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段村“一杆筆”文化廣場。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段村“一杆筆”文化廣場。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精美的石雕。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段村“一杆筆”文化廣場。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精美的石雕。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開筆禮。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段村“一杆筆”文化廣場。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精美的石雕。 王一格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開筆禮。 杜帥 攝

皇家古村掀起你的蓋頭來——交城縣夏家營段村“一杆筆”磚塔背後的故事

留存下來的建築古韻猶存。 王一格 攝

一說起呂梁的交城,大家在印象中除了歷史上的“灰毛驢驢上山,灰毛驢驢下,一輩子也沒啦坐過那好車馬”的貧窮,還有當代的呂梁英雄抗日曆史之外,你可知道在呂梁的交城縣還有這麼一個古村,在漢代,它曾是皇家印駒城,氣勢雄偉建築精美,在近代它曾輝煌一時名震晉商,它的商號店鋪遍佈全國各地,它的古今名人竟達數百人之多。段村的背後到底深藏著什麼祕密,能讓它擁有如此輝煌的歷史?今天就讓記者帶著大家走進古村一探神奇。

印駒城,皇家古村的興衰記憶

段村,位於交城縣城東10公里,漢屬榆次縣,北魏屬晉陽縣,元代劃屬交城至今。西漢初,漢文帝於交城山置牧,建印駒城於此,凡到牧苑之馬匹,必須在此打烙火印,然後沿清徐馬峪溝北進交山。“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漢初,匈奴屢犯,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遂與其和親,發展貿易,換取戰馬,印駒城因戰爭而興起,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平發展成為主流趨勢,印駒城便日趨衰落,忽一年,汾河氾濫出岸,將城衝為二段,又經多年演變,遂名為“段城”,唐宋時期始稱今名。

歷經了二千多年演變的古村落,段村在明清時期形成了晉商文化興盛的名村,村人東出津門經營日雜百貨,南下川鄂經營鹽務,西赴陝甘寧販運皮毛,北上庫倫、關東開辦燒鍋,馬極父子在太谷經商,其子馬嵩年以外埠人士當選太谷商會會長,馬家名下的“萬”字商號,資歷雄厚,信譽卓著,村中店鋪鱗次櫛比,商品豐富,繁榮之景象冠於周邊各地,被人們譽為“小太谷”,至今仍有七十餘座晉商百年老宅群保留下來,段村因此於2016年被評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追尋著歷史文化名村的身影,漫步在段村高牆大院之中,細細品味其中滋味,你會發現,在這裡歷史與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村內老店、民宅等設施古韻猶存,特別是村內院落建築範式仍在,從馬嵩年宅院、馬有德宅院、尹周宅院等這些散落在民居中的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建築中,即可領略歷史的意蘊和獨特的建築文化藝術價值。據瞭解,段村古宅中有37個類別,約1271件木雕,走近古宅,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映入眼簾,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相得益彰,在因風霜侵襲而色彩斑駁模糊不清的壁畫的襯托下,古宅顯得愈發深沉厚重,宅院裡大門上隨處可見的“和為貴”“忍為高”“攸好德”等牌匾於細節處刻畫了一所古宅的靈魂所在。

建築承載著時間和空間的記憶,它是對歷史的一種無聲訴說。“十三姓商農段村鎮乃茲,兩千年史冊印駒城即是”,段村的三次繁榮與兩次衰落的歷史系乎於國家命運,它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在歷史滾滾向前的潮流中,無論是思維也好產業也罷,唯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適者生存、長盛不衰。

“一杆筆”,段村人的文化與精神情結

國運與家運相系,文脈與國脈相連。“一杆筆”是段村人頂禮膜拜的文化圖騰,是段村人安放靈魂的精神聖殿,從歷史到現實,從古人至今人,這種文化情結一直根植於段村人內心,不論是段家公式“一杆筆”磚塔的巍然聳立,還是李家、馬家宅院磚雕木雕的獨具匠心,不論是設立私塾創辦女子學堂的非凡之舉,還是村文化廣場教子苑和開筆禮等文化儀式的恢宏大氣,處處流露出一個村莊濃郁的文化氣息,文化在這裡被置於最崇高的地位。

相傳,古代段村土肥水美,村南有汾河西東流過,村北遠處即呂梁山巒,汾河由段村北東斜插到村南,一個迴旋,在東南衝涮了一個半圓形河灣,形同人的肚臍,因灣處之北即古印駒城,遂名“城不臍”。古音“城”讀為“社”音,方言遂稱為“社不臍”。“社不臍”半島狀入汾,葦茂草豐,成為一方風水寶地。元明之際,有段姓一富商途經段村,一眼就相中“社不臍”風水,便落藉於段村,於村南蓋起了段家街。隨後為振家門文風,又精選吉地起建文筆塔,塔高有丈八,頂徑3尺,上覆瓦制筆頭,人們稱之為“一杆筆”。1980年到1981年此塔拆毀,所有磚石都用作建材蓋了新房,至此,數百年之久的“一杆筆”成為歷史的記憶,雖然記憶已遠去,但“一杆筆”背後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卻源遠流長。2010年3月,段村村委重修了狐神廟(紀念晉文公舅舅狐突),並於2011年在廟前廣場新建了“一杆筆”,實現了“神筆合一”。新修“一杆筆”高9米,寓意敢上九天攬月;寬度1.67米,合5市尺,寓意“敢下五洋捉鱉”;胸徑0.7米,合二尺一寸,意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現在“一杆筆”已被視為忠信立世、奮發向上的象徵。

歷史文化名村段村歷來有著勤學、好學之美德,人們對文化的尊崇已滲透到血脈之中。清末,村中建有三兩座私塾,供有錢人家的子女就讀。民國八年,村人武海川創辦義學,專收貧苦農民子弟求學,民國九年,創辦國民女子學校。1930年段村村人馬有德成立票友班,遂高薪請來鼓板名師高錫禹、琴師陳義恭、四弦三秋坐家學藝,教授晉劇藝術。文化的種子一經播撒,便會綻放出色彩斑斕的精神之花。明朝時期李之奇官至監察御史大夫,當代馬志明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至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段村有33個博士碩士研究生,高級知識分子有100多人,每年有約20個二本以上的大學生。

行走在段村的角角落落,這個看似平凡無奇的小村莊卻有種包羅萬象的寬容大氣。在段村村史館中懸掛著一塊“能讓可風”的牌匾,或許,這是對段村村民村風最貼切的詮釋。1921年,段村引汾河水冬澆耕地,上游閻村偷水澆地,村長康喜發將此事報告交城縣署,縣署判處閻村無理並要處罰閻村,康喜發卻提議只給閻村批評教育即可,不必處罰,知縣袁鴻吉同意康喜發的意見,贈其“能讓可風”牌匾,以表彰他的高風亮節。 1924年因本村原有水井水質苦澀,難以飲用,村人馬豐年為解決村人飲水之困,自願捐出800吊錢,僱傭外地打井匠,首次在全縣打成一眼深133米、直徑2米的人工竹管深井……

“再造一個新段村”:皇家古村的復興夢

歷史留給我們的宅院文物是不可複製、彌足珍貴的。據傳遠在戰國時期,木結構建築在我國已具相當水平,為了免遭風雨侵蝕,漆工藝人往往在建築上抹漆彩繪,到了清代建築彩繪已形成了一種等級制度的象徵,主要用在宮廷、寺廟等建築上的裝飾藝術。而瀝粉彩繪製作工藝複雜,用料考究,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大規模使用並不多見,可在段村馬恆年宅院裡面窗稜上的裝飾全部是瀝粉彩繪,其奢華程度可見一斑。中國傳統村落22個評委之一,太原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首任院長王金平教授在參觀了段村遺留古建築之後感慨道:“段村宅院的木雕和彩繪在中國是一絕”。

置身時代的洪流之中,回望歷史,豪情與榮光同在,展望未來,希望與夢想同行。段村人在新的歷史時期,決心通過實施五大工程:古村修繕工程、舊村改造工程、文化復興工程、產業發展工程、黨建引領工程,依託千年古韻和民俗風情等人文資源,全力實現鄉村振興。

為還原古建築的原汁原味,段村對現有的約70座民宅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保持古建築原來的造型、結構法式、製作工藝,並努力恢復印駒城城牆;在舊村改造方面,統一規劃佈局,計劃對與歷史文化名村格格不入的舊村莊進行拆遷改造,開展安居房建設,2013年新建幼兒園, 2015年新建便民服務廳,2016年初對全村1537戶進行了自來水網、電網改造,2016年新建教子苑, 2018年4月建設村史館,編寫村志……對農村五保戶、特困戶、危房戶建立臨時安置點進行集中供養;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村委組織發動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實行勞務脫貧,目前人均可達到3200元/月,動員工作隊收購農民糧食,實行消費脫貧;在產業發展方面,目前,村裡共有冶煉、管裝廠風力發電等企業約二十幾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屬於村裡人自己興辦,該村積極引入4個龍頭企業,激發了本地十幾個小型企業的產業鏈發展,形成建材、物流運輸等產業品牌,給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給集體經濟增收100餘萬元;在文化復興方面,段村一方面積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棍和沙燈,讓古老的技藝“活”起來,在古廟會、元宵節等特殊節日裡懸掛四角、六角紗燈,進行挖棍展演,將各種頗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融入生活中。另一方面,積極傳承學童入學之前必舉辦開筆禮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分批次為全國適齡入學兒童舉辦“開筆禮”,通過“正衣冠”“拜先師”“硃砂啟智”等一系列環節為兒童開啟智慧,從此,眼明心亮,一心向學,段村人正在傳承與保護中構建著新的文化生態。

置身於這青磚灰瓦、高牆深院之中,看著昔日雍容典雅、如今飽含滄桑的古建築,彷彿徜徉於歷史長河中,形形色色的過往人物、昔日的繁榮景象、朝代的更迭變換……在領略歷史的起伏興衰中,段村留給我們太多的啟示:村運與國運相連,個人與民族共命,有大夢想才有大思路,有大舉措才有大發展。我們深信立足在呂梁這塊厚植文化的沃土上,通過廣大幹部群眾持之以恆的不懈追求,我市的鄉村振興之樹必將結出美麗的果實。(記者 劉麗霞 本報記者 李召和)

呂梁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