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資產證券化的前景

證券時報記者 劉燦邦

近日,停牌已久的兩家“航天系”上市公司航天長峰及航天機電先後公佈了停牌收購的結果。

其中,航天長峰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分別購買柏克新能及精一規劃51%股權,合計作價近4億元,此次交易後,公司新增UPS、EPS電源產品和警用地理信息系統業務;航天機電則擬以現金方式向erae cs及erae ns購買erae AMS剝離汽車非熱交換業務後的存續公司51%股權。

航天長峰及航天機電分別隸屬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兩大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被並稱為“航天系”。不過,僅就航天長峰及航天機電此次停牌收購結果而言,似乎並未滿足資本市場的“胃口”。

根據航天長峰此前發佈的資產重組進展公告,航天長峰曾考慮將航天電源納入此次收購標的範圍,不過,根據目前公佈的結果,航天電源並未最終進入收購範圍。據瞭解,航天電源與航天長峰同屬航天科工集團,產品覆蓋航空航天、軍工兵器、船舶、機車、通信、工控、輕工、重工及科研等各種領域,在軍工領域稀缺性較為突出。

航天機電控股股東為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所屬的上海航天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目前,航天機電主營業務為汽車零部件及光伏組件,航天八院則是中國衛星研製的骨幹單位之一,承擔了大量航天型號產品的研製任務,現有總體設計、總裝單位和及多家專業技術研究所。

之所以說未滿足資本市場的“胃口”,是由於“航天系”上市公司有巨大的集團資產注入的預期,這樣的預期體現在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上,例如,航天長峰動態市盈率接近166,航天機電市盈率也達到了78,其餘“航天系”上市公司也存在市盈率較高的現象。但是,從兩家公司披露的情況來看,集團資產注入的預期暫時落空了。

雖然關於兩大航天集團資產證券化率的統計有所不同,但是一項比較廣泛的說法是,截至2015年末,兩大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均不足20%,而海外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普遍在70%~80%左右,國內資產證券化率較高的軍工集團也達到了60%以上。針對這種情況,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張建恆曾在去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十三五”末集團資產證券化率要達到45%,然而,現在距離目標仍有一定距離。

兩大航天集團的主要資產集中在各下屬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主要為事業單位性質,雖然政府正在推動事業單位改制,不過目前,相關實施細則尚未頒佈,這或許是制約相關企業推動資產證券化的一項原因。

雖然還有一定障礙沒有破除,但是相關時間點似乎也越來越近了。今年初,國防科工局的一次會議上就指出,通過近年來的工作,軍工科研院所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形成了初步分類方案,並且明確了首批轉制院所名單,加快制定和出臺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實施意見,積極穩妥推進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實施。

不過,也應該看到,航天電子已經實施了集團資產注入的工作,南洋科技此前也發佈了重組方案,將向航天科技集團收購無人機資產。

由此看來,對於“航天系”的資產證券化進度,短期之內似乎急不得;從幾家公司情況來看,外延收購多於內生的資產證券化,這也反映出“航天系”公司在面臨增長考核壓力時正在主動作為,關於資產證券化,未來成熟一家、推進一家或許才是真正可以期待的。

另外,除了國家層面出臺改制細則,兩大集團也需在內部論證有關方案,而軍工央企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意願一直沒有變化,兩大航天集團資產證券化率目前偏低,跨院和對外收購已成趨勢,隨著集團對內部相關產業調整逐步完成,資產證券化的時機也將逐漸成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