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控股自救術

海虹控股 投資 金融 分析師 中國經濟網 2017-05-22

近日來,大量沒有業績支撐的概念股股價紛紛遭受重創,海虹控股也未能倖免。

海虹控股是一家大健康領域內的上市公司,因為獨特的PBM概念,公司市值在2015年大牛市中曾經攀升至725億元的歷史最高位,5月10日停牌時仍有224億元。

相比高高在上的市值,公司收入和淨利潤卻少的可憐,2016年全年分別只有2.17億元、2802萬元。

面對暴跌的股價,海虹控股開始自救,向交易所申請停牌,成為首家因為連續大跌而特停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業績方面,公司在最新的財報中,存在多處粉飾業績之處,護航股價意圖明顯。

這些措施雖然能夠短期內延緩股價的下跌,但沒有業績支撐的高市值猶如無源之水,隨時都面臨崩盤的風險。

特停自救

5月9日,海虹控股股價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跌停,引發市場恐慌。次日,公司股價再度放量跌停,連續兩個交易日公司市值蒸發53億元。

自2016年11月11日至今,海虹控股的股價一路下挫,已經從59.5元/股的高位下跌至停牌時的24.93元/股,股價遭到腰斬。僅2017年5月8-10日,三個交易日就累計下跌21.53%。

面對暴跌的股價,海虹控股終於坐不住了。

上市公司5月11日發佈公告稱,經申請,公司股票將於2017年5月11日上午開市起停牌,成為首家因連續大跌而特停的上市公司,備受市場關注。

海虹控股申請特停背後的動機並不單純。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注意到,海虹控股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處於非常高的水平,上市公司5月3日發佈的公告顯示,截至公告日,大股東中海恆持有本公司股票共計2.49億股,佔公司股份總額的27.74%,中海恆質押本公司股票總計2.06億股,佔其所持本公司股票的82.57%,佔公司股份總額的22.91%。

這也就意味著,股價暴跌將會引發海虹控股大股東爆倉風險,上市公司選擇在此時申請特停,表明二級市場股價可能已經逼近大股東的質押警戒線乃至平倉價格。

此外,海虹控股還有大量的融資盤。截至5月9日,上市公司融資餘額為29.63億元,排名兩市第21位。

5月16日,海虹控股自查結束,按照規定應該復牌,但是上市公司卻以籌劃重大事項為理由繼續停牌。

業績化妝術

2016年,海虹控股實現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11.87%;淨利潤2802萬元,同比增長21.5%。

從增速上來看,海虹控股2016年的收入和淨利潤增速還算可以,表現並不算太差。但是從絕對額來看,上市公司只有區區幾千萬元利潤,而且這些利潤還是海虹控股東挪西湊實現的。

財報顯示,2016年,海虹控股實現投資淨收益1.14億元,佔當期淨利潤的比例為405.87%。如果剔除掉投資收益,上市公司淨利潤將出現大幅虧損。

翻閱年報及之前公告,《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發現,上述投資收益來自於出售資產。2016年,海虹控股先後出售了三家子公司股權,包括重慶衛虹醫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金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虹藥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分別實現投資收益670萬元、2024萬元、6428萬元。

海虹控股決定出售這三筆股權的日期分別為2016年9月30日、2016年9月30日、2016年10月31日。為了能夠將投資收益確認在2016年,海虹控股搶在2016年收官前完成了上述交易,這足以反映出其存在粉飾業績之嫌。

2016年12月29日,海虹控股發佈公告稱,截至2016年12月28日,FAY YEH、中海恆及康馳已按照股權轉讓協議的約定,足額支付了上述各項轉讓款,相關收益計入2016年度損益。

除了出售資產外,《證券市場週刊》記者還注意到,少數股東損益對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也有較大貢獻。依據財報,2016年海虹控股少數股東損益為-1492萬元,如果剔除掉這一項,上市公司淨利潤將只有1310萬元。

年報顯示,海虹控股共有四家主要子公司,分別是廣東海虹醫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中公網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域創投資(香港)有限公司、益康健康服務有限公司(下稱“益康公司”),其中只有第四家子公司發生較大幅度虧損。因此,少數股東損益為負,應該是由這家子公司所引起。

益康公司成立於2014年5月,股東為海虹控股和海南瑞麗凱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工商資料沒有披露兩家法人股東的具體持股比例。根據官網介紹,益康公司以海虹深厚的行業服務經驗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健康保險產品解決方案及運營服務支持,業務涉及醫療機構運營輔助服務、商業保險第三方管理服務、藥品福利管理服務等。

海虹控股2014年年報、2015年年報在介紹“主要子公司及對公司淨利潤影響達10%以上的參股公司情況”時,均未披露益康公司的經營情況。這也就意味著,益康公司在這兩年裡並未發生較大幅度虧損,為何會突然在2016年出現較大幅度虧損呢?

在A股上市公司中,利用少數股東損益調節利潤的做法並不鮮見,這類上市公司往往通過將成本、費用集中確認在非全資子公司中等方式,來實現增加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的目的。

2017年,海虹控股業績依然未見起色,一季度實現收入3920萬元,同比下降30.05%;淨利潤虧損3884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643萬元。

此外,在資產科目中,海虹控股2017年一季度開發支出出現較大幅度增長,賬面價值為4199萬元,而2014-2016年末時分別只有2431萬元、214萬元、661萬元。

申銀萬國分析師龔浩發佈的研究報告《蘋果比蘋果,再做投資決定》指出,開發支出資本化誇大企業的資產、淨利潤,企業在確認開發階段的支出時主觀性較強,如果將研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資本化而少計費用,就可以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注意到,海虹控股開發支出資本化率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相比其他醫藥上市公司明顯激進。年報顯示,2014-2016年,海虹控股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3121萬元、6983萬元、1.01億元,研發投入資本化的金額分別為2431萬元、6204萬元、9054萬元,資本化率分別為77.88%、88.85%、89.39%。

很顯然,如果上市公司將上述研發投入全部進行費用化處理,那麼海虹控股的業績表現將會更差。

對於海虹控股的開發支出確認政策及依據,《證券市場週刊》記者致電上市公司證券部,不過截至發稿仍未收到上市公司方面回覆。

定增恐存變數

2016年10月15日,海虹控股發佈增發預案,擬募集資金25億元,用於實時智能審核平臺項目的建設。該平臺上線後,公司將通過為醫院提供醫保實時智能審核服務收取費用。

根據定增計劃,海虹控股此次定增擬發行5700萬股,發行價格44.1元/股。2016年12月10日,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上述事項被證監會受理。

不過時至今日,海虹控股仍未拿到證監會的批文。而在此期間,針對再融資事項,證監會出臺了新規,新規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託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注意到,海虹控股賬面上存在金額不少的貨幣資金和金融資產。截至2017年3月31日,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分別為8.29億元、1.16億元、6654萬元,三者合計10.12億元,佔總資產、淨資產的比例分別為70.72%、73.39%。

按照證監會新規,海虹控股在擁有如此高比例類現金資產的情況下,未來還能夠拿到批文嗎?而且,海虹控股基本上不存在有息負債,截至2017年3月31日,公司資產負債率只有4.82%。因此,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優先使用債務工具來滿足融資需求,應該慎重考慮使用定增方式。

如今,海虹控股二級市場股價已經遭腰斬,定增價相比前者大幅倒掛,這又將為定增事項增添諸多變數。

事實上,2017年以來,受再融資新規及二級市場大幅調整影響,多家上市公司均已經終止了非公開發行計劃,包括健康元、世聯行、海翔藥業、國軒高科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