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役羅馬損失人數比漢尼拔一輩子殺的羅馬人都多,卻不為所知

漢尼拔被認為是西方戰爭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很多西方史學家認為他是和亞歷山大大帝是古代西方戰爭史上最厲害的名將,凱撒等人都不及他,而他的戰績和威名都是在與羅馬共和國的戰爭中獲得的,其中在著名的康奈戰役中,羅馬損失近七萬人,而整個布匿戰爭中,漢尼拔大概殺了十多萬羅馬人,殺的羅馬人心驚膽戰,即便最終擊敗了漢尼拔,也依然尊其為無敵名將。

這場戰役羅馬損失人數比漢尼拔一輩子殺的羅馬人都多,卻不為所知

漢尼拔

但是呢,在漢尼拔死後70多年之後,有這樣一場戰役,羅馬死了十二萬人,一場戰役比漢尼拔一輩子殺的人都多,這就是阿勞西奧戰役。

這場戰役羅馬損失人數比漢尼拔一輩子殺的羅馬人都多,卻不為所知

我們都知道現代北歐人、德國人還有英國人都是日耳曼人,(雖然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和德國打生打死,但是兩國都是日耳曼人),如今日耳曼人被認為是文明民族,但是在當年的羅馬人看來,日耳曼人就是徹徹底底未開化的蠻族,當時的日耳曼還處於原始部落階段,生產力低下,組織形式低下,和羅馬沒辦法相比,但是日耳曼民族有一個優勢,就是不怕死,據說他們在作戰時最出名的作戰方式就是死亡衝鋒,就是一群人不管前方是什麼就拼命衝擊,甚至損失再慘重也無所謂,很多組織度不足的軍隊面對這種衝鋒就直接潰散了。

另外一個優勢就是人多,因為日耳曼民族全民皆兵,作戰時全部落也一起行動,老弱婦孺也會參戰,尤其是日耳曼民族認識到單憑一個部落無法對抗羅馬的時候,就一個個聚集起來成為一個聯盟,到了阿勞西奧戰役的時候,日耳曼這邊據說兵力居然達到了三十萬之多,就算老弱婦孺都加上,能作戰的成年男子也有一半,也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這場戰役羅馬損失人數比漢尼拔一輩子殺的羅馬人都多,卻不為所知

日耳曼民族據說是因為家鄉遭遇自然災害,人口增多,農作物歉收才四處遷移,而遷移中先是與高盧人,後來又直接和羅馬人發生了衝突,而且憑藉自己的死亡衝鋒戰術屢屢獲勝,羅馬幾個軍團都被消滅,這使得羅馬人開始重視這個敵人。

公元前105年,羅馬人聚集了十多個軍團,加上同盟和隨軍人員一共十二萬的龐大軍隊對抗日耳曼軍隊,這比當年對抗漢尼拔的軍隊還多,所以羅馬人信心滿滿,雖然說日耳曼人表面上有三十萬,佔據人數優勢,但是日耳曼人的三十萬一半是老弱婦孺,只有一半是成年男子,而且這些男子未必都是合格的戰士,更關鍵的是,相比日耳曼人,羅馬士兵武器精良,而且有組織性,對於日耳曼的戰術也漸漸熟悉了。

為了對付日耳曼的死亡衝鋒戰術,當時羅馬軍團分三部分,先鋒由前執政官斯考盧斯擔任在前試探,而兩個現任執政官馬裡烏斯和凱皮奧各率一部在後方,(凱皮奧是代執政官,因為當時另外一個執政官魯福斯生病了。)

結果呢,日耳曼人出擊太迅速了,先鋒根本就沒反應,就被打敗,此時後方的執政官馬裡烏斯下令凱皮奧向自己這邊靠近,匯聚一起對敵,面對強敵這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措施,然而呢,問題出在凱皮奧這邊,凱皮奧是名門貴族之後,一直看不起出身低微的馬裡烏斯,可是偏偏這次馬裡烏斯是主帥,現任執政官,他只是副帥,代執政官。這次馬裡烏斯對他下令,他覺得極沒有面子,所以不同意,馬裡烏斯強令之下他才聽命,然後到了一半他覺得又沒有面子,下令叫停,馬裡烏斯暴怒,結果主帥副帥吵了起來,而全軍將士就看著兩個指揮官吵架,根本就沒注意日耳曼人已經接近,等到了日耳曼人衝擊的時候,羅馬人根本來不及防禦,而且因為背對河谷,逃都沒機會逃,最終十多萬人只有100多生還,其他都被日耳曼人殺光。(日耳曼人處於蠻族階段,沒有留俘虜的傳統,全部殺了祭祀給他們的戰神了。)

這場戰役羅馬損失人數比漢尼拔一輩子殺的羅馬人都多,卻不為所知

羅馬經此一戰,損失了大多數的政府官員和成年男子,幾近崩潰的邊緣,形勢比漢尼拔那個時期還要危急,要是日耳曼人趁勢進攻,羅馬就此滅亡也未可知。但是日耳曼人並不是一個有組織有目的性的政權,而是鬆散的部落聯盟,他們在戰勝之後連戰利品都不要,戰勝之後不是乘勢進攻而是分散行動,這給了羅馬喘息之機,最終在馬略的主持下,羅馬進行了馬略改制,最終恢復了戰鬥力,最終把日耳曼人滅族了。

不過,這並不是結束,日耳曼的這次入侵使得羅馬進行了馬略改制,羅馬共和國開始崩壞,最終變成了帝國,而在幾百年後,又一批日耳曼人的進攻毀滅了西羅馬帝國,也許,日耳曼就是羅馬人的剋星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