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長豐縣雙鳳湖

“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從主城區“141”擴展為市域“1331”

“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廬江縣礬山鎮明礬燒製遺址

“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關於印發廬江縣巢湖市和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加快工業發展總體方案的通知

“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關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修改意見的報告

“1331”的背後: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

○關於印發《關於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機構編制劃轉及人員安置意見》的通知

1331,看似簡單的一組數字,但你知道嗎,背後彰顯的卻是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而每個數字,則都代表著合肥近十年來的“成長”歷程。

區劃調整後的合肥

2011年8月22日,在合肥的城市進程中絕對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經國務院批准,安徽省在這一天宣佈撤銷地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三縣“一分為三”,其中,新設立縣級巢湖市和原廬江縣劃歸合肥管轄。

從理論上說,行政區劃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要求。我省現有行政區劃是在沿襲歷史的基礎上形成的,雖幾經調整,但中心城市規模較小等問題還是比較突出。

而合肥之南的巢湖市,因湖和古居巢得名。1999年,巢湖地區及縣級巢湖市被撤銷,設立地級市。但在十多年的發展當中,處於合肥、蕪湖、馬鞍山之間的巢湖,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經濟社會發展一直難有起色。但奇怪的是,儘管地級巢湖市建制極不穩定,可是其下轄的四個縣區經濟發展相對較快。這種弱市強縣的現象,被學者形象地稱為“小馬拉大車”。“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經濟學家程必定就認為,巢湖市對周邊縣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是太大。

恰在2009年左右,安徽逐步將開發重點轉移到800裡皖江。2010年1月國務院批覆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即定下以長江一線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雙核、滁州和宣城為兩翼的“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佈格局,這可以說是合肥得以實現區劃調整的“法寶”。

而在不少學者和決策者看來,區劃調整後,合肥,蕪湖、馬鞍山受益匪淺,三市連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應能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而且,區劃調整將在更大區域範圍統籌安排生產力佈局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於是在2011年5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撤銷巢湖市及有關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7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

眾所周知,隨著本世紀初“141”城市發展規劃的形成,合肥一直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濱湖新區的設立就是一個標誌。這也意味著合肥想成為從內陸走向沿湖的濱湖城市,而此次三分巢湖市,巢湖正式成為合肥的內湖,並使其距離“沿江省會”的夢想進了一大步,合肥如今距離長江最近僅有數公里的距離,從濱湖時代一躍實現臨江發展。

不僅如此,新合肥擁有近710萬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而且,按照2010年的數據,巢湖市撤銷後,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億元增至3012億元,一舉跨過3000億元門檻。

當然,除了對合肥自身發展有利外,區劃調整後,使得合肥、蕪湖、馬鞍山連在一起,三者在鋼鐵、汽車、家電產業上具有很強的互補優勢,對其他兩個城市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產業鏈的延伸,通過更為完善的協調機制來防止惡性競爭。而且還會帶來產業重組機會,例如,位於江南的蕪湖曾經試圖在長江北岸建設沿江工業園區和物流中轉基地,但以前由於長江北岸的無為縣、和縣歸巢湖市管轄,致使規劃無法實施。而調整將直接有助於蕪湖港口的大規模發展。

 “1331”發展規劃

隨著區劃的調整,2013年6月,備受關注的、構築合肥“1331”市域空間發展新格局的規劃橫空出世,再次讓合肥得以“成長”。

“1331”,看似簡單的一組數字,但其背後卻是一張“大合肥”的宏偉藍圖——1個主城區,3個副中心城區,3個產業新城,1個環巢湖示範區。每個區域都有著各自的發展定位,但卻又彼此聯動。通過“城湖聯動”,從而實現合肥的“轉型創新”。

具體說來,1個主城區可概括為“雙心兩扇兩翼”,其中的“雙心”,指位於老城區的“老城中心”和位於濱湖新區的“新城中心”;“兩扇”指合肥的西北方和東南方;“兩翼”則位於合肥的東北和西南部。3個副中心城區則指巢湖、廬江和長豐。其中,巢湖城定位為現代產業發展高地,旅遊休閒度假勝地等;廬江定位為合肥南部重要副中心城市,新興現代產業基地等;長豐定位為市域北部發展極,合肥經濟圈重要樞紐城市等。3個產業新城則分別指合巢產業新城、廬南產業新城和空港產業新城。1個環巢湖示範區則主打“體驗休閒慢生活,感受厚重美合肥”。

在這些區域規劃中,廬南產業新城像一顆閃亮的星星,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中。

我們先來看看廬南產業新城的定位——以循環重化、採礦冶金為主的產業新城,重點利用廬南豐富的鐵礦、硫鐵礦、銅礦資源,發展礦業採選以及後續硫基化工、鋼鐵、冶金建材、金屬深加工等產業,建設循環重化園區等。為什麼是這樣的定位呢?原來,廬江縣南部地區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一的鐵礦、二分之一的硫鐵礦及非金屬等30多種礦藏,開發廬南礦產資源,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是實現工業立市的途徑之一。

說到廬南豐富的礦產資源,位於此區域的礬山鎮就不得不說。廬江縣礬山鎮,自唐代就因盛產明礬著稱於世,因礬得名,因礦成鎮,迄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了。

據檔案記載,採礬是中國工業的開端,而礬山鎮的採礬業則是最早開始。《礬礦春秋》一書中就用“中華礬業砥柱,安徽化工之母”來描述礬山礬礦開採的特殊意義。煉礬業成就了當年廬江礬山鎮的繁榮。走在礬山老街,依稀可見盛極一時的礬礦業留下的痕跡:老街上人們為方便採石後的運輸而手工鋪設的石路,每塊青石板路面都嵌著幾道深深的車轍印痕,最深處足有3釐米,這就是用手推獨輪車運送明礬石遺留下的車轍印……而據瞭解,廬江縣現在已探明的礬礦儲藏量居全國第二位。

環巢湖示範區中的歷史訴說

體驗休閒慢生活,感受厚重美合肥,這些都可以在“1331”規劃中最後一個“1”——環巢湖示範區中感受得到。

按照規劃,該區域將利用巢湖沿岸的中廟、黃麓、烔煬、中垾、散兵、槐林、長臨河、三河、盛橋等地方,按照“兩帶四區”來發展;這一區域中,將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旅遊發展為特色,保護環巢湖自然生態網絡。而我們看到,這一區域中的每個地方,無不蘊藏著厚重的文化歷史。

比如,始建於元朝大德初年(1297)的中廟,當時為廬州一巨觀,被譽為“湖天第一勝境”,有詩這樣形容,“湖上高樓四面開,夕陽徙倚首重回。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再比如,走在烔煬鎮唐咀水下古城遺址岸邊,一塊奇石,一段仿古城牆,都向人們訴說著此處水下可能沉睡著一座“千年古城”,而附近散落的碎陶片和瓦礫,則傳遞出千年文明的訊息,讓“陷巢州、長廬州”的傳說更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而青磚小瓦馬頭牆,木雕門窗冬瓜樑,小橋流水環村繞的長臨古街,更是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人耕作於此,在清朝末年,長臨河鎮成為巢湖北岸地區的商品分銷集散地,有“小上海”之譽。另一古鎮三河,距今也有2500多年曆史,1858年太平天國陳玉成、李秀成在此大敗清軍,稱“三河大捷”。古鎮的老街上鋪著青石板,被千百年來的人行車壓打磨得光滑,兩側的徽派建築別具一格……

□程堂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