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難養,為何女子也難養?孔子難道真的歧視女性

國學 孔子 中國歷史 宋朝 國之學 2017-05-14

《論語》中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後世從這句中認為孔子歧視女性,將女性與小人捆綁於一身,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現。

《論語》自打問世,就一直為人們關注,其被列為儒家經典可謂經歷了諸多考驗。北宋著名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對後來社會中的重要性,也正因為這種原因,一直有人對《論語》中的字句進行反覆推敲。但是這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今日一直爭議不斷,後世認為孔子歧視女性,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這個。近代梁啟超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古文注重微言大義,《論語》作為一部“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不可用淺顯的字面意思對它進行理解。

小人難養,為何女子也難養?孔子難道真的歧視女性

北宋經學家邢昺在《論語註疏》中寫道:“正義曰: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蓄養。所以難養者,以其親近之則不遜順,疏遠之則好生怨恨。此言女子,舉其大率耳,若其稟性賢明,若文母之類,則非所論也。”

此注大意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眾所周知的賢惠奇女子,因此自然是不在這個範圍之內的。但是對比孔子的《論語》原文,顯然是沒有這層意思的,所以,很明顯這是邢昺在為孔子開脫,委婉地指出孔子的論述有失公允。

孔子這句話它是性別歧視,是階級歧視,在孔子時代,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概念有兩種意義,一種是階級的和身份的意義,還有一種是品級和道德的意義。階級和身份的意義,在於原本這兩個詞是表示不同的階級和不同的身份。但後來這兩個詞開始發生變化,衍生出道德的意義。

小人難養,為何女子也難養?孔子難道真的歧視女性

君子即君之子,繼承著家族的優厚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他受的教育好則教養好,修養與品位高。所以君子受到的是正規的,貴族的,高雅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因此品位高雅。

而小人即小宗之人,他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修養差,品位低,所以君子和小人就有品級的區別,古代觀念下,品級高低一定程度下可代表道德修養,結果君子就和小人就有了這樣一個道德的和品級的意義。

清代著名知縣劉寶楠曾在自己的著作《論語正義》中寫道:“此為有家國者戒也。養猶待也。左僖二十四年傳:女德無極,婦怨無極。杜注:婦女之志,近之則不知止足,遠之則忿怨無已。即此難養之意。”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國家的統治者而言的,算是對統治者進行的勸告。這裡的“養”指的是對待的意思。這種解釋,其實與孔子的原意是極相符的。

小人難養,為何女子也難養?孔子難道真的歧視女性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述:“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

梁啟超在讀《史記》時,曾對此處做過評註,認為孔子毫不掩飾地說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完全可以判斷出孔子在說出這句話時的情景。當時,在衛靈公身邊,還有彌子瑕這種佞臣,行的都是阿諛奉承之事。所以,孔子在看到這種情形後,直接將“女子”和“小人”歸為了一類。從此可以得出,孔子所說的小人,指的是南子和彌子瑕等奸佞之臣。他們為了得到君主的重視,極盡阿諛奉承之能,相互勾結,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取悅君主。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無怪乎他會說出“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的話。

梁啟超還指出,除了《論語》之外,在孔子的其他著作中,沒有發現任何有關女性的不利言辭。而且孔子還在很多著作中,都表達出對女子的尊重和同情。

在梁啟超看來,“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其實就是在時代的背景下,孔子對當時統治者所面臨的治理難題的實時感嘆,在孔子看來,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主要出現在“小人”和“女子”的身上,但這並不是對女性的歧視,而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所發出的感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