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古琴 蔡邕 漢朝 劉向 文化 宋朝 鄭州古琴綠綺室 2019-09-13
"

文/汪鐸

<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

文/汪鐸

<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1.操琴的傳統美學

從漢代劉向《琴說》和蔡邕《琴賦》,魏晉嵇康《琴賦》“疾而不速,留而不滯”,到唐代趙耶利的“吳聲清婉”,宋代崔遵度《琴箋》“清厲而靜,和潤而遠”到明代冷謙《琴聲十六法》和徐青山《溪山琴況》都傳達了歷代琴人一致的傳統美學觀點,歸納起來為“和、靜、清、遠、古、澹、潤、圓”八法。琴之為道,在乎音韻之清遠、神妙,琴風之和靜、古澹,運指之細微、圓潤。有道之士撫琴一在調氣,一在練指,調氣則神自靜,練指則音自清。須性情中和澹泊,才能做到弦與指合,音與意合,乃達到至和。通常說虞山派特徵是“中正平和,清微澹遠”,這是指的傳統美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不是說的具體指法技巧,並非像有人曲解的“清微淡遠”就是指下輕輕撥弄,不必用力,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傳統琴人倡導的是“力欲不覺,輕欲不浮,急欲不躁,緩欲莫斷,逸欲無滯。”這種心法與技法相結合的操縵比之一味以快指重手擊弦的技巧,可以說是難得多了。《春草堂琴譜》中《瀟湘》一曲後記告誡說“譜中此曲用指極難,學者弗徒以手快為勝。”我們應該珍惜古人這一教誨。

"

文/汪鐸

<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1.操琴的傳統美學

從漢代劉向《琴說》和蔡邕《琴賦》,魏晉嵇康《琴賦》“疾而不速,留而不滯”,到唐代趙耶利的“吳聲清婉”,宋代崔遵度《琴箋》“清厲而靜,和潤而遠”到明代冷謙《琴聲十六法》和徐青山《溪山琴況》都傳達了歷代琴人一致的傳統美學觀點,歸納起來為“和、靜、清、遠、古、澹、潤、圓”八法。琴之為道,在乎音韻之清遠、神妙,琴風之和靜、古澹,運指之細微、圓潤。有道之士撫琴一在調氣,一在練指,調氣則神自靜,練指則音自清。須性情中和澹泊,才能做到弦與指合,音與意合,乃達到至和。通常說虞山派特徵是“中正平和,清微澹遠”,這是指的傳統美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不是說的具體指法技巧,並非像有人曲解的“清微淡遠”就是指下輕輕撥弄,不必用力,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傳統琴人倡導的是“力欲不覺,輕欲不浮,急欲不躁,緩欲莫斷,逸欲無滯。”這種心法與技法相結合的操縵比之一味以快指重手擊弦的技巧,可以說是難得多了。《春草堂琴譜》中《瀟湘》一曲後記告誡說“譜中此曲用指極難,學者弗徒以手快為勝。”我們應該珍惜古人這一教誨。

「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2. 琴學流派的地位

古琴傳統操縵具有鮮明的流派特色。從唐代趙耶利對吳聲、蜀聲的評論,生動地描繪了吳蜀兩大琴學流派的各自特色。以後在儒派和佛道山林派中進一步分化,宋元明清歷代相繼湧現出眾多琴派,著名的有江西派、浙派、江派、中州派、虞山派、金陵派、廣陵派、諸城派、嶺南派、九嶷派、泛川派、梅庵派等,這是由地域分異而產生的以地理命名的琴派。由於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的差異,孕育了地方性人文環境,兩者疊加影響下,形成特定的操琴風格。或幽奇高古、雄健跌宕;或清婉飄逸,流暢灑脫;或柔情纏綿,百轉委婉。豐富多彩的流派使古琴操縵在美學和技法兩方面都得以不斷繼承發揚光大。

吳地琴風源遠流長,自漢代蔡邕傳佈琴學,歷經松江派、虞山派,千載傳道,一脈相承。近代吳蘭蓀、吳浸陽、吳兆基(人稱“三吳”)再續吳聲琴風,形成琴容悠然寧靜,操縵流暢灑脫,運指細膩,剛柔相濟,別具清靜和美,韻長意深的《吳門琴韻》風格。

"

文/汪鐸

<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1.操琴的傳統美學

從漢代劉向《琴說》和蔡邕《琴賦》,魏晉嵇康《琴賦》“疾而不速,留而不滯”,到唐代趙耶利的“吳聲清婉”,宋代崔遵度《琴箋》“清厲而靜,和潤而遠”到明代冷謙《琴聲十六法》和徐青山《溪山琴況》都傳達了歷代琴人一致的傳統美學觀點,歸納起來為“和、靜、清、遠、古、澹、潤、圓”八法。琴之為道,在乎音韻之清遠、神妙,琴風之和靜、古澹,運指之細微、圓潤。有道之士撫琴一在調氣,一在練指,調氣則神自靜,練指則音自清。須性情中和澹泊,才能做到弦與指合,音與意合,乃達到至和。通常說虞山派特徵是“中正平和,清微澹遠”,這是指的傳統美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不是說的具體指法技巧,並非像有人曲解的“清微淡遠”就是指下輕輕撥弄,不必用力,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傳統琴人倡導的是“力欲不覺,輕欲不浮,急欲不躁,緩欲莫斷,逸欲無滯。”這種心法與技法相結合的操縵比之一味以快指重手擊弦的技巧,可以說是難得多了。《春草堂琴譜》中《瀟湘》一曲後記告誡說“譜中此曲用指極難,學者弗徒以手快為勝。”我們應該珍惜古人這一教誨。

「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2. 琴學流派的地位

古琴傳統操縵具有鮮明的流派特色。從唐代趙耶利對吳聲、蜀聲的評論,生動地描繪了吳蜀兩大琴學流派的各自特色。以後在儒派和佛道山林派中進一步分化,宋元明清歷代相繼湧現出眾多琴派,著名的有江西派、浙派、江派、中州派、虞山派、金陵派、廣陵派、諸城派、嶺南派、九嶷派、泛川派、梅庵派等,這是由地域分異而產生的以地理命名的琴派。由於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的差異,孕育了地方性人文環境,兩者疊加影響下,形成特定的操琴風格。或幽奇高古、雄健跌宕;或清婉飄逸,流暢灑脫;或柔情纏綿,百轉委婉。豐富多彩的流派使古琴操縵在美學和技法兩方面都得以不斷繼承發揚光大。

吳地琴風源遠流長,自漢代蔡邕傳佈琴學,歷經松江派、虞山派,千載傳道,一脈相承。近代吳蘭蓀、吳浸陽、吳兆基(人稱“三吳”)再續吳聲琴風,形成琴容悠然寧靜,操縵流暢灑脫,運指細膩,剛柔相濟,別具清靜和美,韻長意深的《吳門琴韻》風格。

「漫話傳統琴學」三、古琴的傳統操縵

3. 絲絃琴的魅力

在千年傳承中,古琴一直張的絲絃,稱之絲桐。三十年前鋼弦取代絲絃,絲絃琴幾乎在大陸絕跡。然而經過廿多年的思考,人們開始重溫絲絃琴。確實絲絃古琴具備鋼絃斷乎不能相比擬的魅力。首先,絲絃琴的音色圓潤溫和,強度對比適中,同古琴所表達的傳統文化內涵相吻合;韻味醇厚,於腔韻、虛音都表現得很充分,這是鋼絃琴達不到的;許多左手指法是特定在絲絃上用的,如虛罨、爪起、喚、撞猱、遊吟、飛吟、飛猱、往來等,在鋼弦上只有躁聲,或毫無聲韻。古琴的傳統美學價值,只有在絲絃琴上操縵,才能充分得以體現,如《溪山琴況》中說的和、靜、清、遠、古、澹、圓、潤等況,都同絲絃休切相關。許多酷愛絲絃琴的朋友說,絲絃琴的彈奏效果才是傳統琴曲的本來面目,才真正把味道彈出來了。此外,在復原性打譜中,用絲絃琴就容易進入琴曲的意境,有助於揣摩古人譜曲的情景,會影響打譜的結果,我在這方面是深有感觸的。關於傳統琴曲的打譜發掘也是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暫不展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