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學易經,差一點就能學會!

國學 易經 命理 孔子 快娛樂達人 快娛樂達人 2017-08-03

一般人學易經,差一點就能學會!

大家都會問《易經》是什麼?可以用來算命嗎?

沒錯,《易經》確實教人如何占卦,但是占卦不等於算命;並且,除了占卦之外,《易經》還談做人處事的道理

《易經》是一本最古老的書,被稱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翻開《易經》,我們看到總共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些卦圖都是由下而上六條橫線所組成的。橫線分兩種,一條不斷的稱為「陽爻」,另一條斷為兩半的稱為「陰爻」。

一般人學易經,差一點就能學會!

陽爻代表主動力,陰爻代表受動力。有主動也有受動,兩者配合才使變化一直持續下去。《易經》的「易」字,首先就指「變化」而言。西方人翻譯《易經》,大都將它譯為《變化之書》(The Book of Changes)。任何變化都是由陽與陰兩種因素的消長所造成的。

「爻」這個字代表「」,在仿效或描述變化時,陽與陰不可或缺。至於「卦」,則是指「」而言,有如掛在我們眼前的自然現象。當大自然出現變化時,人類要如何因應?要如何趨吉避凶?要如何修養自己以求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易經》所要答覆的難題。

3

《易經》本身的材料很少,只有六十四個卦圖,這代表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句卦辭,說明此卦的占驗(如:元亨利貞,利涉大川等);並且,每一爻有一句爻辭,說明此爻的處境與後果(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

因此,原始的《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辭,以及三百八十四句爻辭。用今天的方式來印刷,大概只有二、三十頁。

然而,為什麼我們眼前的《易經》卻有幾百頁呢?

這是因為加上了《易傳》。

古代有「易歷三聖」之說。伏羲氏(《繫辭傳》稱為包犧氏)畫出基本的八卦,再將其重迭為六十四卦;姬昌(後稱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達七年之久,牢中寫下卦辭與爻辭(也有學者認為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或西周後期的某一位卜官);春秋時代末期的孔子(551-479B.C.),則特別用心探討了《易經》。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是說綁在竹簡邊上的繩子多次斷裂,由此可見他用功之勤。

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在於他開始撰述《易傳》。這一部分的工作應該有後代弟子的合作才得以完成。《易傳》又稱「十翼」,有如十篇輔助的說明,其內容為:

《彖 傳》 解釋卦辭

《大象傳》 解釋卦象,分上下

(前三十卦為上經,後三十四卦為下經)

《小象傳》 解釋爻辭,分上下

《繫辭傳》 解釋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分上下

《文言傳》 只談到乾坤二卦

《說卦傳》 如小字典,介紹基本八卦的各種象徵

《序卦傳》 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

《雜卦傳》 扼要就卦名綜述其旨,可視為附錄

自漢代以來,學習《易經》的人是經傳合併一起念,所以今日所謂的《易經》,包含《易傳》在內。此外,還有「易學」一詞,那就無所不包了,是漢代以來學者將《易經》應用到各個領域的成果,如天文、地理、醫藥、兵法、養生等。至於與占卜有關的部分更是發展得多采多姿。

簡單說來,《易經》有兩大系統:一為「義理」,要由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體驗出做人的道理,此時強調的是德行、能力與智慧;另一則為「象數」,要由卦象與數字的搭配,經由特定的運算程序,而得出某一疑難之事的解答。換言之,象數即指占卦而言,確實可以預測某一抉擇的後果。

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難」一語正好提醒我們:理性思維依然是人生的光明大道,學會《易經》不能靠神祕直覺,而是需要長期認真用功的。

一般人學易經,差一點就能學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