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首選合作社,他靠水稻、蔬菜種植,年純收入350萬元

王紅英,撫遠縣海青鄉永發村農民。2012年4月成立撫遠縣永發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以“合作”的形式發展生產,解決了偏遠農村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生產資料購買成本高、銷售價格低的大問題。在合作社的平臺上,王紅英和村民們共同打造了一片現代農業生產的新天地。

合作社現有社員26戶85人,固定資產450萬元,直接帶動農戶50戶,輻射農戶135戶,農民603人,輻射耕地面積6.8萬畝。在王紅英帶領下,合作社制定了“瞄準農村農業、整合社員資源、多元多樣經營”的發展戰略,明確了“立足本村、輻射周邊,整村推進、服務鄉域”的發展目標。通過社員的共同努力,2015年,合作社種植水稻1.2萬畝,總收益1500萬元,純收入350萬元。

農村創業首選合作社,他靠水稻、蔬菜種植,年純收入350萬元

水稻種植

王紅英從本地實際出發,帶領合作社成員圍繞農業發展短板、農民致富難題想點子、出實招。為了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意識和科技生產水平,她有意識地組織村民開展互助合作,成效顯著。每年春節前後,王紅英便蒐集合作社成員在購買生產資料方面的需求,統一開展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的購置,化零散的需求為整體購買需求,提升了村民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畝均降低生產成本90元以上。合作社集中成員的大型機械,統籌調度,採用代耕、代育苗、代插秧等方式,幫助搶積溫,搶農時,確保播在“豐產期”。

合作社充分發揮全體成員的才智,科學制定售糧計劃,收集、整理和搭建售糧信息平臺,在對外銷售時統一抱團,解決了成員糧少難賣的問題,杜絕了收購方只收好糧、不收差糧,或超低價收購差糧的現象。過去,農民售糧時,均為小秤稱重,一袋一秤。這種方式耗時耗力效率低下,稱重準確性難以保障。針對這種情況,她安裝了地秤,整車秤糧,極大地提高了售糧的便利性,保障了售糧農民的利益。幾年來,她通過地秤讓利農民10餘萬元。她集中整合成員們的閒置資金,搭建資金銜接平臺,扶持資金短缺的成員組織生產,幫助資金盈餘的成員擴大增值空間,以真心換真情,得到了成員們的一致好評。多年來,每年銜接資金都在300萬元左右。

過去,永發村一直以種植大豆為主,售價不高。王紅英通過外出調研,進行效益對比,適時調整種植結構,把水稻漫撒種植改為插秧栽培,聘請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引進優良品種,有效提高了水稻科技含量、品質和產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基地現有水稻育秧大棚小區4個,大棚123棟;建設100噸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車間,年實現催芽4.5萬畝,匹配種子、化肥、農藥及棚膜等農資資金240萬元。今年,基地引入有機質育苗土培育秧苗,建立一個有機質育苗工廠,培育有機質育苗土,解決農民用土不足、秧苗質量不高的問題。經過對比發現,相比正常培育的秧苗,有機質育苗土培育的秧苗苗壯、根系盤根好,植株穗大、粒多、高產。

合作社還將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劃分成4-5個區域,每個片區採取經理負責制,每一位經理負責375畝地。引入種植管理人才,對種植管轄區域全面負責,制定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年初確定年度完成目標,超額完成既定目標的,按照超出數量一定比例提取獎勵資金,用於激勵經理人。沒有完成目標的,從未兌現的工資里扣除相應比例的資金作為懲罰。業績與薪酬的掛鉤,激發了經理人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為提高大棚利用率,合作社以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在工廠化育秧結束之後,開展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進行蔬菜大棚生產,既豐富縣鄉區域的農產品市場蔬菜品種,提供新鮮、綠色的地產蔬菜,又增加了合作社收益。2015年,合作社大棚蔬菜種植收入每棟1.5萬元,30棟純利潤達到9萬元,戶均增收3460元。

王紅英發現,永發村家家戶戶都有前庭後院,平均每戶面積都在1畝左右,鄉親們施農家肥,種各種蔬菜。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儲藏技術落後,蔬菜造成大量的積壓浪費。王紅英就帶領農民們研究蔬菜儲藏技術,購買烘乾機,建立蔬菜脫水處理、蔬菜儲藏車間等農業基礎設施,將蔬菜晾乾、貯藏。同時,嘗試採取“互聯網+蔬菜”模式,暢通蔬菜銷售渠道。現代化的營銷方式在邊遠地區發揮了作用,農民在房前屋後種植有機蔬菜,年輕人通過網絡銷售,進一步幫助村民增收致富。經初步測算,通過這種渠道,每家每年增收3000到5000元。合作社成立也為永發村村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2014年以來,有24位村民在合作社找到了就業崗位。今後,王紅英將繼續帶領鄉親們,用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規劃合作社的未來,為撫遠農村經濟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