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完人王陽明的這三個錦囊,學會一個就夠受用一輩子了

國學 王陽明 孔子 劉瑾 明朝 彈古觀今 2018-12-02

王陽明所創立的陽明心學是明朝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被無數學子所推崇,其學術思想更是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等,他的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但這足以傲視群雄的人物,人生前期的坎坷卻讓所有人為之動容,他5歲了還不會說話,12歲才正式上學,13歲時,母親去世,幼年失恃;22歲時,考進士不中;25歲時,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28歲時,參加禮部會試,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35歲時,宦官劉瑾擅政,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千古完人王陽明的這三個錦囊,學會一個就夠受用一輩子了

有句話叫苦盡甘來,後來的他立功無數,所創建的豐功偉績被無數後人頂禮膜拜,曾國藩、孫中山等都深受他的影響。他門下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他一路上的坎坷挫折是如何面對的呢,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錦囊妙計來實現人生大反轉,下面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錦囊一: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千古完人王陽明的這三個錦囊,學會一個就夠受用一輩子了

史料記載,他三十五歲時上書皇帝言政,觸怒宦官劉瑾,被打四十廷杖,貶到貴州龍場驛站當驛丞。在赴任途中劉瑾派手下暗中跟隨,想伺機加害。王陽明察覺,在途中拋下衣物,裝出投水自盡假象,然後搭乘商船去舟山才免去一死。

到了目的地龍場驛站後,又是困難重重,王陽明一行人無房屋居住、且與當地百姓語言不通,食物又匱乏,沒多久他的隨從們就病倒了……

但是王陽明沒有一蹶不振,他對自己說:“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把所有的艱險都看作浮雲,隨他去吧。

於是,王陽明生火做飯,照顧生病的隨從,給他們解悶;開荒種地,與當地的居民交流溝通,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他們。

不久後,王陽明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和誇獎,人們紛紛解囊相助,隨從們病好後,也一起開荒種地,生活慢慢的越過越好。

面對坎坷,王陽明沒有輾轉反側、夜夜難眠,而是抬頭望天,學會釋然。

錦囊二: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千古完人王陽明的這三個錦囊,學會一個就夠受用一輩子了

龍場驛站的住宅環境惡劣,開荒種地又身累體乏,但他仍然不忘時常靜坐,苦苦追尋聖賢之道。他常常會想“倘若孔子身處這樣的境地,他會怎樣?倘若堯、舜、周文王、周公被趕到這個鬼地方,他們會如何應對呢?”想了數日之後,終於在一天夜裡,王陽明頓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

意思就是: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夠分辨善惡、美醜、忠奸,能夠判斷世間的一切事物。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這就是“心即是理。”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而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也就此誕生。王陽明將這些思想耐心傳授給當地居民。當地居民很感激,還為他建造了“龍崗書院”,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頓悟之後的王陽明內心的力量正逐漸強大起來,果然不久之後,王陽明就告別了龍場,踏上了輝煌而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

錦囊三: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王陽明仕途越走越順,但他仍然不忘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處事。王陽明有言: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也就是說,省察克治是在有事時的存心養性,存心養性是在無事時的省察克治。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也正是因為王陽明對自己時時省察,才始終受眾人尊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