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三番試錯,卻意外悟道

試錯1:外出遊歷

在王陽明15歲初,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邊關動亂。王陽明跑往關外考察了十多天後才返家,之後便是閉關家裡看書法兵書。

出關後,王陽明鄭重其事地走到父親面前:“我決定了,我要出關為國靖難, 討平韃靼!這是我的奏摺,你不是經常面見皇帝嗎?能否請命給我幾萬人馬?”

雖未果、且被父親訓斥,但是王陽明卻並未因此氣餒。

在關外考查的時間內,王陽明走訪了不少邊塞地區、而且回來便就問題找方法,學習如何用兵、如何守關。

也因為這次的外出遊歷,在面對崇山峻嶺的雄偉長城時,年少的王陽明心中滿腔熱情,立下大丈夫安當天下的壯志。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三番試錯,卻意外悟道

試錯1:外出遊歷

在王陽明15歲初,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邊關動亂。王陽明跑往關外考察了十多天後才返家,之後便是閉關家裡看書法兵書。

出關後,王陽明鄭重其事地走到父親面前:“我決定了,我要出關為國靖難, 討平韃靼!這是我的奏摺,你不是經常面見皇帝嗎?能否請命給我幾萬人馬?”

雖未果、且被父親訓斥,但是王陽明卻並未因此氣餒。

在關外考查的時間內,王陽明走訪了不少邊塞地區、而且回來便就問題找方法,學習如何用兵、如何守關。

也因為這次的外出遊歷,在面對崇山峻嶺的雄偉長城時,年少的王陽明心中滿腔熱情,立下大丈夫安當天下的壯志。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2: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18歲的時候,王守仁拜訪婁諒,談起了自己的聖賢志向。婁諒呢,也不藏著掖著,向王陽明講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術。

王陽明聽之甚喜。之後便讀便了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拉上自己一好友,讓好友試試格竹理論。

在他們當時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面對面對著竹子,也就是所謂的格竹。

王陽明這一好友也是憨厚,面對面對著竹子、一對就是三天三夜。但是三天三夜後呢,啥也沒發現,反而人卻因此病倒了。

王陽明認為是他這好友的身體過於羸弱,於是他自個和竹子槓上了。

這一格竹,就是七天七夜。同樣是未果,反而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就對這一“格物致知”理論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這一事件,也成為了中國哲學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三番試錯,卻意外悟道

試錯1:外出遊歷

在王陽明15歲初,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邊關動亂。王陽明跑往關外考察了十多天後才返家,之後便是閉關家裡看書法兵書。

出關後,王陽明鄭重其事地走到父親面前:“我決定了,我要出關為國靖難, 討平韃靼!這是我的奏摺,你不是經常面見皇帝嗎?能否請命給我幾萬人馬?”

雖未果、且被父親訓斥,但是王陽明卻並未因此氣餒。

在關外考查的時間內,王陽明走訪了不少邊塞地區、而且回來便就問題找方法,學習如何用兵、如何守關。

也因為這次的外出遊歷,在面對崇山峻嶺的雄偉長城時,年少的王陽明心中滿腔熱情,立下大丈夫安當天下的壯志。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2: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18歲的時候,王守仁拜訪婁諒,談起了自己的聖賢志向。婁諒呢,也不藏著掖著,向王陽明講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術。

王陽明聽之甚喜。之後便讀便了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拉上自己一好友,讓好友試試格竹理論。

在他們當時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面對面對著竹子,也就是所謂的格竹。

王陽明這一好友也是憨厚,面對面對著竹子、一對就是三天三夜。但是三天三夜後呢,啥也沒發現,反而人卻因此病倒了。

王陽明認為是他這好友的身體過於羸弱,於是他自個和竹子槓上了。

這一格竹,就是七天七夜。同樣是未果,反而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就對這一“格物致知”理論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這一事件,也成為了中國哲學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3:考取功名

王陽明本志不在官場,但是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擺在面前最好的路徑便是考取功名。既然聖賢還未果,倒不如試試科舉。

沒成想,22歲的王陽明連進士都考不上。25歲時再考,卻被小人所壓,依然未中。到了28歲,禮部會試,這才中了進士,成為了兵部主事的。

本來王陽明只想安安分分當個普通的幹事,但由於時局動盪。當時的太監劉瑾上位,搞得朝局烏煙瘴氣,凡是跟他對著幹的、不和氣的,全都被劉瑾幹掉了。

王陽明本來就是一個普通幹事,和他沒啥事。但是王陽明看不過去啊,王陽明可是立志要當聖賢的人。於是上奏摺給皇帝,結果被劉瑾攔截了,光著屁股被仗打幾十大板後,被關入了大牢。

可以說,為當聖賢,王陽明吃盡了苦頭,還險些喪命。

但你若問王陽明,是否後悔,我相信他給出的答案絕對是:不悔。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三番試錯,卻意外悟道

試錯1:外出遊歷

在王陽明15歲初,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邊關動亂。王陽明跑往關外考察了十多天後才返家,之後便是閉關家裡看書法兵書。

出關後,王陽明鄭重其事地走到父親面前:“我決定了,我要出關為國靖難, 討平韃靼!這是我的奏摺,你不是經常面見皇帝嗎?能否請命給我幾萬人馬?”

雖未果、且被父親訓斥,但是王陽明卻並未因此氣餒。

在關外考查的時間內,王陽明走訪了不少邊塞地區、而且回來便就問題找方法,學習如何用兵、如何守關。

也因為這次的外出遊歷,在面對崇山峻嶺的雄偉長城時,年少的王陽明心中滿腔熱情,立下大丈夫安當天下的壯志。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2: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18歲的時候,王守仁拜訪婁諒,談起了自己的聖賢志向。婁諒呢,也不藏著掖著,向王陽明講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術。

王陽明聽之甚喜。之後便讀便了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拉上自己一好友,讓好友試試格竹理論。

在他們當時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面對面對著竹子,也就是所謂的格竹。

王陽明這一好友也是憨厚,面對面對著竹子、一對就是三天三夜。但是三天三夜後呢,啥也沒發現,反而人卻因此病倒了。

王陽明認為是他這好友的身體過於羸弱,於是他自個和竹子槓上了。

這一格竹,就是七天七夜。同樣是未果,反而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就對這一“格物致知”理論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這一事件,也成為了中國哲學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3:考取功名

王陽明本志不在官場,但是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擺在面前最好的路徑便是考取功名。既然聖賢還未果,倒不如試試科舉。

沒成想,22歲的王陽明連進士都考不上。25歲時再考,卻被小人所壓,依然未中。到了28歲,禮部會試,這才中了進士,成為了兵部主事的。

本來王陽明只想安安分分當個普通的幹事,但由於時局動盪。當時的太監劉瑾上位,搞得朝局烏煙瘴氣,凡是跟他對著幹的、不和氣的,全都被劉瑾幹掉了。

王陽明本來就是一個普通幹事,和他沒啥事。但是王陽明看不過去啊,王陽明可是立志要當聖賢的人。於是上奏摺給皇帝,結果被劉瑾攔截了,光著屁股被仗打幾十大板後,被關入了大牢。

可以說,為當聖賢,王陽明吃盡了苦頭,還險些喪命。

但你若問王陽明,是否後悔,我相信他給出的答案絕對是:不悔。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成功前的黎明:龍場悟道

僥倖在大牢裡撿回了一條性命,卻又被貶至貴州的龍場。一路上當然免不了劉瑾的暗殺,幸虧王陽明有著過人的謀略,三番五次都躲過,總算安全回到了龍場。

但是龍場又哪是什麼好地方呢?

龍場位於貴州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利、又是面臨和少數民族的語言不通。王陽明親自打水、自己搭著棚子居住。結果一場大雨,棚子也被吹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可以居住的山洞,兩個隨從病倒了,王陽明還要親自照顧兩個隨從。

但是在面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王陽明依然能泰然處之。和少數名族溝通,傳授他們知識。從他們那裡,學習如何耕種糧食。

與此同時,王陽明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石頭棺材”。

他躺在裡面苦苦思索,不分晝夜。終於,在一個深夜,他感到了心中的光明與浩瀚宇宙融為一體。已然忘記了自己身處龍場,內心的豁然讓他喜悅不已。這也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到了什麼呢?

知行合一。

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在王陽明看來,行亦是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現代有一句話:光說不練假把式。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王陽明說:知而不行,實為不知。

就我們現代人來說,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但是要問到,真的知道嗎?可能未必。

現代信息的高度發展,想知道什麼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而想要做到,才是真的難上加難。因為做到,不僅需要嘴巴說說,實在需要身體力行的幹起來。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三番試錯,卻意外悟道

試錯1:外出遊歷

在王陽明15歲初,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邊關動亂。王陽明跑往關外考察了十多天後才返家,之後便是閉關家裡看書法兵書。

出關後,王陽明鄭重其事地走到父親面前:“我決定了,我要出關為國靖難, 討平韃靼!這是我的奏摺,你不是經常面見皇帝嗎?能否請命給我幾萬人馬?”

雖未果、且被父親訓斥,但是王陽明卻並未因此氣餒。

在關外考查的時間內,王陽明走訪了不少邊塞地區、而且回來便就問題找方法,學習如何用兵、如何守關。

也因為這次的外出遊歷,在面對崇山峻嶺的雄偉長城時,年少的王陽明心中滿腔熱情,立下大丈夫安當天下的壯志。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2: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18歲的時候,王守仁拜訪婁諒,談起了自己的聖賢志向。婁諒呢,也不藏著掖著,向王陽明講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術。

王陽明聽之甚喜。之後便讀便了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拉上自己一好友,讓好友試試格竹理論。

在他們當時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面對面對著竹子,也就是所謂的格竹。

王陽明這一好友也是憨厚,面對面對著竹子、一對就是三天三夜。但是三天三夜後呢,啥也沒發現,反而人卻因此病倒了。

王陽明認為是他這好友的身體過於羸弱,於是他自個和竹子槓上了。

這一格竹,就是七天七夜。同樣是未果,反而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就對這一“格物致知”理論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這一事件,也成為了中國哲學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3:考取功名

王陽明本志不在官場,但是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擺在面前最好的路徑便是考取功名。既然聖賢還未果,倒不如試試科舉。

沒成想,22歲的王陽明連進士都考不上。25歲時再考,卻被小人所壓,依然未中。到了28歲,禮部會試,這才中了進士,成為了兵部主事的。

本來王陽明只想安安分分當個普通的幹事,但由於時局動盪。當時的太監劉瑾上位,搞得朝局烏煙瘴氣,凡是跟他對著幹的、不和氣的,全都被劉瑾幹掉了。

王陽明本來就是一個普通幹事,和他沒啥事。但是王陽明看不過去啊,王陽明可是立志要當聖賢的人。於是上奏摺給皇帝,結果被劉瑾攔截了,光著屁股被仗打幾十大板後,被關入了大牢。

可以說,為當聖賢,王陽明吃盡了苦頭,還險些喪命。

但你若問王陽明,是否後悔,我相信他給出的答案絕對是:不悔。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成功前的黎明:龍場悟道

僥倖在大牢裡撿回了一條性命,卻又被貶至貴州的龍場。一路上當然免不了劉瑾的暗殺,幸虧王陽明有著過人的謀略,三番五次都躲過,總算安全回到了龍場。

但是龍場又哪是什麼好地方呢?

龍場位於貴州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利、又是面臨和少數民族的語言不通。王陽明親自打水、自己搭著棚子居住。結果一場大雨,棚子也被吹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可以居住的山洞,兩個隨從病倒了,王陽明還要親自照顧兩個隨從。

但是在面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王陽明依然能泰然處之。和少數名族溝通,傳授他們知識。從他們那裡,學習如何耕種糧食。

與此同時,王陽明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石頭棺材”。

他躺在裡面苦苦思索,不分晝夜。終於,在一個深夜,他感到了心中的光明與浩瀚宇宙融為一體。已然忘記了自己身處龍場,內心的豁然讓他喜悅不已。這也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到了什麼呢?

知行合一。

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在王陽明看來,行亦是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現代有一句話:光說不練假把式。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王陽明說:知而不行,實為不知。

就我們現代人來說,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但是要問到,真的知道嗎?可能未必。

現代信息的高度發展,想知道什麼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而想要做到,才是真的難上加難。因為做到,不僅需要嘴巴說說,實在需要身體力行的幹起來。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而王陽明,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在他34歲的時候,他開始講學。並傳播到了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當然了,光說不練假把式,王陽明的才華不僅僅侷限於悟道和講學。

還有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在《明史》中有一句話: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致勝,未有如守仁者。

這句話的意思呢,是指:在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於用兵的,沒有一個人能超過王明陽。

王陽明作為一個軍事家,不僅僅破的是山中之賊,還要破心中之賊。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當地區的山賊為患,是因為民風不善,民眾缺乏制度約束。

要想剿滅山中賊,就要從群眾做起。

王陽明立鄉約,戒奢靡,革除惡習。在倡導節約的基礎上,王陽明還推出了全面進行社會改革的措施。希望通過民眾的自制,已達到社會的穩定。

就如同我們現代缺乏法律,將會變得不可控制。王陽明時期,就已然明白“制度”的重要性。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個5歲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將來會成為一代聖賢。你肯定嗤之以鼻,這明顯就是胡言亂語啊!話都不會說,還指望他成為聖賢?

然而這種事情,卻真切地發生在被譽為千古完人的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出生之際就伴有異象,傳聞他的祖母夢到仙人自雲中將一嬰兒託付給她。結果夢一醒,王陽明就出生了。並取名為“王雲”。

在王陽明5歲初,還不會說話。有一天道士經過,感慨了一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陽明的家人這才幡然醒悟,將王雲改為了王守仁。

結果,改完名,王陽明立馬就能開口說話了。

在12歲時,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人生何謂第一等大事?

先生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

王陽明說:“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

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王陽明答:“做聖賢。”

在12歲時,王陽明立志要成為一代聖賢。

就我們當代來說,王陽明在12歲時,就有了一個崇高的夢想,那就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偉人。

聖賢,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儘管12歲的王陽明尚不知聖賢之路的崎嶇,可這樣一顆種子,卻在他的心裡發芽。

想要實現夢想,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對於王陽明來說,實現夢想的路徑,就是不斷踐行。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就是在不斷試錯,找到一條成為聖賢的路徑。

在我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王陽明就已經對人生有了清晰的夢想和規劃。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三番試錯,卻意外悟道

試錯1:外出遊歷

在王陽明15歲初,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邊關動亂。王陽明跑往關外考察了十多天後才返家,之後便是閉關家裡看書法兵書。

出關後,王陽明鄭重其事地走到父親面前:“我決定了,我要出關為國靖難, 討平韃靼!這是我的奏摺,你不是經常面見皇帝嗎?能否請命給我幾萬人馬?”

雖未果、且被父親訓斥,但是王陽明卻並未因此氣餒。

在關外考查的時間內,王陽明走訪了不少邊塞地區、而且回來便就問題找方法,學習如何用兵、如何守關。

也因為這次的外出遊歷,在面對崇山峻嶺的雄偉長城時,年少的王陽明心中滿腔熱情,立下大丈夫安當天下的壯志。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2: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18歲的時候,王守仁拜訪婁諒,談起了自己的聖賢志向。婁諒呢,也不藏著掖著,向王陽明講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術。

王陽明聽之甚喜。之後便讀便了朱熹的著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拉上自己一好友,讓好友試試格竹理論。

在他們當時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面對面對著竹子,也就是所謂的格竹。

王陽明這一好友也是憨厚,面對面對著竹子、一對就是三天三夜。但是三天三夜後呢,啥也沒發現,反而人卻因此病倒了。

王陽明認為是他這好友的身體過於羸弱,於是他自個和竹子槓上了。

這一格竹,就是七天七夜。同樣是未果,反而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就對這一“格物致知”理論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這一事件,也成為了中國哲學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試錯3:考取功名

王陽明本志不在官場,但是對於當時的王陽明來說,擺在面前最好的路徑便是考取功名。既然聖賢還未果,倒不如試試科舉。

沒成想,22歲的王陽明連進士都考不上。25歲時再考,卻被小人所壓,依然未中。到了28歲,禮部會試,這才中了進士,成為了兵部主事的。

本來王陽明只想安安分分當個普通的幹事,但由於時局動盪。當時的太監劉瑾上位,搞得朝局烏煙瘴氣,凡是跟他對著幹的、不和氣的,全都被劉瑾幹掉了。

王陽明本來就是一個普通幹事,和他沒啥事。但是王陽明看不過去啊,王陽明可是立志要當聖賢的人。於是上奏摺給皇帝,結果被劉瑾攔截了,光著屁股被仗打幾十大板後,被關入了大牢。

可以說,為當聖賢,王陽明吃盡了苦頭,還險些喪命。

但你若問王陽明,是否後悔,我相信他給出的答案絕對是:不悔。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成功前的黎明:龍場悟道

僥倖在大牢裡撿回了一條性命,卻又被貶至貴州的龍場。一路上當然免不了劉瑾的暗殺,幸虧王陽明有著過人的謀略,三番五次都躲過,總算安全回到了龍場。

但是龍場又哪是什麼好地方呢?

龍場位於貴州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利、又是面臨和少數民族的語言不通。王陽明親自打水、自己搭著棚子居住。結果一場大雨,棚子也被吹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可以居住的山洞,兩個隨從病倒了,王陽明還要親自照顧兩個隨從。

但是在面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王陽明依然能泰然處之。和少數名族溝通,傳授他們知識。從他們那裡,學習如何耕種糧食。

與此同時,王陽明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石頭棺材”。

他躺在裡面苦苦思索,不分晝夜。終於,在一個深夜,他感到了心中的光明與浩瀚宇宙融為一體。已然忘記了自己身處龍場,內心的豁然讓他喜悅不已。這也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到了什麼呢?

知行合一。

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在王陽明看來,行亦是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現代有一句話:光說不練假把式。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王陽明說:知而不行,實為不知。

就我們現代人來說,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但是要問到,真的知道嗎?可能未必。

現代信息的高度發展,想知道什麼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而想要做到,才是真的難上加難。因為做到,不僅需要嘴巴說說,實在需要身體力行的幹起來。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而王陽明,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在他34歲的時候,他開始講學。並傳播到了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當然了,光說不練假把式,王陽明的才華不僅僅侷限於悟道和講學。

還有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在《明史》中有一句話: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致勝,未有如守仁者。

這句話的意思呢,是指:在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於用兵的,沒有一個人能超過王明陽。

王陽明作為一個軍事家,不僅僅破的是山中之賊,還要破心中之賊。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當地區的山賊為患,是因為民風不善,民眾缺乏制度約束。

要想剿滅山中賊,就要從群眾做起。

王陽明立鄉約,戒奢靡,革除惡習。在倡導節約的基礎上,王陽明還推出了全面進行社會改革的措施。希望通過民眾的自制,已達到社會的穩定。

就如同我們現代缺乏法律,將會變得不可控制。王陽明時期,就已然明白“制度”的重要性。

千古萬人王陽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試錯”之道

從5歲不可開口言,再到34歲走在聖賢的路上。王陽明,在成功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可謂是艱難險阻沒得少、試錯路上三番走。

可是,最終的局面顯然是樂觀的。

不僅成功實現夢想,成為一代聖賢。

在其將死直至,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