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

《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

《道德經》裡講:"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思是說,層次高的人為人處世:方正但是不傷人,銳利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01

方而不割

做人方正,但是不要割傷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自己的原則,我們當然要恪守。

但是,不要因為自己的原則,讓別人難堪和受傷。

曾國藩身為湘軍總督,為官清廉。廬州知府派人送了大批日常生活必需品,曾國藩很感動,但是最後只收了其中的7件草蓆。

手下大將送了很多珠寶,他只收了其中一頂帽子,其他的都送了回去。有人送了他很好的書,他就按照市場價,返給別人等值的禮物。

既不讓人難堪也沒有違反自己的原則。

人和人的交往大多是面子的往來,照顧別人的面子,其實也是給自己留一個臺階,一旦僵住對誰都不好。

所以我們常說:人要內方外圓。基本的底線不能突破,但是與人交往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也要替別人著想。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堅持以武力統一中國,滅掉南方各國,這是政治原則,不能動搖。

一旦南方諸國被滅之後,如何對待這些“孤身遠客”呢?是殺掉他們還是厚待他們?

趙匡胤按照“理方情圓”的管理之道,不但對降王賜官封侯,而且對他們的家屬也百般關照。

如西蜀被滅後,宋太祖拜孟昶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死後,追封他為楚王。孟昶母親初到開封時,趙匡胤即稱她為國母,並表示馬上讓她返回蜀地。

孟母奏道:“妾身並非思蜀,原先本是太原人氏。儻得歸老家幷州,乃妾身所願。”

宋太祖說:“如此,待朕取得太原,便送國母歸去。”

從宋太祖厚待降王的歷史事實中,說明在待人接物上,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富有人情味,方可贏得他人的真心愛戴與擁護。

這就是道家講的“方而不割”的精義所在。

《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

02

廉而不劌

有個性而不至於妨礙別人

很多人都在標榜個性,但是標榜個性的前提是你不要因為自己的個性影響到別人。

如果影響到別人,那就不是個性,而是膈應了。

喜歡唱歌跳舞當然可以,但是在半夜響著喇叭跳舞,那就不對了。

有個性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自由不是為所欲為。

如果你在自由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割傷別人,那就不是自由,而是放肆。

嚴復在翻譯《論自由》的時候把書名譯為《群己權界論》。

意思就是說在生活中,面對他人,要分清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界限。

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周國平先生說:己所欲,亦勿施於人。自己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因為別人未必喜歡。

所以,層次高的人都有一點疏離感,這不是不熱情,而是他們懂得保持人和人的界限。

《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

03

直而不肆

說話坦率但不放肆

很多人說話不過腦子,一出口就容易傷人。

事後覺得不妥,往往道歉說:我不是針對誰,就是說話直。

這樣的人不是說話直,而是情商低。

一個人保持真誠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不能仗著自己直,就在言語上肆意傷害別人。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的李逵,便是一個說話過於直率的典型例子。

在《水滸傳》第六十六章中,梁山眾好漢劫法場,救了盧俊義,然後又接他上山。

之後,宋江要將頭領的位置讓紿盧俊義。

宋江一本正經地表示:

因盧俊義文武雙全,在天下名頭也比較響。

要將山寨頭把交椅讓給盧俊義,盧俊義初來乍到,自然不敢接受。

於是兩人彼此說客氣話辭讓。

沒想到,這時李逵說了一句:“若是哥哥做皇帝,盧員外做個丞相,我們今日都住在金殿駔,也值得這般鳥亂;不過是水泊子裡做個強盜,不如仍舊了罷!”

宋江氣的說不出話。

這裡李逵所說的話是實話,實情的確如此。可以說,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未必只有李逵一人。

但是,在這種時候,李逵的話雖然直率,卻顯然是放肆了。

想象一下當時宋江正煞有介事的讓位呢,被李逵這麼一說,肯定有些下不來臺,也難怪他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

幸虧這裡只是組織不太嚴密的梁山,如果是在朝廷,說這話的李逵恐怕職位甚至性命都不保。

說話當然可以直,但是不能打著直接的幌子去傷害別人,不然不是直,而是情商低。

《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

04

光而不耀

身上有榮譽光亮,但是不要太耀眼

勇於敢則殺,太勇敢的人總是半路夭折。

出頭的椽子先爛,太出風頭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你身上有了很多榮譽,千萬不要吝惜,要懂得分享給身邊的人。

曾國藩帶兵的時候,經常動不動就向朝廷保舉自己的屬下。

要錢給錢,要官給官,收穫了一大批的追隨者。

在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主動裁撤湘軍,減少自己的權柄威望,甚至不惜自汙,讓自己功過參半。

過盛則衰,自古如此。

太閃耀的光芒會遭到別人的嫉妒,遮住別人的光芒又會遭到別人的忌恨。

靜水流深,懂得收斂鋒芒的人,才是高境界。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

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聖人皆明白,即使是在光彩、得意之時,也不要過度地炫耀自己,不要以強光耀眼他人,而是以平常心,謙虛、低調做人。

這是一種“不露鋒芒”的高超處世哲學,值得我們細細領會與學習。

《道德經》:層次高的人,都懂這4條天機

文明島,你的島!

微信搜索“文明島”公眾號

你要的好,我都能給你!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