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學子上妝照

扎底,師傅說得一點不錯。像剛才談過的練功,初練的時候有人認為多餘。譬如,學老生的幹嗎也要學武功呢?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哪一行的演員,有了武功基礎的話,不只他的舉動靈活、動作利落、精力充沛,表演的節奏感也會鮮明。像《徐策跑城》、《追韓信》這些老生戲,如果老生演員沒有武功底子,那不但動作不可能美,連起碼的持久力氣也沒有,一齣戲演不到底就無力可用了。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學子上妝照

扎底,師傅說得一點不錯。像剛才談過的練功,初練的時候有人認為多餘。譬如,學老生的幹嗎也要學武功呢?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哪一行的演員,有了武功基礎的話,不只他的舉動靈活、動作利落、精力充沛,表演的節奏感也會鮮明。像《徐策跑城》、《追韓信》這些老生戲,如果老生演員沒有武功底子,那不但動作不可能美,連起碼的持久力氣也沒有,一齣戲演不到底就無力可用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今天有人主張文武分家,學文的就不學武,我看是錯誤的,結果會害了自己。今天也有這樣的演員,基本動作都沒有練好,就急著演大戲。這就像學算術一樣,四則不熟就學分數,即使勉強學會了,計算時也要出錯。要知道,年輕時底扎不好的演員(如臺步、身段),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個根本性的弱點,年紀大了想改正也是很困難的。譬如,有一位票友出身的名鬚生,雖然他的唱工非常好,但他的做工總有些不到家,內行看來就感到次了一些。這也就是由於這位名鬚生缺少基本訓練的關係。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學子上妝照

扎底,師傅說得一點不錯。像剛才談過的練功,初練的時候有人認為多餘。譬如,學老生的幹嗎也要學武功呢?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哪一行的演員,有了武功基礎的話,不只他的舉動靈活、動作利落、精力充沛,表演的節奏感也會鮮明。像《徐策跑城》、《追韓信》這些老生戲,如果老生演員沒有武功底子,那不但動作不可能美,連起碼的持久力氣也沒有,一齣戲演不到底就無力可用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今天有人主張文武分家,學文的就不學武,我看是錯誤的,結果會害了自己。今天也有這樣的演員,基本動作都沒有練好,就急著演大戲。這就像學算術一樣,四則不熟就學分數,即使勉強學會了,計算時也要出錯。要知道,年輕時底扎不好的演員(如臺步、身段),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個根本性的弱點,年紀大了想改正也是很困難的。譬如,有一位票友出身的名鬚生,雖然他的唱工非常好,但他的做工總有些不到家,內行看來就感到次了一些。這也就是由於這位名鬚生缺少基本訓練的關係。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對我這個學武生的人來說,練武功那當然是更重要了,師傅的要求當然也是更嚴格了。雖然時間已過去幾十年,練功時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那時,師傅對我們的要求是,骨頭關節一定要能直能曲。這是對的,不這樣在舞臺上就不能運用自如。可是,由於師傅盼徒心切,不知道循序漸進地來指導,而是採取硬扳硬壓的方法來強求速成,以致我們在當時吃了不少苦。

我印象最深的是腰功和腿功的訓練。為了我們的腰部曲軟,師傅把我的腰部放在他的腿上,他用手來壓我的手和腳,甚至兩頭一齊壓,使我痛得連呼吸都感到很困難。師傅要求我頭能接地,兩手拉住腳掌(和雜技表演中的女性軟功“咬花”的姿勢一樣)。尤其痛苦的是“撕腿”,叫我背靠牆坐在地上,左右腿分開貼著牆基。這樣的姿勢才堅持了一兩分鐘,兩條腿就發麻了。但還不能到此為止,還要腿能向後撕成八字形。為了能達到這個最高的要求,師傅在我背上塞磚頭,腳前邊也用磚頭擋住,使腿只好向後,再塞上三塊厚磚,腳就成了後八字形了。等到練好時筋骨痠痛的滋味,-致今天我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才好。經過艱苦的持久的練功,再在臺上表演時就不同了。

前輩藝人常說;“一個演員出臺,只要一露腿,一邁步,不用看戲,就知道他有多大本事。”

這話真是一點不假,也說明了功底的重要。我想,表演藝術是不能依靠什麼天才的;要說天才,倒不如說天才就是勞動,就是艱苦、持久的鍛鍊。現在我還能演像《伐子都》這樣的長靠戲,還能翻三張桌子,這就是以前留下的功底,這就是以前師傅對我嚴格要求的成績。像科班那樣艱苦、持久的練功制度,像師傅對我那樣的負責態度,在今天還是值得提倡的吧?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學子上妝照

扎底,師傅說得一點不錯。像剛才談過的練功,初練的時候有人認為多餘。譬如,學老生的幹嗎也要學武功呢?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哪一行的演員,有了武功基礎的話,不只他的舉動靈活、動作利落、精力充沛,表演的節奏感也會鮮明。像《徐策跑城》、《追韓信》這些老生戲,如果老生演員沒有武功底子,那不但動作不可能美,連起碼的持久力氣也沒有,一齣戲演不到底就無力可用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今天有人主張文武分家,學文的就不學武,我看是錯誤的,結果會害了自己。今天也有這樣的演員,基本動作都沒有練好,就急著演大戲。這就像學算術一樣,四則不熟就學分數,即使勉強學會了,計算時也要出錯。要知道,年輕時底扎不好的演員(如臺步、身段),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個根本性的弱點,年紀大了想改正也是很困難的。譬如,有一位票友出身的名鬚生,雖然他的唱工非常好,但他的做工總有些不到家,內行看來就感到次了一些。這也就是由於這位名鬚生缺少基本訓練的關係。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對我這個學武生的人來說,練武功那當然是更重要了,師傅的要求當然也是更嚴格了。雖然時間已過去幾十年,練功時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那時,師傅對我們的要求是,骨頭關節一定要能直能曲。這是對的,不這樣在舞臺上就不能運用自如。可是,由於師傅盼徒心切,不知道循序漸進地來指導,而是採取硬扳硬壓的方法來強求速成,以致我們在當時吃了不少苦。

我印象最深的是腰功和腿功的訓練。為了我們的腰部曲軟,師傅把我的腰部放在他的腿上,他用手來壓我的手和腳,甚至兩頭一齊壓,使我痛得連呼吸都感到很困難。師傅要求我頭能接地,兩手拉住腳掌(和雜技表演中的女性軟功“咬花”的姿勢一樣)。尤其痛苦的是“撕腿”,叫我背靠牆坐在地上,左右腿分開貼著牆基。這樣的姿勢才堅持了一兩分鐘,兩條腿就發麻了。但還不能到此為止,還要腿能向後撕成八字形。為了能達到這個最高的要求,師傅在我背上塞磚頭,腳前邊也用磚頭擋住,使腿只好向後,再塞上三塊厚磚,腳就成了後八字形了。等到練好時筋骨痠痛的滋味,-致今天我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才好。經過艱苦的持久的練功,再在臺上表演時就不同了。

前輩藝人常說;“一個演員出臺,只要一露腿,一邁步,不用看戲,就知道他有多大本事。”

這話真是一點不假,也說明了功底的重要。我想,表演藝術是不能依靠什麼天才的;要說天才,倒不如說天才就是勞動,就是艱苦、持久的鍛鍊。現在我還能演像《伐子都》這樣的長靠戲,還能翻三張桌子,這就是以前留下的功底,這就是以前師傅對我嚴格要求的成績。像科班那樣艱苦、持久的練功制度,像師傅對我那樣的負責態度,在今天還是值得提倡的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當然,科班那些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不人道的刑罰,在今天是必須反對的。這些就不在話下。

藝術實踐機會多,也是富連成科班的一個特點。您知道,我們那時不是學戲就是唱戲。富連成演唱的園子就是那有300年曆史的廣和樓。那時北京城還沒有電燈,夜戲還不時興,都是在下午演出。開過午飯(每天吃兩頓,沒有早飯)帶隊的人就把要上臺的學員都集合起來,點過名就帶到園子去演出。當天沒戲的還留在家裡練功或排戲。雖然那時因為伯損壞行頭,科班沒有彩排制度,但響排的次數比較多。新學的戲一定要排得熟練又熟練,符合師傅的要求才能拿出去公演。在演出前師傅考慮到學生還沒有穿過戲裝(如長靠),猛然穿上怕表演起來不方便,還把其中的竅門向學生詳細交代。由於師傅從排演直到上臺的整個過程都那麼負責,所以我們那時演出的戲,即使是初學乍練的新戲,質量都較好,沒有出過什麼事故。

當然,由於疏忽偶爾也會出些事故。有一次,我演浪子燕青,說錯了一句臺詞,引得觀眾鬨堂大笑。當時在臺上就知道出漏子了,我犯了"錯報家門"的社規。一剎時我覺得腦子裡像一窩蜂在嗡嗡轉,頭暈得幾乎站不住。好容易把這場戲演完,回到科班就受到意料內的懲罰。師傅叫我伏在長凳上,脫了褲子,20大板打下來,我皮開肉綻不好走路,可還要堅持演出。有了這次教訓,我每次演出之前都背誦臺詞,在演出時精神貫注,再也不敢出漏子了。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學子上妝照

扎底,師傅說得一點不錯。像剛才談過的練功,初練的時候有人認為多餘。譬如,學老生的幹嗎也要學武功呢?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哪一行的演員,有了武功基礎的話,不只他的舉動靈活、動作利落、精力充沛,表演的節奏感也會鮮明。像《徐策跑城》、《追韓信》這些老生戲,如果老生演員沒有武功底子,那不但動作不可能美,連起碼的持久力氣也沒有,一齣戲演不到底就無力可用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今天有人主張文武分家,學文的就不學武,我看是錯誤的,結果會害了自己。今天也有這樣的演員,基本動作都沒有練好,就急著演大戲。這就像學算術一樣,四則不熟就學分數,即使勉強學會了,計算時也要出錯。要知道,年輕時底扎不好的演員(如臺步、身段),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個根本性的弱點,年紀大了想改正也是很困難的。譬如,有一位票友出身的名鬚生,雖然他的唱工非常好,但他的做工總有些不到家,內行看來就感到次了一些。這也就是由於這位名鬚生缺少基本訓練的關係。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對我這個學武生的人來說,練武功那當然是更重要了,師傅的要求當然也是更嚴格了。雖然時間已過去幾十年,練功時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那時,師傅對我們的要求是,骨頭關節一定要能直能曲。這是對的,不這樣在舞臺上就不能運用自如。可是,由於師傅盼徒心切,不知道循序漸進地來指導,而是採取硬扳硬壓的方法來強求速成,以致我們在當時吃了不少苦。

我印象最深的是腰功和腿功的訓練。為了我們的腰部曲軟,師傅把我的腰部放在他的腿上,他用手來壓我的手和腳,甚至兩頭一齊壓,使我痛得連呼吸都感到很困難。師傅要求我頭能接地,兩手拉住腳掌(和雜技表演中的女性軟功“咬花”的姿勢一樣)。尤其痛苦的是“撕腿”,叫我背靠牆坐在地上,左右腿分開貼著牆基。這樣的姿勢才堅持了一兩分鐘,兩條腿就發麻了。但還不能到此為止,還要腿能向後撕成八字形。為了能達到這個最高的要求,師傅在我背上塞磚頭,腳前邊也用磚頭擋住,使腿只好向後,再塞上三塊厚磚,腳就成了後八字形了。等到練好時筋骨痠痛的滋味,-致今天我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才好。經過艱苦的持久的練功,再在臺上表演時就不同了。

前輩藝人常說;“一個演員出臺,只要一露腿,一邁步,不用看戲,就知道他有多大本事。”

這話真是一點不假,也說明了功底的重要。我想,表演藝術是不能依靠什麼天才的;要說天才,倒不如說天才就是勞動,就是艱苦、持久的鍛鍊。現在我還能演像《伐子都》這樣的長靠戲,還能翻三張桌子,這就是以前留下的功底,這就是以前師傅對我嚴格要求的成績。像科班那樣艱苦、持久的練功制度,像師傅對我那樣的負責態度,在今天還是值得提倡的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當然,科班那些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不人道的刑罰,在今天是必須反對的。這些就不在話下。

藝術實踐機會多,也是富連成科班的一個特點。您知道,我們那時不是學戲就是唱戲。富連成演唱的園子就是那有300年曆史的廣和樓。那時北京城還沒有電燈,夜戲還不時興,都是在下午演出。開過午飯(每天吃兩頓,沒有早飯)帶隊的人就把要上臺的學員都集合起來,點過名就帶到園子去演出。當天沒戲的還留在家裡練功或排戲。雖然那時因為伯損壞行頭,科班沒有彩排制度,但響排的次數比較多。新學的戲一定要排得熟練又熟練,符合師傅的要求才能拿出去公演。在演出前師傅考慮到學生還沒有穿過戲裝(如長靠),猛然穿上怕表演起來不方便,還把其中的竅門向學生詳細交代。由於師傅從排演直到上臺的整個過程都那麼負責,所以我們那時演出的戲,即使是初學乍練的新戲,質量都較好,沒有出過什麼事故。

當然,由於疏忽偶爾也會出些事故。有一次,我演浪子燕青,說錯了一句臺詞,引得觀眾鬨堂大笑。當時在臺上就知道出漏子了,我犯了"錯報家門"的社規。一剎時我覺得腦子裡像一窩蜂在嗡嗡轉,頭暈得幾乎站不住。好容易把這場戲演完,回到科班就受到意料內的懲罰。師傅叫我伏在長凳上,脫了褲子,20大板打下來,我皮開肉綻不好走路,可還要堅持演出。有了這次教訓,我每次演出之前都背誦臺詞,在演出時精神貫注,再也不敢出漏子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像科班當年對學生們濫用體罰,我至今還是憤恨的。但是,師傅嚴肅、認真的藝術態度,對我畢竟起了很好的影響。就拿我那次演燕青說錯臺詞來說吧,在舞臺藝術上就是一件不能原諒的錯誤,因為這說明了自己的準備工作差,或是表演時注意力不集中,還損害了科班的名譽,更破壞了一臺戲的完整性。在舞臺上是一分一毫都不能錯的,在藝術上是沒有“差不多”這三個字的。

"

富連成這個名字,在梨園行中,在熟知京劇的老觀眾心裡,是響噹噹的,因為它培養出了難以計數的京劇名家。那麼,富連成科班生活到底什麼樣子,今天讓著名武生李盛斌為我們講述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

(1911—1990)北京人,表演精湛,戲路又寬,他擅長靠把武生,並精於短打,其武丑戲別開生面,猴戲更獨具特色。他與李少春、李萬春同以猴戲分臺獻藝,被京人譽為"北京三李"。後又與高盛麟、楊盛春齊名,被觀眾稱為富連成社"盛"字科中的"武生三傑"。

11童年生活本來就是最難忘記的。最近有些朋友和我談起富連成科班,更加觸動了我童年生活的回憶。因為我從8歲起就進了富連成學戲,我的童年生活和富連成是不可分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出生在北京。我家離富連成經常演出的廣和樓戲院不遠。還是5、6歲的時候,就對京戲發生了很大的興趣。鑽到戲園子裡去看戲,那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了。看過還不算,回到家來還要學著做。我特別喜歡模仿武打戲,自己還用竹竿、木棍做了一些“兵器”。那時我就有了演戲的念頭,希望長大了也能上臺唱戲。這個念頭越來越壓不住了,便向父母親提出來。我父親本身是個戲迷,他同意我進科班學戲。我母親卻是老大不願意。您想,照那時科班章程,有一條“打死勿論”,我要進了科班,母親怎能放心呢?可是母親架不住我死乞白賴地央求,她也勉強答應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班

要學戲自然要進富連成。從這個大名鼎鼎的科班裡,出來多少有成就的角兒啊!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首任社長葉春善與“富”“盛”部分畢業生合影

於是在民國七年我父親便託一位在富連成管事的先生,把我這8歲的孩子送進富連成。我進科以後,自己不知道學什麼好,而且該學什麼也都得由師傅指定。富連成各行的師傅都有,他們也都輪流教過我。今天剛教我學《二進宮》,唱青衣,明天又向另一位師傅學《天水關》,唱老生。不到一年,生、旦、淨、末、醜各行的戲我都學了一些。又過了兩年,大約我10歲的光景吧,師傅才正式叫我“歸行”,專學武生。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劇照

現在回想起來,師傅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孩子,才進科時師傅都沒有摸透孩子的票性,不知道孩子適合朝那一行發展,才先讓孩子各種角色都試試,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再決定。譬如師傅確定我歸武生一行,就是根據我體質好、個性強、好動;再說又知道我打小就對武戲入了迷。這決定不僅使我在當年對師傅很滿意,就是今天我還要感謝師傅眼力的準確。我有時候想:假如那時叫我歸行學青衣,那我的藝術恐怕要半途而廢了。師傅決定徒弟的歸行,就關係著徒弟的藝術生命,一生的發展,這是多麼重要啊!--我今後也要牢記這一點,免得耽誤後輩演員的前途。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我現在來談談在科班的生活吧。

科班的生活制度很嚴格,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天剛亮就起床。大清早練功最緊張。第一個項目就是輪流"拿頂"。頭一班的同學在拿頂,第二班的同學都抓緊時間洗臉。頭班下來,二班接上。等頭班洗好臉,再練各種基本動作,如虎跳、旋子、毽子等。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當年在富連成練功的學子

練功場上到處都是人。雖然場地不大,師傅卻很善於調配,所以沒有一個閒人,沒有一塊空地。在練功時師傅的要求更是嚴格,像腿功、腰功、吊毛、搶背、屁股坐、跑圓場等等基本功,是不管那行的角色都要學的,因為師傅說這是“扎底”。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富連成學子上妝照

扎底,師傅說得一點不錯。像剛才談過的練功,初練的時候有人認為多餘。譬如,學老生的幹嗎也要學武功呢?以後的事實證明,這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哪一行的演員,有了武功基礎的話,不只他的舉動靈活、動作利落、精力充沛,表演的節奏感也會鮮明。像《徐策跑城》、《追韓信》這些老生戲,如果老生演員沒有武功底子,那不但動作不可能美,連起碼的持久力氣也沒有,一齣戲演不到底就無力可用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今天有人主張文武分家,學文的就不學武,我看是錯誤的,結果會害了自己。今天也有這樣的演員,基本動作都沒有練好,就急著演大戲。這就像學算術一樣,四則不熟就學分數,即使勉強學會了,計算時也要出錯。要知道,年輕時底扎不好的演員(如臺步、身段),一輩子都會帶著這個根本性的弱點,年紀大了想改正也是很困難的。譬如,有一位票友出身的名鬚生,雖然他的唱工非常好,但他的做工總有些不到家,內行看來就感到次了一些。這也就是由於這位名鬚生缺少基本訓練的關係。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對我這個學武生的人來說,練武功那當然是更重要了,師傅的要求當然也是更嚴格了。雖然時間已過去幾十年,練功時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那時,師傅對我們的要求是,骨頭關節一定要能直能曲。這是對的,不這樣在舞臺上就不能運用自如。可是,由於師傅盼徒心切,不知道循序漸進地來指導,而是採取硬扳硬壓的方法來強求速成,以致我們在當時吃了不少苦。

我印象最深的是腰功和腿功的訓練。為了我們的腰部曲軟,師傅把我的腰部放在他的腿上,他用手來壓我的手和腳,甚至兩頭一齊壓,使我痛得連呼吸都感到很困難。師傅要求我頭能接地,兩手拉住腳掌(和雜技表演中的女性軟功“咬花”的姿勢一樣)。尤其痛苦的是“撕腿”,叫我背靠牆坐在地上,左右腿分開貼著牆基。這樣的姿勢才堅持了一兩分鐘,兩條腿就發麻了。但還不能到此為止,還要腿能向後撕成八字形。為了能達到這個最高的要求,師傅在我背上塞磚頭,腳前邊也用磚頭擋住,使腿只好向後,再塞上三塊厚磚,腳就成了後八字形了。等到練好時筋骨痠痛的滋味,-致今天我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才好。經過艱苦的持久的練功,再在臺上表演時就不同了。

前輩藝人常說;“一個演員出臺,只要一露腿,一邁步,不用看戲,就知道他有多大本事。”

這話真是一點不假,也說明了功底的重要。我想,表演藝術是不能依靠什麼天才的;要說天才,倒不如說天才就是勞動,就是艱苦、持久的鍛鍊。現在我還能演像《伐子都》這樣的長靠戲,還能翻三張桌子,這就是以前留下的功底,這就是以前師傅對我嚴格要求的成績。像科班那樣艱苦、持久的練功制度,像師傅對我那樣的負責態度,在今天還是值得提倡的吧?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當然,科班那些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不人道的刑罰,在今天是必須反對的。這些就不在話下。

藝術實踐機會多,也是富連成科班的一個特點。您知道,我們那時不是學戲就是唱戲。富連成演唱的園子就是那有300年曆史的廣和樓。那時北京城還沒有電燈,夜戲還不時興,都是在下午演出。開過午飯(每天吃兩頓,沒有早飯)帶隊的人就把要上臺的學員都集合起來,點過名就帶到園子去演出。當天沒戲的還留在家裡練功或排戲。雖然那時因為伯損壞行頭,科班沒有彩排制度,但響排的次數比較多。新學的戲一定要排得熟練又熟練,符合師傅的要求才能拿出去公演。在演出前師傅考慮到學生還沒有穿過戲裝(如長靠),猛然穿上怕表演起來不方便,還把其中的竅門向學生詳細交代。由於師傅從排演直到上臺的整個過程都那麼負責,所以我們那時演出的戲,即使是初學乍練的新戲,質量都較好,沒有出過什麼事故。

當然,由於疏忽偶爾也會出些事故。有一次,我演浪子燕青,說錯了一句臺詞,引得觀眾鬨堂大笑。當時在臺上就知道出漏子了,我犯了"錯報家門"的社規。一剎時我覺得腦子裡像一窩蜂在嗡嗡轉,頭暈得幾乎站不住。好容易把這場戲演完,回到科班就受到意料內的懲罰。師傅叫我伏在長凳上,脫了褲子,20大板打下來,我皮開肉綻不好走路,可還要堅持演出。有了這次教訓,我每次演出之前都背誦臺詞,在演出時精神貫注,再也不敢出漏子了。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練功

像科班當年對學生們濫用體罰,我至今還是憤恨的。但是,師傅嚴肅、認真的藝術態度,對我畢竟起了很好的影響。就拿我那次演燕青說錯臺詞來說吧,在舞臺藝術上就是一件不能原諒的錯誤,因為這說明了自己的準備工作差,或是表演時注意力不集中,還損害了科班的名譽,更破壞了一臺戲的完整性。在舞臺上是一分一毫都不能錯的,在藝術上是沒有“差不多”這三個字的。

一位戲曲大家的自述: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也得上場演出

李盛斌(右二)

我今天在教青年演員動作或是排戲時,遇到演員的動作不到家時,就絕不放過。為這個,還有人認為我“機械”。就算是“機械”吧,可我不想改。我想,雖然在今天新社會裡,演員說錯了一句臺詞,或是一個動作做得差些,觀眾不會喊“倒好”,更不會因此而“退票”。可是,作為一個演員,作為一個劇團,是不能對這種錯誤毫不在乎的。一想到這些方面,我更覺得那不好的科班倒真有不少好東西值得繼承、發揚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