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

在廣東眾多禪宗遺蹟中,南華禪寺以六祖千年不腐的肉身最為聞名。該寺坐落在韶關市曲江縣城東南約六公里的曹溪北岸,是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除了建築遺蹟,六祖的當年事略,也為遊覽於此平添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

在廣東眾多禪宗遺蹟中,南華禪寺以六祖千年不腐的肉身最為聞名。該寺坐落在韶關市曲江縣城東南約六公里的曹溪北岸,是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除了建築遺蹟,六祖的當年事略,也為遊覽於此平添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遇客聞誦金剛經而悟

六祖慧能,俗姓盧,名惠能,又做慧能(不同史書有不同寫法),相傳是僧人給起的俗名,日後直接用作了法名。三歲喪父,家境愈發貧寒,靠打柴和短工維持生計。

慧能某日賣柴,送至主顧店裡。在店門口,聽到有人在誦佛經,立刻石化了一般,怔怔佇立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聞佛經,冥冥中似乎聽過一般耳熟。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令其茅塞頓開轟然頓悟,身心立感無比空明澄澈。

慧能耐不住好奇向人打聽是什麼經。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湖北黃岡)弘法,所誦的正是弘忍大師力推的《金剛經》。少年慧能遂萌發了北上求法大願,無奈要奉養母親只能安住當下。

23歲那年,母親因貧病而謝世。慧能安葬好母親,便離開了家鄉。(也有史書說是慧能借十兩銀子安頓好母親後,辭親割愛北上求法。兩種說法都是後人記述,包括《六祖壇經》不同版本也都改動過。)

在韶州(廣東韶關),他結識一位叫劉志略的朋友,並有緣結為兄弟。劉的姑媽是位出家尼師,法名無盡藏。他們白天勞動,晚上到寺院聽《涅槃經》。慧能雖不認字,但天分極好,聽經之後,反而能給出家師解說經文大義。

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慧能請教某字的讀法和意義。慧能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比丘尼說:“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答:“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倒吸口氣,心知慧能乃非凡之人,定是有道,心生敬意。

慧能確係有大智慧的人,有說法他是十世比丘轉世。此後,他名聲傳遍鄉里。還沒有出家,信眾就爭相前來供養,還為他在一古寺舊址上,建了道場。慧能在此安心自修,居留達三年之久。

忽一日,他猛然想起自己求法的大願,豈可為安逸所羈絆。沒時間追悔慚愧,他收拾收拾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於是慧能一路風塵僕僕,直奔黃梅五祖道場。

"

在廣東眾多禪宗遺蹟中,南華禪寺以六祖千年不腐的肉身最為聞名。該寺坐落在韶關市曲江縣城東南約六公里的曹溪北岸,是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除了建築遺蹟,六祖的當年事略,也為遊覽於此平添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遇客聞誦金剛經而悟

六祖慧能,俗姓盧,名惠能,又做慧能(不同史書有不同寫法),相傳是僧人給起的俗名,日後直接用作了法名。三歲喪父,家境愈發貧寒,靠打柴和短工維持生計。

慧能某日賣柴,送至主顧店裡。在店門口,聽到有人在誦佛經,立刻石化了一般,怔怔佇立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聞佛經,冥冥中似乎聽過一般耳熟。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令其茅塞頓開轟然頓悟,身心立感無比空明澄澈。

慧能耐不住好奇向人打聽是什麼經。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湖北黃岡)弘法,所誦的正是弘忍大師力推的《金剛經》。少年慧能遂萌發了北上求法大願,無奈要奉養母親只能安住當下。

23歲那年,母親因貧病而謝世。慧能安葬好母親,便離開了家鄉。(也有史書說是慧能借十兩銀子安頓好母親後,辭親割愛北上求法。兩種說法都是後人記述,包括《六祖壇經》不同版本也都改動過。)

在韶州(廣東韶關),他結識一位叫劉志略的朋友,並有緣結為兄弟。劉的姑媽是位出家尼師,法名無盡藏。他們白天勞動,晚上到寺院聽《涅槃經》。慧能雖不認字,但天分極好,聽經之後,反而能給出家師解說經文大義。

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慧能請教某字的讀法和意義。慧能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比丘尼說:“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答:“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倒吸口氣,心知慧能乃非凡之人,定是有道,心生敬意。

慧能確係有大智慧的人,有說法他是十世比丘轉世。此後,他名聲傳遍鄉里。還沒有出家,信眾就爭相前來供養,還為他在一古寺舊址上,建了道場。慧能在此安心自修,居留達三年之久。

忽一日,他猛然想起自己求法的大願,豈可為安逸所羈絆。沒時間追悔慚愧,他收拾收拾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於是慧能一路風塵僕僕,直奔黃梅五祖道場。

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以居士身來扣黃梅

慧能於638年(唐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出生在嶺南,當時也算南蠻之地。

其實他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遭貶官,流放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娶當地女子李氏。兒隨母相,他長得黑瘦矮小。又目不識丁,一副山野樵夫的模樣。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初見,戲稱他為“獦獠(ge lao)”。

問:你打哪兒來?

答:從嶺南來。

問:到這裡要幹什麼?

答:非為別事,只求作佛。

問:你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成佛呢?

答: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雖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弘忍聽了,暗暗點頭。心知慧能根機很好,非比尋常,想與他多談幾句,但因徒眾圍侍左右,怕他日後會遭妒而受排擠,就打發他到碓坊去了。據說,當時弘忍大師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為爭傳衣缽,邀寵競爭十分激烈。

"

在廣東眾多禪宗遺蹟中,南華禪寺以六祖千年不腐的肉身最為聞名。該寺坐落在韶關市曲江縣城東南約六公里的曹溪北岸,是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除了建築遺蹟,六祖的當年事略,也為遊覽於此平添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遇客聞誦金剛經而悟

六祖慧能,俗姓盧,名惠能,又做慧能(不同史書有不同寫法),相傳是僧人給起的俗名,日後直接用作了法名。三歲喪父,家境愈發貧寒,靠打柴和短工維持生計。

慧能某日賣柴,送至主顧店裡。在店門口,聽到有人在誦佛經,立刻石化了一般,怔怔佇立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聞佛經,冥冥中似乎聽過一般耳熟。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令其茅塞頓開轟然頓悟,身心立感無比空明澄澈。

慧能耐不住好奇向人打聽是什麼經。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湖北黃岡)弘法,所誦的正是弘忍大師力推的《金剛經》。少年慧能遂萌發了北上求法大願,無奈要奉養母親只能安住當下。

23歲那年,母親因貧病而謝世。慧能安葬好母親,便離開了家鄉。(也有史書說是慧能借十兩銀子安頓好母親後,辭親割愛北上求法。兩種說法都是後人記述,包括《六祖壇經》不同版本也都改動過。)

在韶州(廣東韶關),他結識一位叫劉志略的朋友,並有緣結為兄弟。劉的姑媽是位出家尼師,法名無盡藏。他們白天勞動,晚上到寺院聽《涅槃經》。慧能雖不認字,但天分極好,聽經之後,反而能給出家師解說經文大義。

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慧能請教某字的讀法和意義。慧能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比丘尼說:“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答:“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倒吸口氣,心知慧能乃非凡之人,定是有道,心生敬意。

慧能確係有大智慧的人,有說法他是十世比丘轉世。此後,他名聲傳遍鄉里。還沒有出家,信眾就爭相前來供養,還為他在一古寺舊址上,建了道場。慧能在此安心自修,居留達三年之久。

忽一日,他猛然想起自己求法的大願,豈可為安逸所羈絆。沒時間追悔慚愧,他收拾收拾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於是慧能一路風塵僕僕,直奔黃梅五祖道場。

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以居士身來扣黃梅

慧能於638年(唐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出生在嶺南,當時也算南蠻之地。

其實他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遭貶官,流放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娶當地女子李氏。兒隨母相,他長得黑瘦矮小。又目不識丁,一副山野樵夫的模樣。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初見,戲稱他為“獦獠(ge lao)”。

問:你打哪兒來?

答:從嶺南來。

問:到這裡要幹什麼?

答:非為別事,只求作佛。

問:你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成佛呢?

答: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雖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弘忍聽了,暗暗點頭。心知慧能根機很好,非比尋常,想與他多談幾句,但因徒眾圍侍左右,怕他日後會遭妒而受排擠,就打發他到碓坊去了。據說,當時弘忍大師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為爭傳衣缽,邀寵競爭十分激烈。

藏有六祖慧能1300年肉身不腐的禪宗發源地在哪裡

​梅知付授時至令眾述偈

弘忍大師知道時日已至,是時候傳承衣缽給接班人了。

某日他對弟子們出題,每人做偈子一首(偈頌是一種佛教文體,含有禪意哲理的帶韻詩歌),要以文論高下。

有位年輕的法師神秀很想奪魁,又怕太功利有違法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夜裡,他夜不能寐,索性起身在院牆上題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要時刻觀照自己起心動念,不斷修行來抗拒誘惑。表達了一種勤於自省的高潔思想。

翌日,比丘們看到偈子紛紛交口稱讚,都知道是神秀手筆。此時,米庫裡的慧能聽到了院裡的議論,也探頭來張望。他不識字,但從別人的朗讀中覺得神秀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也口占一個偈子,央求別人也抄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這首偈子充分表達出禪宗空性的道理,也就是萬物皆空的意境。神秀的偈子說的本沒錯,慧能也不是否認神秀的立意,他反其意而用之,是佛教辯經中常用的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來破除執著。一個沒讀過書的人,能用辯證思維破除對方的執著,充滿著無漏的智慧。

他認為,對外界來說,塵世原本皆空,世間萬物無一不空。正如《心經》中,“色(物質)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而對內心而言,如果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凡事心頭過,皆不留痕跡。如《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明心見性,領略到這層境界,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後,忙問侍者是誰寫的。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胡言亂語,然後親自動手擦掉了這個偈子。

恐眾嫉其衣法付令宵遁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為了踏碓,身材矮小的慧能在腰間綁上一塊石頭,以增加重力。就這樣,慧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這期間,他靜慮修禪,內斷妄念,外息諸緣,用功修行。

看到偈子的當晚,五祖弘忍踱到廚房問慧能“你的米弄好沒有”?

慧能說:“早舂好了,只欠一篩。”這是雙關語,篩字下面是師。弘忍懂了,拿起禪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在弟子們俯身問訊時,他扭頭飽含深意地看了慧能一眼,轉身走了出去。

禪宗有個方便法門叫“參話頭”,類似於啞謎或隱語,歷史上有好多妙趣橫生的公案。敲了三下,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就在晚上三更時摸黑去了師父的禪房。

師父弘忍對他面授機宜,講解了經典之經典《金剛經》的玄機,並將衣缽傳了給他。為防止神秀來搶慧能的衣缽,打發他連夜逃走。

乘著夜色,五祖親送六祖出山門,(有史書說直送到九江口,距離較遠,此不合情理),臨別囑咐: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

慧能依師,得以親近的短暫時日就這樣結束了,從此就成永訣,再也沒見到過師父。

很多年後的一天 (上元年間公元674年一675年),慧能正在當眾開示頓悟法門時,忽而“慘然不悅”。眾人問道:"法師怎麼突然沒了興致?”慧能說:"遷流不息,生火無常,我的師父弘忍大師今天圓寂了!"

神秀在第二天知道此事後,扼腕長嘆。果真有人去追慧能,其中一位叫慧明的師兄,反而被慧能度化開悟,成為他的第一個弟子。

多年後,在福建莆田開壇講學創立了了南少林,又在廣東韶關漕溪開創了禪宗的南宗;而後來神秀入世,成為輔佐唐代三朝帝王,特別是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創立了禪宗的北宗。兩位大師合稱“南能北秀”,一頓悟一漸悟,交相輝映。

本文後續文章為《為何慧能大師能與孔子老子並列為儒釋道三個代表

或《 西方人眼中,與孔子老子共同代表儒釋道三教的聖人

請結合閱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