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演奏的傳統技法歸納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於中華大地,故被後人稱為古箏。我國曆來對古箏就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聲之祖,萬樂之師。早在漢代侯瑾《箏賦》中有云:“包群聲以作主,冠重樂而為師,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箏者矣。”由於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彈箏人的傳承和創造。不同流傳地區的傳統箏曲就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色彩,也就逐漸形成了有一定藝術影響力的風格流派。古箏常有九大流派之說,但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有:陝西秦箏、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因此,準確掌握傳統箏曲的風格,對於提高古箏的表現力,擴展古箏創作演奏空間尤為重要。

演奏技法是器樂演奏的基本保證之一。古箏的記譜並沒有把實際發出的每個音都記錄下來,而是以演奏技法符號標記在旋律譜上,使豐富的音響效果全都蘊含在這簡潔的演奏符號之中。因此,演奏技法的不同運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演奏家的特點和審美情趣,也是古箏音樂藝術風格的精華所在。正因為如此,本文從傳統箏曲演奏技法入手,分析、比較各地域箏曲的共性與個性特徵,揭示其風格差異,從而對傳統箏曲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為教學和演奏提供一個參考。

古箏演奏的傳統技法歸納


 一、傳統箏曲所共有的演奏技法

古箏屬於弦鳴類樂器,發音板上一弦一柱,多弦並置,五聲音階定弦。箏的演奏技法在樂器條件性能的制約下,形成了自己演奏技術系統,形成了古箏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區別。以琴碼為界,分為左右兩個演奏區。在傳統箏曲中這種定位十分明顯,並由此發展了兩套不同的演奏技法,這兩套技法各有側重,各有分工,區別明顯。

1、傳統左手技法:以按弦為主,在琴碼左側順應弦的張力,用食指、中指或中指、無名指捺抑箏弦,控制絃音變化。其基本任務是飾音,即潤美音色,裝飾旋律,形成箏曲“以潤補聲”的旋律特點。

按音:左手按弦的演奏,彈出本弦發聲以外的音,特別是五聲音階以外的音。如mi音經過按弦變為fa或升fa,la音弦經過按弦變為si或降si等。

顫音:是由原音與稍高或稍低一點的音迅速交替而產生“波動”的演奏方式。由於力度、幅度和時值上的差異,有吟弦、揉弦、滑顫、重顫等不同形式。

滑音:包括上滑音、下滑音,是經按弦而滑出的音高,由於時值、速度和上下滑音連續運用等的不同,又產生了點滑、按滑等不同技法。

2、傳統右手技法:以彈弦為主活動於琴碼右側,其基本任務是取音,是古箏發音的動力源。用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四指彈弦發聲,控制節奏和音的強弱變化。

單音技法:是古箏演奏使用最頻繁、最基本的技法。它包括參加彈奏手指的正反向彈法。(大指託、劈;食指挑、抹;中指剔,勾;無名指打,摘。)在傳統箏曲中,大指、食指和中指三指組合彈奏是最常見的技法,其結合方式以“四點”(勾託抹託)為框架在一個八度以內來演奏。

和音技法:和音技法體現出古箏的多音技法。它包括和音、和絃兩類,主要有雙託、雙劈、雙挑、以及大撮、小撮對稱彈法。

琶音技法:主要是一個八度內的大、小三和絃的彈法。

歷音技法:歷音即裝飾音,是依靠音位排列順序右手迅速地上、下刮奏是古箏獨具特色的旋律裝飾手法。

持續音技法:作為彈撥樂器的箏,以“點”的發音形式出現,其長音就依靠某種技巧的持續演奏,形成連續、密集的點來構成。在傳統箏曲中,主要有拇指在一根弦上快速託劈的搖指和八度交替快速彈奏的輪指兩種。

至此我們可以獲得傳統古箏演奏技法的基本定位,即左手以潤飾為主,取音為輔;右手以取音為主,潤飾為輔。這種“音”“韻”結合的傳統技法,使得多音並置和五聲音階排列的古箏,在表現傳統箏曲時得心應手,構成了傳統箏曲美妙動聽的音色,華麗委婉的音樂和行雲流水的意境。

古箏演奏的傳統技法歸納


二、傳統箏曲同一技法的不同藝術處理

古箏是一件民間樂器,民俗之樂,他的民間性決定了他必定會根據流行地域的不同,融合各地區的民歌、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地方樂種等民間音樂,形成以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為特點的地方流派。水的運動叫流,水的分流稱派。有著幾千年歷史,同源共祖的古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有如水流分佈各地,形成了各個流派,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從整體音樂風格來看,一方面各地域箏曲在旋律、音階、調式方面各有不同;另一方面,由於箏曲的地域性差異與音樂環境的不同,使各地域的箏曲帶有顯著的地方性特徵。

古箏的演奏技巧,在不同的地域背景影響下,隨各地的音樂語言與文化特點產生不同的運用,使各地共有的某些演奏技法也出現了地域性的不同處理。下面從同一技法的不同藝術處理來看各地域箏曲演奏技法的運用特點與風格的聯繫。

1、歷音

作為裝飾的歷音,是古箏的特殊技法之一。用以渲染氣氛和修飾旋律,是一種節奏和樂音多少比較自由的技巧,也是古箏所特有的,富有特色的一種技巧。歷音演奏的樂音數少至一、二個,多至七、八個不等,音型長短均可。在運用上雖然比較自由,但不同的地方風格有其一定的規律性。

潮州箏曲中的歷音使用頗為頻繁,音型一般有三、四個組成,使旋律豐滿流暢。還常配合按顫技巧的應用,地方色彩比較濃郁。

山東箏曲中的花指採用連託的形式,音型一般有四個音以上,多佔節拍時值。使得音質高古樸實,沉穩厚重,又給人一種激情奔放的感覺。

2、苦音

苦音又稱哭音,是我國部分地區特有的一種音樂現象,是漢族音樂中一種獨特的音調,存在於全國多種地方戲曲、曲藝、民族器樂中。從廣義上講,是一種苦楚、激憤的腔調,從狹義上說,則是指這種腔調中的兩個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微升fa介於fa和升fa之間,微降si介於si和降si之間)。其曲調大都採用徵調式苦音音階,表情意義都是苦楚、哀傷、激憤的情感。由於微升fa和微降si具有一定的遊移性,有時上行會略有偏高,有時下行會略有偏低使得不同地區特性音旋法走向、滑音走向、揉弦方法上都各不相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

陝西箏曲大都來源於陝西地方戲曲和說唱音樂的唱腔旋律。具有徵調式的苦音音階中,微升fa與微降si在演奏中具有不穩定的遊移性,一般情況下微升fa下行向mi遊移,微降si下行向la遊移。在旋法上一個重要特點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這種旋律上行跳進可使情緒激奮而波動,下行級進可使情緒深沉而哀傷。跳級與級進配合進行,使陝西苦音箏曲充分顯示了鮮明的地方風格。

山東箏曲又稱齊魯箏曲,受山東呂劇、琴書的影響,大都採用宮調式音階,其苦音箏曲的微降si,在旋律進行中常上行到主音do,然後再下行至屬音。在它憂思哀怨的旋律中,蘊含著激怠的情感,有明顯的柔中帶剛的性格特徵。

潮州箏曲中“重三六”與“活五”兩種調式的箏曲就是帶有苦音特色的箏曲。“三六”“活五”的名稱來源於潮州音樂獨特的傳統記譜方式“二四”譜,這是我國少見的絃索記譜法。其要求重按la、mi兩音求得微降si,微升fa兩特性音。這種“重按”與“活音”,又往往同吟揉相結合,在旋律進行上及滑音走向上要求上行上滑,使新取得的音高不穩定,產生撲朔迷離的效果,給人以微妙的感覺。潮州箏曲的苦音表現力顯得更為特別,地方特色更為豐富。

客家箏曲“大調”、“小調”與“串調”三類。其中大調和串調中都有“軟弦”、“硬弦”之分。七聲軟弦箏曲中的mi、la大都為經過音,不是調式的骨幹音。因此,軟絃音階亦即苦音音階。其中微升fa的走向較多的是sol,微降si的走向較多是do。因此風格上蘊含著一種內在的深沉與悲憤之情。

福建箏曲的苦音演奏中,採用了獨具特色的“點滑音”,即用點彈的方法瞬間形成短促、急切的下滑音。其特點是滑中有點,點中有滑,因此苦音常常出現於點滑之中。右手技法中獨特的倒踏法(旋律前加裝飾性音型),連珠法(旋律音前加二、三個裝飾性的歷音)和跑馬法(連續快速勾搭)等與左手點滑結合,張馳有序,緩急有度,常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效果。

此外,粵樂箏曲中常用的調式音階“乙凡線”類似秦腔的苦音,具有哀傷憂愁的情感,常用徵調式七聲音階。“乙”、“凡”兩音在工尺譜中即微降si和微升fa。

綜上所述,箏的演奏技法在一定的音樂文化背景影響下,即使是普遍應用的共同演奏技法也產生了各地不同的按排與應用,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樂風格。

古箏演奏的傳統技法歸納


三、各地古箏特殊技法表現手段

傳統箏曲的地方性差異使各地箏曲風格迥異,在各具特色的音樂中,除各地域共有演奏技法的不同運用外,還產生了一些與音樂特徵相適應的特殊技法表現手段。這些帶有地方性特徵的技巧,即豐富了箏曲自身的個性,又突出了本地域地方性色彩的演奏風格特色。

1、遊搖

遊搖是河南箏曲中的特色技巧,是一種組合指法的綜合表現手法。彈奏時右手大指以大關節為活動部位,連續快速託劈,從箏碼較近處由弱至強向前嶽山移動。左手則同時從按音邊滑邊顫地放回原位音。兩手配合使音色、力度、音高有明顯的變化。這種技巧在表現節奏緩慢、帶有傷感情緒的箏曲時最富表現力,使河南箏曲高亢明朗、韻味濃郁的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2、密搖

在山東箏曲的傳統運指技巧中,右手大指以小關節為活動部位,連續快速託劈成密搖。一般先劈後託取第一聲音質純淨,效果清脆明亮,顆粒性極強。對十六分音符和同度音符反覆表現最佳。這種技法體現了山東箏曲剛勁明快、鏗鏘有力的風格特點。在樂曲《風擺翠竹》,《山鳴谷應》中均有有絕妙的效果。

3、搖指

在浙江箏曲“搖指”是以右手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這是浙江箏的一個特色。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4、八度輪

客家箏曲中奏同音時,技法上很少使用搖指,常以勾託在一個八度內快速交替撥絃的八度輪奏技巧進行演奏,並賦予它音色上的變化,從而保留了中州古樸清秀的個性,帶有當地民間音樂影響的痕跡,在風格上獨具韻味。

5、雙按

潮州箏曲在“重三六”、“活五”等多種調式變化之中,應運而生的雙按技巧,成為其典型技法,雙按技巧富於調式色彩的變化,在演奏中,通過左手雙按可使調性進行變化,這種手法即豐富了左手演奏技巧,又使旋律進行更加自如流暢,旋律色彩更豐富,風格韻味上獨樹一幟。

另外,陝西箏曲隨旋律進行必然使用左手拇指按弦技法,使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旋律進行,形成細膩委婉,悲怨悽楚,情深意綿,慷慨激越的風格。

總之,傳統箏曲作為流動的時間藝術,在不同地域不斷的流傳發展創新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彈箏技法,這些技法對錶現各地域箏樂的個性風格,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傳統箏曲同一曲體結構的不同藝術處理

脫胎於各地民間音樂的傳統箏曲,多數具有六十八板的結構特點。目前,多稱其為“八板體”結構。它們在結構上雖然相同,但由於板式、速度、旋律,特別是演奏技法等方面的不同應用,造成了箏曲風格上的差異,使它們帶有濃郁的地方性色彩。

山東箏曲《高山流水》是一部套曲,從結構形式上看,它包括的四首曲子都是標準的八板體。其中《琴韻》徐緩莊重,音調多用級進,所用的“按滑”指法與古琴的吟、揉、滑指接近,較好地模擬出古琴的聲韻。《風擺翠竹》音調活潑輕巧流利,右手大指密搖及歷音奏法描繪出翠竹迎風搖曳的生動形態《夜靜鑾鈴》突出運用“勾搭”技巧強拍上的低音旋律與弱拍上由高至低的快速刮奏相結合,加上連續切分節奏的強調,使旋律起伏波動,樂音清脆。《書韻》旋律多在接近男聲的中低音區,在右手拇指、食指採用小勾搭技巧的同時,左手大二度與小三度的按滑音與鄰弦所奏出的同度音交混,模仿古人讀書時吟響之聲,描寫的生動形象,惟妙惟肖。

河南箏曲《高山流水》屬河南曲子板頭曲,是在“八板”型旋律骨幹音的基礎上加若干歷音形成的。樂曲首尾的平穩開闊,與中部的奔放、激盪形成對比,尤其是左手連續上下行拂、劃技巧的運用與“高山”“流水”的標題含義十分貼近。力度較強的大指在連貫的發音中帶有強勁的音頭,左右手揉弦間奏技法,充分利用了箏弦震動的餘音而獲得特殊的效果,表現了性格剛勁、豪放、潑辣、的風格,使得河南箏曲的韻味更加濃郁,風格更加鮮明。

潮州箏曲《寒鴉戲水》是一首六十八板體箏曲。技法上重吟手法,突出“寒”的意境,以雙託等右手彈奏技法和揉滑、上下八度等左手按弦手法,音色跌宕,詼諧誇張,手法玲瓏,突出“戲”的氣氛,使聽眾置身於一望江河,碧水連天,寒鴉徘徊,點水泛波,起伏嬉戲的意境之中。

客家箏曲《出水蓮》原指套曲的引子。樂曲屬軟套重六調,以fa、si變音為主,旋律雅緻、委婉、古樸典雅。

各地傳統箏曲在同一曲體的不同處理,顯示了各地域箏曲演奏技巧運用的特點及風格差異,也成為古箏演奏藝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總之,各種樂器根據自身不同的特性,有著不同的音質、音色,反映出各種不同特點,不同演奏方法所形成的獨特聲音個性,演奏家們都力求表現出樂器最佳音色,以動人悅耳的聲音表現豐富多彩的作品內容。

古箏作為華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它音韻兼備,弦數眾多,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基本特徵和傳統演奏技法的豐富,給這種樂器帶來旺盛的生命力,使其立於獨奏、重奏兼備的重要地位。

傳統箏曲的廣泛分佈,受其地域條件的影響,在發展中產生並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特徵。通過對比,準確、深入地把握其風格特點,將對今後的教學、演奏起到積極的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