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古老的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山重水複蜿蜒曲折奔騰而下,經四川、過甘肅,從雄踞兩岸,令人充滿無限遐想的黑山峽一頭扎進寧夏僅僅3公里,便邂逅相遇了美麗而神祕的黃河寧夏第一村——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南長灘村。似乎這一刻,這個落英繽紛、梨花帶雨的小村落驚豔到了波濤洶湧的黃河,讓它痴迷而緩下了奔跑的步伐,甚至改變了脾性。桀驁不馴的黃河由此開始逐漸變得冷靜而溫柔,造就了地肥水美“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衛寧平原和銀川平原。

南長灘村四面依山,黃河環抱,一片月牙形的綠洲,鑲嵌在高天黃河之間。數百年來,河邊村頭那一棵棵根深葉茂的古樹,是一代代拓姓人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恆久記憶。南長灘人能夠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繁衍生息,孝善家風的傳承正是他們安身立命的精神香火。弘揚忠孝文化,傳承優良家風家訓,早已滲入他們的血脈裡,成為厚植崇德向善、遵規守紀的基礎。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南長灘村,感受這裡深厚的孝善家風氣息。

●家風感染 好媳婦多年照料癱瘓公公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從中衛市驅車向西70公里,來到大山深處的甘肅省景泰縣五佛鄉北長灘村,黃河在這裡為省界,汽車和行人都從這個村的黃河渡口乘船過河,方可到達對岸的中衛南長灘村。

4月的南長灘梨花盛開,燦爛的陽光下如皚皚白雪,花在村中,村在花中,梨鄉美景使人飄飄若仙。村中古宅庭院錯落有致,石砌小道環繞其中,田園風光讓人流連忘返。由於大山和黃河天險的阻隔,這個村落出入十分不便,始終保持著幽靜、醇厚、古樸的耕作和生活方式,只有一年一度的梨花節才能打破這個“世外桃源”的靜謐。

提起家風故事,村幹部和熱心的鄉親首先帶著筆者來到村民王建秀家,說:“她是我們村最好的兒媳婦”。

王建秀家院子乾淨整潔,屋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正屋的炕上,躺著一個老人。“四哥,好著嗎?”南長灘村退下來的老支書拓守文,在炕上老人的耳邊喊了一聲。老人微微轉頭問道:誰啊?

老人叫拓守慶,今年92歲,因病癱瘓在床。他有4子3女,受家風的薰陶,拓守慶一直恪守孝、善、勤、儉的家門傳統風尚,並以此教育子女修身立人。在優良家風的浸潤下,子女們從小孝敬老人、熱心助人,成為鄉親們羨慕的家庭。

多年來,年邁的拓守慶一直靠兒媳婦王建秀獨自一人照顧。30年前,王建秀從甘肅白銀嫁到拓家,“嫁過來以後,我覺得我老公家家風很好,老人疼愛子女,年輕人尊老愛幼,愛幫人,很溫暖。”原本就善良賢惠的王建秀受丈夫家風的影響,數十年來把公公婆婆當自己的親生父母孝敬照料,體貼入微。

以前,王建秀的丈夫拓萬來和她一起照顧老人,但2010年,拓萬來放羊時不慎跌落山崖摔傷頭部,致殘後留下了走路不穩和智力輕度障礙後遺症,無法正常勞動。家庭貧困的拓萬來在親戚的幫助下,在中衛一個建築工地看大門,每月可拿到幾百元收入。家中只剩王建秀一人,不分白天黑夜,悉心照料因腦血栓致癱的的公公。

今年49歲的王建秀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公公做好飯,喂他吃飯喝水、傾倒大小便,洗臉翻身擦身,換洗衣服,打掃房間。公公無法自主翻身,每天早上這一陣忙乎下來,王建秀都累得出一身汗。但她來不及休息,早上6點又得勿勿趕去勞動現場打工掙錢貼補家用。午飯時間王建秀趕回家為公公做飯、餵飯之後,又返回去打工。公公一夜需要翻身、喝水兩三次,王建秀都照顧的無微不至。多年來,她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作為兒媳婦,照料公公難免會有不方便的時候,但我會一直照顧下去”,王建秀說:“孝敬老人是我們的家風,是應該做的,況且人人都會老,我這樣做也是給晚輩一個榜樣,讓這個好傳統傳下去。”

●家風教化 好婆婆行善幫人數十載

“那一晚上很冷,黃河上風大浪急,我坐羊皮筏子過河,顛簸得很厲害,覺得隨時都會翻,緊張地要命,但是想著河那邊難產的孕婦很危險,也就顧不得害怕了。”回想起多年前寒夜摸黑渡河接生救人的情景,南長灘村74歲的吳桂英仍記憶猶新,她認為,多做好事心情好,行善積德好處多,“平時給鄉親能幫的忙我都幫”。

吳桂英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古道熱腸之人。多年前的一個冬夜,已經就寢的她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河那邊一個媳婦難產,再生不下來就沒命了,快去接生救人吧!

此時已是凌晨2點,但吳桂英一聽二話沒說,立馬穿上衣服直奔黃河邊,在鄉親的幫助下,她乘羊皮筏子渡河。這種古老的渡河方式她經歷了大半輩子,卻從沒有在凌晨摸黑渡過河。刺骨的寒風都可以忽略,這天夜裡黃河的浪格外大,黑暗中的吳桂英不停地被濁浪從羊皮筏子上拋起又落下。幸虧筏工技藝高超,這次摸黑渡河雖險象環生但還是成功渡到了黃河對岸。

對岸甘肅景泰北長灘村因難產命在旦夕的孕婦,在吳桂英嫻熟地接生中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嬰。這次跨省接生救人,使熱心人吳桂英在甘寧交界一帶名氣更響了。如今已考上大學的這個男孩,視吳桂英老人為他們母子的救命恩人。

南長灘村村民介紹,村裡這家忙得沒人帶孩子,吳桂英會欣然幫帶孩子;那家紅白喜事廚師不夠,她會主動去當廚娘;看到誰家孩子穿爛了鞋,她會做好新鞋送過去。“總之,她好事、善事做個不停。”一位鄉親總結道。

家風的印記在吳桂英的身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過去我們家的老人一直教育我們,要與人為善,多為別人考慮事情,多幫人。我覺得一個村的相互幫忙,這也是人之常情。”她說。

●家風薰陶 赤子忠孝人才輩出

據考證,南長灘村是700年前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在滅亡西夏國的過程中,西夏党項貴族拓跋一族逃難於此,依託黃河的滋養和大山的隔絕而生存下來的村落。至今,村子還保存著拓跋一族完整的族系。

目前南長灘村95%以上的居民為拓姓,全村登記在冊340戶1010人,但與全國許多村子一樣,年輕人都外出求學、就業,這裡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巢村,常住人口只有200人,都是年齡較大的。

時代的變革並未改變祖先的諄諄教誨和優良家風的傳承。

今年63歲的拓萬義,自小就替父親擔起了10口之家的重擔。1978年,父親為尋找丟失的羊只,不慎從山崖墜入黃河身亡。隨著大哥和五弟相繼亡故,拓萬義擔起了贍養母親和照顧大哥、五弟留下的子女。

母親胡永蘭從不袒護兒子,也從不指責媳婦。老人的大度,讓拓家兄弟、妯娌間從來都是相互謙讓、互幫互敬。

2003年12月的一個夜晚,胡永蘭老人突然身感不適。剛過門不久的小兒媳張旭蘭抱起婆婆坐著羊皮筏子,摸黑渡過黃河,連夜把婆婆送往衛生院。

在老一輩的言傳身教下,踏實做事、認真做人這一優良傳統在每個家庭成員心裡打上了烙印,正能量的傳遞如今讓他們的子孫後代走得更遠。在拓萬義的帶動下,拓家人一個幫一個,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個家裡就有14人考進大學,周邊整個拓氏家族出了216名大學生。今天,他們中有勞動模範,有三八紅旗手,有優秀共產黨員,還有肩扛將星的將軍。

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弘揚優良家風,傳承中華文化,在南長灘村,一代代傳承的家風家訓,通過口口相傳、上行下效繼承下來,雖然沒有寫成書、刻成碑,卻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位家庭成員和後代的品格中。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49歲的周瑞成為母親遞上茶水,對母親的照顧一絲不苟。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和煦的陽光下,村民周瑞成一家盡享天倫之樂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南長灘村陳生平夫婦對父親的孝順,讓老人十分滿意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王文革:中衛南長灘:黃河古村家訓融入血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