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名叫“踏踏”的貓竟有些許主人的神韻。

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本質?“作品裡面所呈現的人類文明是一點點積澱下來的,包括人文和自然的啟發。與西方繪畫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只有中國的繪畫體系裡才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很早就自覺地形成了一整套創作和生活美學。”見到蒙中和他在喜洲的院子,見到他晝夜勤勉於創作和書畫研究,又如稚子般樂在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古代文人衣缽在他這裡實現了一種新可能。

設計亮點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名叫“踏踏”的貓竟有些許主人的神韻。

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本質?“作品裡面所呈現的人類文明是一點點積澱下來的,包括人文和自然的啟發。與西方繪畫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只有中國的繪畫體系裡才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很早就自覺地形成了一整套創作和生活美學。”見到蒙中和他在喜洲的院子,見到他晝夜勤勉於創作和書畫研究,又如稚子般樂在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古代文人衣缽在他這裡實現了一種新可能。

設計亮點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1:竹庵造園,步移景異

竹庵有著“內向”的結構佈局,房子的景觀和人的動線都以庭院作為核心。算上天井,整個竹庵有9個院子之多,其中最為明晰的便是這前、中、後庭,從前庭一眼望向北方,視線可以穿過中庭直達內院的入口。前庭種滿花木翠竹;中庭一池水景,池中的清香木高聳。這兩個庭院在規劃上都算公共空間,較為開放,而內院則屬於主人的個人空間,帶有一定私密性。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名叫“踏踏”的貓竟有些許主人的神韻。

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本質?“作品裡面所呈現的人類文明是一點點積澱下來的,包括人文和自然的啟發。與西方繪畫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只有中國的繪畫體系裡才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很早就自覺地形成了一整套創作和生活美學。”見到蒙中和他在喜洲的院子,見到他晝夜勤勉於創作和書畫研究,又如稚子般樂在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古代文人衣缽在他這裡實現了一種新可能。

設計亮點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1:竹庵造園,步移景異

竹庵有著“內向”的結構佈局,房子的景觀和人的動線都以庭院作為核心。算上天井,整個竹庵有9個院子之多,其中最為明晰的便是這前、中、後庭,從前庭一眼望向北方,視線可以穿過中庭直達內院的入口。前庭種滿花木翠竹;中庭一池水景,池中的清香木高聳。這兩個庭院在規劃上都算公共空間,較為開放,而內院則屬於主人的個人空間,帶有一定私密性。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2:空間功能,公私分明

想要到達竹庵的內院,必須經過這個大起居室。主人沏茶待客的案桌,就擺在起居室的最北側,緊鄰通向後院的出口。這種安排也是刻意為之,主人端坐在案桌前,代表其主人身份,客人到此暫時止步,稍作休息,待主人對客人作出邀請後,再一起進入私密性較強的後院個人空間。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名叫“踏踏”的貓竟有些許主人的神韻。

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本質?“作品裡面所呈現的人類文明是一點點積澱下來的,包括人文和自然的啟發。與西方繪畫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只有中國的繪畫體系裡才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很早就自覺地形成了一整套創作和生活美學。”見到蒙中和他在喜洲的院子,見到他晝夜勤勉於創作和書畫研究,又如稚子般樂在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古代文人衣缽在他這裡實現了一種新可能。

設計亮點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1:竹庵造園,步移景異

竹庵有著“內向”的結構佈局,房子的景觀和人的動線都以庭院作為核心。算上天井,整個竹庵有9個院子之多,其中最為明晰的便是這前、中、後庭,從前庭一眼望向北方,視線可以穿過中庭直達內院的入口。前庭種滿花木翠竹;中庭一池水景,池中的清香木高聳。這兩個庭院在規劃上都算公共空間,較為開放,而內院則屬於主人的個人空間,帶有一定私密性。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2:空間功能,公私分明

想要到達竹庵的內院,必須經過這個大起居室。主人沏茶待客的案桌,就擺在起居室的最北側,緊鄰通向後院的出口。這種安排也是刻意為之,主人端坐在案桌前,代表其主人身份,客人到此暫時止步,稍作休息,待主人對客人作出邀請後,再一起進入私密性較強的後院個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3:捷徑廊院,直達畫室

這條竹庵西側的廊院是一條從入口通向主人內院畫室的捷徑,因為直達個人空間,所以進入時也要經過一道主人才可以打開的帶鎖的大門。這裡有主人精心佈置的假山石。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名叫“踏踏”的貓竟有些許主人的神韻。

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本質?“作品裡面所呈現的人類文明是一點點積澱下來的,包括人文和自然的啟發。與西方繪畫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只有中國的繪畫體系裡才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很早就自覺地形成了一整套創作和生活美學。”見到蒙中和他在喜洲的院子,見到他晝夜勤勉於創作和書畫研究,又如稚子般樂在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古代文人衣缽在他這裡實現了一種新可能。

設計亮點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1:竹庵造園,步移景異

竹庵有著“內向”的結構佈局,房子的景觀和人的動線都以庭院作為核心。算上天井,整個竹庵有9個院子之多,其中最為明晰的便是這前、中、後庭,從前庭一眼望向北方,視線可以穿過中庭直達內院的入口。前庭種滿花木翠竹;中庭一池水景,池中的清香木高聳。這兩個庭院在規劃上都算公共空間,較為開放,而內院則屬於主人的個人空間,帶有一定私密性。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2:空間功能,公私分明

想要到達竹庵的內院,必須經過這個大起居室。主人沏茶待客的案桌,就擺在起居室的最北側,緊鄰通向後院的出口。這種安排也是刻意為之,主人端坐在案桌前,代表其主人身份,客人到此暫時止步,稍作休息,待主人對客人作出邀請後,再一起進入私密性較強的後院個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3:捷徑廊院,直達畫室

這條竹庵西側的廊院是一條從入口通向主人內院畫室的捷徑,因為直達個人空間,所以進入時也要經過一道主人才可以打開的帶鎖的大門。這裡有主人精心佈置的假山石。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4:畫室畫花,抬眼亦是繁花

主人的畫室內也有一個小庭院,就在畫案的正對面,這裡大多是些小型的盆栽,梅、海棠,落筆抬眼既能望見。主人說,來到大理以後,自己的繪畫風格緩慢地發生著變化,靈感自然而然地越發疏通,畫中也多了些許色彩。

"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蒙中,重慶人,別署弋陽舊民、竹庵。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重慶出版社編輯,2015年移居大理。出版書畫作品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精品集·蒙中卷》、《筆墨舊約——竹庵蒙中的書畫藝術》、散文隨筆集《銀錠橋西的月色》。圖為主人端坐在內院大門旁邊的過道中,宛如一幅前景翠綠、背景留白的肖像畫。在竹庵,似乎隨意一框,都得見一景,一切的生髮都自然無比,正因它們都是主人自我的延伸,就像是經過隨手的點化,免去了刻意。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背靠蒼山十九峰的五臺峰,毗鄰蒼山十八溪的萬花溪,面前的田野從前是連著洱海的龍湖。小白房子造型現代,矗立於山水自然的能量流動之中。

我們站在田埂上,四圍是綠油油的菜地,背後綿延著蒼山的輪廓,面前是喜洲古鎮和村落,在與田野相接之處,立著一幢長條形的白房子,那就是蒙中的家。早春的風透著涼意,吹得人神清氣爽。我對蒙中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站在田野裡,就像這樣,內心湧起莫名的震動,但無法訴諸於語言,似乎在那個時刻明白了何謂造化之美。小時候不斷背古詩,往往一知半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覆唸誦,及至後來在家附近觀察到真實場景,那兩行詩就如同被刀刻在了腦海裡,再也忘不掉了!”杏花煙雨,草長鶯飛,那時候都不只是美麗的詞語,中國的鄉村過去很多都如此吧,但現在只能懷想。可蒙中的竹庵保留了這一切如幻夢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中庭的水景連接著前庭與內院,視線一眼望過毫無阻礙,但人的動線需經過東側的起居室才能到達。這是因為內院是主人的私人空間,竹庵“公、私”分明,起居室也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任何客人得到主人的首肯後方被請入內院。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內院大門口懸掛著木匾“竹庵”,兩邊是竹刻對聯“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主人沒有將其佈置在大門外,而是在內院的入口,除了見到主人趣味,還可以看出這裡是個純然的私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起居室的西側落地窗望出去,得見中庭如畫美景。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是王維《輞川別業》中的詩句,也是我看見蒙中移居大理後他很多畫中的景緻,他過去畫的山水多素淨沉鬱,如今則多了明媚色彩,湧動著溫柔靈性,喜不自禁,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大理的四時風物薰染。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蒙中在竹庵種菜,亦種竹,更畫竹、寫竹,他自嘲“種竹蒼山下,竹瘦葉子稀”,想到他得此佳句之時,很可能會露出那聰黠又帶點兒天真的笑容。他畫國畫,寫書法,消閒方式也如古人遊藝,喝茶、養花、焚香、撫琴自不必說,沒事還自制拓片,和朋友們互相題跋,完了再自制成冊賞玩,著實風雅。再加上他古文底子極好,頗能寫文章,且行文雅正,讀著會讓人聯想起沈復的《浮生六記》那類文人小品。就這麼著,很多人都以為他八成是個老頭子。實際上,蒙中只不過生於1975年,還年輕得很。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從內院大門處回望中庭,甚至能透過餐廳的落地玻璃看到前庭的花木綠竹,亦是滿眼流動與通透。前庭的一道樓梯通向竹庵的屋頂,眺望蒼山翠田,抑或飲酒賞月。平日家中“警花”小貝——高大威猛的杜賓犬,常徘徊於此。

蒙中的竹庵裡彷彿散落著我們所有失去的中國古詩意境,俯拾皆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竹庵的黃昏也如是。只是那位寫詩的林和靖只有梅妻鶴子,不免讓人感到太過悽清,而蒙中不僅有賢妻在側,還得了一隻行事乖張的胖貓和一高一矮兩隻狗。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起居室南側的牆上懸掛著巨幅拓片,墨拓古香,朱印累累,讓房間多了幾分舊氣與斯文。

農曆正月裡的一日,和蒙中夫婦坐在竹庵前庭喝茶閒談。喜洲市鎮上游客熙來攘往,好不喧鬧,而在竹庵裡竟然聽不到一絲噪聲,名叫踏踏的貓在我們眼前溜達了一陣子,大搖大擺跳到了中庭水池邊的木搖椅上,打起盹兒來。我們說著話的當兒,有隻鳥兒飛上了水池中央清香木的枝頭。蒙中身著青布袍,戴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輕言細語,斯文極了;他太太文一著藍布袍,畫著俏麗紅脣,為我們煮水泡茶,姿態嫻雅。茶桌上擺著精緻的茶具和小玩意兒,幾碟小點心擺在藍色茶席上,白瓷瓶子裡插一枝小小蓮蓬,旁邊配幾顆佛手、小石榴,一切都像是文人畫裡的場景,妙在自然妥帖、不做作,旁邊一個極小的盆栽綠得十分惹眼,是屬於當代人的活潑情致,而一側的陶瓶裡插了大捧乾菜花,野趣十足。看著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人和景,我真疑心自己回到了古代。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常在起居室裡沏茶待客,西側有大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就是中庭裡的大片水系,東側牆上則開了條窗,因細長而顯雅緻,田野和蒼山恰如嵌在了畫框之中。而這樣的景,在蒙中的家中隨處可見,正應了古人“步移景異”的造園準則。

說起來藝術家原本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職業,但中國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集中生活在幾個重要城市,因為據說那些地方更有“藝術氣氛”。畢業於主流藝術院校之一川美的蒙中,可以算作一個異類,幾年前來到大理旅行之後他便愛上了這裡,最後徹底移居到喜洲古鎮,紮根於這片鄉村,建起一座完全符合自己夢想的房子。和古代文人雅士多因仕途不順而寄情山水有本質不同的是,蒙中並沒有不得志,來到大理也不是為了隱居。在甚囂塵上的當代藝術語境下,他的書畫創作師法古人與自然,可謂一條小眾且孤獨的道路,但他一心沉潛於自己的藝術,自在悠遊。從重慶遷來大理,在他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獨立的狀態,生活更自然,創作更純粹。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畫室一面牆被主人做成了實用磁鐵牆。牆上貼著主人未完成的書畫作品和平時練字的日課。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非常喜歡潔淨,書桌上滿是書籍、畫冊,他就在這裡作畫,然而一切井然有序。他坐在桌前,握筆寫字,神色端凝,白瓷瓶裡插著一枝櫻花,窗外望出去是一院植物和田野,一切就像他最喜歡的那幅《米襄陽洗硯圖》,十分動人。

蒙中從少時開始習國畫、寫書法、通讀古文經典,也養成了喜愛園林花草的文人逸趣。早年,他在重慶的房子只有一個兩平方米的陽臺,也被他種滿了植物,美其名曰“三步園”。後來他換了個大些的房子,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竹庵”,有了一個20平方米的院子,於是那些從《園治》《瓶史》等閒書中讀到的花鳥蟲魚掌故,都被他切實地搬到了日常生活中。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在竹庵的生活,“侍弄花草,澆水修枝,清掃落葉,新一天的開始,手裡掃帚是農家用草梗紮成的,撮箕是鄉村的天然竹編,收起澆水噴淋,坐在白石案前的竹椅子上慢悠悠吃早點……”接著,便是翻書、寫字、畫畫。如今,喜洲竹庵也延續著他過去的生命軌跡和生活美學,不過現在他擁有的院子(加上天井)有9個之多,不僅奢侈,也很考驗功夫與情致,但對他來說再合心意不過了。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靠牆掛的繪畫作品,歷代題跋累累,細看分明是古代人的跟帖與回帖。文化傳遞與延續,被中國文人玩到極致,便玩出這樣的形式。

蒙中身上最耐人尋味的,是一種亦古亦今的氣質,他終究不是那類抱殘守缺的遺老遺少,這一點最可愛。初見時覺得他像是從哪個朝代穿越而來的書生,但聊起來就發現他完全屬於擁抱網絡科技的新生代人,網絡是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他的思想很前衛,他清楚地表示,他要造的絕不是複製一個傳統園林。真正從一張白紙上開始建造一棟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房子,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簡直不可能,當代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是割裂的,田園牧歌的夢誰都做過,但能實現的人寥寥。在這一點上,蒙中是很決絕的,重慶的房子說賣就賣了,一大車的東西往大理運。而這塊土地的租期只有短短20年,那麼之後呢?蒙中說,中國人總是太計較得失,向外需索太多,向內探求太少,之後的事沒人料得準,而他不想去計較那麼多。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書房裡佈置了一個小茶桌,背後掛的是《米襄陽洗硯圖》。主人說從這張畫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生活的品味理解。桃花流水,草木扶疏,書畫琴鶴。這才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園。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老傢俱是主人和太太淘來的,不分年代混搭在一起,古樸雅緻。

典型的中國私家園林,往往把居住用的房子和遊息用的“園子”明確分區。“照搬古人也能弄個很舒服的園子,但在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當代人的東西一定要有時代的東西在裡頭,要融合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加上傳統底蘊的沉澱,融合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呈現。”所以蒙中才找到了趙揚,從哈佛留學回來的新銳建築師,一猛子扎到了大理,這兩人一拍即合,組合也妙得很,都來自重慶,看似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其實恰好互為補充,再加上大理的風土自然,才完成了這樣一件堪稱天作之合的作品。趙揚認為,園子建築這個殼,它的魅力還在於園內主人生活的細節與感受。他受到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自宅的啟發,在設計蒙中的宅子時,也將大大小小的花園和天井穿插在各種功能房間之間,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愛石,竹庵案頭的藏石在主人看來會說話,說些“造化中的奧妙微義、日頭下的天地玄機”。

蒙中的家位於村子東頭,可以從田野上遠遠望見,但正門應該穿過市鎮抵達。我們走在鎮上的石板路上,穿過一些老房子,拐過曲折的巷弄,看到一堵作為照壁的老牆,到了白房子的門口,表面上看不出什麼特殊名堂,木門緊閉著,一副對聯引起人的注意,那是蒙中的手筆,“雲動五臺,霞泛洱海。翠竹窗前,展卷平添月色;燕回閭巷,我來天涯。櫻花陌上,流年敢問斯人”,字跡清麗,文采風流,是他為了紀念在大理定居一年所作的。橫批“一笑皆春”,很討人歡喜,其背後典故也與大理有關,是明朝高僧擔當法師的一句禪語,墨寶原跡掛在大理感通寺的正殿裡。待進入門廳,只見牆壁上嵌著主人淘來的“雲蒸霞蔚”四字磚雕。此時,這個家就如同一幅卷軸畫,前庭、中庭和內院將依次在人面前鋪展開來,起承轉合,皆有精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內多以白牆為主,然而廚房的天花板、牆面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原色,搭配不鏽鋼檯面與木紋儲物櫃,透出些許古樸、原始的氣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餐廳位於前庭深處,是一個落地玻璃環繞的亭子,視野通透,坐在裡面用餐時得以欣賞四面不同的景觀。朝東透過廚房的條窗望向田野,朝西透過景窗得見芭蕉的葉子,朝南觀前庭的花木,朝北的視線則投向中庭的水景。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蒙中與竹庵、竹庵與蒙中,他們簡直是渾然一體的。他的生活和藝術整個密不可分。很難得見一個人,那房子裡的一切都像從他身體和思想裡自然生長出來,連每個點都精細入微。他的畫室裡掛著一幅《米襄陽洗硯圖》,他愛極了這軸畫,曾特別撰文一篇,其中寫道:“榻上陳銅爐一具,剔紅香盒一隻,插有香的香瓶一個,冊子幾本;手卷一裹,用竹木包錦的專用捲包束著,粉絲綠錦相間,頗為別緻;其後竹雕筆筒納卷軸一,筆兩枚,牙刀一柄,再後是古書兩函,伴著供紅珊瑚的定窯瓶……”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主人傳統文人式的雅緻生活方式貫穿於竹庵各個空間。臥室亦不見刻意、多餘的裝飾。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竹庵的院子有9個之多,其中一個竟藏在浴室中,泡澡時扭頭便收穫滿眼新綠。

蒙中說:“我覺得到大理讓我一下子回到了我們想象當中的古典中國,在田野裡散步的時候,看著村落,看著天空,看著山川日月,我好像一下子就到了那個時空當中。夏天裡,有一次我坐在家裡看書,放著舒緩的音樂,窗外下著濛濛細雨,柳樹綠綠的、嫩嫩的,水池裡漾起一圈圈漣漪,天色是一種很好看的灰,映著下面的白牆,我看著看著,就傻掉了,感覺像在做夢。田裡經常有白鷺,就這麼一下子飛過去,人也好像飛回到蘇東坡的時代,跳出了整個城市文明,回到了中國人最初的文學土壤和藝術土壤裡,就是那種感覺。”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名叫“踏踏”的貓竟有些許主人的神韻。

一個有靈魂的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本質?“作品裡面所呈現的人類文明是一點點積澱下來的,包括人文和自然的啟發。與西方繪畫非常不同的一點是,只有中國的繪畫體系裡才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很早就自覺地形成了一整套創作和生活美學。”見到蒙中和他在喜洲的院子,見到他晝夜勤勉於創作和書畫研究,又如稚子般樂在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古代文人衣缽在他這裡實現了一種新可能。

設計亮點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1:竹庵造園,步移景異

竹庵有著“內向”的結構佈局,房子的景觀和人的動線都以庭院作為核心。算上天井,整個竹庵有9個院子之多,其中最為明晰的便是這前、中、後庭,從前庭一眼望向北方,視線可以穿過中庭直達內院的入口。前庭種滿花木翠竹;中庭一池水景,池中的清香木高聳。這兩個庭院在規劃上都算公共空間,較為開放,而內院則屬於主人的個人空間,帶有一定私密性。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2:空間功能,公私分明

想要到達竹庵的內院,必須經過這個大起居室。主人沏茶待客的案桌,就擺在起居室的最北側,緊鄰通向後院的出口。這種安排也是刻意為之,主人端坐在案桌前,代表其主人身份,客人到此暫時止步,稍作休息,待主人對客人作出邀請後,再一起進入私密性較強的後院個人空間。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3:捷徑廊院,直達畫室

這條竹庵西側的廊院是一條從入口通向主人內院畫室的捷徑,因為直達個人空間,所以進入時也要經過一道主人才可以打開的帶鎖的大門。這裡有主人精心佈置的假山石。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4:畫室畫花,抬眼亦是繁花

主人的畫室內也有一個小庭院,就在畫案的正對面,這裡大多是些小型的盆栽,梅、海棠,落筆抬眼既能望見。主人說,來到大理以後,自己的繪畫風格緩慢地發生著變化,靈感自然而然地越發疏通,畫中也多了些許色彩。

一縷鄉愁-中國古詩意境

亮點5:白族特色的立面處理

竹庵有著循了大理白族傳統的“草筋白”牆面肌理,草筋取自當地,蓋住了清水混凝土的些許清冷,多了一份溫度。

轉載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版權為《安邸AD》雜誌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