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向各位讀者介紹了從廢墟之上建立的東漢帝國,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有一位讀者朋友評價的十分到位,那就是皇帝幼小必然導致的就是皇權的衰弱,當權力出現空檔,必然會有其他勢力跳出來爭奪權力。

不管目的是救國救民,還是匡扶社稷,或者是謀取私利,其實各種訴求最後都化成對權力的渴望。只有掌控中央權力,才能真正的為所欲為。不僅僅是貪權謀財的佞臣需要權力,憂國憂民的忠臣也需要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朝堂之上對權力的爭奪。

由於皇權式微,所以皇帝必須借用其他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先後崛起,交替上位,和文官勢力集團共同構成東漢權力核心。這種三足鼎立的模式,或許會讓部分讀者覺得東漢政府的權力平衡可以就此構建。但是,不要忘了,這種所謂的“三”,並非是由制度構成,而是權力失衡的畸形產物,非但不能維繫社會穩定,反而會相互爭鬥,不斷內耗。

"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向各位讀者介紹了從廢墟之上建立的東漢帝國,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有一位讀者朋友評價的十分到位,那就是皇帝幼小必然導致的就是皇權的衰弱,當權力出現空檔,必然會有其他勢力跳出來爭奪權力。

不管目的是救國救民,還是匡扶社稷,或者是謀取私利,其實各種訴求最後都化成對權力的渴望。只有掌控中央權力,才能真正的為所欲為。不僅僅是貪權謀財的佞臣需要權力,憂國憂民的忠臣也需要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朝堂之上對權力的爭奪。

由於皇權式微,所以皇帝必須借用其他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先後崛起,交替上位,和文官勢力集團共同構成東漢權力核心。這種三足鼎立的模式,或許會讓部分讀者覺得東漢政府的權力平衡可以就此構建。但是,不要忘了,這種所謂的“三”,並非是由制度構成,而是權力失衡的畸形產物,非但不能維繫社會穩定,反而會相互爭鬥,不斷內耗。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皇權的象徵

公元125年,東漢王朝第六為皇帝漢安帝劉祜去世,在皇后閻氏等人的操縱之下,剝奪了劉祜親子劉保的繼承權,反而迎立濟北王之子劉懿繼位。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能夠把持朝政,再一次實現外戚專權的春秋大夢。可惜的是,劉懿天生沒有做皇帝的好命,在位兩百多天便身患病。這位前少帝的突然重病讓閻氏一黨手足無措,考慮到先前沒有立劉保為帝,現在如果再將他推向皇帝的寶座,必然會招來禍害,於是便打算再次召其他諸侯王子入京選擇一人繼位。但是,閻氏的獨攬大權引起了宦官勢力的不滿。於是他們聯合劉保,趁著諸侯王子尚未進京,發動政變。公元125年十一月初四的夜間,以宦官中黃門孫程為首的宦官勢力突然發難,殺死江京等依附閻氏的宦官,控制皇宮,迎立已經被貶為濟陰王的前太子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繼位之後的劉保,立即將閻顯、閻景、閻晏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誅殺,把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遷往外地,看管起來。

"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向各位讀者介紹了從廢墟之上建立的東漢帝國,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有一位讀者朋友評價的十分到位,那就是皇帝幼小必然導致的就是皇權的衰弱,當權力出現空檔,必然會有其他勢力跳出來爭奪權力。

不管目的是救國救民,還是匡扶社稷,或者是謀取私利,其實各種訴求最後都化成對權力的渴望。只有掌控中央權力,才能真正的為所欲為。不僅僅是貪權謀財的佞臣需要權力,憂國憂民的忠臣也需要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朝堂之上對權力的爭奪。

由於皇權式微,所以皇帝必須借用其他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先後崛起,交替上位,和文官勢力集團共同構成東漢權力核心。這種三足鼎立的模式,或許會讓部分讀者覺得東漢政府的權力平衡可以就此構建。但是,不要忘了,這種所謂的“三”,並非是由制度構成,而是權力失衡的畸形產物,非但不能維繫社會穩定,反而會相互爭鬥,不斷內耗。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皇權的象徵

公元125年,東漢王朝第六為皇帝漢安帝劉祜去世,在皇后閻氏等人的操縱之下,剝奪了劉祜親子劉保的繼承權,反而迎立濟北王之子劉懿繼位。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能夠把持朝政,再一次實現外戚專權的春秋大夢。可惜的是,劉懿天生沒有做皇帝的好命,在位兩百多天便身患病。這位前少帝的突然重病讓閻氏一黨手足無措,考慮到先前沒有立劉保為帝,現在如果再將他推向皇帝的寶座,必然會招來禍害,於是便打算再次召其他諸侯王子入京選擇一人繼位。但是,閻氏的獨攬大權引起了宦官勢力的不滿。於是他們聯合劉保,趁著諸侯王子尚未進京,發動政變。公元125年十一月初四的夜間,以宦官中黃門孫程為首的宦官勢力突然發難,殺死江京等依附閻氏的宦官,控制皇宮,迎立已經被貶為濟陰王的前太子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繼位之後的劉保,立即將閻顯、閻景、閻晏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誅殺,把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遷往外地,看管起來。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宦官的一般形象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內,外戚和宦官勢力之間發生了驚心動魄的激烈碰撞,其目的卻是皇帝人選的確定,皇權旁落積重難返。

漢順帝劉保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也由不得他不感恩,孫程等十九位宦官因擁立有功全部被封為侯,朝政大權也為宦官所把持。但是這樣的結果並非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劉保雖然給了宦官足夠的權力,卻也時刻想著能夠成為真正的皇帝。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必然還要藉助於另一勢力的支持。而此時的能夠擔當此任的,就是外戚。

關於漢順帝劉保,我們可以從他的幼年經歷揣測一下他的性格。作為一個生母被人所毒殺,常年在皇后的威脅之下生活,父親的搖擺不定更讓他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要麼變壞,要麼變衰。不管什麼結果,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都不是好事。劉保繼位之後,對國家大事完全聽之任之。加上性格原因,劉保更習慣於依賴某個強大勢力。如果沒有,他會利用皇權創造一個。

外戚的存在究竟是好是壞,這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作為劉保的岳父,樑商可以說是完美的扮演了中國好岳父的角色。樑商在最開始就是以外戚的身份進入朝堂,最開始被封為郎中,之後又升為黃門侍郎。公元128年,順帝選取樑商的女兒和妹妹進入皇宮做嬪妃,於是又升樑商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2年,樑商的女兒被封為為皇后,妹妹被成為貴人,因此,又加樑商為特進,賞賜安車駟馬,那一年,又拜樑商為執金吾。第二年,封樑商的兒子樑冀為襄邑侯,樑商謙讓不接受。公元134年,順帝想任命樑商為大將軍,樑商堅持說自己有病不上朝。 到了公元135年,順帝派太常恆焉捧著任命到樑商的家裡來授官,樑商才接受任命。這就是樑商從平凡走向巔峰的權力之路,沒有太多的爾虞我詐,只是劉保不斷扶持的結果。

但是,這些褒獎對於樑商來說,卻無法讓他坦然接受。從最開始,他就被打上了外戚的烙印。因此,哪怕他成為中朝第一人,威壓百官,仍舊謙恭溫和,虛心薦賢。洛陽城內齊聲叫好,稱讚樑商,順帝更把國家重務都交給他處理,無論是處理外交還是內政,樑商的總是能夠以其遠見卓識成功處理掉一個又一個的棘手難題。每次遇到災荒年歲,樑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無糧的災民,並且不說是大將軍的恩惠,只說是國家的救助。他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不曾憑藉權勢為非作歹。選賢任能,又不居功自傲,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都是一是人傑,因此才讓劉保對其越發信任。

可惜的是,漢順帝不斷扶持樑商的目的就是樹立一個支持自己的外戚,只是樑商卻並不能真正實現與宦官勢力打擂臺的戰略目標。甚至隱隱有著和宦官勢力相互妥協的意思,小黃門曹節等人權勢漸長,於是派兒子樑冀、樑不疑與其交友。同時,也和中常侍曹騰(沒錯,就是曹操的祖父,操父曹嵩為其養子)、孟賁引為奧援。

但是,皇宮之中的宦官並不一體同心,他們也分成不同派別相互爭鬥。中常侍張逵、蘧政等人一起合謀,誣陷樑商及其他宦官謀立其他諸侯王子,只是劉保對樑商保持著絕對信任,故而陰謀無法成行。公元141年,主政六年的樑商病逝,漢順帝親臨致哀,親自送喪至宣陽亭,然後佇立瞻望,目送樑商靈柩遠去。可以這樣說,樑商的一生在封建時代已經達到了巔峰,無論是歷史評價,還是死後哀榮都無出其右。

"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向各位讀者介紹了從廢墟之上建立的東漢帝國,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有一位讀者朋友評價的十分到位,那就是皇帝幼小必然導致的就是皇權的衰弱,當權力出現空檔,必然會有其他勢力跳出來爭奪權力。

不管目的是救國救民,還是匡扶社稷,或者是謀取私利,其實各種訴求最後都化成對權力的渴望。只有掌控中央權力,才能真正的為所欲為。不僅僅是貪權謀財的佞臣需要權力,憂國憂民的忠臣也需要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朝堂之上對權力的爭奪。

由於皇權式微,所以皇帝必須借用其他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先後崛起,交替上位,和文官勢力集團共同構成東漢權力核心。這種三足鼎立的模式,或許會讓部分讀者覺得東漢政府的權力平衡可以就此構建。但是,不要忘了,這種所謂的“三”,並非是由制度構成,而是權力失衡的畸形產物,非但不能維繫社會穩定,反而會相互爭鬥,不斷內耗。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皇權的象徵

公元125年,東漢王朝第六為皇帝漢安帝劉祜去世,在皇后閻氏等人的操縱之下,剝奪了劉祜親子劉保的繼承權,反而迎立濟北王之子劉懿繼位。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能夠把持朝政,再一次實現外戚專權的春秋大夢。可惜的是,劉懿天生沒有做皇帝的好命,在位兩百多天便身患病。這位前少帝的突然重病讓閻氏一黨手足無措,考慮到先前沒有立劉保為帝,現在如果再將他推向皇帝的寶座,必然會招來禍害,於是便打算再次召其他諸侯王子入京選擇一人繼位。但是,閻氏的獨攬大權引起了宦官勢力的不滿。於是他們聯合劉保,趁著諸侯王子尚未進京,發動政變。公元125年十一月初四的夜間,以宦官中黃門孫程為首的宦官勢力突然發難,殺死江京等依附閻氏的宦官,控制皇宮,迎立已經被貶為濟陰王的前太子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繼位之後的劉保,立即將閻顯、閻景、閻晏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誅殺,把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遷往外地,看管起來。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宦官的一般形象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內,外戚和宦官勢力之間發生了驚心動魄的激烈碰撞,其目的卻是皇帝人選的確定,皇權旁落積重難返。

漢順帝劉保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也由不得他不感恩,孫程等十九位宦官因擁立有功全部被封為侯,朝政大權也為宦官所把持。但是這樣的結果並非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劉保雖然給了宦官足夠的權力,卻也時刻想著能夠成為真正的皇帝。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必然還要藉助於另一勢力的支持。而此時的能夠擔當此任的,就是外戚。

關於漢順帝劉保,我們可以從他的幼年經歷揣測一下他的性格。作為一個生母被人所毒殺,常年在皇后的威脅之下生活,父親的搖擺不定更讓他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要麼變壞,要麼變衰。不管什麼結果,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都不是好事。劉保繼位之後,對國家大事完全聽之任之。加上性格原因,劉保更習慣於依賴某個強大勢力。如果沒有,他會利用皇權創造一個。

外戚的存在究竟是好是壞,這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作為劉保的岳父,樑商可以說是完美的扮演了中國好岳父的角色。樑商在最開始就是以外戚的身份進入朝堂,最開始被封為郎中,之後又升為黃門侍郎。公元128年,順帝選取樑商的女兒和妹妹進入皇宮做嬪妃,於是又升樑商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2年,樑商的女兒被封為為皇后,妹妹被成為貴人,因此,又加樑商為特進,賞賜安車駟馬,那一年,又拜樑商為執金吾。第二年,封樑商的兒子樑冀為襄邑侯,樑商謙讓不接受。公元134年,順帝想任命樑商為大將軍,樑商堅持說自己有病不上朝。 到了公元135年,順帝派太常恆焉捧著任命到樑商的家裡來授官,樑商才接受任命。這就是樑商從平凡走向巔峰的權力之路,沒有太多的爾虞我詐,只是劉保不斷扶持的結果。

但是,這些褒獎對於樑商來說,卻無法讓他坦然接受。從最開始,他就被打上了外戚的烙印。因此,哪怕他成為中朝第一人,威壓百官,仍舊謙恭溫和,虛心薦賢。洛陽城內齊聲叫好,稱讚樑商,順帝更把國家重務都交給他處理,無論是處理外交還是內政,樑商的總是能夠以其遠見卓識成功處理掉一個又一個的棘手難題。每次遇到災荒年歲,樑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無糧的災民,並且不說是大將軍的恩惠,只說是國家的救助。他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不曾憑藉權勢為非作歹。選賢任能,又不居功自傲,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都是一是人傑,因此才讓劉保對其越發信任。

可惜的是,漢順帝不斷扶持樑商的目的就是樹立一個支持自己的外戚,只是樑商卻並不能真正實現與宦官勢力打擂臺的戰略目標。甚至隱隱有著和宦官勢力相互妥協的意思,小黃門曹節等人權勢漸長,於是派兒子樑冀、樑不疑與其交友。同時,也和中常侍曹騰(沒錯,就是曹操的祖父,操父曹嵩為其養子)、孟賁引為奧援。

但是,皇宮之中的宦官並不一體同心,他們也分成不同派別相互爭鬥。中常侍張逵、蘧政等人一起合謀,誣陷樑商及其他宦官謀立其他諸侯王子,只是劉保對樑商保持著絕對信任,故而陰謀無法成行。公元141年,主政六年的樑商病逝,漢順帝親臨致哀,親自送喪至宣陽亭,然後佇立瞻望,目送樑商靈柩遠去。可以這樣說,樑商的一生在封建時代已經達到了巔峰,無論是歷史評價,還是死後哀榮都無出其右。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樑冀擬化形象

樑商去世之後,其子樑冀繼承了他的全部官爵。與拿錯劇本的樑商相比,樑冀似乎更符合人們對外戚的認識——殘暴、跋扈、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樑冀的仕途之路幾乎完全依照著父親的路線一步步走上高臺。但是他卻沒有樑商的謙和賢良,反而殘暴不堪、肆意妄為。樑商病逝後,樑冀接任大將軍,襲爵乘氏侯。原本樑商所積累的全部人脈與威望被樑冀繼承下來,並且在短暫的時間之內迅速膨脹。公元144年九月,二十九歲的漢順帝劉保去世,一歲的漢衝帝劉炳繼位。皇帝年幼,那麼標準配置便是皇太后臨朝聽政,久處深宮的婦人如何能夠處理國家大事呢?於是皇太后的孃家父兄走上前臺。這樣的例子在東漢歷史上已經來來回回演繹許多遍,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當然,人們習以為常的還有外戚的驕橫。

一歲多的幼兒被人像提線木偶一樣反覆折騰,八月登基,第二年正月便去世。於是,又要換一個皇帝。像所有權臣的顧慮一樣,這個皇帝必須年歲小,這樣才便於控制。公元145年二月,在樑冀的操縱之下,迎立年僅八歲的劉纘繼位,是為漢質帝。出乎樑冀的意料,漢質帝雖然年紀幼小,卻聰慧異常。對朝堂之上頤指氣使的樑冀早已不滿,甚至當著朝中大臣的面稱樑冀為“跋扈將軍”。面對這樣的皇帝,樑冀自然不能夠安心的等待著他長大成人,不肯坐以待斃的大將軍安插心腹,在漢質帝的食物中投毒,毒殺了這位早慧的皇帝。

外戚勢力想要徹底主導整個東漢帝國,就必然需要再次另立皇帝。這一次,與他打擂臺的就不再是宦官勢力,而是以官僚士大夫為主體的士人集團。這一次的較量又會得到怎樣的結局呢?

有了漢質帝的這個教訓,樑冀再次選擇皇帝繼承人的時候就格外的小心。他所考慮的是這個皇帝必須是也只能是甘做一個傀儡的無能之人,於是,劉志就被他所相中。此時的劉志剛滿十五歲,是漢章帝的曾孫,年幼時就以放蕩驕橫而為世人所熟知。同時,以太尉李固為首的文官集團力主以更為年長的清河王劉蒜繼任為帝。於是樑冀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來討論此事。結果士人集團全部都認為清河王“明德著稱”,且血緣與質帝最近(為質帝兄),應立為嗣。樑冀苦於找不到別的理由反對,只好宣佈暫停討論。

若是樑冀就此屈服,那麼他也不會成為權臣。為了能夠讓他心中的人選順利接任,樑冀不惜徹底與士人集團相決裂。發動了外戚對士人集團的進攻,第二天重會公卿討論,樑冀嚴厲逼迫群臣策立劉志。那些公卿在樑冀的淫威下只好屈從,只有李固堅持己見。為了消除阻力,樑冀就讓樑太后下詔罷免了李固。這樣,公元146年,樑冀終於持節,以諸侯王青蓋車,迎劉志入南宮即皇帝位。劉志就這樣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縱下做了皇帝,樑太后臨朝聽制,樑冀把持朝政。樑冀在策立桓帝后,權力達到頂點。他先是以“災異”讓樑太后策免太尉杜喬,繼而又羅織罪名殺了李固和杜喬。

梁氏外戚勢力徹底掌控整個東漢王朝的政權,不論是宦官勢力還是士人集團都難以抗衡。攝於樑冀的威勢,漢桓帝劉志給了樑冀全部榮耀。將漢朝歷代人臣所能達到的巔峰特權一股腦的塞給樑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漢初三傑,第一任丞相);又增封其食邑為四縣,類比鄧禹(劉秀摯友,東漢開國功勳);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甲第數量之多堪比當年的霍光(漢武帝託孤大臣,廢昌邑王,擁立漢宣帝)。扯一句題外話,這些封賞其實對於很多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可以發現另一個人的影子。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樑冀風光了,他的親屬子侄也不會被落下。其弟樑不疑為潁陽候、樑蒙為西甲侯、樑蒙之子樑胤為襄邑候、其妻孫壽為襄城君,並加賜赤紱,比長公主。這樣一來,樑冀更加專橫暴虐。

朝中大小政事,無不由他決定。百官的升遷任免都得先到他家裡謝恩後才能到尚書檯辦理手續;地方郡縣每年進獻的貢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給樑冀,然後才把次等的獻給桓帝。此外樑冀和妻子孫壽都窮奢極欲,搜刮財富,修建豪宅,殘忍貪暴,激起的民憤極大。

天要使人滅亡,必然讓其瘋狂。樑冀的一系列行動耗光了他父親留下的人望,也讓他和其他勢力的矛盾,尤其是和皇權的矛盾徹底白熱化。那麼頃刻之間的覆滅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如果說有誰對權臣最咬牙切齒,那麼必然是皇帝。面對梁氏勢力的龐大,漢桓帝不得不暫時隱忍。但是隱忍的背後必然醞釀著席捲一切的風暴。公元159年,桓帝開始策劃誅滅梁氏。但是和其他幾任皇帝一樣,身邊所能信任的只有宦官。於是他去上廁所的時候,單獨叫宦官唐衡,問他宦官中有誰和樑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單超、左倌、徐璜和具瑗。桓帝於是與他們五人密謀,決定誅除樑冀,並用牙齒咬破單超手臂歃血為盟。八月丁丑,桓帝來到前殿,即召尚書入殿,宣告要懲辦樑冀。他命尚書令尹勳持節率丞郎以下守宮廷,收符節送省中;命黃門令具瑗將御林軍一千餘人和司隸校尉張彪共同包圍樑冀住宅;命光祿勳袁盱持節收樑冀大將軍印綬,徙封為比景都鄉侯。樑冀、孫壽當日自殺,樑、孫家族全部棄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牽連而死的數十人,故吏賓客被罷免的有三百多人,朝官幾乎一空,百姓莫不稱慶。就這樣,劉志結束了自己十三年的傀儡生涯,開啟了扮演著行使帝國主人的權力。

"

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向各位讀者介紹了從廢墟之上建立的東漢帝國,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有一位讀者朋友評價的十分到位,那就是皇帝幼小必然導致的就是皇權的衰弱,當權力出現空檔,必然會有其他勢力跳出來爭奪權力。

不管目的是救國救民,還是匡扶社稷,或者是謀取私利,其實各種訴求最後都化成對權力的渴望。只有掌控中央權力,才能真正的為所欲為。不僅僅是貪權謀財的佞臣需要權力,憂國憂民的忠臣也需要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朝堂之上對權力的爭奪。

由於皇權式微,所以皇帝必須借用其他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個過程中,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先後崛起,交替上位,和文官勢力集團共同構成東漢權力核心。這種三足鼎立的模式,或許會讓部分讀者覺得東漢政府的權力平衡可以就此構建。但是,不要忘了,這種所謂的“三”,並非是由制度構成,而是權力失衡的畸形產物,非但不能維繫社會穩定,反而會相互爭鬥,不斷內耗。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皇權的象徵

公元125年,東漢王朝第六為皇帝漢安帝劉祜去世,在皇后閻氏等人的操縱之下,剝奪了劉祜親子劉保的繼承權,反而迎立濟北王之子劉懿繼位。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能夠把持朝政,再一次實現外戚專權的春秋大夢。可惜的是,劉懿天生沒有做皇帝的好命,在位兩百多天便身患病。這位前少帝的突然重病讓閻氏一黨手足無措,考慮到先前沒有立劉保為帝,現在如果再將他推向皇帝的寶座,必然會招來禍害,於是便打算再次召其他諸侯王子入京選擇一人繼位。但是,閻氏的獨攬大權引起了宦官勢力的不滿。於是他們聯合劉保,趁著諸侯王子尚未進京,發動政變。公元125年十一月初四的夜間,以宦官中黃門孫程為首的宦官勢力突然發難,殺死江京等依附閻氏的宦官,控制皇宮,迎立已經被貶為濟陰王的前太子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繼位之後的劉保,立即將閻顯、閻景、閻晏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誅殺,把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遷往外地,看管起來。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宦官的一般形象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內,外戚和宦官勢力之間發生了驚心動魄的激烈碰撞,其目的卻是皇帝人選的確定,皇權旁落積重難返。

漢順帝劉保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也由不得他不感恩,孫程等十九位宦官因擁立有功全部被封為侯,朝政大權也為宦官所把持。但是這樣的結果並非是皇帝所想要看到的,劉保雖然給了宦官足夠的權力,卻也時刻想著能夠成為真正的皇帝。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必然還要藉助於另一勢力的支持。而此時的能夠擔當此任的,就是外戚。

關於漢順帝劉保,我們可以從他的幼年經歷揣測一下他的性格。作為一個生母被人所毒殺,常年在皇后的威脅之下生活,父親的搖擺不定更讓他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要麼變壞,要麼變衰。不管什麼結果,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都不是好事。劉保繼位之後,對國家大事完全聽之任之。加上性格原因,劉保更習慣於依賴某個強大勢力。如果沒有,他會利用皇權創造一個。

外戚的存在究竟是好是壞,這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作為劉保的岳父,樑商可以說是完美的扮演了中國好岳父的角色。樑商在最開始就是以外戚的身份進入朝堂,最開始被封為郎中,之後又升為黃門侍郎。公元128年,順帝選取樑商的女兒和妹妹進入皇宮做嬪妃,於是又升樑商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2年,樑商的女兒被封為為皇后,妹妹被成為貴人,因此,又加樑商為特進,賞賜安車駟馬,那一年,又拜樑商為執金吾。第二年,封樑商的兒子樑冀為襄邑侯,樑商謙讓不接受。公元134年,順帝想任命樑商為大將軍,樑商堅持說自己有病不上朝。 到了公元135年,順帝派太常恆焉捧著任命到樑商的家裡來授官,樑商才接受任命。這就是樑商從平凡走向巔峰的權力之路,沒有太多的爾虞我詐,只是劉保不斷扶持的結果。

但是,這些褒獎對於樑商來說,卻無法讓他坦然接受。從最開始,他就被打上了外戚的烙印。因此,哪怕他成為中朝第一人,威壓百官,仍舊謙恭溫和,虛心薦賢。洛陽城內齊聲叫好,稱讚樑商,順帝更把國家重務都交給他處理,無論是處理外交還是內政,樑商的總是能夠以其遠見卓識成功處理掉一個又一個的棘手難題。每次遇到災荒年歲,樑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無糧的災民,並且不說是大將軍的恩惠,只說是國家的救助。他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不曾憑藉權勢為非作歹。選賢任能,又不居功自傲,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都是一是人傑,因此才讓劉保對其越發信任。

可惜的是,漢順帝不斷扶持樑商的目的就是樹立一個支持自己的外戚,只是樑商卻並不能真正實現與宦官勢力打擂臺的戰略目標。甚至隱隱有著和宦官勢力相互妥協的意思,小黃門曹節等人權勢漸長,於是派兒子樑冀、樑不疑與其交友。同時,也和中常侍曹騰(沒錯,就是曹操的祖父,操父曹嵩為其養子)、孟賁引為奧援。

但是,皇宮之中的宦官並不一體同心,他們也分成不同派別相互爭鬥。中常侍張逵、蘧政等人一起合謀,誣陷樑商及其他宦官謀立其他諸侯王子,只是劉保對樑商保持著絕對信任,故而陰謀無法成行。公元141年,主政六年的樑商病逝,漢順帝親臨致哀,親自送喪至宣陽亭,然後佇立瞻望,目送樑商靈柩遠去。可以這樣說,樑商的一生在封建時代已經達到了巔峰,無論是歷史評價,還是死後哀榮都無出其右。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樑冀擬化形象

樑商去世之後,其子樑冀繼承了他的全部官爵。與拿錯劇本的樑商相比,樑冀似乎更符合人們對外戚的認識——殘暴、跋扈、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樑冀的仕途之路幾乎完全依照著父親的路線一步步走上高臺。但是他卻沒有樑商的謙和賢良,反而殘暴不堪、肆意妄為。樑商病逝後,樑冀接任大將軍,襲爵乘氏侯。原本樑商所積累的全部人脈與威望被樑冀繼承下來,並且在短暫的時間之內迅速膨脹。公元144年九月,二十九歲的漢順帝劉保去世,一歲的漢衝帝劉炳繼位。皇帝年幼,那麼標準配置便是皇太后臨朝聽政,久處深宮的婦人如何能夠處理國家大事呢?於是皇太后的孃家父兄走上前臺。這樣的例子在東漢歷史上已經來來回回演繹許多遍,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當然,人們習以為常的還有外戚的驕橫。

一歲多的幼兒被人像提線木偶一樣反覆折騰,八月登基,第二年正月便去世。於是,又要換一個皇帝。像所有權臣的顧慮一樣,這個皇帝必須年歲小,這樣才便於控制。公元145年二月,在樑冀的操縱之下,迎立年僅八歲的劉纘繼位,是為漢質帝。出乎樑冀的意料,漢質帝雖然年紀幼小,卻聰慧異常。對朝堂之上頤指氣使的樑冀早已不滿,甚至當著朝中大臣的面稱樑冀為“跋扈將軍”。面對這樣的皇帝,樑冀自然不能夠安心的等待著他長大成人,不肯坐以待斃的大將軍安插心腹,在漢質帝的食物中投毒,毒殺了這位早慧的皇帝。

外戚勢力想要徹底主導整個東漢帝國,就必然需要再次另立皇帝。這一次,與他打擂臺的就不再是宦官勢力,而是以官僚士大夫為主體的士人集團。這一次的較量又會得到怎樣的結局呢?

有了漢質帝的這個教訓,樑冀再次選擇皇帝繼承人的時候就格外的小心。他所考慮的是這個皇帝必須是也只能是甘做一個傀儡的無能之人,於是,劉志就被他所相中。此時的劉志剛滿十五歲,是漢章帝的曾孫,年幼時就以放蕩驕橫而為世人所熟知。同時,以太尉李固為首的文官集團力主以更為年長的清河王劉蒜繼任為帝。於是樑冀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來討論此事。結果士人集團全部都認為清河王“明德著稱”,且血緣與質帝最近(為質帝兄),應立為嗣。樑冀苦於找不到別的理由反對,只好宣佈暫停討論。

若是樑冀就此屈服,那麼他也不會成為權臣。為了能夠讓他心中的人選順利接任,樑冀不惜徹底與士人集團相決裂。發動了外戚對士人集團的進攻,第二天重會公卿討論,樑冀嚴厲逼迫群臣策立劉志。那些公卿在樑冀的淫威下只好屈從,只有李固堅持己見。為了消除阻力,樑冀就讓樑太后下詔罷免了李固。這樣,公元146年,樑冀終於持節,以諸侯王青蓋車,迎劉志入南宮即皇帝位。劉志就這樣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縱下做了皇帝,樑太后臨朝聽制,樑冀把持朝政。樑冀在策立桓帝后,權力達到頂點。他先是以“災異”讓樑太后策免太尉杜喬,繼而又羅織罪名殺了李固和杜喬。

梁氏外戚勢力徹底掌控整個東漢王朝的政權,不論是宦官勢力還是士人集團都難以抗衡。攝於樑冀的威勢,漢桓帝劉志給了樑冀全部榮耀。將漢朝歷代人臣所能達到的巔峰特權一股腦的塞給樑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漢初三傑,第一任丞相);又增封其食邑為四縣,類比鄧禹(劉秀摯友,東漢開國功勳);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甲第數量之多堪比當年的霍光(漢武帝託孤大臣,廢昌邑王,擁立漢宣帝)。扯一句題外話,這些封賞其實對於很多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可以發現另一個人的影子。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樑冀風光了,他的親屬子侄也不會被落下。其弟樑不疑為潁陽候、樑蒙為西甲侯、樑蒙之子樑胤為襄邑候、其妻孫壽為襄城君,並加賜赤紱,比長公主。這樣一來,樑冀更加專橫暴虐。

朝中大小政事,無不由他決定。百官的升遷任免都得先到他家裡謝恩後才能到尚書檯辦理手續;地方郡縣每年進獻的貢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給樑冀,然後才把次等的獻給桓帝。此外樑冀和妻子孫壽都窮奢極欲,搜刮財富,修建豪宅,殘忍貪暴,激起的民憤極大。

天要使人滅亡,必然讓其瘋狂。樑冀的一系列行動耗光了他父親留下的人望,也讓他和其他勢力的矛盾,尤其是和皇權的矛盾徹底白熱化。那麼頃刻之間的覆滅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如果說有誰對權臣最咬牙切齒,那麼必然是皇帝。面對梁氏勢力的龐大,漢桓帝不得不暫時隱忍。但是隱忍的背後必然醞釀著席捲一切的風暴。公元159年,桓帝開始策劃誅滅梁氏。但是和其他幾任皇帝一樣,身邊所能信任的只有宦官。於是他去上廁所的時候,單獨叫宦官唐衡,問他宦官中有誰和樑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單超、左倌、徐璜和具瑗。桓帝於是與他們五人密謀,決定誅除樑冀,並用牙齒咬破單超手臂歃血為盟。八月丁丑,桓帝來到前殿,即召尚書入殿,宣告要懲辦樑冀。他命尚書令尹勳持節率丞郎以下守宮廷,收符節送省中;命黃門令具瑗將御林軍一千餘人和司隸校尉張彪共同包圍樑冀住宅;命光祿勳袁盱持節收樑冀大將軍印綬,徙封為比景都鄉侯。樑冀、孫壽當日自殺,樑、孫家族全部棄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牽連而死的數十人,故吏賓客被罷免的有三百多人,朝官幾乎一空,百姓莫不稱慶。就這樣,劉志結束了自己十三年的傀儡生涯,開啟了扮演著行使帝國主人的權力。

失控的權力爭奪:自掘墳墓的皇權

網圖,侵刪。權力爭奪如棋局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管是宦官勢力還是外戚勢力,其實就通過不斷汲取皇權的養分才得以成長的。歷代皇權都受到來自宦官勢力或者外戚勢力的威脅,但是他們又在不斷的藉助新的宦官或者外戚去奪取自己的權位。不斷的惡性循環最終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畸形額權力集團,消耗著東漢王朝所剩無幾的生命力。

如果你認為此時的劉志一定會勵精圖治,振興漢室,那就大錯特錯。對於這位漢桓帝來說,真正的第一要務是緊握權力,消滅任何一個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勢力。在下一篇文章中,權力的爭鬥仍舊在不斷上演著,而且老書蠡也會解釋大家心中已經埋藏許久的疑問,為何皇帝不去依賴士人集團掌握權力呢?而且士人集團為何在每一次爭鬥中都是被動挨打的份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