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抑鬱症 戀愛 追freedom 2019-09-14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是啊,因為內心的不安,所以想要通過控制一些人和事物,來獲取安全感。安全感越低,越想證明自己,控制慾就越強。被控制的人就會越想逃離。

我們,要學會給控制慾做減法!

如何給控制慾做減法?

1.承認現實的無常性,先失控。

現實本就是多變的,它無法把控,也不需要把控。先學會失控,失去對他人的控制。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所以,我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是啊,因為內心的不安,所以想要通過控制一些人和事物,來獲取安全感。安全感越低,越想證明自己,控制慾就越強。被控制的人就會越想逃離。

我們,要學會給控制慾做減法!

如何給控制慾做減法?

1.承認現實的無常性,先失控。

現實本就是多變的,它無法把控,也不需要把控。先學會失控,失去對他人的控制。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所以,我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去研究,去學習,去豐盈自己的內心。當內在飽滿了,外在自然也就溫柔了。

當再面對多變無常的人和物時,也就多了一個包容的心。

2.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對方。

月有陰晴圓缺,人,自然也有劣有優。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圓滿,就是能淡然接受不圓滿。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是啊,因為內心的不安,所以想要通過控制一些人和事物,來獲取安全感。安全感越低,越想證明自己,控制慾就越強。被控制的人就會越想逃離。

我們,要學會給控制慾做減法!

如何給控制慾做減法?

1.承認現實的無常性,先失控。

現實本就是多變的,它無法把控,也不需要把控。先學會失控,失去對他人的控制。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所以,我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去研究,去學習,去豐盈自己的內心。當內在飽滿了,外在自然也就溫柔了。

當再面對多變無常的人和物時,也就多了一個包容的心。

2.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對方。

月有陰晴圓缺,人,自然也有劣有優。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圓滿,就是能淡然接受不圓滿。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因為有不圓滿,我們才有了進步的空間和上升的潛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我們不能強求自己,更不能強求他人。就像你不能要求打鐵的給你打鞋一樣。

時不時的審視當下的自己,把自己擅長的做到極致,不擅長的交給擅長的人去做。把長板無限延長,那麼那塊短板即使不修理,也依舊能裝越來越多的水!

3.改變出發點,從對方的需求出發。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別人所不欲的,更不要強加於人。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是啊,因為內心的不安,所以想要通過控制一些人和事物,來獲取安全感。安全感越低,越想證明自己,控制慾就越強。被控制的人就會越想逃離。

我們,要學會給控制慾做減法!

如何給控制慾做減法?

1.承認現實的無常性,先失控。

現實本就是多變的,它無法把控,也不需要把控。先學會失控,失去對他人的控制。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所以,我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去研究,去學習,去豐盈自己的內心。當內在飽滿了,外在自然也就溫柔了。

當再面對多變無常的人和物時,也就多了一個包容的心。

2.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對方。

月有陰晴圓缺,人,自然也有劣有優。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圓滿,就是能淡然接受不圓滿。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因為有不圓滿,我們才有了進步的空間和上升的潛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我們不能強求自己,更不能強求他人。就像你不能要求打鐵的給你打鞋一樣。

時不時的審視當下的自己,把自己擅長的做到極致,不擅長的交給擅長的人去做。把長板無限延長,那麼那塊短板即使不修理,也依舊能裝越來越多的水!

3.改變出發點,從對方的需求出發。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別人所不欲的,更不要強加於人。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多數時候,我們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別人,把自己認為對的強加給他人。卻從來都沒有過問過,我們給的,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要知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個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我們能規劃和決定的,只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認定的好的人和物,只是我們內心所需求的。孩子和他人的人生路,他們所需要的,我們決定不了。

4.分清界限,適時退出,保持舒適距離。

親密關係中,對方是我們的最親密的人沒錯。但是,最親密的人,也要有合適的距離空間。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是啊,因為內心的不安,所以想要通過控制一些人和事物,來獲取安全感。安全感越低,越想證明自己,控制慾就越強。被控制的人就會越想逃離。

我們,要學會給控制慾做減法!

如何給控制慾做減法?

1.承認現實的無常性,先失控。

現實本就是多變的,它無法把控,也不需要把控。先學會失控,失去對他人的控制。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所以,我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去研究,去學習,去豐盈自己的內心。當內在飽滿了,外在自然也就溫柔了。

當再面對多變無常的人和物時,也就多了一個包容的心。

2.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對方。

月有陰晴圓缺,人,自然也有劣有優。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圓滿,就是能淡然接受不圓滿。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因為有不圓滿,我們才有了進步的空間和上升的潛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我們不能強求自己,更不能強求他人。就像你不能要求打鐵的給你打鞋一樣。

時不時的審視當下的自己,把自己擅長的做到極致,不擅長的交給擅長的人去做。把長板無限延長,那麼那塊短板即使不修理,也依舊能裝越來越多的水!

3.改變出發點,從對方的需求出發。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別人所不欲的,更不要強加於人。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多數時候,我們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別人,把自己認為對的強加給他人。卻從來都沒有過問過,我們給的,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要知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個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我們能規劃和決定的,只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認定的好的人和物,只是我們內心所需求的。孩子和他人的人生路,他們所需要的,我們決定不了。

4.分清界限,適時退出,保持舒適距離。

親密關係中,對方是我們的最親密的人沒錯。但是,最親密的人,也要有合適的距離空間。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當孩子力所能及時,要退出一切包辦的時刻。讓他獨自成長。

當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主見時,要退出所有為他做決定的時刻,從主導者變成輔助者,給予建議和支持。

當孩子成家立業時,退出他的家庭生活。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綁架年輕人的日子。

我們是親密關係中的參與者,輔導者,推動者,唯獨不是決定者。

5.放手不放任。

當另一半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不要隨意否定批評。

當孩子想要嘗試新事物時,不要刻意阻攔。

可是,當另一半有不良習慣時,比如亂扔鞋襪,亂髮脾氣等等。我們要督促他改掉壞毛病。

當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時,我們要及時制止,糾正是非觀。

這就是放手不放任。更是愛和責任。

"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控制慾:是指人在對於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控制範圍之外的意外出現。不管是在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要實現絕對領導權的思想。

故而這種絕對性的思想,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矛盾滋生的源頭。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家庭,所有親密關係的合體,你深受控制慾的危害了嗎?

1

看過這樣一則案例:一位女士說,我的丈夫是一個非常體貼細緻的人。細緻到每天只要我一起床,麵包,牛奶,報紙,就會放在我眼前。可是,後來我才發現,他對我所有的好,都建立在我聽話的前提之下。

看似平常,細思極恐。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在感情裡,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是因為愛你才管你,要是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想什麼做什麼。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確實是這樣。可是你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對方口中的愛,只是對自己內心控制慾的滿足。對方所謂的愛你才管你,不過是希望你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一旦出現些許的違逆,對方便會狂躁不滿,怒髮衝冠。

比如你今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歡歡喜喜的準備去和閨蜜約下午茶,他怒氣衝衝的指責你不該化妝。

你鬥志滿滿的報了一個舞蹈班,他知曉後,大發雷霆說你浪費錢。怕的是你越變越好,讓他無法把控。

你喜歡的,感興趣的,他統統都否定。只要一有機會,就批評指責你。就怕一個不小心,你變得比他優秀,超出了他的可控範圍。

在他眼裡,你的努力,你的上進,你所有一切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出的事情,都是對他的反抗。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一切冠上這樣一個名頭:你不愛我了!

另一邊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是愛對方的,就拼命壓抑著自己所有的想法,一切按照對方喜歡的樣子活著,包括穿衣打扮,交友學習。最後,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是控制,而非愛。

2

“我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帶孩子的,你老公就是我這樣帶大的。”

“我辛辛苦苦的把你養大,你娶了媳婦忘了娘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一個家庭裡,除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自然少不了。作為婆婆,她看不慣你帶孩子的樣子,堅持老一輩的餵養觀念。你不遵從,她便怒從心上起。而作為媳婦,你是孩子的母親,你覺得自己怎麼樣帶孩子是自己的事情,她管的太多,於是心生不滿。

其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你們在爭奪著這個家庭的控制權,都想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導者,矛盾因此而生。

作為你老公的母親,她養了兒子幾十年。突然的,凡事諮詢她意見的兒子,不再跟她商量家裡的事物。一向被她捧在手心裡養大的兒子,開始為你洗衣做飯,捶背揉腿。她不淡定了!

她不喜歡用洗衣機,也總不讓你用。她不喜歡晚睡,也總是要求你們夫妻八點就睡覺。她不喜歡吃的菜,也從不允許你買了做。她不喜歡看她兒子做家務,就總指責你沒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

凡是她不喜歡的,都要插上一腳。她以為這樣,就把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殊不知正在一點點毀掉兒子的幸福。

3

就像公婆對兒子有期待一樣。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同樣滿心期待。

從一出生,就想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早教補習班,趣味特長課。卻從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孩子一旦表現出牴觸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這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這只是將孩子推向了那條,我們自認為好的道路。孩子想要的,我們未曾過問。

前段時間爆火的《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是眾多父母的原型。英子不願意讓母親失望,在母親的期望下,她一直都按照母親規定好的路線去走。長時間的妥協和壓抑,甚至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然而母親卻不曾察覺。她關心的只是她心裡期望的那些東西。終於,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時,英子選擇了反抗,不惜選擇自殺的方式,也要逃離母親的掌控。

這是一場強烈控制慾下的爭奪戰。一個為了完全掌控,一個為了徹底逃離。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你看,家庭關係中,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親子關係,隔代關係。控制慾超強的家庭,永遠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甚至加倍的在失去,就像握在手裡的沙,拳頭捏的越緊,散落的越快!

內心安全感的匱乏,造就了超強控制慾的你我他

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說過: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或許不在於我們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因而心不安。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是啊,因為內心的不安,所以想要通過控制一些人和事物,來獲取安全感。安全感越低,越想證明自己,控制慾就越強。被控制的人就會越想逃離。

我們,要學會給控制慾做減法!

如何給控制慾做減法?

1.承認現實的無常性,先失控。

現實本就是多變的,它無法把控,也不需要把控。先學會失控,失去對他人的控制。

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則,好好生活!

所以,我們唯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去研究,去學習,去豐盈自己的內心。當內在飽滿了,外在自然也就溫柔了。

當再面對多變無常的人和物時,也就多了一個包容的心。

2.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對方。

月有陰晴圓缺,人,自然也有劣有優。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圓滿,就是能淡然接受不圓滿。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因為有不圓滿,我們才有了進步的空間和上升的潛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我們不能強求自己,更不能強求他人。就像你不能要求打鐵的給你打鞋一樣。

時不時的審視當下的自己,把自己擅長的做到極致,不擅長的交給擅長的人去做。把長板無限延長,那麼那塊短板即使不修理,也依舊能裝越來越多的水!

3.改變出發點,從對方的需求出發。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別人所不欲的,更不要強加於人。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多數時候,我們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別人,把自己認為對的強加給他人。卻從來都沒有過問過,我們給的,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要知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個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我們能規劃和決定的,只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認定的好的人和物,只是我們內心所需求的。孩子和他人的人生路,他們所需要的,我們決定不了。

4.分清界限,適時退出,保持舒適距離。

親密關係中,對方是我們的最親密的人沒錯。但是,最親密的人,也要有合適的距離空間。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當孩子力所能及時,要退出一切包辦的時刻。讓他獨自成長。

當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主見時,要退出所有為他做決定的時刻,從主導者變成輔助者,給予建議和支持。

當孩子成家立業時,退出他的家庭生活。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綁架年輕人的日子。

我們是親密關係中的參與者,輔導者,推動者,唯獨不是決定者。

5.放手不放任。

當另一半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不要隨意否定批評。

當孩子想要嘗試新事物時,不要刻意阻攔。

可是,當另一半有不良習慣時,比如亂扔鞋襪,亂髮脾氣等等。我們要督促他改掉壞毛病。

當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時,我們要及時制止,糾正是非觀。

這就是放手不放任。更是愛和責任。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矛盾的產生,大都源於控制慾的爭奪和反抗

結語: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我們要分清什麼是愛?什麼只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控制慾?臺大網紅教授李錫錕說過:控制不是愛,超強控制慾的對方,他愛著的不是你,而是控制的快樂!所以,請你務必分清愛和控制。不做被控制的那個人,也不做那個控制他人的人!豐盈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心中有愛,眼底有柔情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