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


"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傳統以固定地租流轉土地的基礎上探索“攤股入畝,按比分紅”的模式,併為職業農民建立風險保障基金,勒緊了合作社中企業成員、職業農民和股權農戶三個主體之間的利益紐帶,推動了多元主體的跨地域合作。該合作社實行的職業農民代表制,是大規模、跨地域合作社踐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積極探索和創新。

擰緊利益紐帶 實現跨域合作

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2年,成員出資總額2000萬元。經過近7年的發展,種植規模已從最初的3766畝擴展到近3萬畝,涉及南和縣6個鄉鎮30個行政村共6696個農戶。合作社地處我國小麥核心產區,主要種植優質冬小麥、玉米兩大主糧,畝均產量小麥1100斤、玉米1300斤,糧食年產量3.3萬噸。2016年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範社,2019年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一、按生產要素入股,夯實多元合作的組織框架

金沙河合作社成員數量眾多、成員成分多元,涉及利益群體龐大。合作社現有成員445名,從成員身份上分為三類:一是企業法人成員1個,即金沙河面業集團;二是職業農民成員72名;三是股權農戶,即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戶372戶。

合作社容納了資金、技術、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出資,形成了企業法人、職業農民、股權農戶三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利益聯結紐帶,夯實了跨地域多主體合作的利益基礎。從出資結構看,三類成員的出資各不相同:一是企業法人成員以貨幣出資671萬元,負責提供糧食種植的經營性成本投入;二是職業農民成員以自身經營管理技術出資,人均負責管理約400畝土地生產經營;三是股權農戶以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涉及2個試點村的372個農戶約1800畝土地。

合作社實行跨域發展的規模化種植,從土地流轉關係看,經營的3萬畝土地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流轉土地2萬餘畝,合作社對這部分農戶支付“雙500”固定租金(即500斤玉米和500斤小麥,按照當年市場價折算成貨幣);二是接手種植大戶因經營不善而棄耕的土地9250畝。

二、“攤股入畝”按比例分紅,加強多元合作的利益紐帶

由於土地資源在質量、位置、承包期限等方面各不相同,職業農民的技術經驗、管理能力等也因人而異,難以對其貨幣化評估定價。為激勵成員的積極性,合作社以每個職業農民種植管理的一定面積地塊為獨立核算單元,“攤股入畝”按比例進行盈餘分配。合作社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按照土地流轉方式,實行固定租金和股權分紅兩種分配方式(圖1):

(1)固定租金模式。單個職業農戶獨立核算的地塊,在每季種植前支付承包農戶“雙500”固定租金、扣除其他各項種植生產成本後的經營利潤,由企業法人成員與該職業農民成員進行“五五分成”。

(2)股權分紅模式。同樣以單個職業農民的種植地塊為核算單元,股權農戶成員獲得“固定租金+二次分紅”,災年時保證股權農戶固定租金收益,豐年時所得盈餘再進行二次分配,按照5:3:2的比例分配給職業農民成員、企業法人成員和股權農戶成員,保證股權農民負盈不負虧。

在這兩種分配模式下,職業農民成員均獲得獨立經營地塊上種植盈餘的50%。這樣的分配方式在有效確保職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責任管理意識的同時,也保障了股權農戶和企業成員的利益,實現了合作共贏。


"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傳統以固定地租流轉土地的基礎上探索“攤股入畝,按比分紅”的模式,併為職業農民建立風險保障基金,勒緊了合作社中企業成員、職業農民和股權農戶三個主體之間的利益紐帶,推動了多元主體的跨地域合作。該合作社實行的職業農民代表制,是大規模、跨地域合作社踐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積極探索和創新。

擰緊利益紐帶 實現跨域合作

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2年,成員出資總額2000萬元。經過近7年的發展,種植規模已從最初的3766畝擴展到近3萬畝,涉及南和縣6個鄉鎮30個行政村共6696個農戶。合作社地處我國小麥核心產區,主要種植優質冬小麥、玉米兩大主糧,畝均產量小麥1100斤、玉米1300斤,糧食年產量3.3萬噸。2016年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範社,2019年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一、按生產要素入股,夯實多元合作的組織框架

金沙河合作社成員數量眾多、成員成分多元,涉及利益群體龐大。合作社現有成員445名,從成員身份上分為三類:一是企業法人成員1個,即金沙河面業集團;二是職業農民成員72名;三是股權農戶,即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戶372戶。

合作社容納了資金、技術、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出資,形成了企業法人、職業農民、股權農戶三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利益聯結紐帶,夯實了跨地域多主體合作的利益基礎。從出資結構看,三類成員的出資各不相同:一是企業法人成員以貨幣出資671萬元,負責提供糧食種植的經營性成本投入;二是職業農民成員以自身經營管理技術出資,人均負責管理約400畝土地生產經營;三是股權農戶以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涉及2個試點村的372個農戶約1800畝土地。

合作社實行跨域發展的規模化種植,從土地流轉關係看,經營的3萬畝土地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流轉土地2萬餘畝,合作社對這部分農戶支付“雙500”固定租金(即500斤玉米和500斤小麥,按照當年市場價折算成貨幣);二是接手種植大戶因經營不善而棄耕的土地9250畝。

二、“攤股入畝”按比例分紅,加強多元合作的利益紐帶

由於土地資源在質量、位置、承包期限等方面各不相同,職業農民的技術經驗、管理能力等也因人而異,難以對其貨幣化評估定價。為激勵成員的積極性,合作社以每個職業農民種植管理的一定面積地塊為獨立核算單元,“攤股入畝”按比例進行盈餘分配。合作社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按照土地流轉方式,實行固定租金和股權分紅兩種分配方式(圖1):

(1)固定租金模式。單個職業農戶獨立核算的地塊,在每季種植前支付承包農戶“雙500”固定租金、扣除其他各項種植生產成本後的經營利潤,由企業法人成員與該職業農民成員進行“五五分成”。

(2)股權分紅模式。同樣以單個職業農民的種植地塊為核算單元,股權農戶成員獲得“固定租金+二次分紅”,災年時保證股權農戶固定租金收益,豐年時所得盈餘再進行二次分配,按照5:3:2的比例分配給職業農民成員、企業法人成員和股權農戶成員,保證股權農民負盈不負虧。

在這兩種分配模式下,職業農民成員均獲得獨立經營地塊上種植盈餘的50%。這樣的分配方式在有效確保職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責任管理意識的同時,也保障了股權農戶和企業成員的利益,實現了合作共贏。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圖1.金沙河合作社分紅模式示意圖

此外,為加強風險防範,提高農戶成員的風險抵抗能力,在縣財政統一繳納農業保險、合作社自行購買商業性保險的基礎上,合作社還建立了風險保障金。當因受不可抗力等特殊因素導致成員種植經營出現嚴重虧損時,合作社向職業農民發放生活補助。2016年邢臺發生水災後,合作社給予受災地塊的4位職業農民成員每人3萬元補償金。2018年,合作社從風險保障金中拿出315萬元,用於補貼職業農民成員普遍出現的經營性虧損。

三、職業農民代表制+“農事寶”,民主管理更透明

金沙河合作社農民成員眾多,單個農民成員的權益比例很小,尤其是股權農戶成員的戶均流轉面積4.74畝、不足合作社土地面積的萬分之二,多數股權農戶成員對合作社種植經營決策缺乏專業識別判斷能力,因此,直接參與合作社民主監督和管理既費時又費力,參與意願和動力不足。為此,金沙河合作社採用職業農民代表制,由職業農民成員代表股權農戶成員參與合作社民主管理。職業農民成員參與合作社日常種植管理全過程,對種植成本、收益核算情況更為了解,他們與股權農戶成員是同股同權的利益共同體,能充分代表股權農戶表達權益,股權農戶成員也願意接受職業農民代為行使民主決策的結果。

為了加強社內監督,實現財務公開透明,合作社引進“農事寶”手機應用軟件實現全流程透明化監管。在“農事寶”的信息化管理下,合作社所有的物資採購、生產成本、銷售收入等財務信息均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在線查詢、實時共享,職業農民成員還能隨時瞭解自己的各項物料領取、農機使用等情況,查閱歷史年份及當季種植的各項開支、收入明細及盈餘分配,瞭解農田種植的作業標準,記錄各項作業的工時、人力等細項指標,對作業質量進行評判打分(表1)。


"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傳統以固定地租流轉土地的基礎上探索“攤股入畝,按比分紅”的模式,併為職業農民建立風險保障基金,勒緊了合作社中企業成員、職業農民和股權農戶三個主體之間的利益紐帶,推動了多元主體的跨地域合作。該合作社實行的職業農民代表制,是大規模、跨地域合作社踐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積極探索和創新。

擰緊利益紐帶 實現跨域合作

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2年,成員出資總額2000萬元。經過近7年的發展,種植規模已從最初的3766畝擴展到近3萬畝,涉及南和縣6個鄉鎮30個行政村共6696個農戶。合作社地處我國小麥核心產區,主要種植優質冬小麥、玉米兩大主糧,畝均產量小麥1100斤、玉米1300斤,糧食年產量3.3萬噸。2016年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範社,2019年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一、按生產要素入股,夯實多元合作的組織框架

金沙河合作社成員數量眾多、成員成分多元,涉及利益群體龐大。合作社現有成員445名,從成員身份上分為三類:一是企業法人成員1個,即金沙河面業集團;二是職業農民成員72名;三是股權農戶,即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戶372戶。

合作社容納了資金、技術、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出資,形成了企業法人、職業農民、股權農戶三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利益聯結紐帶,夯實了跨地域多主體合作的利益基礎。從出資結構看,三類成員的出資各不相同:一是企業法人成員以貨幣出資671萬元,負責提供糧食種植的經營性成本投入;二是職業農民成員以自身經營管理技術出資,人均負責管理約400畝土地生產經營;三是股權農戶以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涉及2個試點村的372個農戶約1800畝土地。

合作社實行跨域發展的規模化種植,從土地流轉關係看,經營的3萬畝土地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流轉土地2萬餘畝,合作社對這部分農戶支付“雙500”固定租金(即500斤玉米和500斤小麥,按照當年市場價折算成貨幣);二是接手種植大戶因經營不善而棄耕的土地9250畝。

二、“攤股入畝”按比例分紅,加強多元合作的利益紐帶

由於土地資源在質量、位置、承包期限等方面各不相同,職業農民的技術經驗、管理能力等也因人而異,難以對其貨幣化評估定價。為激勵成員的積極性,合作社以每個職業農民種植管理的一定面積地塊為獨立核算單元,“攤股入畝”按比例進行盈餘分配。合作社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按照土地流轉方式,實行固定租金和股權分紅兩種分配方式(圖1):

(1)固定租金模式。單個職業農戶獨立核算的地塊,在每季種植前支付承包農戶“雙500”固定租金、扣除其他各項種植生產成本後的經營利潤,由企業法人成員與該職業農民成員進行“五五分成”。

(2)股權分紅模式。同樣以單個職業農民的種植地塊為核算單元,股權農戶成員獲得“固定租金+二次分紅”,災年時保證股權農戶固定租金收益,豐年時所得盈餘再進行二次分配,按照5:3:2的比例分配給職業農民成員、企業法人成員和股權農戶成員,保證股權農民負盈不負虧。

在這兩種分配模式下,職業農民成員均獲得獨立經營地塊上種植盈餘的50%。這樣的分配方式在有效確保職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責任管理意識的同時,也保障了股權農戶和企業成員的利益,實現了合作共贏。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圖1.金沙河合作社分紅模式示意圖

此外,為加強風險防範,提高農戶成員的風險抵抗能力,在縣財政統一繳納農業保險、合作社自行購買商業性保險的基礎上,合作社還建立了風險保障金。當因受不可抗力等特殊因素導致成員種植經營出現嚴重虧損時,合作社向職業農民發放生活補助。2016年邢臺發生水災後,合作社給予受災地塊的4位職業農民成員每人3萬元補償金。2018年,合作社從風險保障金中拿出315萬元,用於補貼職業農民成員普遍出現的經營性虧損。

三、職業農民代表制+“農事寶”,民主管理更透明

金沙河合作社農民成員眾多,單個農民成員的權益比例很小,尤其是股權農戶成員的戶均流轉面積4.74畝、不足合作社土地面積的萬分之二,多數股權農戶成員對合作社種植經營決策缺乏專業識別判斷能力,因此,直接參與合作社民主監督和管理既費時又費力,參與意願和動力不足。為此,金沙河合作社採用職業農民代表制,由職業農民成員代表股權農戶成員參與合作社民主管理。職業農民成員參與合作社日常種植管理全過程,對種植成本、收益核算情況更為了解,他們與股權農戶成員是同股同權的利益共同體,能充分代表股權農戶表達權益,股權農戶成員也願意接受職業農民代為行使民主決策的結果。

為了加強社內監督,實現財務公開透明,合作社引進“農事寶”手機應用軟件實現全流程透明化監管。在“農事寶”的信息化管理下,合作社所有的物資採購、生產成本、銷售收入等財務信息均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在線查詢、實時共享,職業農民成員還能隨時瞭解自己的各項物料領取、農機使用等情況,查閱歷史年份及當季種植的各項開支、收入明細及盈餘分配,瞭解農田種植的作業標準,記錄各項作業的工時、人力等細項指標,對作業質量進行評判打分(表1)。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三:河北省南和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農事寶”增強了合作社信息公開和透明化,讓所有合作社成員能夠對合作社財務狀況進行實時監督,合作社成員只需在手機上打開該程序,就能實現對合作社賬目的實時查詢,做到“人人手中有本賬”,從而大幅降低了大型合作社成員財務監督成本,突破了合作社跨域管理的侷限性,提升了合作社社務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四、堅持主糧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推動融合發展

一是堅持主糧生產,保障糧食安全。金沙河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小麥、玉米兩大主糧種植,不斷開發適宜該地區種植的優質糧食品種,在閆裡基地3000畝試驗區種植多個類別的小麥、玉米品種,進行良種對比篩選,從種源上提升糧食品質,促進糧食增產增收。合作社種植的3萬畝全部為高標準現代化農田,全部地塊經土質檢測,因地施肥進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機肥的比重,提高基礎地力,將農戶手中的土地改造為適宜糧食種植的綠色高產田。

二是實現節本降耗,提質增效。合作社開展土地集約化利用,通過平整土地、填溝去壟,平均每100畝可增加2畝種植面積。集中採購生產物資,合作社成員戶均比普通農戶節省成本130元/畝。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進行精細化操作、標準化管理,每畝地可減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增加有機肥用量100公斤,每畝節水100立方,畝均糧食增產200斤。從田間地頭直接對接下游糧食加工企業,減少中間環節,每斤節省運輸儲存費用0.04元,每畝可增收約96元。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合作社生產的強筋小麥品質好,既可以作為麥種比普通小麥每斤高出0.1元銷售,也可以作為一等麥直接銷售給加工企業。

三是以股權資本為紐帶,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合作社充分利用企業成員在資金、市場信譽和風險抵抗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合作社作為企業的原料生產車間被納入農業全產業鏈體系,實現了小麥從田間地頭到掛麵出廠的全週期生產,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加了農戶產品的獲益環節。

四是成立職業農民學校,自主培養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面對規模化經營對種植技術提出的新要求,合作社不等不靠,2015年建成集住宿、餐飲、學習、會議為一體的合作社培訓基地,成立合作社職業農民學校,開闢3000畝的現場教學試驗田,採用全日制的職業化學習管理模式,對“種地老把式”成員開展職業培訓。目前,合作社通過職業農民學校培養出100多個職業農民。

五是帶動村集體增收,實現共同致富。村委會為合作社提供前期土地流轉整合、種植過程中的村民矛盾調解、水電路設施監督和維護、防火防盜等綜合性服務,降低了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交易成本。合作社根據該村入社託管的土地面積,給村委會每畝地50元/年的服務費,服務費直接支付給土地所在村的“村財鄉管”集體賬戶。2018年,合作社共支付服務費76.58萬元,涉及5個鄉鎮22個村,其中有6個貧困村、97戶貧困戶、181名貧困人口。例如土地規模最大的閆裡村入社管理的土地面積達5000畝,僅服務費的年收入就達到25萬元。2019年,合作社預計支付服務費115萬元,涉及30個行政村。

現在,許多自主經營的農戶都想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已經給合作社流轉土地的農戶也願意轉為股權農戶。在縣委領導下,在基層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支持下,金沙河合作社將進一步擴大規模,努力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讓更多農戶分享增產增收的紅利,使農業規模化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展示出更大的生命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