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理學”

國學 惠能 儒家 周敦頤 海飲碧螺春 2017-04-16

“禪宗”與“理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豐富其內涵,探尋其特質,清晰其脈絡,既是前人一直在研學的方向目標,也是他們已經成就的成果、做出的貢獻。

海飲碧螺春本人近來在頭條上,先後撰寫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格物”與“格心”》等幾篇文章,似乎想探尋點什麼,但總覺得如果不勉為其難講點“禪宗與理學”,中華文化就無法說清楚其脈絡。故有此文,懇請提出批評意見。

中華文化之本源

中華文化是怎麼誕生的?普遍認為其本源就是來自《易經》。《易經》的來源是伏羲氏創立的八卦。今人們已經無法準確考證“先天八卦”的來源是什麼了,歷史上對《易經》易理的理解基本依靠的是孔子所著的《十翼》。因為,即使“太極”的概念,也是孔子首先提出來的。

“禪宗”與“理學”

太極陰陽理論是中華文化的起源

這樣說來,結合前文已經探討過的問題,中華文化之本源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思想,就是“天地人三才”的思想等。這些思想都特別推崇人的能動性,說白了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儘管“天人合一”被董仲舒演化成了“天人感應”,但並不排斥人的主動作為性,更多的是對“天子”有個約束。因此,中華文化是自強不息的,是充滿著“乾卦”天行健積極向上力量的。縱觀秦漢之縱橫捭闔、大氣磅礴,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之勃勃生機。

中華文化之禪宗

禪宗本來是佛教的一支,確實也是達摩祖師爺從印度傳過來的。但禪宗卻又地地道道是中國化了的產物。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禪宗,基本來源於六祖慧能,而禪宗第六代祖師爺的慧能,本身卻是依靠自己的“頓悟”,實現“見性成佛”的。

禪宗的創立始於“拈花微笑”,後來逐漸演化成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特色,真正發揚光大的正是六祖慧能。也是從六祖慧能開始,西方佛教的禪宗在古代中國,逐漸走上了依靠內心“頓悟”的路子。看著慧能所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二十個字,歷史上也並沒有多少人蔘悟得了。

“禪宗”與“理學”

六祖慧能揭語

然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禪宗在唐朝中後期興起後,參禪悟道,成為了人們普遍追求的一種境界。其實這也本身沒什麼不好,但關鍵是一旦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後,就有些不好了。

如果每個人,尤其是古代知識分子,都追求見性成佛,都追求內心的修煉,那麼中華文化的走向就不得不就此改變了。所以,自此之後,中華文化再無秦漢盛唐之風雲激盪、器宇軒昂,而是走向了內斂!

中華文化之理學

禪宗的興盛,即使人們看到了“立地成佛”的希望,但同時導致了人們的內斂和社會的封閉。中華文化再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豪情氣概。

程朱理學的誕生既是禪宗思想的延續,也是對道學儒學的改良。或者在某種程度上,程朱理學就是儒釋道思想的雜糅與綜合。

程朱理學,一般特指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之程頤,與南宋朱熹之學說。其基本思想來源於周敦頤之“理”或“天理”理論,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到了朱熹時,正式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概念。應該說,所謂“理”,其實就是“道法自然”之“道”。 所以,理學又稱道學。程朱理學的思想來源主要是道家學說,後來加進去了儒家思想,所以就改良並被後人稱作了“新儒學”。

“禪宗”與“理學”

二程對理的認識並不一樣,程顥側重格心,程頤側重格物

一種新思想的誕生,本來是一件極好的事情。但由於過度的強調,或者也可能是封建社會思想統治的需要,同時摻雜上禪宗追求頓悟,與理學側重“格物”,尤其是明朝以後,程朱理學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學說。

“禪宗”與“理學”

其實不管哪種思想,都是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wenhuataizhong)

歡迎留言討論,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