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也稱《黃帝陰符經》,但在唐代以前還沒有聞名於世。唐代之時,達觀子李筌才在他的《黃帝陰符經疏·自序》上說:李筌遍遊天下名山,四處尋訪得“道”之人時,在河南洛陽少室山虎口巖的石壁中發現了《陰符經》。說是這個經文寫在白色的絲綢上面,且有硃紅色的卷軸,封藏在石匣之中,封口處寫著這樣的文字:“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從此以後,《陰符經》才傳抄流行於世間。但具體作者是誰?不得而知。《陰符經》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其含義卻較為深遠,中心思想與道祖老子的《道德經》相通,同時還可看作是《道德經》的總綱。由此推測,其作者無疑是與道祖老子思想境界相接近的大智慧之人。《陰符經》面世之後,經世之人對此經文有了一百多種詮釋。但是,不少的人多將其當做內丹、兵法或奇門經典對其進行解讀。故此,並不全面的。《陰符經》因為存在著多種版本,文句也不盡完全一致,但很多人認為應該以唐初名臣書法家褚遂良尊奉皇帝之命所寫之本為準。這個版本的《陰符經》共分為上、中、下三篇,依次是《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

對於《陰符經》名稱的解讀,李筌認為:“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稱陰符。”同時代的張果認為:“心深微而無所不見,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謂之‘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契斯謂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清代的張清液則認為: “‘陰’字,昔稱分陰、寸陰,乃時字之義也。”也就是時機契合的意思。我認為三個人的解讀都有道理,應該予以接受與理解。

至於對《陰符經》書名之前冠以“黃帝”二字,有人以為是偽託黃帝之名而已。但我認為:冠以“黃帝”二字不是要說明是黃帝的作品、黃帝時代的作品,或者要假託黃帝威名以嚇唬俗人,而是作者為了借用“黃帝”的盛名以引起世人的注意而已。這樣認識,是較為合情合理的。

下面,編著者對《陰符經》全文依照文句順序逐句予以註釋、翻譯與解讀。為了便於探究、閱讀和理解,譯註者還對《陰符經》上、中、下三篇原文中的句子編排了順序。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第一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移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機。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下面,逐句予以註釋、翻譯和旨意探究。

(一)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白話】

觀察與探究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進而掌握這些規律,就能夠自主地運用這些規律,融入到“道”的自由王國裡去做人做事,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其它辦法。

【意旨探究】

這句話是《陰符經》的總綱。是如何觀“道”的方法,也即是如何觀察和探究隱藏在表面現象的背後,卻能左右表面現象發展的運行規律。故“觀” 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執天之行”而言,我們要觀察和探究的是“天之道”。古人往往是“天”“道”不分。到了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老子的偉人,他將“道”和“天”區別開來。他在他的《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句活的意思是說,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寂靜無聲、空虛無形,它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命名為“大”。這說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是“道”的衍生物;道比天要大。按照《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人以“道”為歸的法則來看,“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曰宇宙萬物及其運行的規律。如宇宙間的的星系運轉,地球上的日往月來、四季變遷、晝夜寒暑、風霜雨雪、二十四節氣的轉換變化,人生之中的生老病死、興衰成敗、吉凶禍福等,以及各類事物之間的陰陽五行、生剋制約等。進而延伸到人類社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自然之道。只有觀察和掌握大自然與各種人事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必須遵循這些規律才能比較順利地應對世界上各種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關係,從而能夠比較輕鬆自如地生活在人世間。這就是“執天之行”。能夠做到這樣,看起來似乎是繁瑣無比的,但只要研究和掌握了它的運動變化規律,就覺得它是最簡易、完善而穩妥的、必須能夠做到的。如《周易·繫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犧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在遠古時代,人們對大自然一無所知。當雷鳴電閃、颳風下雨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俯看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他通過自身的研究,結合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創作了陰陽八卦,並用以領會神明的道德,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又如,人為什麼要遵紀守法?《道德經》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當道、德、仁、義準則約束不了人們的心性時,社會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禮”(制度法規)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符合“天之道”的自然運行規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如,為什麼心腦血管病多發於冬季?因為冬季氣溫逐漸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心腦血管病人身體受冷空氣刺激,血管驟然收縮,易導致血管阻塞,血流供應中斷,血液流通受阻,使原來硬化脆弱的小動脈因承受不了強大的內壓而被“引爆”,發生腦出血。怎麼預防?“執天之行”一是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冬季寒冷時容易收縮、痙攣,發生供血不足,並可能導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二是患者不宜晨練。因為睡眠時,人體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晨起時突然大幅度鍛鍊,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季應該注意這個問題。三是進補要適度。民間素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本來就少,加之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冬季進補一定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四是心態平衡。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五是適當運動。心腦血管患者不是不能運動,而是要適當運動,運動量減少也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控制好運動量。冬季要等太陽升起來之後再去鍛鍊,此時,溫度回升,可避免機體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病。

以上三個例整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意思所在。我們如果能夠進一步研讀好《陰符經》智慧,再把握好時代脈搏,就能融入到“天之道”的“自由王國”之中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