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舊照,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套括了多項大獎。1955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伴隨著影片的熱映,黃梅戲一時間傳遍海內外。196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又以《槐蔭記》的名字再次被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搬上銀幕,由黃梅新秀董文霞、夏承平主演,嚴鳳英、王少舫擔任藝術顧問。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舊照,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套括了多項大獎。1955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伴隨著影片的熱映,黃梅戲一時間傳遍海內外。196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又以《槐蔭記》的名字再次被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搬上銀幕,由黃梅新秀董文霞、夏承平主演,嚴鳳英、王少舫擔任藝術顧問。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5年《天仙配》電影舊照

從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搬上舞臺,到如今巳60年,董永和七仙女的傳奇故事,通過悠揚的黃梅戲曲調久演不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神仙歲月我不愛”、“大哥休要淚淋淋”“董郎昏迷在荒郊”等經典唱段傳唱至今。《女駙馬》是在《天仙配》之後又一部獲得廣泛影響的黃梅戲代表劇目。此劇是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黃梅戲傳統劇目《雙救舉》改編而來,並在1958年搬上黃梅戲舞臺。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舊照,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套括了多項大獎。1955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伴隨著影片的熱映,黃梅戲一時間傳遍海內外。196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又以《槐蔭記》的名字再次被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搬上銀幕,由黃梅新秀董文霞、夏承平主演,嚴鳳英、王少舫擔任藝術顧問。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5年《天仙配》電影舊照

從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搬上舞臺,到如今巳60年,董永和七仙女的傳奇故事,通過悠揚的黃梅戲曲調久演不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神仙歲月我不愛”、“大哥休要淚淋淋”“董郎昏迷在荒郊”等經典唱段傳唱至今。《女駙馬》是在《天仙配》之後又一部獲得廣泛影響的黃梅戲代表劇目。此劇是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黃梅戲傳統劇目《雙救舉》改編而來,並在1958年搬上黃梅戲舞臺。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女駙馬》劇照,吳美蓮

這部經典劇目演繹的是明代少女馮素珍為搭救未婚夫,經歷了種種曲折,最終如願以償,與心上人成就美滿姻緣的一段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騎馬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馮素珍。黃梅戲《女駙馬》依舊為嚴鳳英、王少舫的代表劇目,1959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女駙馬》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安徽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再次引起轟動。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舊照,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套括了多項大獎。1955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伴隨著影片的熱映,黃梅戲一時間傳遍海內外。196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又以《槐蔭記》的名字再次被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搬上銀幕,由黃梅新秀董文霞、夏承平主演,嚴鳳英、王少舫擔任藝術顧問。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5年《天仙配》電影舊照

從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搬上舞臺,到如今巳60年,董永和七仙女的傳奇故事,通過悠揚的黃梅戲曲調久演不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神仙歲月我不愛”、“大哥休要淚淋淋”“董郎昏迷在荒郊”等經典唱段傳唱至今。《女駙馬》是在《天仙配》之後又一部獲得廣泛影響的黃梅戲代表劇目。此劇是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黃梅戲傳統劇目《雙救舉》改編而來,並在1958年搬上黃梅戲舞臺。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女駙馬》劇照,吳美蓮

這部經典劇目演繹的是明代少女馮素珍為搭救未婚夫,經歷了種種曲折,最終如願以償,與心上人成就美滿姻緣的一段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騎馬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馮素珍。黃梅戲《女駙馬》依舊為嚴鳳英、王少舫的代表劇目,1959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女駙馬》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安徽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再次引起轟動。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牛郎織女》劇照

自此,黃梅戲《女駙馬》更是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劇中的“為救李郎離家園”“手提羊毫喜洋洋”“民女名叫馮素珍”等經典唱段,至今風行全國。繼《天仙配》、《女駙馬》之後,嚴鳳英、王少舫又排演了另一部經典劇目,這便是《牛郎織女》。牛郎織女天河配的傳說故事,與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一樣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一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牛郎與織女美好愛情的歌頌,對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長的批判,以及對金牛星正直善良品格的讚賞。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舊照,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套括了多項大獎。1955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伴隨著影片的熱映,黃梅戲一時間傳遍海內外。196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又以《槐蔭記》的名字再次被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搬上銀幕,由黃梅新秀董文霞、夏承平主演,嚴鳳英、王少舫擔任藝術顧問。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5年《天仙配》電影舊照

從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搬上舞臺,到如今巳60年,董永和七仙女的傳奇故事,通過悠揚的黃梅戲曲調久演不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神仙歲月我不愛”、“大哥休要淚淋淋”“董郎昏迷在荒郊”等經典唱段傳唱至今。《女駙馬》是在《天仙配》之後又一部獲得廣泛影響的黃梅戲代表劇目。此劇是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黃梅戲傳統劇目《雙救舉》改編而來,並在1958年搬上黃梅戲舞臺。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女駙馬》劇照,吳美蓮

這部經典劇目演繹的是明代少女馮素珍為搭救未婚夫,經歷了種種曲折,最終如願以償,與心上人成就美滿姻緣的一段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騎馬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馮素珍。黃梅戲《女駙馬》依舊為嚴鳳英、王少舫的代表劇目,1959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女駙馬》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安徽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再次引起轟動。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牛郎織女》劇照

自此,黃梅戲《女駙馬》更是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劇中的“為救李郎離家園”“手提羊毫喜洋洋”“民女名叫馮素珍”等經典唱段,至今風行全國。繼《天仙配》、《女駙馬》之後,嚴鳳英、王少舫又排演了另一部經典劇目,這便是《牛郎織女》。牛郎織女天河配的傳說故事,與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一樣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一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牛郎與織女美好愛情的歌頌,對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長的批判,以及對金牛星正直善良品格的讚賞。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63年黃梅戲《牛郎織女》彩色電影舊照

黃梅戲《牛郎織女》便取材於這一個經典的神話傳說,又名《天河配》。1963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與香港大鵬影業公司共同將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牛郎織女》拍攝為彩色電影。電影用黃梅戲的藝術形式將這動人的故事表現出來,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華麗,更加具有感染力,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為人物塑造服務,使影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在清末民初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之說,《天仙配》、《女騎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等為劇種代表劇目,尤其是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劇目家喻戶曉。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夫妻觀燈》劇照

在我國民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這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明代出現的青陽腔戲曲劇本《織錦記》,極大豐富了故事情節。清代的時候,很多地方戲曲劇種都曾演出過這齣戲,有的叫《槐蔭樹》,也有的叫《百日緣》,故事大同小異,但最有名的是黃梅戲的《天仙配》。黃梅戲《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的代表劇目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陸洪非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天仙配》搬上舞臺,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舊照,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套括了多項大獎。1955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伴隨著影片的熱映,黃梅戲一時間傳遍海內外。196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又以《槐蔭記》的名字再次被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搬上銀幕,由黃梅新秀董文霞、夏承平主演,嚴鳳英、王少舫擔任藝術顧問。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55年《天仙配》電影舊照

從1953年黃梅戲《天仙配》搬上舞臺,到如今巳60年,董永和七仙女的傳奇故事,通過悠揚的黃梅戲曲調久演不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神仙歲月我不愛”、“大哥休要淚淋淋”“董郎昏迷在荒郊”等經典唱段傳唱至今。《女駙馬》是在《天仙配》之後又一部獲得廣泛影響的黃梅戲代表劇目。此劇是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黃梅戲傳統劇目《雙救舉》改編而來,並在1958年搬上黃梅戲舞臺。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女駙馬》劇照,吳美蓮

這部經典劇目演繹的是明代少女馮素珍為搭救未婚夫,經歷了種種曲折,最終如願以償,與心上人成就美滿姻緣的一段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騎馬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馮素珍。黃梅戲《女駙馬》依舊為嚴鳳英、王少舫的代表劇目,1959年,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女駙馬》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安徽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再次引起轟動。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牛郎織女》劇照

自此,黃梅戲《女駙馬》更是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劇中的“為救李郎離家園”“手提羊毫喜洋洋”“民女名叫馮素珍”等經典唱段,至今風行全國。繼《天仙配》、《女駙馬》之後,嚴鳳英、王少舫又排演了另一部經典劇目,這便是《牛郎織女》。牛郎織女天河配的傳說故事,與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一樣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一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牛郎與織女美好愛情的歌頌,對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長的批判,以及對金牛星正直善良品格的讚賞。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1963年黃梅戲《牛郎織女》彩色電影舊照

黃梅戲《牛郎織女》便取材於這一個經典的神話傳說,又名《天河配》。1963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與香港大鵬影業公司共同將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牛郎織女》拍攝為彩色電影。電影用黃梅戲的藝術形式將這動人的故事表現出來,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華麗,更加具有感染力,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為人物塑造服務,使影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黃梅戲傳統劇目眾多,尤其拍攝為戲曲藝術片的劇目,更是家喻戶曉

黃梅戲《紅樓夢》劇照

伴隨著影片的上映,黃梅戲《牛郎織女》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大江南北,劇中的“到底人家歡樂多”“天河水乾淚也幹”等經典唱段流傳至今。新時期以來,黃梅戲舞臺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新編劇目層出不窮,如《紅樓夢》、《鞦韆架》、《無事生非》、《劈棺驚夢》、《風塵女畫家》、《雷雨》、《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