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從新中國航空工業起步至今,歷經數十年發展基本實現了從零到世界前沿水平,從單一機型到門類齊全,從純進口到仿製、自主研發、再到出口創匯,無不滿懷科研軍工的諸多汗水和不易。

在幾代科研軍工取得滿滿碩果的輝煌表面,我們不能忽視背後無數次的失敗、挫折,“失敗是成功之母”在航空工業研發過程形容的是如此貼切。不可否認,所有定型產品都是在無數次的失敗基礎上開花結果,本文對我國航空研製過程幾款重要機型失敗案例做個彙總說明。

直升機

直-6多用途直升機

直-5和直-7之間的過渡型號,直-6直升機1969首飛,1977年定型,後因質量問題,在批量生產15架的情況下,未入役項目中止。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直-6多用途直升機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直-6多用途直升機

直-7重型直升機

直-7是一款單旋翼雙發渦軸大型運輸直升機,原設計要求可以搭載一個排,起飛重量10噸,能夠適應我國南方高溫、西南高原使用條件。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直-7直升機設計方案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直-7直升機效果圖

1970年-1979年,十年間完成全機靜力試驗,並附帶其他多項試驗,裝配完在兩架機體,基本處於試用定型階段。可惜的是,同期引進法國“超黃蜂”直升機(直-8),資金限制只能保證一款機型,所以直-7項目只能中止。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被廢棄的直-7機身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直-7和直-8(超黃蜂)對比

戰鬥機

三號任務

三號任務雙三標準是:最大平飛速度達3馬赫,升限達30000米,主要用於應對美國SR-71高空偵察機的入侵。從1968年開始研製,不過僅過不到兩年該項目便告中止。好高騖遠,脫離當時客觀技術和經濟實力。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三號任務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三號任務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三號任務

三號任務和蘇聯米格-25截擊機長的很類似,用途也類似,只是當時國力相差懸殊,無力研製。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米格-25攔截SR-71偵察機

四號任務

上世紀60年代,面對北方壓力以及現實的國土防空需求,順應世界先進航空發展動態。1968年我軍提出儘快研製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

珍寶島衝突的爆發,直接將四號任務推向前臺,決定以殲-6為基礎,加裝升力發動機,實現垂直起降及超音速飛行。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6戰鬥機

很快就做出來整體方案,不過這造型有點誇張。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四號任務模型方案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四號任務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四號任務

1972年,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正式決定“四號任務”不再列入國家型號發展計劃,我國第一次垂直起降飛機嘗試就此中止。

751抬式佈局戰鬥機

跟上面的“四號任務”一樣,同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將“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做為研發重點,以吹氣增升方式來增加前翼的配平能力,稱之為“抬式佈局”。

1976年以後,因研發進度緩慢,再加上經費受限,該項目結束。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751抬式佈局戰鬥機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751抬式佈局戰鬥機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751抬式佈局戰鬥機

強-6可變掠翼強擊機

強-6強擊機,單座單發可變後掠翼戰機,以米格-23作為參考對象,由南昌飛機制造廠(洪都航空)研製,總設計師陸孝彭。項目開始於1976年、中止於80年代末。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強-6風洞試驗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強-6三視圖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強-6模型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強-6效果圖

機體結構超重問題,可變後掠翼控制系統問題不能解決,採用的“渦扇-6發動機一直無法定型批量生產,以上三個問題造成強-6最終未能結果。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強-6效果圖

殲-9方案

殲-9是一款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機,1965年開始研製,1980年中止。以圖-22、B-1B為主要作戰目標,設計指標達為“雙26”(即升限 26000米,馬赫數2.6)。

殲-9應該是氣動方案作的最足、投入精力最大的研發機型,光氣動佈局就有多種。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9翼型佈局方案

殲-9氣動佈局方案對後面的殲-10、殲-20所產生的影響顯而易見。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9風洞模型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9VI雙發兩側進氣版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9機腹進氣版

相對國產戰鬥機中少見的無尾就佈局方案也有,最後因設計指標過高,發動機不給力下馬。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9V無尾翼設計方案

殲-13方案(二號任務)

殲-13是一款單發單座佈局戰鬥機,1972年開始研製,1981年下馬,終歸是我國發動機之痛。

上世紀60年代,我國針對越戰中F-4對陣米格-17的作戰案例,在空空導彈大量應用的情況下,近距空中格鬥仍將存在。因此,考慮研發一款高機動性的小型戰鬥機。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二號任務

和殲-9系列一樣,同樣做了多種佈局方案,下面這款是兩側進所。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13設計方案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13殲擊機方案 三視圖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13方案 三視圖

1978年,我國從埃及引進一架米格-23MS,隨機獲得兩臺R-29-300型發動機,仿製型號渦噴-15。後經對比渦噴-15性能全面優於殲-13計劃採用的渦扇-6發動機,於是在決定用渦噴-15替換的情況下,空軍重新提出各種性能升級要求。這也是導致殲-13下馬的很大因素。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13腹部進氣模型

這架殲-13造型大家肯定覺得很熟悉,沒錯,跟F-16長的基本一樣。

發動機之殤,我國航空研發史上失敗案例大彙總

殲-13方案示意圖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研製的多款機型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受限於技術無力繼續。究其原因,除特定因素外,發動機永遠是個邁不過去的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