一條便是:皇權不能旁落異姓之手中。考慮到這一點,武則天便迫使四兒子李旦改姓武,暫居東宮。

但是,蠢蠢欲動的武家人並不甘心,畢竟他們家的人做了皇帝,這可不就是武家的天下了嗎?把皇位傳給她那個李家的兒子,最終,這江山還是姓李。武則天的兩個侄子便唆使王慶之等人去勸他們的姑母,企圖立武家子弟為皇儲,以此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政權。

其實,武則天何嘗沒有這樣的心思,又何嘗不知道立她小兒子的結果。只是每當在朝堂商議起這個話題,她提議立她的侄兒為皇儲的時候,總有大臣站出來反對她。一次次的反對,終於惹惱了武則天,她迅速出擊,藉故斬殺並貶謫一批“擁唐派”。

可是,在此之後,當她又一次提出立自家侄兒為皇儲的事,群臣便裝聾作啞,立太子的事就暫時擱置下來了。但是,武則天的心思並未因此消減半分。真正讓武則天放下的,應該是她所器重的狄仁傑的那番話,也可以這麼說,是她所處的“夫權社會”讓她低頭了。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在一次朝會上,她又故態重萌,並詢問狄仁傑,對於自己立武三思為太子的看法,狄仁傑神色平靜地答道:“陛下,您覺得是兒子和母親親近,還是侄子和姑母親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是清楚,當然是母子更為親近了。再說了,陛下若立兒子為太子,百年之後,可入祖廟,與先皇共享後代的香火。而您又可曾聽說過,有哪個朝代的皇帝會把姑母供奉在先廟中呢?”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就此斷了她立自家侄兒為太子的念頭。

因為,儘管她有著滔天的權利,儘管,她不比任何一個男兒遜色,但是,她仍舊生活在夫權之下,因為,天下人都認定:她是李家的媳婦,而朝臣們多是認為自己是李唐家的臣子,所以,反對立武家子弟為太子本就理所當然的事情,牝雞司晨,又能怎樣呢?

也許是出於對無法抗衡的夫權的考量,武則天始終沒有態度強硬的把這件事做成。其實啊,她能為了自己的權謀之路狠心殺掉自己的兒子,又怎會做不到立自家侄兒為皇儲呢?只不過,那樣做的後果,怕是她不願意承擔的而已。

武則天當皇帝后,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若不是狄仁傑她難辦了

正如狄仁傑所說的:一旦做成了這件事,她怕是連香火都無福享受。使勁兒折騰這一番,她圖什麼,又何必如此呢?做好這一代女皇,足矣,讓後人都記住她,足矣。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是李顯而非李旦,這正是受立嫡立長的影響吧。再有就是,她對先皇溫情尚在,選擇先皇所立的太子,也是一種對先皇的慰藉吧。同時,讓李顯歸位,也是順應民心,是對李唐王室的延續,更是對夫權的尊重。

於武則天而言,算得上是生不逢時嗎?畢竟,對於婚姻和姓氏這一長久延續的男權力量,她也只能無可奈何。不管怎麼說,就留一無字碑,讓身後的人且說去吧。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資治通鑑·唐紀十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