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內容轉載授權請點擊(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key=F82ED45ED46DD68B530ADFC67D549978)

京劇裡有一個名戲《蘇三起解》,裡面的蘇三有一句著名的唱詞“洪洞縣裡沒好人”。在胡哥上一篇文章寫山西臨汾洪洞縣萬安鎮韓家莊村的時候,給大家介紹過韓家莊村的好人們,給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孤寡老人等修建了一座善院,救濟災民,充分說明蘇三的唱詞是片面之詞。

洪洞縣韓家莊最出名的其實不是玉皇樓、魁星樓、善院這些古代公共建築,而是這裡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技藝。據說是臨汾市知名的“簸箕之鄉”,傳承了有千年之久。

胡哥一行走訪時,正值中午,也不是專門瞭解柳編的,因此無緣得見簸箕的製作過程。好在經過資料查找,詳細瞭解了韓家莊“柳編之鄉”的由來與典故。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這是晉中壽陽的柳編。正版示意配圖。

韓家莊西北十里遠的地方,是一座山包名為古歷山。《史記》中記載的“舜耕歷山”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裡(當然,“舜耕歷山”的地點有多種說法,不必較真)。

舜當時還不是後來的帝王,從事體力勞動,以孝聞名天下。當時堯帝四海訪賢,聽說後就來到歷山考察。當時的舜趕著耕牛犁地,奇怪的是他不鞭打牛身,只是敲打掛在犁上的簸箕,堯帝由此認為舜仁慈智慧,遂將帝位禪讓給舜。這就是當地傳說的“簸箕問鼎”的故事。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山東日照的簸箕編織。正版示意配圖,洪洞韓家莊村與此類似。

這個簸箕,傳說就是舜的舅舅(韓家莊人)編的。所以在每年三月三舉辦“接姑姑、送娘娘”民俗活動中,韓家莊人的鑼鼓隊敲打的都是柳編的笸籮、簸箕等,不用常見的鑼鼓鈸等金屬樂器,這也是“柳編之鄉”非常獨特的民俗了。

據介紹,洪洞縣韓家莊村的柳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編,現在堅持柳編的家戶只有16戶不足20人(據臨汾新聞網2018年10月30日報道)。

匆匆尋訪,時間有限,胡哥一行沒有得見柳編的詳情。不過在山西農大信息學院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該院學生李軍霞、馬文靜專門採訪了韓家莊村堅守柳編手藝的幾位六旬老人,並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實踐報告。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學生們寫的韓家莊村柳編的文章。

在他們的文章中,記敘了辛苦的柳編過程。因為泡好的柳條(紅柳、杞柳、荊條)要保證柔韌度,所以編織簸箕的地點是在陰暗潮溼的地窖裡,當地人稱為窨,據說家家有,大小不等。

柳編程序有泡製、刮皮、挑選、打底、編板、補角、纏邊等多道工序。當地流傳有一句順口溜“韓家莊的簸箕,溫家莊的箢,柳條編的真好看”。

柳編沒看到,但是古村行還得繼續。吸引胡哥的還是那有著滄桑感的各式窯洞以及古官道上的古渡橋。民居體現著古代村民的建築審美意趣,渡橋則展示著古韓家莊人對水利的利用。

窯洞雖然大家不算稀罕,但是不同的古村落裡,窯洞的形式也不同。比如長治市平順縣古村裡的窯洞,那就是土窯、石窯多,磚窯也有但都是掛個立面。韓家莊村地處晉南,同樣屬於黃土高原地帶,窯洞在這裡隨處可見,而且造型裝飾別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韓家莊村善院。

比如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的善院,那種一排三孔窯洞,立面全部青磚壘砌,門窗作拱券形,拱券下部有精美磚雕墀頭,是花卉和瑞獸。加上奇特的頂部單獨起造影壁樣窄牆,金錢圖案裝飾的攔馬牆,非常特殊。

還有一家是窯樓院。下層是一門兩窗三孔窯洞,攔馬牆上二層是三間房,煙囪從一樓直通二樓房頂。屋瓦還是筒瓦,顯示出主家相當有財力。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韓家莊村窯樓院。

整體來看,韓家莊村人古代因為交通便利的原因,村民富裕,反映在住宅建築上,雖然是看起來造價比較便宜的窯洞形制住宅,但是除了個別靠山窯之外,都是青石作基,四面包磚,顯示出十足的財力。而立面門邊的天地窯多數是兩個,這也是極為罕見的。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帶兩個天地窯的窯洞院。

窯洞的拱形門窗裝飾圖案相對比較簡單,頂部的攔馬牆(護崖牆)等則基本是鏤空的構造,既節約磚瓦,又美觀大方,顯示出一種實用主義的傾向。這一點從一棟保存完好的樓房門匾題字上可以體現出來。

這戶人家在二郎廟後面的路口處,保存完好的是這家的西房,二層樓。雖然噴塗了黃色塗料,但是那高大的樓體、正脊上密佈的荷花磚雕、筒瓦、貓頭瓦當滴水、房簷下的墀頭,都能看出主家的財力雄厚。畢竟樓房的造價要比窯洞高很多。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簡樸而氣派的樓房。注意看門匾。

然而這不算什麼,正門頂部嵌弧形卷軸樣門匾,上面凸雕四個繁體字“崇實黜華”兩側有凸雕麒麟。除了麒麟和正脊上的荷花磚雕,其他各處都是簡潔的處理。正應了門匾上那四個字的寓意:崇尚務實,革除浮華。

這一點和山西晉東南地區的富裕古村比如蔭城村、泉之頭村、良戶村、南安陽村,有著迥異的區別,那裡的窯洞、樓房等的磚雕裝飾極盡奢華,除了彰顯財力,還顯示出極高的審美趣味。詳情點擊山西陽城第一富翁,建起一座潘家莊園,比王家大院還精美氣派

太行山村古民居竟然出現皇家御用龍頭雕飾,百年之謎誰人能解

當然這也和當地民眾的精神追求有關,也體現了晉南民居的一種建築造型藝術特色,雖不奢華,卻同樣精緻。

胡哥一行從老房子營造的歷史場景中走出,已是日頭偏西。回首來路,那些古香古色的窯洞、老宅俱已半遮半掩地躲藏在一片整齊的新民房後面,似乎在悄悄目送胡哥的離去。前方,等待著胡哥的是韓家莊村最有名的水利設施——通渡橋。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通渡橋。

據資料顯示,韓家莊村的水利設施很完備,除了大家熟知的水井、蓄水池外,這裡還在唐代利用村邊流過的北澗河攔河修壩、挖渠引水,渠長3公里,是洪洞縣有史以來最早的一項水利工程。隨後在金代和元代又各修一渠,極大地造福了當地百姓。

在村東古官道上,澗河水隔斷了交通,有一座古老的石橋,見證了一位大善人的功績。車行官道上,遠遠地就看見道路南邊立著一座六角碑亭,裡面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通渡橋邊的碑亭。

碑亭邊上就是有名的古代通渡橋。橋是石橋,五孔並列,長近百米,寬5米多,深10米多,堅固結實。橋孔下的幾處橋腿處還專門壘砌了尖形分水石,以減輕河水對橋墩的衝擊力。當然現在河道乾涸,長滿雜草,還留有不少垃圾,讓人看了有些傷感。

這座通渡橋是萬安鎮劉家的一位名叫劉丕的官員,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的。橋邊的碑亭裡的碑詳細記載了重修經過。亭柱上迎著橋的一面有一副對聯:“歌功頌德俱計年,行人載物不言利”。亭子內碑的正面是一行大字:誥授資政大夫議敘鹽運史司鹽運使加三級界封劉公功德碑,背面是詳細的修橋經過和“清嘉慶十二年”的落款。

無論是劉丕出於什麼目的修建了此座通渡橋,在兩百多年前的古代,這絕對是一件造福百姓、功德無量的大事,善行義舉青史留名也是應該的。蘇三若是見到此橋,一定不會發出“洪洞縣裡沒好人的”感嘆。

山西臨汾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窯洞美古橋美人更美

韓家莊村古宅門樓。

幾多精美的窯樓和老宅,幾多輝煌的廟宇和善院,幾多水渠和渡橋,古代的韓家莊村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富而思賢,在舜帝故地感受上古賢君的風範,留下了足以讓後人敬仰的帶著愛心的古建。這不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感化。走訪一座古村,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跟胡哥看古村,感受古村落的無窮魅力,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古代官商大戶眼界超前,開辦私立大學培養後代青史留名

山西壺關這個晉商大院,佔地比喬家大院大一倍,藏在深山無人知

媲美山西王家大院精美三雕,太行山深處小村莊美在何處

太行山巔的一個古村落裡,發現一座潞商富翁的棋盤四合院

山西長治最南邊的西火鎮發現一個小巧精緻的美麗古村莊

黃土高原上藏著一個世外桃源,她就是山西臨汾的上寨古村

山西陽城第一富翁,建起一座潘家莊園,比王家大院還精美氣派

山西長治最南邊的村,一院院精美的明清老院子一次看個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