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不完美媽媽 睡眠 服裝 優米MaMa 2019-09-14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T2階段的反抗還有一個特點:寶寶經常一邊跟媽媽作對鬧獨立,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比如,孩子在鬧脾氣時,經常會出手打父母,但你一旦把他們推開,孩子就會立刻黏上來。看著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又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

所以,你看反抗期的孩子們,其實是通過反抗完成對自我認知的升級,完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反抗期”孩子時常崩潰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反抗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經過優米最近幾天慘絕人寰的騷擾,我開始認真思考她情緒失控的背後原因。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緒奔潰的閾值,家長不就可以在臨界失控時,及時調整策略,避免孩子情緒崩潰了嘛!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不是任性、也不是故意,而是身體發育決定的。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T2階段的反抗還有一個特點:寶寶經常一邊跟媽媽作對鬧獨立,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比如,孩子在鬧脾氣時,經常會出手打父母,但你一旦把他們推開,孩子就會立刻黏上來。看著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又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

所以,你看反抗期的孩子們,其實是通過反抗完成對自我認知的升級,完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反抗期”孩子時常崩潰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反抗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經過優米最近幾天慘絕人寰的騷擾,我開始認真思考她情緒失控的背後原因。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緒奔潰的閾值,家長不就可以在臨界失控時,及時調整策略,避免孩子情緒崩潰了嘛!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不是任性、也不是故意,而是身體發育決定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不到三歲的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用來記錄心率、運動、出汗情況。發現:阿瑪亞平靜玩耍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接著,研究人員給阿瑪亞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瞬間大發脾氣。這時候研究人員發現,阿瑪亞的心率瞬間飆到了180!180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會明顯感覺到心臟要“跳出胸腔”。

由於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這時候如果沒有成人幫他們一把,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孩子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壓力增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周而復始。所以,你看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並非有意為之,而是孩子太小,大腦的情緒控制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加上急劇飆升的心率,雙重作用讓孩子很難平靜。看到這裡,下次孩子發脾氣時,你還會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其次,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但沒有挫折耐受力。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T2階段的反抗還有一個特點:寶寶經常一邊跟媽媽作對鬧獨立,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比如,孩子在鬧脾氣時,經常會出手打父母,但你一旦把他們推開,孩子就會立刻黏上來。看著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又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

所以,你看反抗期的孩子們,其實是通過反抗完成對自我認知的升級,完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反抗期”孩子時常崩潰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反抗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經過優米最近幾天慘絕人寰的騷擾,我開始認真思考她情緒失控的背後原因。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緒奔潰的閾值,家長不就可以在臨界失控時,及時調整策略,避免孩子情緒崩潰了嘛!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不是任性、也不是故意,而是身體發育決定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不到三歲的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用來記錄心率、運動、出汗情況。發現:阿瑪亞平靜玩耍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接著,研究人員給阿瑪亞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瞬間大發脾氣。這時候研究人員發現,阿瑪亞的心率瞬間飆到了180!180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會明顯感覺到心臟要“跳出胸腔”。

由於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這時候如果沒有成人幫他們一把,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孩子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壓力增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周而復始。所以,你看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並非有意為之,而是孩子太小,大腦的情緒控制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加上急劇飆升的心率,雙重作用讓孩子很難平靜。看到這裡,下次孩子發脾氣時,你還會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其次,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但沒有挫折耐受力。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由於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所以他們的好奇心也跟著覺醒。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想知道,到底哪些事自己可以掌控的,哪些不能。所以,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東摸摸、西瞧瞧。不管是否有危險,他們都想去嘗試一下,就比如,優米最近熱衷於動插座。雖然爸爸三令五申的告訴她,這個不能動,非常危險。但只要稍不注意,她就在一邊拔插座。

沒有挫折耐受力又是這個階段孩子的一大特點。6歲前的孩子,由於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導致對挫折的容忍度極低,遇到一點不如意,就很容易感到挫敗和沮喪。比如,家長沒能明白他的想法,他想要的東西沒得到,甚至一個簡單的事情讓他重複做幾次時,孩子可能會瞬間崩潰 ,他會嚎哭、胡踢亂踹。就像優米拔插座,拔不出來她自己會先生氣大喊,也是經常在這個時間暴露,免不了被老父親一頓教育。

▼再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各種敏感期。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T2階段的反抗還有一個特點:寶寶經常一邊跟媽媽作對鬧獨立,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比如,孩子在鬧脾氣時,經常會出手打父母,但你一旦把他們推開,孩子就會立刻黏上來。看著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又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

所以,你看反抗期的孩子們,其實是通過反抗完成對自我認知的升級,完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反抗期”孩子時常崩潰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反抗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經過優米最近幾天慘絕人寰的騷擾,我開始認真思考她情緒失控的背後原因。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緒奔潰的閾值,家長不就可以在臨界失控時,及時調整策略,避免孩子情緒崩潰了嘛!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不是任性、也不是故意,而是身體發育決定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不到三歲的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用來記錄心率、運動、出汗情況。發現:阿瑪亞平靜玩耍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接著,研究人員給阿瑪亞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瞬間大發脾氣。這時候研究人員發現,阿瑪亞的心率瞬間飆到了180!180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會明顯感覺到心臟要“跳出胸腔”。

由於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這時候如果沒有成人幫他們一把,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孩子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壓力增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周而復始。所以,你看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並非有意為之,而是孩子太小,大腦的情緒控制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加上急劇飆升的心率,雙重作用讓孩子很難平靜。看到這裡,下次孩子發脾氣時,你還會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其次,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但沒有挫折耐受力。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由於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所以他們的好奇心也跟著覺醒。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想知道,到底哪些事自己可以掌控的,哪些不能。所以,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東摸摸、西瞧瞧。不管是否有危險,他們都想去嘗試一下,就比如,優米最近熱衷於動插座。雖然爸爸三令五申的告訴她,這個不能動,非常危險。但只要稍不注意,她就在一邊拔插座。

沒有挫折耐受力又是這個階段孩子的一大特點。6歲前的孩子,由於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導致對挫折的容忍度極低,遇到一點不如意,就很容易感到挫敗和沮喪。比如,家長沒能明白他的想法,他想要的東西沒得到,甚至一個簡單的事情讓他重複做幾次時,孩子可能會瞬間崩潰 ,他會嚎哭、胡踢亂踹。就像優米拔插座,拔不出來她自己會先生氣大喊,也是經常在這個時間暴露,免不了被老父親一頓教育。

▼再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各種敏感期。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物權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孩子的大部分敏感期都處在這個階段。物權敏感期讓孩子很討厭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別人,但往往社交時,大部分父母會要求孩子分享,這個矛盾會讓孩子很受傷,也因此而經常大哭。

秩序敏感期就更不用說了,優米前段時間就在秩序敏感期,一般出門玩我都會讓她關門、按電梯,但有天有急事,我就提前抱起優米關了門,按了電梯,優米立刻崩潰,怎麼哄都沒用,不得已只好重新來了一遍。

所以有時候,孩子無緣無故大哭,很可能是家長破壞了敏感期。

▼最後,這個階段的孩子及其自我,他們認為別人一定能讀懂自己。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T2階段的反抗還有一個特點:寶寶經常一邊跟媽媽作對鬧獨立,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比如,孩子在鬧脾氣時,經常會出手打父母,但你一旦把他們推開,孩子就會立刻黏上來。看著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又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

所以,你看反抗期的孩子們,其實是通過反抗完成對自我認知的升級,完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反抗期”孩子時常崩潰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反抗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經過優米最近幾天慘絕人寰的騷擾,我開始認真思考她情緒失控的背後原因。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緒奔潰的閾值,家長不就可以在臨界失控時,及時調整策略,避免孩子情緒崩潰了嘛!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不是任性、也不是故意,而是身體發育決定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不到三歲的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用來記錄心率、運動、出汗情況。發現:阿瑪亞平靜玩耍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接著,研究人員給阿瑪亞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瞬間大發脾氣。這時候研究人員發現,阿瑪亞的心率瞬間飆到了180!180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會明顯感覺到心臟要“跳出胸腔”。

由於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這時候如果沒有成人幫他們一把,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孩子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壓力增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周而復始。所以,你看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並非有意為之,而是孩子太小,大腦的情緒控制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加上急劇飆升的心率,雙重作用讓孩子很難平靜。看到這裡,下次孩子發脾氣時,你還會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其次,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但沒有挫折耐受力。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由於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所以他們的好奇心也跟著覺醒。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想知道,到底哪些事自己可以掌控的,哪些不能。所以,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東摸摸、西瞧瞧。不管是否有危險,他們都想去嘗試一下,就比如,優米最近熱衷於動插座。雖然爸爸三令五申的告訴她,這個不能動,非常危險。但只要稍不注意,她就在一邊拔插座。

沒有挫折耐受力又是這個階段孩子的一大特點。6歲前的孩子,由於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導致對挫折的容忍度極低,遇到一點不如意,就很容易感到挫敗和沮喪。比如,家長沒能明白他的想法,他想要的東西沒得到,甚至一個簡單的事情讓他重複做幾次時,孩子可能會瞬間崩潰 ,他會嚎哭、胡踢亂踹。就像優米拔插座,拔不出來她自己會先生氣大喊,也是經常在這個時間暴露,免不了被老父親一頓教育。

▼再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各種敏感期。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物權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孩子的大部分敏感期都處在這個階段。物權敏感期讓孩子很討厭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別人,但往往社交時,大部分父母會要求孩子分享,這個矛盾會讓孩子很受傷,也因此而經常大哭。

秩序敏感期就更不用說了,優米前段時間就在秩序敏感期,一般出門玩我都會讓她關門、按電梯,但有天有急事,我就提前抱起優米關了門,按了電梯,優米立刻崩潰,怎麼哄都沒用,不得已只好重新來了一遍。

所以有時候,孩子無緣無故大哭,很可能是家長破壞了敏感期。

▼最後,這個階段的孩子及其自我,他們認為別人一定能讀懂自己。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說要喝牛奶,你把牛奶給她,她卻扭頭跑開。其實她嘴上說的牛奶,心裡想喝橙汁。好不容易明白她的意思,把橙汁端過去,她又尖叫抗議,因為你裝橙汁的杯子拿錯了。當你換了杯子,在端過去時,她又改變注意了,好像喝牛奶也不錯。經常就在這樣的循環中父母爆發。

其實,這就是孩子典型的自我主義。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這個階段的孩子被稱為處在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剛剛有了自我意識,所以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以為別人能看懂自己的想法,一旦不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就會覺得挫敗、受傷。

那寶寶發脾氣時要怎樣安撫呢?

經常會聽一些育兒專家說:要和孩子共情,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話雖沒錯,但實際上,要跟一個正在發怒的小怪獸講共情、講接納,簡直就是自找苦吃。

我在超市見過一位媽媽,孩子滿地打滾要買跳跳糖,媽媽蹲在貨架前,抱著孩子安慰道:“媽媽知道你很想吃糖,但是你的牙已經壞了4顆了,再吃就得再去醫院了……”雖然媽媽極力共情接納,但孩子卻而越鬧越凶。

"

優米最近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稍不順心就奔潰大哭。剛開始以為是“分離焦慮”的後遺症,想著過幾天就好了。誰知這幾天優米發脾氣的趨勢越來越頻繁,一早起來,沒讓她吃酸奶,哭了一場;不想喝粥,哭了一場;我吃了她一口餅乾,哭了一場;不到9點哭了三場,再這樣下去她沒失控,老母親要先奔潰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我知道,不到20個月的小優米,最近愛哭愛鬧是因為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反抗期。雖然很早就做好了迎接反抗期的準備,但當“反抗期”毫無徵兆的降臨時,還是打了個老母親猝不及防。於是,老母親快馬加鞭的趕來補充“反抗期”的相關知識。

“反抗期”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都知道,2歲左右的孩子常常人嫌狗不待見,破壞力極強。在育兒界甚至有個流行很廣的專有名詞來形容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怕的2歲(Terrible 2, 簡稱T2)。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但事實上這個描述並不準確,雖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動不動就哭鬧的階段,但這個階段並不一定就是在2歲左右,實際上它可能出現在孩子1.5歲~5歲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段。其次,“可怕的兩歲”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描述此階段孩子的行為足矣令父母感到恐怖,但這原本就是每個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兒童心理學以Trotzphase,也就是“反抗階段”來描述這個時期。

人的一生總共會出現兩次反抗期,一個T2(以下T2代替1.5歲~5歲出現的第一個反抗期),一個青春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這兩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所以只有掌握必要的反抗期知識,才能幫助這個階段的孩子平穩過渡。

處在“反抗期”的小人們,到底在反抗什麼?

T2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家長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慮,小小的娃兒飯來張嘴、衣來伸手,有啥值得反抗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其實,2~5歲的孩子愛反抗,經常把“不要”掛嘴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開始發育了,大約在一歲半時,孩子突然有了“我”的意識,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他們開始想法設法弄明白“我”到底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有了所有權意識。他們會發現“我”原來不是萬能的,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時常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寶寶已經不再滿足於任何事都要聽媽媽的。所以,他們會經常跟我們唱反調,你讓他晚上睡覺換睡衣,他非不換;讓他吃個蘋果,他就偏不吃等等。這其實就是孩子在跟父母“鬧獨立”。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孩子想自己開門就讓他開唄,想自己穿鞋子就讓他穿唄,想選哪件衣服就讓他選唄,哪怕一天要換十幾件衣服,那也是他的自由。你只需在孩子作妖的時候告訴自己: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自己掌控世界的力量,並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多給他點自己選擇的機會,今後他就會更自信。這樣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T2階段的反抗還有一個特點:寶寶經常一邊跟媽媽作對鬧獨立,一邊又希望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比如,孩子在鬧脾氣時,經常會出手打父母,但你一旦把他們推開,孩子就會立刻黏上來。看著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同時,又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

所以,你看反抗期的孩子們,其實是通過反抗完成對自我認知的升級,完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反抗期”孩子時常崩潰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反抗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經過優米最近幾天慘絕人寰的騷擾,我開始認真思考她情緒失控的背後原因。只要掌握反抗期孩子情緒奔潰的閾值,家長不就可以在臨界失控時,及時調整策略,避免孩子情緒崩潰了嘛!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不是任性、也不是故意,而是身體發育決定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不到三歲的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用來記錄心率、運動、出汗情況。發現:阿瑪亞平靜玩耍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接著,研究人員給阿瑪亞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瞬間大發脾氣。這時候研究人員發現,阿瑪亞的心率瞬間飆到了180!180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會明顯感覺到心臟要“跳出胸腔”。

由於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這時候如果沒有成人幫他們一把,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孩子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壓力增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周而復始。所以,你看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脾氣,並非有意為之,而是孩子太小,大腦的情緒控制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加上急劇飆升的心率,雙重作用讓孩子很難平靜。看到這裡,下次孩子發脾氣時,你還會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其次,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但沒有挫折耐受力。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由於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所以他們的好奇心也跟著覺醒。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想知道,到底哪些事自己可以掌控的,哪些不能。所以,你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東摸摸、西瞧瞧。不管是否有危險,他們都想去嘗試一下,就比如,優米最近熱衷於動插座。雖然爸爸三令五申的告訴她,這個不能動,非常危險。但只要稍不注意,她就在一邊拔插座。

沒有挫折耐受力又是這個階段孩子的一大特點。6歲前的孩子,由於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導致對挫折的容忍度極低,遇到一點不如意,就很容易感到挫敗和沮喪。比如,家長沒能明白他的想法,他想要的東西沒得到,甚至一個簡單的事情讓他重複做幾次時,孩子可能會瞬間崩潰 ,他會嚎哭、胡踢亂踹。就像優米拔插座,拔不出來她自己會先生氣大喊,也是經常在這個時間暴露,免不了被老父親一頓教育。

▼再次,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各種敏感期。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物權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孩子的大部分敏感期都處在這個階段。物權敏感期讓孩子很討厭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別人,但往往社交時,大部分父母會要求孩子分享,這個矛盾會讓孩子很受傷,也因此而經常大哭。

秩序敏感期就更不用說了,優米前段時間就在秩序敏感期,一般出門玩我都會讓她關門、按電梯,但有天有急事,我就提前抱起優米關了門,按了電梯,優米立刻崩潰,怎麼哄都沒用,不得已只好重新來了一遍。

所以有時候,孩子無緣無故大哭,很可能是家長破壞了敏感期。

▼最後,這個階段的孩子及其自我,他們認為別人一定能讀懂自己。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說要喝牛奶,你把牛奶給她,她卻扭頭跑開。其實她嘴上說的牛奶,心裡想喝橙汁。好不容易明白她的意思,把橙汁端過去,她又尖叫抗議,因為你裝橙汁的杯子拿錯了。當你換了杯子,在端過去時,她又改變注意了,好像喝牛奶也不錯。經常就在這樣的循環中父母爆發。

其實,這就是孩子典型的自我主義。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這個階段的孩子被稱為處在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剛剛有了自我意識,所以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以為別人能看懂自己的想法,一旦不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就會覺得挫敗、受傷。

那寶寶發脾氣時要怎樣安撫呢?

經常會聽一些育兒專家說:要和孩子共情,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話雖沒錯,但實際上,要跟一個正在發怒的小怪獸講共情、講接納,簡直就是自找苦吃。

我在超市見過一位媽媽,孩子滿地打滾要買跳跳糖,媽媽蹲在貨架前,抱著孩子安慰道:“媽媽知道你很想吃糖,但是你的牙已經壞了4顆了,再吃就得再去醫院了……”雖然媽媽極力共情接納,但孩子卻而越鬧越凶。

寶寶發脾氣哭鬧,為何越安慰越失控?研究表明:抱起來安慰惹得禍

事實上,這位媽媽的錯誤做法是:抱著孩子。這並不是明智之舉,反而會更加刺激孩子的情緒。在BBC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人員設置了一些容易讓寶寶發脾氣的小任務,讓爸爸媽媽們用不同的“策略”去安撫寶寶。當寶寶拿不到糖果時,心率瞬間飆升至180,大哭不止。有人抱起孩子安慰,一段時間過去但孩子心率仍然是180。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在這個時候抱著他們,他們有可能反而覺得你在“約束他們”。隨後,研究人員讓這位媽媽換了“策略”,“看!你看那隻小狗,它在叫誒!”。他們讓媽媽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結果奇蹟發生了,孩子的心率很快就降到了130。

所以,這個實驗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分散注意力,是讓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停下來最好的辦法。下次如果孩子再發脾氣時,不妨試試這個方法。

總之,情緒波動較大的“反抗期”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雖然這表明孩子在成長,但如何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需要每一位家長掌握科學方法結合自家孩子具體狀況來引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