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7月13日,允中也文化傳媒公司創排的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學術演出和藝術分享會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大屋頂劇場舉行。

乍一聽,這名字都有點兒怪!

著名編劇餘青峰說,允中也,源於《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大意是說,在人心變幻、道心微妙的時候,更要堅守自我,堅定理想,不偏不倚地行走在光明正道上。

允中也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由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浙江允中也文化傳媒、青島山川文化投資集團聯合出品。安慶黃梅戲藝術劇院,是餘青峰十多年來的“東家”,新人輩出,破繭重生;青島山川文化投資集團,大格局、大情懷,也大大有錢。難道,這部小劇場黃梅戲,是大投資大製作?非也。

《薛郎歸》雖是三家出品,卻投資甚少,少得有點可憐。不是找不到資金,而是不願意大投入。本劇倡導的是“貧困戲曲”之理念,以“小製作、大情懷、正能量”為出發點,臺上不過五個演員,整個演出團隊才十個人。拎幾隻箱子,就能演遍大江南北,行走國際舞臺。不用提前一天裝臺,不必多費昂貴的場租。只需演出當天上午,兩小時裝置,兩小時對光,下午一個小時走臺,晚上就可以演出。第二天換個劇場,照演不誤。

其實,越是小製作,越是費精神。《薛郎歸》排練四個月,二度各部門論證方案不下二十次,通常為了省錢,一籌莫展。接下來將在杭州大屋頂小劇場合成彩排,兩組演員四天彩排六場。小製作,並非粗製濫造,而是精益求精。

"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7月13日,允中也文化傳媒公司創排的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學術演出和藝術分享會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大屋頂劇場舉行。

乍一聽,這名字都有點兒怪!

著名編劇餘青峰說,允中也,源於《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大意是說,在人心變幻、道心微妙的時候,更要堅守自我,堅定理想,不偏不倚地行走在光明正道上。

允中也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由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浙江允中也文化傳媒、青島山川文化投資集團聯合出品。安慶黃梅戲藝術劇院,是餘青峰十多年來的“東家”,新人輩出,破繭重生;青島山川文化投資集團,大格局、大情懷,也大大有錢。難道,這部小劇場黃梅戲,是大投資大製作?非也。

《薛郎歸》雖是三家出品,卻投資甚少,少得有點可憐。不是找不到資金,而是不願意大投入。本劇倡導的是“貧困戲曲”之理念,以“小製作、大情懷、正能量”為出發點,臺上不過五個演員,整個演出團隊才十個人。拎幾隻箱子,就能演遍大江南北,行走國際舞臺。不用提前一天裝臺,不必多費昂貴的場租。只需演出當天上午,兩小時裝置,兩小時對光,下午一個小時走臺,晚上就可以演出。第二天換個劇場,照演不誤。

其實,越是小製作,越是費精神。《薛郎歸》排練四個月,二度各部門論證方案不下二十次,通常為了省錢,一籌莫展。接下來將在杭州大屋頂小劇場合成彩排,兩組演員四天彩排六場。小製作,並非粗製濫造,而是精益求精。

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這部劇,餘青峰第一次當出品人。而不是編劇。那麼,編劇是誰?屈曌潔。

《薛郎歸》是屈曌潔的處女作,寫於2007年。她學了十多年的鋼琴專業,由於外公是編劇,母親也是編劇,從小耳濡目染,她也就順理成章地改行成為了編劇。改行,無疑是成功的。十多年來,屈曌潔編劇的作品有《天國的百合花》、《家園》《大清名相》《夕蟬》《夫的人》等。其中,《家園》作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演出劇目,《大清名相》獲得了第22屆曹禺劇本獎。這回,《薛郎歸》在時隔十二年之後排成了小劇場黃梅戲,屈曌潔對原劇本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和思考,一次次地自我否定,一次次地自我完善。

《薛郎歸》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王寶釧本是宰相千金,為嫁給布衣薛平貴,不惜與家庭決裂。

婚後,薛平貴為了王寶釧的"尊嚴",立誓闖出一番天地,慘淡離別愛妻。

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每年繡一隻繡球,以慰思念。從春到冬,從希望到絕望,從聊以充飢到飢寒交迫……

18年後,在王寶釧心如枯槁的時候,薛平貴歸來,為王寶釧帶來了榮華富貴。

王寶釧如夢驚醒,這榮華富貴,她十八年前不就擁有了嗎?

人生啊,如夢一場,如紙一張。

而愛,是永遠的信仰和修行。

這樣的故事,到底不只是古代的傳說,更是現代的表達。

"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7月13日,允中也文化傳媒公司創排的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學術演出和藝術分享會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大屋頂劇場舉行。

乍一聽,這名字都有點兒怪!

著名編劇餘青峰說,允中也,源於《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大意是說,在人心變幻、道心微妙的時候,更要堅守自我,堅定理想,不偏不倚地行走在光明正道上。

允中也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由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浙江允中也文化傳媒、青島山川文化投資集團聯合出品。安慶黃梅戲藝術劇院,是餘青峰十多年來的“東家”,新人輩出,破繭重生;青島山川文化投資集團,大格局、大情懷,也大大有錢。難道,這部小劇場黃梅戲,是大投資大製作?非也。

《薛郎歸》雖是三家出品,卻投資甚少,少得有點可憐。不是找不到資金,而是不願意大投入。本劇倡導的是“貧困戲曲”之理念,以“小製作、大情懷、正能量”為出發點,臺上不過五個演員,整個演出團隊才十個人。拎幾隻箱子,就能演遍大江南北,行走國際舞臺。不用提前一天裝臺,不必多費昂貴的場租。只需演出當天上午,兩小時裝置,兩小時對光,下午一個小時走臺,晚上就可以演出。第二天換個劇場,照演不誤。

其實,越是小製作,越是費精神。《薛郎歸》排練四個月,二度各部門論證方案不下二十次,通常為了省錢,一籌莫展。接下來將在杭州大屋頂小劇場合成彩排,兩組演員四天彩排六場。小製作,並非粗製濫造,而是精益求精。

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這部劇,餘青峰第一次當出品人。而不是編劇。那麼,編劇是誰?屈曌潔。

《薛郎歸》是屈曌潔的處女作,寫於2007年。她學了十多年的鋼琴專業,由於外公是編劇,母親也是編劇,從小耳濡目染,她也就順理成章地改行成為了編劇。改行,無疑是成功的。十多年來,屈曌潔編劇的作品有《天國的百合花》、《家園》《大清名相》《夕蟬》《夫的人》等。其中,《家園》作為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演出劇目,《大清名相》獲得了第22屆曹禺劇本獎。這回,《薛郎歸》在時隔十二年之後排成了小劇場黃梅戲,屈曌潔對原劇本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和思考,一次次地自我否定,一次次地自我完善。

《薛郎歸》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王寶釧本是宰相千金,為嫁給布衣薛平貴,不惜與家庭決裂。

婚後,薛平貴為了王寶釧的"尊嚴",立誓闖出一番天地,慘淡離別愛妻。

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每年繡一隻繡球,以慰思念。從春到冬,從希望到絕望,從聊以充飢到飢寒交迫……

18年後,在王寶釧心如枯槁的時候,薛平貴歸來,為王寶釧帶來了榮華富貴。

王寶釧如夢驚醒,這榮華富貴,她十八年前不就擁有了嗎?

人生啊,如夢一場,如紙一張。

而愛,是永遠的信仰和修行。

這樣的故事,到底不只是古代的傳說,更是現代的表達。

小製作大追求!這部黃梅戲如此倡導戲曲理念

《薛郎歸》的導演是汪靜。她曾是黃梅戲舞臺上的一個角兒,一顰一笑都是戲。演而優則導,《薛郎歸》之前,汪靜已經在多部舞臺劇中擔任獨立導演,不乏令人驚歎的作品。這回執導小劇場黃梅戲,對於汪靜而言,真是莫大的挑戰。戲不夠,場面湊,顯然已經行不通了;臺上跑斷腿,側幕喝口水,恐怕也做不到。《薛郎歸》的排練,臺上四個演員,100分鐘不休息,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四個月排練下來,汪靜明白了,黃梅戲小劇場,其實是一種氣場。

《薛郎歸》有三個“70後”藝術家——藝術總監黃新德,音樂總監陳華慶,造型總監藍玲。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都已年過七旬,卻有著年輕人都無法匹敵的創造力和戰鬥力,因而在劇組有“70後”的暱稱。有三位“70後”保駕護航,使得我們這部小劇場黃梅戲,沿襲了傳統的精髓,守護了戲曲的尊嚴,張揚了藝德的芳馨。

《薛郎歸》的舞美設計倪放、燈光設計陳曉東、服裝設計張穎、化妝設計董燕,都是業界青年翹楚。佈景是最簡約的,燈具是最節省的,服裝能做一件,絕不做兩件。因為,沒錢。幸好,他們的每一根毛孔都注入了智慧,是一個高效協作的團隊。有錢做不到的事,那是小事;沒錢都能做到的事,才是大事!

這部劇,扮演王寶釧的,有兩個演員,分為AB組。一個是鄭玉蘭,一個是夏圓圓。兩位演員扮相嬌美,功底紮實,表演真切,皆是黃梅戲的實力唱將。鄭玉蘭是厚積薄發,粉絲不少;夏圓圓是新科白玉蘭主角獎得主。到底選哪一個來演?這可讓出品方傷透了腦筋。其實也是甜蜜的煩惱,鄭玉蘭、夏圓圓,無論誰來演王寶釧,都一定帶給觀眾審美的愉悅。演員臺上相爭,臺下不爭。不爭而善勝,不爭而自來。這是一部市場化運作的劇目,演員孰優孰劣,讓市場來檢閱,讓觀眾來選擇,最是明智。

觀眾是上帝——允中也製作的第一部小劇場黃梅戲,將這句久違了的話奉為金科玉律。因為這句話,才有四天六場彩排,秣馬厲兵;然後是珠三角的十場試演,邊演邊改。直到可以拿得出手的那一天,才是正式首演。

《薛郎歸》——做貧困戲曲,是為了讓戲曲不再貧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