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個“營”

固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舊石器時代,茫茫林海中的固原,就有了人類的繁衍和生息。到了新石器時代,在六盤山區已經出現了以刀耕火種、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氏族部落。通過考古發現,固原市境內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晚期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菜園遺存以及齊家文化的遺址。出土文物證明,先民們在這塊黃土地上創造出了原始文明。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個“營”

春秋戰國時期,“逐水草而遷徙”的戎族率先從漠北來到六盤山區、清水河畔,或放牧、或耕種,過著農業與牧業共存的生活。六盤山區豐茂的林草、溼潤的氣候,吸引了漠北各少數民族部落不斷遷徙定居六盤山區,使這裡逐步形成了一個有義渠戎族、烏氏、焉氏、匈奴、吐蕃、突厥、蒙古、韃靼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畜牧業相當發達。《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六盤山區曾有叫“烏氏倮”的畜牧業主,其牛馬羊之多用山谷衡量。《漢書》也稱這裡“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畜牧為天下繞”。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個“營”

《禮記•月令》稱仲夏之月“遊牧別群,則摯騰駒,班馬政”。馬作為古代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和軍事裝備,歷代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對馬的養殖業十分重視。古人把對馬的蕃息、牧養、採購、分配和使用稱為“馬政”。馬政和畜牧業得到了從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統治者的重視,養馬業經久不衰。隋文帝設立原州羊牧和駝牛牧,專管畜牧業的發展。唐代設置了原州都督府和監牧,固原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養馬基地和西北地區牧業管理中心。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起駕長安親臨六盤山區視察養馬業。《資治通鑑》對此雖只記載了簡短的一句:“西至瓦亭,觀馬政。”但也顯示了唐王朝對固原養馬業的重視。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個“營”

明代,在北京、遼東、陝西和甘肅四個“苑馬寺”中,固原設立了“陝西苑馬寺長樂監”,專門負責馬的養殖。同時,在固原以北沿清水河流域修建了八座營城,既是牧馬士兵的宿營地,又是馬廄。這八座營城就像冰糖葫蘆一樣串在了清水河兩岸。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個“營”

如今固原至銀川的福銀高速公路、省道101線兩側的頭營、二營、三營、四營、五營、六營、七營和八營,就是當年供用養馬的士兵居住和圈養馬匹的營城,頭營還是當時管理這八座營城的“開城苑”所在地。

「固原人文地理」固原的八個“營”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