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後漢第二任皇帝也成了短命皇帝?

為啥後漢第二任皇帝也成了短命皇帝?

為啥後漢第二任皇帝也成了短命皇帝?

劉和,字玄泰,後漢開國皇帝劉淵的嫡長子,生母為劉淵的第一任皇后呼延氏。同劉淵一樣,劉和也是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其劉姓源於漢匈和親。當年,匈奴強盛時,漢高祖劉邦“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見《晉書》)。劉淵的叔祖劉宣、父親劉豹及劉淵本人等留居漢地的匈奴貴族,為了政治需要而冒姓劉,並取了漢人名字。承襲父祖,劉和也跟著姓劉。

劉宣、劉淵都非常向往漢文化,而且十分好學,滿腹經綸,文武雙全。受祖上的影響和薰陶,劉和從小就開始習學:《毛詩》(即《詩經》)、《左氏春秋》、《鄭氏易》等漢人著作。劉和非常聰慧,接受漢學非常快,“好學夙成”,儒家經典、陰陽八卦,無所不通,什麼東西都是一學就會。長大以後,劉和“身長八尺,雄毅美姿儀”(見《晉書》),成為一個既熟悉漢族儒家經典,又風度翩翩的帥哥。

在諸子中,劉淵最欣賞第四子劉聰。劉聰不僅相貌奇異,而且“幼而聰悟好學,……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十五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見《晉書》),文武兼備,堪稱一代豪傑。在劉淵組織的歷次征戰攻伐中,劉聰戰功卓著。不論是能力還是功勞,劉聰遠勝劉和。但是,劉淵既然為使中原民心歸附,而稱漢帝,最終,決定遵循立嫡以長的漢家制度。河瑞二年(公元310年)正月,劉淵正式冊立嫡長子劉和為太子。

隨著身份的提升,劉和的性情也為之大變,“及為儲貳,內多猜忌,馭下無恩”(見《晉書》),當了太子後,劉和開始對眾兄弟無端猜忌,對文武大臣薄情寡恩,生怕有人從中作梗,伺機滋事,撼動其太子的地位,影響其繼承皇位。劉和還沒當上皇帝就這般失道,真可謂有才無德,空有一副好皮囊。

知子莫若父,劉淵既立劉和,就想方設法保劉和,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權力分化。七月,劉淵染病,因對身後之事放心不下,故臨終前任命陳留王劉歡樂為太宰,長樂王劉洋為太傅,江都王劉延年為太保,楚王劉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以上四人同時掌管政府機要。同時,讓齊王劉裕、魯王劉隆、北海王劉乂、始安王劉曜、安昌王劉盛、安邑王劉欽、西陽王劉璿等人分別掌握皇家禁衛軍。

劉淵如此安排,目的就是防止權力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對劉和不利,可謂用心良苦。同月,一切安排就緒的劉淵,安心離逝,劉和即位,成為匈奴漢國第二任皇帝。雖然當上了皇帝,但因劉和早先“猜忌無恩”,早已使得人心離散,身邊真正可以倚為心腹、真正能給劉和正能量的人,寥寥無幾。賢者避,小人出,歷朝歷代皆如是。

果然,在劉和稱帝的第三天,宗正呼延攸、侍中劉乘、衛尉西昌王劉銳就靠了上來,正是這三個佞臣,一手將劉和送上了黃泉路。 呼延攸是劉淵第一任皇后呼延氏的兄長,官拜宗正,劉淵因其素無才行,一直讓他幹些掌管皇帝親族雜七雜八事物的閒差,至死也沒有提拔他。劉乘一向厭惡劉聰,恨不得將劉聰除之而後快。劉銳認為自己身為衛尉、西昌王,而沒有位列顧命大臣感到恥辱,心中怨氣不小。這三個佞臣各懷鬼胎,各為己私,但目的相同,都想借劉和之手,扳倒劉聰等人,以提升自己的地位,並從中撈取政治好處。

但凡小人,擅長挑撥離間,也最會猜度皇帝的心思。呼延攸等人知道劉和為人猜忌,此時,正擔心手握軍權的劉聰等人造反,便順勢進諫:先帝劉淵不考慮輕重,讓三王(劉裕、劉隆、劉乂)在皇城內統領強兵,劉聰擁兵十萬在近郊駐紮,陛下居於客位,應當儘早打算,並特別指出,“此之禍難,未可測也”(見《晉書》),讓劉和趕緊動手,否則,大難臨頭。劉和因呼延攸是其親舅,故深信不疑。

心意已決,劉和於當日深夜便拉攏劉盛、劉欽等皇族近支,表明個人想法,不料,遭到了劉盛的激烈反對,呼延攸“命左右刃之。盛既死,欽懼,曰惟陛下命”(見《資治通鑑》),勉強同意起兵。次日四路人馬開拔,劉銳率第一路攻打劉聰,呼延攸率第二路攻打劉裕,劉乘、劉欽率第三路攻打劉隆,田密、劉璿率第四路攻打劉乂。不料田密、劉璿臨陣反水,“密、璿等使人斬關奔於聰”(見《晉書》),讓劉聰有了準備和防範。 劉聰深諳《孫吳兵法》,領兵打仗是強項,於是“命貫甲以待之”(見《資治通鑑》),命將士全副武裝,嚴陣以待。

劉銳出兵後,一看劉聰這陣勢,自知不敵,不戰而退,與呼延攸、劉乘合兵一處,雖然斬殺了劉裕、劉隆,但皇城西名門被劉聰輕而易舉攻破。劉聰在光極殿西室殺死劉和,活捉了劉銳、呼延攸、劉乘,並將他們梟首示眾。一場因聽信佞言而發動的內戰就此結束,一個因過分猜忌而動粗的皇帝就此殞命。

從七月“己卯”即位,到“乙酉”身死,劉和前後只當了七天皇帝,在歷朝歷代短命皇帝中,位列第四。劉和死後,劉聰廢黜其皇帝名號,加諡其為戾太子。按古代諡法,不悔前過曰戾,劉和名副其實。劉和不辨奸佞,不念手足,一味猜忌,最終,在奪權中失勢,在驚恐中喪命。

(本篇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